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7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條與「」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53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744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安禅 暗禅 伴禅 參禅 禅板 禅版 禅病 禅波 禅帶 禅道 禅德 禅定 禅法 禅房 禅閣 禅供 禅關 禅觀 禅規 禅和 禅河 禅化 禅會 禅慧 禅偈 禅寂 禅家 禅間 禅教 禅戒 禅巾 禅襟 禅經 禅靜 禅居 禅鞠 禅铠 禅客 禅窟 禅樂 禅禮 禅林 禅錄 禅侶 禅律 禅門 禅那 禅尼 禅念 禅毬 禅拳 禅人 禅僧 禅舍 禅師 禅食 禅史 禅室 禅思 禅伺 禅肆 禅髓 禅榻 禅堂 禅天 禅頭 禅徒 禅味 禅屋 禅習 禅心 禅行 禅學 禅要 禅衣 禅余 禅愉 禅苑 禅院 禅月 禅悅 禅齋 禅杖 禅者 禅鎮 禅支 禅枝 禅宗 禅鑽 禅坐 癡禅 初禅 頂禅 二禅 放禅 觀禅 鬼禅 教禅 九禅 枯禅 理禅 練禅 煉禅 律禅 魔禅 墨禅 難禅 陪禅 片禅 叁禅 十禅 事禅 思禅 厮禅 四禅 逃禅 味禅 問禅 悟禅 修禅 熏禅 薰禅 一禅 真禅 坐禅 蚌蛤禅 北禅寺 北宗禅 不廢禅 不妄禅 不忘禅 禅定藏 禅定境 禅定窟 禅定門 禅定寺 禅梵天 禅和者 禅和子 禅籍志 禅林寺 禅門戒 禅那觀 禅叁昧 禅叁宗 禅天魔 禅陀迦 禅要經 禅源诠 禅源寺 禅月集 禅悅食 禅雲寺 刬子禅 鏟子禅 稠禅師 出世禅 初禅定 初禅天 從禅覺 大禅佛 大禅師 大乘禅 待悟禅 第二禅 第叁禅 第四禅 東禅寺 二禅天 凡夫禅 方寸禅 封禅寺 葛藤禅 根本禅 盡漏禅 九帶禅 覺禅鈔 看話禅 口頭禅 枯木禅 老婆禅 默照禅 南禅寺 南宗禅 尼連禅 念佛禅 牛頭禅 強良禅 日本禅 如來禅 叁禅樂 叁禅天 叁種禅 叁字禅 沙禅裏 善人禅 上乘禅 上上禅 上座禅 深禅定 十禅支 世間禅 思禅師 四禅定 四禅天 四種禅 通明禅 外道禅 文字禅 無事禅 五門禅 五味禅 五種禅 西禅寺 熙連禅 蝦蟆禅 小乘禅 行禅法 行禅經 修禅定 修禅寺 野狐禅 一擔禅 一切禅 一味禅 一指禅 一字禅 鹦鹉禅 有分禅 有漏禅 再請禅 真實禅 中間禅 自性禅 宗門禅 祖師禅 坐禅板 坐禅豆 坐禅牌 坐禅堂 坐禅儀 坐禅箴 暗證禅師 八卦禅寺 跋陀禅師 班禅喇嘛 寶覺禅寺 北禅烹牛 本生禅師 本童禅師 鼻隔禅師 不壞四禅 草堂禅派 茶禅一味 禅 宗 禅波羅密 禅波羅蜜 禅燈世譜 禅定法界 禅定堅固 禅法要解 禅關策進 禅海十珍 禅家龜鑒 禅林寶訓 禅林類聚 禅林職位 禅門撮要 禅門九山 禅門口決 禅門日誦 禅門五宗 禅陀迦王 禅學大系 禅苑清規 禅宗六祖 禅宗七祖 禅宗藝術 禅宗語錄 禅宗正脈 禅宗直指 朝元禅寺 徹夜坐禅 出世間禅 初禅梵天 慈德禅寺 次第禅門 大禅叫悟 大佛禅寺 德源禅寺 東和禅寺 杜撰禅和 法喜禅悅 法興禅寺 法雨禅寺 佛陀禅師 伏虎禅師 根本四禅 古德禅寺 觀察義禅 黃楊木禅 教禅二宗 錦江禅燈 靜修禅院 九咱大禅 九種大禅 理禅事禅 靈泉禅寺 淩雲禅寺 六欲四禅 龍泉禅寺 渌清禅師 滅喜禅派 尼連禅河 鳥窠禅師 甯福禅寺 毗盧禅寺 普濟禅寺 齊聳禅師 千光禅寺 青山禅院 叁時坐禅 善德禅院 善世禅師 上座禅住 少許禅分 深禅定樂 十二門禅 事相禅師 死禅和子 四禅八定 四禅比丘 四禅變化 四時坐禅 萬佛禅寺 烏窠禅師 五部禅經 西雲禅寺 仙天禅師 心越禅師 興隆禅寺 一切門禅 一切行禅 一指頭禅 優禅伽摩 圓密禅戒 昭明禅寺 中和禅寺 周易禅解 晝日坐禅 竹林禅派 竹林禅院 最上乘禅 坐禅法要 坐禅方法 坐禅四息 白馬辯禅師 白雲福禅師 白雲聞禅師 白兆圭禅師 百丈安禅師 百丈超禅師 褒親谕禅師 寶藏本禅師 寶華顯禅師 寶壽沼禅師 寶相元禅師 保福殊禅師 報慈淳禅師 報慈嵩禅師 報恩成禅師 北禅寂禅師 北蘭讓禅師 北院通禅師 不禅婆羅門 布衲如禅師 滄溪璘禅師 禅定波羅蜜 禅林僧寶傳 禅林象器箋 禅門寶藏錄 禅門鍛煉說 禅門秘要訣 禅門拈頌集 禅秘要法經 禅那波羅蜜 禅思不樂斷 禅行法想經 禅行斂意經 禅要诃欲經 禅源諸诠集 禅宗決疑集 禅宗雜毒海 長樂政禅師 長蘆琳禅師 長興滿禅師 長髭曠禅師 超化淨禅師 超化藻禅師 崇梵余禅師 崇福燈禅師 崇覺空禅師 崇勝珙禅師 崇勝禦禅師 崇壽江禅師 初禅有五支 慈濟聰禅師 慈雲深禅師 大安能禅師 大安省禅師 大梵圓禅師 大容諲禅師 大同濟禅師 大同旺禅師 大沩鑒禅師 大沩行禅師 大沩智禅師 大陽慧禅師 道林淵禅師 德山瓊禅師 定慧雲禅師 東禅秀禅師 東明遷禅師 東坡禅喜集 東山慧禅師 東山吉禅師 東山覺禅師 洞山辯禅師 洞山瑞禅師 洞山微禅師 洞山雲禅師 法海立禅師 法雲杲禅師 方廣深禅師 奉先深禅師 佛說禅門經 佛陀遠禅師 福昌信禅師 福化充禅師 福嚴置禅師 福應文禅師 高亭簡禅師 古賢謹禅師 谷山藏禅師 谷山豐禅師 谷山海禅師 觀音啓禅師 光孝深禅師 光孝元禅師 廣德延禅師 廣德義禅師 廣德周禅師 廣法源禅師 廣慧真禅師 廣濟方禅師 廣濟同禅師 廣利容禅師 海會通禅師 衡嶽振禅師 胡適禅學案 護國欽禅師 護國壽禅師 華光範禅師 華嚴慧禅師 化城鑒禅師 黃檗慧禅師 黃龍觀禅師 黃龍海禅師 黃龍贊禅師 黃雲元禅師 惠力悟禅師 慧海儀禅師 慧明雲禅師 慧日明禅師 慧日堯禅師 嵇山章禅師 建隆原禅師 建山澄禅師 薦福思禅師 薦福休禅師 姜山方禅師 金繩文禅師 金州操禅師 淨慈象禅師 淨法章禅師 淨源真禅師 九峰勤禅師 鹫嶺通禅師 覺報清禅師 君山覺禅師 開聖棲禅師 開先照禅師 開先宗禅師 康國耀禅師 梁山歡禅師 梁山簡禅師 梁山岩禅師 靈鹫閑禅師 靈岩徽禅師 龍光諲禅師 龍華本禅師 龍華高禅師 龍境倫禅師 龍鳴賢禅師 龍泉夔禅師 龍雲臺禅師 魯祖教禅師 鹿門譚禅師 鹿苑圭禅師 羅山崇禅師 梅山己禅師 妙勝臻禅師 南禅聰禅師 南禅甯禅師 南臺誠禅師 南臺勤禅師 南修造禅師 南岩勝禅師 尼佛通禅師 尼慧光禅師 蓬萊卿禅師 蓬萊圓禅師 皮殼漏子禅 普安道禅師 普勸坐禅儀 普通封禅師 乾明廣禅師 乾明睦禅師 乾明普禅師 青城乘禅師 青原齊禅師 青原如禅師 清居升禅師 清涼坦禅師 清溪清禅師 仁王欽禅師 瑞光月禅師 叁峰印禅師 叁根坐禅說 善權徹禅師 上藍慶禅師 詩禅一致說 石佛益禅師 石門聰禅師 石門文字禅 疏山證禅師 雙峰古禅師 雙嶺化禅師 雙泉郁禅師 四面津禅師 四祖端禅師 太平安禅師 唐朝因禅師 天封覺禅師 天甯明禅師 天王徽禅師 天章樞禅師 鐵佛因禅師 鐵幢覺禅師 同安丕禅師 同安威禅師 同安志禅師 投子通禅師 萬壽念禅師 望仙宗禅師 溫門滿禅師 無記化化禅 五峰本禅師 五峰紹禅師 五峰遇禅師 五雲悟禅師 五祖秀禅師 西禅欽禅師 西川存禅師 西蜀銮禅師 先淨照禅師 香林信禅師 新婦子禅師 新興齊禅師 興禅護國論 興教坦禅師 興陽遜禅師 熊耳慈禅師 修禅六妙門 宣秘禮禅師 雪窦持禅師 雪峰隆禅師 延慶叔禅師 穎橋安禅師 永安朗禅師 永福朗禅師 永光真禅師 優禅伽摩鳥 愚夫所行禅 嶽林真禅師 嶽麓海禅師 雲頂鑒禅師 雲門爽禅師 雲門煦禅師 雲門永禅師 昭覺辯禅師 真如方禅師 正法灏禅師 正法建禅師 正勤蘊禅師 治平湡禅師 朱溪謙禅師 資福诠禅師 資聖南禅師 資壽灌禅師 資壽岩禅師 紫陵微禅師 坐禅叁昧經 坐禅十種行 坐禅用心記 安國從貴禅師 安國慧球禅師 安國玄挺禅師 安國院祥禅師 安化聞一禅師 安州九嵕禅師 巴陵颢鑒禅師 芭蕉谷泉禅師 芭蕉弘義禅師 芭蕉慧清禅師 芭蕉繼徹禅師 芭蕉令遵禅師 芭蕉山閑禅師 芭蕉山遇禅師 芭蕉山圓禅師 白虎守升禅師 白龍道希禅師 白龍清慕禅師 白鹿師貴禅師 白鹿顯端禅師 白馬遁儒禅師 白馬歸喜禅師 白馬昙照禅師 白馬行霭禅師 白馬智倫禅師 白水本仁禅師 白楊法順禅師 白雲令弇禅師 白雲山約禅師 白雲善藏禅師 白雲守端禅師 白雲無休禅師 白雲院乃禅師 白雲智作禅師 白雲子祥禅師 白藻清俨禅師 白兆懷楚禅師 白兆志圓禅師 百岩明哲禅師 百丈道恒禅師 百丈懷海禅師 百丈淨悟禅師 百丈惟政禅師 百丈維古禅師 百丈以棲禅師 百丈智映禅師 班禅額爾德尼 般若從進禅師 般若敬遵禅師 般若啓柔禅師 般若善端禅師 般若友蟾禅師 褒親有瑞禅師 寶峰克文禅師 寶峰惟照禅師 寶蓋山約禅師 寶華普鑒禅師 寶積宗映禅師 寶覺禅師語錄 寶林果昌禅師 寶林懷吉禅師 寶壽行德禅師 寶壽最樂禅師 寶塔紹岩禅師 寶相蘊觀禅師 寶嚴叔芝禅師 寶應法昭禅師 寶應清進禅師 保安可封禅師 保安師密禅師 保安院連禅師 保福本權禅師 保福超悟禅師 保福從展禅師 保福可俦禅師 保福清豁禅師 保明道誠禅師 保甯仁勇禅師 保甯興譽禅師 保甯子英禅師 保清遇甯禅師 保壽匡祐禅師 保唐無住禅師 報本法存禅師 報本慧元禅師 報慈藏嶼禅師 報慈從瑰禅師 報慈光雲禅師 報慈慧朗禅師 報慈進英禅師 報慈文欽禅師 報恩寶資禅師 報恩道熙禅師 報恩法安禅師 報恩法端禅師 報恩法演禅師 報恩懷嶽禅師 報恩慧明禅師 報恩覺然禅師 報恩匡逸禅師 報恩契從禅師 報恩清護禅師 報恩紹安禅師 報恩師智禅師 報恩守真禅師 報恩行崇禅師 報恩玄則禅師 報恩永安禅師 報恩宗顯禅師 報國院照禅師 報劬玄應禅師 北禅懷感禅師 北禅契念禅師 北禅智賢禅師 北山法通禅師 北塔恩廣禅師 北宗神秀禅師 本寂文觀禅師 本覺若珠禅師 本覺守一禅師 匾擔曉了禅師 博山子經禅師 曹山本寂禅師 曹山光慧禅師 曹山慧霞禅師 曹山智炬禅師 草庵法義禅師 禅定十種利益 ▲ 收起
五燈會元 【937】寶嚴叔芝

  越州寶嚴叔芝禅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土身木骨。」曰:「意旨如何?」師曰:「五彩金裝。」曰:「恁麼則頂禮去也。」師曰:「天臺榔栗。」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38】寶應法昭

  汝州寶應院法昭演教禅師,僧問:「一言合道時如何?」師曰:「七顛八倒。」曰:「學人禮拜。」師曰:「教休不肯休,直待雨淋頭。」問:「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爲甚麼不得成佛道?」師曰:「赤腳騎鐵驢,直至海南居。」上堂:「十二時中,許你一時絕學,即是學佛法。不見阿難多聞第一,卻被迦葉擯出,不得結集。方知聰明博學,記持憶想,向外馳求,與靈覺心轉沒交涉。五蘊殼中透脫不過,順情生喜,違情生怒。蓋覆深厚,自纏自縛,無有解脫。流浪生死,六根爲患。衆苦所逼,無自由分,而被妄心于中主宰。大丈夫兒早構取好!」喝一喝,曰:「參。」上堂:「寶應門風險,入者喪全身。作麼生是出身一句?若道不得,叁十年後。」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39】寶應清進

  潭州寶應清進禅師,僧問:「如何是實相?」師曰:「沒卻汝。」問:「至理無言,如何通信?」師曰:「千差萬別。」曰:「得力處乞師指示。」師曰:「瞌睡漢。」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40】保安可封

  常州宜興保安複庵可封禅師,福州林氏子。上堂:「天寬地大,風清月白。此是海宇清平底時節。衲僧家等閑問著,十個有五雙知有。只如夜半華嚴池吞卻楊子江,開明橋撞倒平山塔。是汝諸人還知麼?若也知去,試向非非想天道將一句來。其或未知,」擲下拂子曰:「須是山僧拂子始得。」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41】保安師密

  潭州保安師密禅師,僧問:「輥芥投針時如何?」師曰:「落在甚麼處?」﹝梁山雲:「落在汝眼裏。」﹞問:「不犯詞鋒時如何?」師曰:「天臺南嶽。」曰:「便恁麼去時如何?」師曰:「江西湖南。」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42】保安院連

  杭州保安連禅師,僧問:「如何是保安家風?」師曰:「問有甚麼難?」問:「如何是吹毛劍?」師曰:「豫章鐵柱堅。」曰:「學人不會。」師曰:「漳江親到來。」問:「如何是沙門行?」師曰:「師僧頭上戴冠子。」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死虎足人看。」問:「一問一答,彼此興來,如何是保安不驚人之句?」師曰:「汝到別處作麼生舉?」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43】保福本權

  漳州保福本權禅師,臨漳人也。性質直而勇于道,乃于晦堂舉拳處徹證根源,機辯捷出。黃山谷初有所入,問晦堂:「此中誰可與語?」堂曰:「漳州權。」師方督役開田,山谷同晦堂往,致問曰:「直歲還知露柱生兒麼?」師曰:「是男是女?」黃擬議,師揮之。堂謂曰:「不得無禮!」師曰:「這木頭,不打更待何時?」黃大笑。上堂,舉寒山偈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老僧即不然,吾心似燈籠,點火內外紅。有物堪比倫,來朝日出東。」傳者以爲笑。死心和尚見之,歎曰:「權兄提唱若此,誠不負先師所付囑也。」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44】保福超悟

  漳州保福院超悟禅師,僧問:「魚未透龍門時如何?」師曰:「養性深潭。」曰:「透出時如何?」師曰:「才升霄漢,衆類難追。」曰:「升後如何?」師曰:「垂雲普覆,潤及大千。」曰:「還有不受潤者也無?」師曰:「有。」曰:「如何是不受潤者?」師曰:「直杌撐太陽。」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45】保福從展

  漳州保福院從展禅師,福州陳氏子。年十五,禮雪峰爲受業師,遊吳楚間,後歸執侍。峰一日忽召曰:「還會麼?」師欲近前,峰以杖拄之,師當下知歸。嘗以古今方便詢于長慶。一日慶謂師曰:「甯說阿羅漢有叁毒,不可說如來有二種語。不道如來無語,只是無二種語。」師曰:「作麼生是如來語?」慶曰:「聾人爭得聞!」師曰:「情知和尚向第二頭道。」慶曰:「汝又作麼生?」師曰:「吃茶去。」﹝雲居錫雲:「甚麼處是長慶向第二頭道處。」﹞因舉:「盤山道:光境俱亡,複是何物?洞山道:光境未亡,複是何物?」師曰:「據此二尊宿商量,猶未得剿絕。」乃問長慶:「如今作麼生道得剿絕?」慶良久。師曰:「情知和尚向鬼窟裏作活計。」慶卻問:「作麼生?」師曰:「兩手扶犁水過膝。」長慶問:「見色便見心。還見船子麼?」師曰:「見。」曰:「船子且置,作麼生是心?」師卻指船子。﹝歸宗柔別雲:「和尚只解問人。」﹞雪峰上堂曰:「諸上座,望州亭與汝相見了也。烏石嶺與汝相見了也。僧堂前與汝相見了也。」師舉問鵝湖:「僧堂前相見即且置,只如望州亭、烏石嶺甚麼處相見?」鵝湖驟步歸方丈,師低頭入僧堂。
  梁貞明四年,漳州刺史王公創保福禅苑,迎請居之。開堂日,王公禮跪叁請,躬自扶掖升座。師乃曰:「須起個笑端作麼?然雖如此,再叁不容推免。諸仁者還識麼?若識得,便與古佛齊肩。」時有僧出,方禮拜,師曰:「晴幹不肯去,直待雨淋頭。」問:「郡守崇建精舍,大闡真風,便請和尚舉揚宗教。」師曰:「還會麼?」曰:「恁麼則群生有賴也。」師曰:「莫塗汙人好!」又僧出禮拜,師曰:「大德好與,莫覆卻船子。」僧問:「泯默之時,將何爲則?」師曰:「落在甚麼處?」曰:「不會。」師曰:「瞌睡漢出去!」上堂:「此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構得構不得,未免喪身失命。」僧問:「未審構得底人還免喪身失命也無?」師曰:「適來且置,阇黎還構得麼?」曰:「若構不得,未免大衆怪笑。」師曰:「作家!作家!」曰:「是甚麼心行?」師曰:「一杓屎攔面潑,也不知臭。」師見僧,以杖打露柱,又打其僧頭。僧作忍痛聲。師曰:「那個爲甚麼不痛?」僧無對。﹝玄覺代雲:「貪行拄杖。」﹞問:「摩騰入漢,一藏分明,達磨西來,將何指示?」師曰:「上座行腳事作麼生?」曰:「不會。」師曰:「不會會取,莫傍家取人處分。若是久在叢林,粗委些子,遠近可以隨處任真。其有初心後學,未知次序,山僧所以不惜口業,向汝道塵劫來事。只在如今,還會麼?然佛法付囑,國王、大臣、郡守昔同佛會,今方如是。若是福祿榮貴,則且不論,只如當時受佛付囑底事,還記得麼?若識得,便與千聖齊肩。傥未識得,直須谛信此事不從人得,自己亦非,言多去道轉遠,直道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猶未是在。久立,珍重。」
  上堂:「有人從佛殿後過,見是張叁李四,從佛殿前過,爲甚麼不見?且道佛法利害在甚麼處?」僧曰:「爲有一分粗境,所以不見。」師乃叱之,自代曰:「若是佛殿即不見。」曰:「不是佛殿,還可見否?」師曰:「不是佛殿,見個甚麼?」問:「十二時中如何據驗?」師曰:「恰好據驗。」曰:「學人爲甚麼不見?」師曰:「不可更捏目去也。」問:「主伴重重,極十方而齊唱。如何是極十方而齊唱?」師曰:「汝何不教別人問。」問:「因言辨意時如何?」師曰:「因甚麼言?」僧低頭。良久,師曰:「掣電之機,徒勞伫思。」師因僧侍立,問曰:「汝得恁麼粗心!」僧曰甚麼處是某甲粗心處?」師拈一塊土,度與僧曰:「抛向門前著。」僧抛了卻來,曰:「甚麼處是某甲粗心處?」師曰:「我見築著磕著,所以道汝粗心。」師問羅山:「僧問岩頭:“浩浩塵中如何辨主?”頭曰:“銅沙鑼裏滿盛油,意作麼生?”山召師,師應諾。山曰:「猕猴入道場。」山卻問明招:「忽有人問你,又作麼生?」招曰:「箭穿紅日影。」師問羅山:「岩頭道與麼與麼,不與麼不與麼,意作麼生?」山召師,師應諾。山曰:「雙明亦雙暗。」師禮謝。叁日後卻問:「前日蒙和尚垂慈,只爲看不破。」山曰:「盡情向汝道了也!」師曰:「和尚是把火行山。」曰:「若與麼,據汝疑處問將來。」師曰:「如何是雙明亦雙暗?」山曰:「同生亦同死。」師又禮謝而退。別有僧問師:「同生亦同死時如何?」師曰:「彼此合取狗口。」曰:「和尚收取口吃飯。」其僧卻問羅山:「同生亦同死時如何?」山曰:「如牛無角。」曰:「同生不同死時如何?」山曰:「如虎戴角。」師見僧吃飯,乃拓缽曰:「家常。」僧曰:「和尚是甚麼心行?」有尼到參,師問:「阿誰?」侍者報曰:「覺師姑。」師曰:「既是覺師姑,用來作麼?」尼曰:「仁義道中即不無。師別雲:「和尚是甚麼心行?」師聞長生卓庵,乃往相訪,茶話次,生曰:「曾有僧問祖師西來意,某甲舉拂子示之,不知得不得?」師曰:「某甲爭敢道得不得!有個問,有人贊歎此事如虎戴角,有人輕毀此事分文不直。一等是恁麼事,因甚麼毀贊不同?」生曰:「適來出自偶爾。」﹝老宿雲:「毀又爭得。」又老宿雲:「惜取眉毛好。」太原孚雲:「若無智眼,難辨得失。」﹞師問僧:「殿裏底是甚麼?」曰:「和尚定當看。」師曰:「釋迦佛。」曰:「和尚莫謾人好!」師曰:「卻是汝謾我。」閩帥遣使送朱記到,師上堂提起印曰:「去即印住,住即印破。」僧曰:「不去不住,用印奚爲?」師便打,僧曰:「恁麼則鬼窟裏全因今日也。」師持印歸方丈。問僧:「甚處來?」曰:「江西。」師曰:「學得底那?」曰:「拈不出。」師曰:「作麼生?」﹝法眼別雲:「謾語。」﹞僧無對。師舉洞山真贊雲:「徒觀紙與墨,不是山中人。」僧問:「如何是山中人?」師曰:「汝試邈掠看。」曰:「若不黠兒,幾成邈掠。」師問:「汝是黠兒?」曰:「和尚是甚麼心行?」師曰:「來言不豐。」僧數錢次,師乃展手曰:「乞我一錢。」曰:「和尚因何到恁麼地?」師曰:「我到恁麼地。」曰:「若到恁麼地,將取一文去。」師曰:「汝因甚到恁麼地?」問僧:「甚處來?」曰:「觀音。」師曰:「還見觀音麼?」曰:「見。」師曰:「左邊見,右邊見?」曰:「見時不曆左右。」﹝法眼別雲:「如和尚見。」﹞問:「如何是入火不燒,入水不溺?」師曰:「若是水火,即被燒溺。」師問飯頭:「镬闊多少?」曰:「和尚試量看。」師以手作量勢。曰:「和尚莫謾某甲。」師曰:「卻是汝謾我。」問:「欲達無生路,應須識本源。如何是本源?」師良久,卻問侍者:「這僧問甚麼?」其僧再舉,師乃喝出。曰:「我不患聾。」問:「學人近入叢林,乞師全示入路。」師曰:「若教全示,我卻禮拜汝。」師問僧:「汝作甚麼業來,得恁麼長大?」曰:「和尚短多少?」師卻蹲身作短勢。僧曰:「和尚莫謾人好!」師曰:「卻是汝謾我。」師令侍者屈隆壽長老雲:「但獨自來,莫將侍者來。」壽曰:「不許將來,爭解離得?」師曰:「太煞恩愛。」壽無對。師代曰:「更謝和尚上足傳示。」閩帥奏命服,一日示微疾,僧入丈室問訊。師曰:「吾與汝相識年深,有何方術相救?」曰:「方術甚有,聞說和尚不解忌口。」﹝法燈別雲:「和尚解忌口麼?」﹞又謂衆曰:「吾旬日來氣力困劣,別無他,只是時至也。」僧問:「時既至矣,師去即是,住即是?」師曰:「道!道!」曰:「恁麼則某甲不敢造次。」師曰:「失錢遭罪。」言訖而寂。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46】保福可俦

  漳州保福可俦禅師,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雲在青天水在瓶。」問:「如何是吹毛劍?」師曰:「瞥落也。」曰:「還用也無?」師曰:「莫鬼語。」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47】保福清豁

  漳州保福院清豁禅師,福州人也。少而聰敏,禮鼓山國師,落發禀具。後谒大章山如庵主,﹝語具如庵主章。﹞後參睡龍,龍問曰:「豁阇黎見何尊宿來,還悟也未?」曰:「清豁嘗訪大章,得個信處。」龍于是上堂集衆,召曰:「豁阇黎出來,對衆燒香說悟處,老僧與汝證明。」師出衆,乃拈香曰:「香已拈了,悟即不悟。」龍大悅而許之。上堂:「山僧今與諸人作個和頭,和者默然,不和者說。」良久曰:「和與不和,切在如今。山僧帶些子事,珍重!」僧問:「家貧遭劫時如何!」師曰:「不能盡底去。」曰:「爲甚麼不能盡底去?」師曰:「賊是家親。」曰:「既是家親,爲甚麼翻成家賊?」師曰:「內既無應,外不能爲。」曰:「忽然捉敗時如何?」師曰:「內外絕消息。」曰:「捉敗後功歸何所?」師曰:「賞亦未曾聞。」曰:「恁麼則勞而無功也。」師曰:「功即不無,成而不處。」曰:「既是成功,爲甚麼不處?」師曰:「不見道,太平本是將軍致,不使將軍見太平。」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胡人泣,漢人悲。」師忽舍衆,欲入山待滅。乃遺偈曰:「世人休說路行難,鳥道羊腸咫尺間。珍重苎溪溪畔水,汝歸滄海我歸山。」即往貴湖卓庵,未幾謂門人曰:「吾滅後將遺骸施諸蟲蟻,勿置墳塔。」言訖入湖頭山,坐磐石,俨然長往。門人禀遺命,延留七日,竟無蟲蟻之所侵食,遂就阇維,散于林野。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48】保明道誠

  福州保明院道誠通法禅師,上堂:「如爲一人,衆多亦然。珍重!」僧問:「圓音普震,叁等齊聞。竺土仙心,請師密付。」師良久。僧曰:「恁麼則意馬已成于寶馬,心牛頓作于白牛去也。」師曰:「七顛八倒。」曰:「若然者幾招哂笑。」師曰:「禮拜了退。」問:「如何是和尚西來意?」師曰:「我不曾到西天。」曰:「如何是學人西來意?」師曰:「汝在東土多少時?」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49】保甯仁勇

  金陵保甯仁勇禅師,四明竺氏子。容止淵秀,龆爲大僧,通天臺教。更衣谒雪窦明覺禅師,覺意其可任大法,诮之曰:「央庠座主。」師憤悱下山,望雪窦拜曰:「我此生行腳參禅,道不過雪窦,誓不歸鄉。」即往泐潭,逾紀疑情未泮。聞楊歧移雲蓋,能钤鍵學者,直造其室,一語未及,頓明心印。歧殁,從同參白雲端禅師遊,研極玄奧。後出世兩住保甯而終。僧問:「如何是佛?」師曰:「近火先焦。」曰:「如何是道?」師曰:「泥裏有刺。」曰:「如何是道中人?」師曰:「切忌踏著。」問:「先德道,寒風凋敗葉,猶喜故人歸。未審誰是故人?」師曰:「楊歧和尚遷化久矣。」曰:「正當恁麼時,更有甚麼人爲知音?」師曰:「無眼村翁暗點頭。」問:「如何是佛?」師曰:「自屎不覺臭。」問:「如何是保甯境?」師曰:「主山頭倒卓。」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鼻孔無半邊。」問:「如何是塵中自在底人?」師曰:「因行不妨掉臂。」問:「如何是佛?」師曰:「鐵錘無孔。」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镬湯無冷處。」問:「靈山指月,曹溪話月,未審保甯門下如何?」師曰:「嗄。」曰:「有花當面貼。」師便喝。問:「摘葉尋枝即不問,如何是直截根源?」師曰:「蚊子上鐵牛。」曰:「直截根源人已曉,中下之流如何指示?」師曰:「石人脊背汗通流。」
  上堂:「山僧二十余年,挑囊負缽,向寰海之內,參善知識十數余人,自家並無個見處,有若頑石相似。參底尊宿,亦無長處可相利益。自此一生,作個百無所解底人。幸自可憐生,忽然被業風吹到江甯府,無端被人上當,推向十字路頭,住個破院,作粥飯主人。接待南北,事不獲已。隨分有鹽有醋,粥足飯足,且恁過時。若是佛法,不曾夢見。」上堂,侍者燒香罷,師指侍者曰:「侍者已爲諸人說法了也。」上堂:「看看,山僧入拔舌地獄去也!」以手拽舌雲:「阿耶阿耶!」上堂:「相罵無好言,相打無好拳。大衆,直須恁麼,始得一句句切害,一拳拳著實。忽然打著個無面目漢,也不妨暢快殺人。」上堂:「滿口是舌,都不能說。碧眼胡僧,當門齒缺。」上堂:「秋風涼,松韻長。未歸客,思故鄉。且道誰是未歸客?何處是故鄉?」良久曰:「長連床上,有粥有飯。」上堂:「天上無彌勒,地下無彌勒,打破太虛空,如何尋不得?」垂下一足曰:「大衆向甚麼處去也。」上堂:「若說佛法供養大衆,未免眉須墮落。若說世法供養大衆,入地獄如箭射。去此二途,且道保甯今日當說甚麼?叁寸舌頭無用處,一雙空手不成拳。」上堂:「古人底今人用,今人底古人爲,古今無背面,今古幾人知。耶嗚咿!一九與二九,相逢不出手。」上堂:「有手腳,無背面。明眼人,看不見。天左旋,地右轉。」拍膝曰:「西風一陣來,落葉兩叁片。」上堂:「風鳴條,雨破塊,曉來枕上莺聲碎。蝦蟆蚯蚓一時鳴,妙德空生都不會。都不會,叁個成群,四個作隊。窈窈窕窕,飄飄飖飖。向南北東西,折得梨花李花,一佩兩佩。」上堂:「智不到處,切忌道著,道著則頭角生。大衆頭角生了也,是牛是馬?」上堂:「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喝一喝,曰:「好人不肯做,須要屎裏臥。」上堂:「夜靜月明,水清魚現。金鈎一擲,何處尋蹤?」提起拄杖曰:「曆細曆細。」
  示衆雲:「有個漢,怪複醜,眼直鼻藍镵面,南看北鬥。解使日午金烏啼,夜半鐵牛吼。天地旋,山河走,羽族毛群,失其所守。直得文殊普賢出此沒彼,七縱八橫,千生萬受。蓦然逢著個黃面瞿昙,不惜眉毛,再叁與伊摩頂授記,雲善哉善哉!大作佛事,希有希有。于是乎自家[怯-去+麼][怯-去+麼][怖-布+羅][怖-布+羅],慞慞惶惶,藏頭縮手。」召雲:「大衆,此話大行,何必更待叁十年後。」示衆雲:「大方無外,大圓無內。無內無外,聖凡普會。瓦礫生光,須彌粉碎。無量法門,百千叁昧。」拈起拄杖雲:「總在這裏。會麼?蘇噜蘇噜,嬌哩嬌哩娑诃。」示衆雲:「釋迦老子四十九年說法,不曾道著一字。優波鞠多丈室盈籌,不曾度得一人。達磨不居少室,六祖不住曹溪,誰是後昆,誰爲先覺?既然如是,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拍膝,顧衆雲:「且喜得天下太平。」示衆雲:「真相無形,示形現相。千怪萬狀,自此而彰。喜則滿面光生,怒則雙眉陡豎。非凡非聖,或是或非,人不可量,天莫能測。直下構得,未稱丈夫。喚不回頭,且莫錯怪。」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50】保甯興譽

  建康保甯興譽禅師,上堂:「步入道場,影涵宗鑒。粲粲星羅霁夜,英英花吐春時。木人密運化機,絲毫不爽。石女全提空印,文彩未彰。且道不一不異,無去無來,合作麼生體悉?的的縱橫皆妙用,阿侬元不異中來。」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51】保甯子英

  建康府保甯子英禅師,錢塘人也。上堂,拈拄杖曰:「日月不能並明,河海不能競深,須彌不能同高,乾坤不能同固。聖凡智慧不及,且道這個有甚麼長處?」良久曰:「節目分明,生來條直。冰雪敲開片片分,白雲點破承伊力。」擊禅床,下座。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52】保清遇甯

  杭州西山保清院遇甯禅師,開堂升座,有二僧一時禮拜。師曰:「二人俱錯。」僧擬進語,師便下座。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53】保壽匡祐

  唐州保壽匡祐禅師,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近前來。」僧近前,師曰:「會麼?」曰:「不會。」師曰:「石火電光,已經塵劫。」問:「如何是爲人底一句?」師曰:「開口入耳。」曰:「如何理會?」師曰:「逢人告人。」 - 宋·普濟

五燈會元 【954】保唐無住

  益州保唐寺無住禅師,初得法于無相大師。乃居南陽白崖山,專務宴寂。經累歲,學者漸至,勤請不已。自此垂誨,雖廣演言教,而唯以無念爲宗。唐相國杜鴻漸出撫坤維,聞師名,思一瞻禮,遣使到山延請。時節度使崔甯亦命諸寺僧徒遠出,迎引至空慧寺。時杜公與戎帥召叁學碩德俱會寺中。致禮訖,公問曰:「弟子聞金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叁句法門,是否?」師曰:「然。」公曰:「此叁句是一是叁?」師曰:「無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叁也。」公曰:「後句“妄”字莫是從心之“忘”乎?」曰:「從“女”者是也。」公曰:「有據否?」師曰:「法句經雲:“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公聞疑情蕩然。公又問:「師還以叁句示人否?」師曰:「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水清影現。悟無念體,寂滅現前,無念亦不立也。」于時庭樹鴉鳴,公問:「師聞否?」師曰:「聞。」鴉去已,又問:「師聞否?」師曰:「聞。」公曰:「鴉去無聲,雲何言聞?」師乃普告大衆曰:「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各各谛聽,聞無有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聞無生滅,聞無去來。」公與僚屬大衆稽首。又問:「何名第一義?第一義者,從何次第得入?」師曰:「第一義無有次第,亦無出入。世谛一切有,第一義即無。諸法無性性說,名第一義。佛言有法名俗谛,無性第一義。」公曰:「如師開示,實不可思議。」公又曰:「弟子性識微淺,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論章疏兩卷,可得稱佛法否?」師曰:「夫造章疏,皆用識心,思量分別,有爲有作,起心動念,然可造成。據論文雲:“當知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說相,著名字相,著心緣相,既著種種相,雲何是佛法?」公起作禮曰:「弟子亦曾問諸供奉大德,皆贊弟子不可思議。當知彼等但徇人情,師今從理解說,合心地法,實是真理不可思議。」公又問:「雲何不生?雲何不滅?如何得解脫?」師曰:「見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滅。既無生滅,即不被前塵所縛,當處解脫。不生名無念,無念即無滅,無念即無縛,無念即無脫。舉要而言,識心即離念,見性即解脫。離識心見性外,更有法門證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公曰:「何名識心見性?」師曰:「一切學道人,隨念流浪,蓋爲不識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念滅亦不依寂。不來不去,不定不亂,不取不舍,不沈不浮。無爲無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體,畢竟不可得,無可知覺。觸目皆如,無非見性也。」公與大衆作禮稱贊,踴躍而去。師後居保唐寺而終。 - 宋·普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