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r Reliance (to learning Buddhist Dharma) == 四依
The four standards of Right Dharma which buddhist should rely on or abide by:
1.to abide by the Dharma, not the person
2.to abide by the sutras of ultimate truth, not the sutras of incomplete truth
3.to abide by the meaning, not the word
4.to abide by the wisdom, not the consciousness
Dafangdengdajijing
佛教經典。各種大乘經籍的彙編。簡稱《大集經》。出現的年代和地區,目前學者衆說紛纭。一般認爲此經是經過不同曆史階段逐漸彙集編定的,最早出現的時間大概在龍樹在世和《大乘起信論》問世之間,即公元2~3世紀。有的學者還認爲在龍樹以前已經存在的《寶頂經》與此經有著密切的關系。《大集經》作爲一個整體加以編纂,大概在公元400年左右,也有認爲在5世紀以後的。巴基斯坦基爾基特有《大集經》的梵文殘篇出土。梵本《大集經寶幢陀羅經》即《大集經》中的《寶幢分》。
漢譯《大集經》爲北涼昙無谶等譯。30卷。隋代在昙無谶譯30卷本的基礎上,增加了那連提耶舍等編譯的《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大乘大集須彌藏經》,東漢安世高譯的《明度五十校計經》(即《十方菩薩品》),合成60卷。那連提耶舍編譯的《日藏經》後半的《護塔品》創作于中國新疆的喀什噶爾。《月藏經》的先前形式可能産生于2世紀中葉的印度,但目前的于阗文本在4世紀才出現。此經曾提到佛教的聖地是震旦、于阗、龜茲、吳地國、鄯善等,對中國的重視更甚于印度。在漢譯《月藏經》中還提到過“十二宮”和“五行”等學說,足見編譯者是熟悉中國和中亞的天文學和地理情況的。此經另有藏譯本,名《大集》。
《大集經》以闡述大乘六波羅蜜法和諸法性空思想爲主要內容,同時也含有一些密教說法。有些經記述了魔王、阿修羅等諸天護法的內容,導致後來出現魔、佛一如的思想;有些經講到諸弟子可分別受持如來十二部經,預言後來佛教的分派;有些經宣揚末法思想,爲隋信行建立叁階教、道綽提倡淨土思想之張本。有些經還反映了印度、西域和中國古代醫學方面有關胎兒成長次第的知識以及天文、地理、曆法等方面的成就。(田光烈)
Sphere of 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 == 非想非非想天
the highest heaven of the four "sphere of no-thing".
Emituojing
佛教經典。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淨土叁部經。一般認爲在1~2世紀印度貴箱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
譯本 漢譯最早爲後秦鸠摩羅什所譯。1卷。異譯本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小無量壽經》1卷(已佚);唐玄奘譯《稱贊淨土佛攝受經》1卷。梵文本在9世紀由中國傳入日本,近代由馬克斯·缪勒與南條文雄在倫敦校刊印行,並于1894年譯成英文,刊載于《東方聖書》第49卷。在日本,有南條文雄、荻原雲來、推尾辨匡、河口慧海、寺木婉雅、高畑崇導等,依據梵、漢、藏文譯出的數種日譯本。高畑崇導還把鸠摩羅什的漢譯本于1979年譯成英文。此外尚有《佛說阿彌陀經梵文和漢二譯對照》本與《無量壽經梵文和漢五譯對照》合並出版。此經的藏譯本雖從梵文譯出,但譯文已受到西藏原有宗教思想的影響。
內容 阿彌陀爲淨土宗信仰的佛名號,佛教說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故又稱“接引佛”。他原爲國王,後捐棄王位,發心出家,名法藏比丘,對佛發四十八願;行果圓滿,隨願所成,光明壽命,悉皆無量。此經敘述佛在祗樹給孤獨園對舍利弗等講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無上莊嚴:有七寶嚴飾的樹林、樓閣,有八功德水池,諸色微妙的蓮花,妙聲自然的衆鳥;衆生但受諸樂無有衆苦;只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死後即可往生該處等。由于此經漢譯約僅2000字,容易背誦,加上修行方法簡便,故在中國流傳甚廣,影響頗大,成爲淨土宗信仰者每天必讀的課本。宋明以後成了寺院中每天必念的日課,淨土宗也隨此經的流傳而影響日益擴大。
注疏 現存注疏在中國主要有隋智顗《阿彌陀經義記》1卷;唐慧淨《阿彌陀經義疏》1卷,窺基《阿彌陀經義疏》1卷、《阿彌陀經通贊疏》3卷;宋智圓《阿彌陀經義疏》1卷,元照《阿彌陀經義疏》1卷,戒度《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3卷;元性澄《阿彌陀經句解》1卷;明大佑《阿彌陀經略解》1卷,傳燈《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2卷,祩宏《阿彌陀經疏鈔》4卷,大慧《阿彌陀經已訣》1卷,智旭《阿彌陀經要解》1卷;清徐槐廷《阿彌陀經疏鈔撷》1卷,淨挺《阿彌陀經舌相》1卷,續法《阿彌陀經略注》1卷,彭際清《阿彌陀經約論》1卷;近代有黃智海《阿彌陀經白話解釋》1卷等。另有新羅圓測、元曉、遁倫、憬興、玄一、太賢以及日本源信、源空、聖聰等人注疏多種。(梁孝志)
Lisi Daiweisi
英國佛學家。生于科爾切斯特,1866年在錫蘭(今斯裏蘭卡)擔任英國殖民主義政府官員時,開始從事巴利文和佛教的研究,校勘和翻譯巴利語佛典。1883年任倫敦大學巴利語教授,1904~1915年任曼徹斯特大學比較宗教學教授。1908年在倫敦創立佛教協會,出任會長,刊行與翻譯巴利語叁藏。其著作和翻譯很多。與斯特德合編,巴利語-英語詞典》。著有《佛教》、《佛教起源的故事》、《關于彌藍陀王的問題》、《印度佛教》、《早期佛教》、《巴利語佛經》等。其夫人卡洛琳·奧古斯泰·戴維斯也是著名的化學家,曾任牛津大學東方研究院高級講師,長期與丈夫合作,從事巴利文佛典的校勘和翻譯工作。著有《佛教》(後改名爲《佛教的誕生和傳播》)、《早期佛教徒的行贊》、《佛教心理學》、《佛教大綱·曆史概要》、《什麼是佛教原初福音》等。(于衆)
weishiershilun
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論書。中國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論書之一。亦稱《二十唯識論》、《摧破邪山論》。世親著。唐玄奘譯,1卷。異譯本有北魏菩提流支譯《唯識論》(《破色心論》)1卷;陳真谛譯《大乘唯識論》1卷。此外,尚有梵、藏本傳世。該論由二十二頌組成,著重論述“唯識無境”的理論。世親認爲以阿賴耶識爲根本識的八識,既是主觀認識,又是認識的客觀對象(境)。識生起後,能一分爲二,把自己的一部分轉化爲自己認識的對象,因而,世界萬物實際上都是心識的變現,本身並非真實的客觀存在。與從正面系統地論述“唯識無境”理論的《唯識叁十頌》相比,本論更著重于破斥其他學派對唯識理論的責難。(方廣錩)
weishisanshisong
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論書。中國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論書之一。亦稱《唯識叁十論頌》、《高建法幢論》。世親著。唐玄奘譯,1卷。此外尚有梵、藏本傳世。此論分叁十頌論述叁界唯識的理論。前二十四頌闡明唯識之相,第二十五頌闡明唯識之性,最後五頌闡明唯識之行位。此論以識轉變理論爲中心,論述以阿賴耶識爲根本識的八識如何轉變爲人們的經驗世界,由此組織成一套完整的阿賴耶識緣起說,並進而論述叁性、叁無性等唯識論的中心概念及有關唯識修行實踐的一系列問題,從正面闡發了“唯識無境”說。該論在印度影響很大,先後有德慧、安慧、難陀、護法、親勝、火辨、淨月、勝友、勝子、智月等人爲之作注,時稱“十大論師”。玄奘曾以護法的注釋爲主,糅譯其他論師的注解,編譯成《成唯識論》10卷。(方廣錩)
Malalasaikela
斯裏蘭卡佛學家、宗教改革家和社會活動家。畢業于巴納杜拉聖約翰學院後,去英國倫敦留學,獲哲學博士、文學博士和藝術碩士。蘇聯莫斯科大學曾授予名譽哲學博士。一生從事佛教教育和社會活動,曆任錫蘭大學巴利語與佛教文化教授、東方學院院長、駐蘇聯大使和駐聯合國使節。爲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發起人之一,並被選爲該會首任主席。主編《佛教百科全書》、僧伽羅文《巴利大藏經》、《巴利語固有名詞辭典》、《英文-僧伽羅文辭典》、《錫蘭巴利語文獻》等等,著有《佛教及民族問題》等。曾來中國訪問,珍視中國和斯裏蘭卡的文化交流和傳統友誼。
國際佛教學術研究組織,簡稱IABS。1976年成立于美國威斯康辛州的麥迪遜。主要任務是在國際範圍內促進和加強佛教各個領域的研究;組織國際佛教學者的協作和交流;出版學習和研究佛教的工具書;鼓勵和支持刊布、翻譯佛教的原始文獻;定期出版《國際佛教研究協會期刊》;舉行定期的國際佛教研究會議和地區性的會議。參加這個組織的有各國從事哲學、宗教、心理學、曆史學、社會學、人類學、藝術和考古學等方面的專家和學者。自1976年成立後已先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威斯康辛大學,印度那爛陀巴利語佛教學院,加拿大曼尼士巴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召開了5次大會。中國曾派學者出席在印度、加拿大等國召開的大會。該會現設有歐洲、美洲和亞洲叁個地區中心。常設的權力機構由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各個地區中心的秘書和若幹著名佛學家組成。會址設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南亞學系。(于群)
"I take upon myself the vow to abstain from taking intoxicants and drugs such as wine, liquor, etc. since they lead to moral carelessness." This is the wording of the last of the 5 moral rules (s. sikkha^pada) binding on all Buddhi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