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r Reliance (to learning Buddhist Dharma) == 四依
The four standards of Right Dharma which buddhist should rely on or abide by:
1.to abide by the Dharma, not the person
2.to abide by the sutras of ultimate truth, not the sutras of incomplete truth
3.to abide by the meaning, not the word
4.to abide by the wisdom, not the consciousness
Dafangdengdajijing
佛教经典。各种大乘经籍的汇编。简称《大集经》。出现的年代和地区,目前学者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此经是经过不同历史阶段逐渐汇集编定的,最早出现的时间大概在龙树在世和《大乘起信论》问世之间,即公元2~3世纪。有的学者还认为在龙树以前已经存在的《宝顶经》与此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集经》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编纂,大概在公元400年左右,也有认为在5世纪以后的。巴基斯坦基尔基特有《大集经》的梵文残篇出土。梵本《大集经宝幢陀罗经》即《大集经》中的《宝幢分》。
汉译《大集经》为北凉昙无谶等译。30卷。隋代在昙无谶译30卷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那连提耶舍等编译的《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大乘大集须弥藏经》,东汉安世高译的《明度五十校计经》(即《十方菩萨品》),合成60卷。那连提耶舍编译的《日藏经》后半的《护塔品》创作于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月藏经》的先前形式可能产生于2世纪中叶的印度,但目前的于阗文本在4世纪才出现。此经曾提到佛教的圣地是震旦、于阗、龟兹、吴地国、鄯善等,对中国的重视更甚于印度。在汉译《月藏经》中还提到过“十二宫”和“五行”等学说,足见编译者是熟悉中国和中亚的天文学和地理情况的。此经另有藏译本,名《大集》。
《大集经》以阐述大乘六波罗蜜法和诸法性空思想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含有一些密教说法。有些经记述了魔王、阿修罗等诸天护法的内容,导致后来出现魔、佛一如的思想;有些经讲到诸弟子可分别受持如来十二部经,预言后来佛教的分派;有些经宣扬末法思想,为隋信行建立三阶教、道绰提倡净土思想之张本。有些经还反映了印度、西域和中国古代医学方面有关胎儿成长次第的知识以及天文、地理、历法等方面的成就。(田光烈)
Sphere of 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 == 非想非非想天
the highest heaven of the four "sphere of no-thing".
Emituojing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箱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
译本 汉译最早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1卷。异译本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小无量寿经》1卷(已佚);唐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1卷。梵文本在9世纪由中国传入日本,近代由马克斯·缪勒与南条文雄在伦敦校刊印行,并于1894年译成英文,刊载于《东方圣书》第49卷。在日本,有南条文雄、荻原云来、推尾辨匡、河口慧海、寺木婉雅、高畑崇导等,依据梵、汉、藏文译出的数种日译本。高畑崇导还把鸠摩罗什的汉译本于1979年译成英文。此外尚有《佛说阿弥陀经梵文和汉二译对照》本与《无量寿经梵文和汉五译对照》合并出版。此经的藏译本虽从梵文译出,但译文已受到西藏原有宗教思想的影响。
内容 阿弥陀为净土宗信仰的佛名号,佛教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他原为国王,后捐弃王位,发心出家,名法藏比丘,对佛发四十八愿;行果圆满,随愿所成,光明寿命,悉皆无量。此经叙述佛在祗树给孤独园对舍利弗等讲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无上庄严:有七宝严饰的树林、楼阁,有八功德水池,诸色微妙的莲花,妙声自然的众鸟;众生但受诸乐无有众苦;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即可往生该处等。由于此经汉译约仅2000字,容易背诵,加上修行方法简便,故在中国流传甚广,影响颇大,成为净土宗信仰者每天必读的课本。宋明以后成了寺院中每天必念的日课,净土宗也随此经的流传而影响日益扩大。
注疏 现存注疏在中国主要有隋智顗《阿弥陀经义记》1卷;唐慧净《阿弥陀经义疏》1卷,窥基《阿弥陀经义疏》1卷、《阿弥陀经通赞疏》3卷;宋智圆《阿弥陀经义疏》1卷,元照《阿弥陀经义疏》1卷,戒度《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3卷;元性澄《阿弥陀经句解》1卷;明大佑《阿弥陀经略解》1卷,传灯《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2卷,祩宏《阿弥陀经疏钞》4卷,大慧《阿弥陀经已诀》1卷,智旭《阿弥陀经要解》1卷;清徐槐廷《阿弥陀经疏钞撷》1卷,净挺《阿弥陀经舌相》1卷,续法《阿弥陀经略注》1卷,彭际清《阿弥陀经约论》1卷;近代有黄智海《阿弥陀经白话解释》1卷等。另有新罗圆测、元晓、遁伦、憬兴、玄一、太贤以及日本源信、源空、圣聪等人注疏多种。(梁孝志)
Lisi Daiweisi
英国佛学家。生于科尔切斯特,1866年在锡兰(今斯里兰卡)担任英国殖民主义政府官员时,开始从事巴利文和佛教的研究,校勘和翻译巴利语佛典。1883年任伦敦大学巴利语教授,1904~1915年任曼彻斯特大学比较宗教学教授。1908年在伦敦创立佛教协会,出任会长,刊行与翻译巴利语三藏。其著作和翻译很多。与斯特德合编,巴利语-英语词典》。著有《佛教》、《佛教起源的故事》、《关于弥蓝陀王的问题》、《印度佛教》、《早期佛教》、《巴利语佛经》等。其夫人卡洛琳·奥古斯泰·戴维斯也是著名的化学家,曾任牛津大学东方研究院高级讲师,长期与丈夫合作,从事巴利文佛典的校勘和翻译工作。著有《佛教》(后改名为《佛教的诞生和传播》)、《早期佛教徒的行赞》、《佛教心理学》、《佛教大纲·历史概要》、《什么是佛教原初福音》等。(于众)
weishiershilun
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亦称《二十唯识论》、《摧破邪山论》。世亲著。唐玄奘译,1卷。异译本有北魏菩提流支译《唯识论》(《破色心论》)1卷;陈真谛译《大乘唯识论》1卷。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该论由二十二颂组成,着重论述“唯识无境”的理论。世亲认为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识的八识,既是主观认识,又是认识的客观对象(境)。识生起后,能一分为二,把自己的一部分转化为自己认识的对象,因而,世界万物实际上都是心识的变现,本身并非真实的客观存在。与从正面系统地论述“唯识无境”理论的《唯识三十颂》相比,本论更着重于破斥其他学派对唯识理论的责难。(方广錩)
weishisanshisong
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亦称《唯识三十论颂》、《高建法幢论》。世亲著。唐玄奘译,1卷。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此论分三十颂论述三界唯识的理论。前二十四颂阐明唯识之相,第二十五颂阐明唯识之性,最后五颂阐明唯识之行位。此论以识转变理论为中心,论述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识的八识如何转变为人们的经验世界,由此组织成一套完整的阿赖耶识缘起说,并进而论述三性、三无性等唯识论的中心概念及有关唯识修行实践的一系列问题,从正面阐发了“唯识无境”说。该论在印度影响很大,先后有德慧、安慧、难陀、护法、亲胜、火辨、净月、胜友、胜子、智月等人为之作注,时称“十大论师”。玄奘曾以护法的注释为主,糅译其他论师的注解,编译成《成唯识论》10卷。(方广錩)
Malalasaikela
斯里兰卡佛学家、宗教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毕业于巴纳杜拉圣约翰学院后,去英国伦敦留学,获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和艺术硕士。苏联莫斯科大学曾授予名誉哲学博士。一生从事佛教教育和社会活动,历任锡兰大学巴利语与佛教文化教授、东方学院院长、驻苏联大使和驻联合国使节。为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发起人之一,并被选为该会首任主席。主编《佛教百科全书》、僧伽罗文《巴利大藏经》、《巴利语固有名词辞典》、《英文-僧伽罗文辞典》、《锡兰巴利语文献》等等,著有《佛教及民族问题》等。曾来中国访问,珍视中国和斯里兰卡的文化交流和传统友谊。
国际佛教学术研究组织,简称IABS。1976年成立于美国威斯康辛州的麦迪逊。主要任务是在国际范围内促进和加强佛教各个领域的研究;组织国际佛教学者的协作和交流;出版学习和研究佛教的工具书;鼓励和支持刊布、翻译佛教的原始文献;定期出版《国际佛教研究协会期刊》;举行定期的国际佛教研究会议和地区性的会议。参加这个组织的有各国从事哲学、宗教、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和考古学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自1976年成立后已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印度那烂陀巴利语佛教学院,加拿大曼尼士巴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召开了5次大会。中国曾派学者出席在印度、加拿大等国召开的大会。该会现设有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地区中心。常设的权力机构由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各个地区中心的秘书和若干著名佛学家组成。会址设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南亚学系。(于群)
"I take upon myself the vow to abstain from taking intoxicants and drugs such as wine, liquor, etc. since they lead to moral carelessness." This is the wording of the last of the 5 moral rules (s. sikkha^pada) binding on all Buddhi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