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8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55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91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本空 不空 大空 但空 等空 定空 独空 二空 法空 观空 广空 慧空 即空 解空 净空 俱空 空尘 空处 空大 空谛 空点 空定 空法 空观 空果 空海 空华 空慧 空际 空寂 空间 空见 空教 空劫 空解 空界 空经 空聚 空空 空理 空轮 空门 空魔 空鸟 空拳 空色 空生 空圣 空王 空无 空相 空想 空心 空行 空性 空也 空义 空有 空缘 空云 空执 空宗 苦空 六空 妙空 内空 偏空 七空 人空 如空 入空 三空 沈空 生空 实空 受空 四空 体空 秃空 外空 我空 悟空 相空 小空 邪空 心空 信空 性空 虚空 玄空 一空 义空 有空 圆空 源空 真空 证空 指空 重空 本来空 本性空 彼果空 毕竟空 不但空 成坏空 成空品 大空点 大空声 大空位 大空字 恶取空 二空观 二十空 二种空 法空观 法空性 法空智 法性空 观察空 观空品 后际空 假名空 空遍处 空不空 空处定 空梵天 空谷集 空假中 空见论 空界色 空界想 空居天 空露地 空门子 空三昧 空始教 空世间 空王佛 空无我 空闲处 空闲室 空行相 空有三 空于神 空欲漏 空诸行 空自相 苦空曲 罗悟空 内外空 能食空 前际空 人空观 如实空 三空门 生空智 胜义空 十八空 十六空 十三空 十一空 四空处 四空定 四空天 所食空 他空见 太虚空 体空观 体空教 无记空 无际空 无散空 无始空 无为空 无性空 析空观 相空观 相空教 性空观 性空教 虚空藏 虚空华 虚空化 虚空会 虚空惠 虚空界 虚空身 虚空神 虚空天 虚空眼 虚空喻 虚空孕 悬空寺 异性空 有法空 有为空 真空观 真空教 中际空 重空观 自相空 自性空 谙法皆空 毕竟空行 不可得空 不空三藏 不思议空 成住坏空 大空三昧 大乐不空 大虚空藏 但空三昧 当体即空 地居空居 第一空法 第一空行 第一义空 恶取空者 二空真如 二种空住 非有非空 根随空转 观罪性空 海阔天空 即有即空 见已虚空 皆空无漏 劫空之后 解空第一 尽虚空界 空(二) 空(三) 空(四) 空差别相 空点二形 空华外道 空即是色 空见外道 空劫以前 空解脱门 空界有二 空空寂寂 空名度牒 空如来藏 空三摩地 空甚深相 空生空死 空无边处 空无我声 空无有果 空相三种 空心静坐 空性不空 空性差别 空性异门 空也念佛 空一切处 空一显色 空有二观 空有二论 空有二执 空有二种 空有二宗 空有论争 空有诤论 空中泪下 空中楼阁 空宗二谛 苦空无常 苦空无我 两脚捎空 妙有真空 偏真空理 清净空界 人法二空 如幻即空 如实不空 如实空镜 三界空花 三空不空 三空观门 三空摩地 三轮体空 三种空性 色不异空 色即是空 色空外道 山海空市 善取空者 生法二空 生空法有 生空三昧 胜义谛空 胜义空经 十八空论 十六种空 世俗谛空 鼠唧鸟空 双印二空 水空和尚 四大本空 四大皆空 四空处定 四种空性 所知空相 谈空说有 谓空假中 我多行空 我空法有 我空真如 无空论师 无为空死 无相空教 五蕴皆空 勿空疲劳 性空相空 性相二空 虚空藏法 虚空藏讲 虚空藏经 虚空藏院 虚空处定 虚空法身 虚空十义 虚空实有 虚空四名 虚空无边 虚空无为 虚空有无 虚空孕经 虚空智字 一切法空 引彼空住 游虚空天 有空不二 于空静处 缘起性空 章敬拨空 真空妙有 终归于空 重空三昧 诸法皆空 转受依空 总空性相 尊胜空住 不空钩观音 不空见菩萨 不空罥索法 不空罥索经 不空罥索王 不空如来藏 不空王三昧 不清净空界 不思议空智 成实偏空观 崇觉空禅师 纯空阴非子 从假入空观 从空入假观 大空曼荼罗 大空行三昧 大空之战具 地水火风空 第一义空经 非如空屋耶 非有非空门 观一切法空 贯穿法空性 海空智藏经 恒相续空界 堪入不空教 空法欲使有 空观破怖畏 空假中三观 空解脱门智 空界有二种 空空三摩地 空无边处地 空无边处定 空无边处天 空无常六譬 空无力待缘 空无相无愿 空无相无作 空无愿无相 空性无境心 空有力待缘 空有无碍宗 七地沈空难 七十空性论 三劫中不空 三空三摩地 生法二空观 石空寺石窟 唯识成空难 唯识性不空 唯有空阴聚 无常及苦空 无法有法空 五大虚空藏 五蕴皆空经 心念不空过 性虚空十义 虚空藏观经 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形像 虚空非大种 虚空慧菩萨 虚空库菩萨 一空一切空 一切皆空宗 亦有亦空门 因果皆空宗 有空中三时 真德不空宗 真空观四句 诸法毕竟空 八智证得空理 补特伽罗空性 不恒相续空界 不空成就如来 不空供养菩萨 不空金刚菩萨 不空罥索观音 不空罥索菩萨 大虚空藏印明 地水火风空识 二空无漏种子 法空无漏种子 法石慧空禅师 非常苦空非我 非空非有中道 即空即假即中 空境有六种愚 空能除遣十相 空室智通道人 空无边处解脱 空行有情势速 空性差别二种 空有各具二义 空有力不待缘 空宗性宗十异 苦空无常无我 马颊本空禅师 生空无漏种子 圣虚空藏菩萨 石霜性空禅师 司空本净禅师 体空无生观法 五大虚空藏法 孝义性空禅师 性空妙普庵主 修悲极于空处 虚空藏念诵法 虚空藏菩萨法 虚空藏菩萨经 虚空藏与明星 虚空容受三业 虚空无边超越 虚空云海明门 虚空孕菩萨经 雪峰慧空禅师 一切诸行空寂 幽州谭空和尚 真空从一禅师 镇州谈空和尚 诸行空性决定 不空供养宝菩萨 不空钩依菩萨法 大安乐不空菩萨 地水火风空识见 地水火风空五指 二种空所对治义 福智虚空藏菩萨 观虚空藏菩萨经 贯穿到边际空性 空无相无愿差别 空性差别成立义 如入宝山空手回 胜义谛空有七种 十种空相回向心 受者空及作者空 无边虚空处解脱 五大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经轨 虚空藏求闻持法 虚空藏与日月星 虚空无垢持金刚 虚空与空界差别 一切法等于虚空 应所修空有二种 应所证空有二种 有为空及无为空 不空大灌顶光真言 不空钩观自在菩萨 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多修空住速证菩提 非是空中而受此报 贯穿补特伽罗空性 贯穿卽彼空性威德 尽虚空性穷未来际 空(sunya) 空三摩地亦名无相 清辨护法空有之争 色卽是空空卽是色 无边虚空处等解脱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 虚空无边超越菩萨 虚空无边处定建立 雪峰慧空禅师语录 一切诸法皆等虚空 一翳在眼空华乱坠 依三自性立三种空 以世间道修习空性 真空家乡无生父母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 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 大虚空大菩萨念诵法 法空《海东高僧传》 空三摩地是上座住处 空无相无愿各有二种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 虚空无垢持金刚菩萨 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 非我行相与空行相差别 佛说虚空藏菩萨陀罗尼 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 十六行与空等三行相摄 无常苦空无我各有三种 邪见不缘虚空及非择灭 虚空藏菩萨经(一卷) 虚空无边处近分及根本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 不空罥索咒心经(一卷) 大安乐不空金刚真实菩萨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 等随观色乃至识皆空无我 四种空以四种行为所依止 无常苦与空无我二句分别 不空〔《神僧传》卷第八〕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一卷) 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 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 佛说不空罥索咒经(一卷) 鉴空〔《神僧传》卷第八〕 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经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三十卷) 法与法空俱离有无二种分别戏论 阿弥陀三字法报应三身空假中三谛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空无愿无相有闻思修及世出世差别 有见空见起因及龙猛无着造论因缘 缁门警训(十卷 前有空谷隆序) 不空罥索心咒王经(三卷或作二卷) 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 五大虚空藏菩萨速疾大神验秘密式经 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经(一卷) 自教迹不空悉地乐欲一切菩萨母明妃 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不空罥索陀罗尼经(二卷 有波仑序) 空海(Kukai 774~835) 一切虚空极微尘数出生金刚威德大宝三昧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般若波罗密多理趣经 灵裕(隋相州演空寺)[《续高僧传》卷九] 源空(Genku 1133~1212)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法空(代州五台山)[《续高僧传》卷三十五] 慧藏(隋西京空观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慧熙(唐益州空慧寺)[《续高僧传》卷二十] 慧意(隋襄州景空寺)[《续高僧传》卷十六] 十八空论(一卷 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 悟空(唐上都章敬寺)[《宋高僧传》卷第三] 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五卷今作三卷) 怀空(唐徐州安丰山)[《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鉴空(唐洛阳香山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空藏(唐京师会昌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八] 玄镜(隋京师空观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不空(Amoghavajra 705-774) 怀空(唐安陆定安山)[《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实叉难陀(唐洛京大遍空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一切如来摩诃菩提金刚坚牢不空最胜成就种种事业三昧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密多理趣释(二卷) 法聪(后梁南雍州襄阳景空寺)[《续高僧传》卷十六] 慧空(元观)(唐陕州回銮寺)[《宋高僧传》卷第九] 不空(慧朗)(唐京兆大兴善寺)[《宋高僧传》卷第一] 元慧(唐吴郡嘉兴法空王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 前有圣教序) ▲ 收起
佛学大词典 【973】一切虚极微尘数出生金刚威德大宝三昧

  乃密教大日如来所入南方灌顶智大福德门之大宝三昧;由此而出生宝生如来。据摄真实经卷上载,大日如来入此三昧后,从右肩放出金色光,又从顶至足,一一毛孔悉放此光明,如是光明合成一色,普照南方无量世界;所有黑闇世界之众生,乃至生盲者,悉蒙光照,众苦消除,受无量乐。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74】一切虚极微尘数出生金刚威德大宝三昧

  (术语)称大日如来所入南方灌顶智大福德门之大宝三昧也。由此而出生宝生如来。见摄真实经上。

阅藏知津 【975】大乐金刚不真实三么耶般若波罗密多理趣经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即《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从第一分至第十三分,但有心明,而无曼拿罗法。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历代名僧辞典 【976】灵裕(隋相州演寺)[《续高僧传》卷九]

释灵裕。俗姓赵。定州钜鹿曲阳人也。年居童幼异行感人。每见仪像沙门必形心随敬。闻屠杀声相亦切怆胸怀。致使乡党传芳亲缘为之止杀。年登六岁便知受戒。父母强之誓心无毁。寻授章本及以千文。不盈晦朔。书诵俱了。至于孝经论语。纔读文词兼明注解。由是二亲偏爱望嗣门风。年七岁启父出家。父以慧解夙成。意宗继世决誓不许。唯令俗学专寻世务碍之道法。裕叹曰。不得七岁出家。一生坏矣。遂通览群籍资于父兄。并包括异同深契幽赜。唯老庄及易。未预承传。年十五潜欲逃世。会丁父艰。便从世疾苫块萦转。杖而能起服毕厌俗。心猛不敢辞母。默往赵郡应觉寺。投明宝二禅师而出家焉。其人亦东川之摽领也。既初染大法敕令诵经。裕执卷而誓曰。我今将学必先要心。三藏微言定当穷旨。终无处中下之流。暨于儒释两教。遍须通晓也。年始弱冠。闻慧光律师英猷邺下。即往归禀。会已殁世纔经七日。独嗟无遇。戒约何依。乃回投凭师听于地论。荏苒法席终于三年。二十有二方进具戒。还从明宝二德求为本师。乃皆辞曰。吾为汝缘吾非汝师。可往胜上所也。遂赴定州而受大戒。即诵四分僧祇二戒。自写其文。八日之中书诵俱了。有定州刺史侯景。访裕道行奏请度之。隶入公名甚相器重。后南游漳滏。于隐公所偏学四分。随闻寻记五卷行之。又以地论初兴。惠光开悟之元匠。流衍弘导。道凭即光师之所亲承。凭光并有别传。裕依凭法席。晨夜幽通发奇剖新者。皆共推揖。有齐宣帝盛弘释典。大统法上势覆群英。学者望风。向附用津侥幸。唯裕仗节专贞。卓然不偶伦类。但虑未闻所闻。用为翘结耳。后上统深委高亮钦而敬之。自此专业华严涅盘地论律部。皆博寻旧解穿凿新异。唯大集般若观经遗教等疏。拔思胸襟非师讲授。又从安游荣等三师听杂心义。嵩林二师学成实论。功将一纪解贯二乘。纲领有存皆备科举。而精爽弘赡理相兼通。曾与诸僧共谈儒教。旁有讲席。参涉间闻两听同散。竟以相闻覆述句义并无一遗。由此邺下擅名遐迩驰誉。且而刚梗严毅守节自专。至于都讲覆述励怀非任。世供道望销声避隐。有事不获已者。让而受之。夏居十二。邺京创讲名节既着。言令若新。预听归依遂号为裕菩萨也。皆从受戒三聚。大法自此广焉。因以导物为恒务矣。意存纲领不在章句。致有前后重解言义不同。亡筌者会其宗归。循文者失其宏趣。会齐后染患愿讲华严。昭玄诸统举裕以当法主。四方一会雅为称先。时有雄鸡一头常随众听。逮于讲散乃大鸣高飞。西南树上经夜而终。俄尔疾遂有瘳。斯亦通感之明应也。内宫由是施袈裟三百领。裕受而散之。文宣之世立寺非一。敕召德望并处其中。国俸所资隆重相架。裕时郁为称首。令住官寺。乃固让曰。国意深重德非其人。幸以此利授堪受者。其高谢荣时为类若此。有善生法供则受而无惮。其摄引陶化又若此也。故其所行藏。不为世情之所同测矣。年四十有七。将邻知命。便即澄一心想禅虑岩阿。未盈炎溽。范阳卢氏闻风远请。裕乘时弘济不滞行理。便往赴焉。至止讲供。常溢千人。听徒嘉庆前后重叠。后还邺下。与诸法师连座谈说。齐安东王娄睿。致敬诸僧次至裕前。不觉怖而流汗。退问知其异度。即奉为戒师。宝山一寺裕之经始。睿为施主倾撒金贝。其潜德感人又此类也。周氏灭齐。二教沦没。乃潜形世壤。衣以斩缞三升之布。头绖麻带如丧考妣。誓得佛法更始方袭旧仪。引同侣二十余人居于聚落。夜谈正理书读俗书。学既探幽随览缀述。各有部类。名如后列。时属俭岁粮粒无路。造卜书一卷。令占之取价。日米二升以为恒调。既而言若知来。疑者丛闹。得米遂多。裕曰。先民有言。舐蜜刃伤。验于今矣。索取卜书对众焚之。日别自往。须臾获价。卷席而归。所得食调及时将返。用供同厄遂达有年。大隋运兴。载昌释教。裕德光先彦即预搜扬。开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创弘讲会延请诸僧。并立节前标遗法明寄。一期影向千计盈门。裕当元帝允副玄望。有敕令立僧官。略乃举为都统。因语略曰。统都之德。裕德非其德。统都之用。裕用非其用。既其德用非器。事理难从。佥谓。舍于此人则荐失纲要。后更伸请。乃潜游燕赵。五年行化道振两河。开皇十年在洺州灵通寺。夜于庭中得书一牒。言述命报厄在咸阳。初莫测其然也。至于明年。文帝崇仰释门远讯髦彦。皆云。裕德覆时望矣。因下诏曰。敬问相州大慈寺灵裕法师。朕遵崇三宝归向情深。恒愿阐扬大乘护持正法。法师梵行精淳理义渊远。弘通玄教开导聋瞽。道俗钦仰思作福田。京师天下具瞻四方辐凑。故远召法师共营功业。宜知朕意早入京也。裕得书惟曰。咸阳之厄验于斯矣。然命有随遭。可辞以疾。又曰业缘至矣。圣亦难违。乃步入长安不乘官乘。时年七十有四。敕遣劳待令住兴善。仍诏所司咸集僧望评立国统。众议咸属莫有异词。裕笑曰。当相通委何用云云。遂表辞请还。置言详核。帝览表究情。依即听返。仆射高颖等。意存统重。又表请留。帝即下敕。令且住此。裕曰。一国之主义无二言。今复重留情所未可。告门人曰。王臣亲附久有誓言。近则侮人轻法。退则不无遥敬。故吾斟酌向背耳。寻复三敕固邀。裕较执如上。帝语苏威曰。朕知裕师纲正。是自在人。诚不可屈节。乃敕左仆射高颖右仆射苏威纳言虞庆则总管贺若弼等诸公诣寺宣旨。代帝受戒忏罪。并送绫锦衣服绢三百段。助营山寺。御自注额可号灵泉。资送优给有逾常准。力步而归达于本邑。顾而言曰。往返之弊厄不亡乎。由是敕问屡驰。嚫锡重沓。稽疑请决者不远而至餐风沐道者复结于前矣。裕末又住演空寺。相州治西。秉操弥坚履行逾肃。帝闻之又下诏曰。敬问演空寺大德灵裕法师。朕遵仰圣教重兴三宝。欲使生灵咸蒙福力。法师舍离尘俗投旨法门。精诚若此。深副朕怀。其为国主思问如此类也。及仁寿中年。分布舍利诸州起塔。多有变瑞。时人咸嘉为吉征也。裕闻而叹曰。此相祸福兼表矣。由杂白花白树白塔白云。相现吉缘。所为凶兆。众初不信之也。俄而献后文帝相次升遐。一国素衣。斯言有据。相州刺史内阳公薛胄所住堂础忽变为玉。胄谓为善征也。设斋庆之。裕曰。斯琉璃耳。宜慎之戒之。可禳之以福。胄不从其言。后杨谅起逆。事有相缘。乃流之边裔。追悔昔言不慎之晚矣。又于寒陵山所造九级浮图。仁寿末岁止营四层。裕一旦急催曰。一切无常事有障绝。通夜累构将结八重。命令断作。仅得施座安橙。值晋阳事故。生民无措其手足。裕命复悬于后载。其先见之明皆若此也。于时邺下昌言。裕师将过世矣。道俗云合同禀归戒。访传音之无从。裕亦信福命之云尽。乃示诲善恶励诸门人。从觉不愈。至第七日援笔制诗二首。初篇哀速终曰。今日坐高堂。明朝卧长棘。一生聊已竟。来报将何息。其二悲永殒曰命断辞人路。骸送鬼门前。从今一别后。更会几何年。至夜告侍者曰。痛今在背。吾将去矣。至于三更忽觉异香满室。内外惊之。裕静虑口缘念佛。相继达于明相。奄终于演空寺焉。春秋八十有八。即大业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哀动山世。即殡于宝山灵泉寺侧。起塔崇焉。初裕清贞洁己正气云霄。器识坚明抗迹尘表。师资传授斯寄得人。身佩白光映照幽晦。眄睐高视瞻见远近。而奉禁自守杜绝世烦。虔虔附道克念齐圣。母病绵笃追赴已终。中路闻之竟不亲对。嗟曰。我来看母今何所看。宜归邺寺为生来福耳。割略亲爱如此之类。至于弘法轨模。万代宗辖。志存远大不扃偏授。故有单讲双时。雅为恒度。略文对讲生常不经必有传讲。要须延请供承颙仰方登法座。尝有一处敷演将半。因行游观乃近韭园问其本缘云。是讲主所有。裕曰。弘法之始为遣过原。恶业未倾清通焉在。此讲不可再也。宜即散之。便执锡持衣径辞而出。讲主曰。法师但讲。此业易除耳。复未足忧之。便借倩村民犁具。一时耕杀四十亩韭。拟种谷田。斯道俗相依。言行无越。一人而已。其讲悟也始微终着。声气雄远辩对无滞言罕重宣。或一字盘桓动移数日。或一上之中便销数卷。及至后讲更改前科。增减出没乘机显晦致学者疑焉。裕曰。此大士之宏规也。岂可以恒情而断之。故十夏初登。而为领袖倾敬。或大德同集间以谑情。及裕之临席。无不肃然自持喧闹攸静。所以下座尼众莫敢面参。而性刚威爽服章粗弊。贵达之与厮下。承对一焉。去来自彼曾无迎送。故通儒开士积疑请决。艺术异能抱策呈解。皆顶受绝叹。言不写情。可谓坐镇雅俗于斯人矣。故邺下谚曰衍法师伏道不伏俗。裕法师道俗俱伏。诚其应对无思发言成论故也。又营诸福业。寺宇灵仪。后于宝山造石龛一所。名为金刚。性力住持。那罗延窟面别鑴法灭之相。山幽林竦言切事彰。每春游山之僧。皆往寻其文理。读者莫不歔欷而持操矣。其遗迹感人如此。自前后行施悲敬兼之。袈裟为惠出过千领。疾苦所及医疗繁多。但得厚味先必奉僧。身预伦伍片无贮纳。讲授之隙正面西方。凡所涕涶返而咽之。一报无弃。形不妄涉口不净词。人畜训诲绝于呵捶。乃至责问童稚诫约门人。自述己名彼号仁者。苦言切断闻者泪流。自有师资希附斯轨年登耳顺养众两堂。简以未具异室将抚。言行有滥即令出众。非律所许。寺法不停女人尼众。誓不授戒。及所住房由来禁约不令登践斯励俗后代之弘略也。沙弥受具和上德难。故尽报不行。自余师证至时临众。若授以三聚则七众备传。故使弘法之时方听女众入寺。并后入先出直往无留。致有法席清严向传宇内。侍者供给不预沙弥。僧制澄正无论主客。内惟护法外肃愆过。身服清修不御绫绮。垂裙踝上四指。衫袖仅与肘齐。祇支极长至胫而已。设见衣制过度则处众割之。故方裙正背大毡被褥。皮革上色钱宝等物。并不入房。何况身履而为资具。斯又处俭之后教矣。常服五条由来以布。纵有缯帛成施。终以惠人。祇支亦尔。余则弊纳而已。世有激刺。颇用以为邀名者。时或达之。裕曰。吾闻君子争名小人争利。复何辞乎。或曰。名本利缘耳。裕曰。吾得利便失名矣。又曰。此乃诈为善相。答曰。犹胜真心为罪也。时人以为佳言。其志行之仪可垂世范。故传者不漏其节焉。自年三十即存著述。初造十地疏四卷。地持维摩波若疏各两卷。华严疏及旨归合九卷。涅盘疏六卷。大集疏八卷。四分律疏五卷。大乘义章四卷。胜鬘央掘寿观仁王毗尼母往生论上下生遗教等诸经各为疏记。成实毗昙智论各抄五卷。圣迹记两卷佛法东行记众经宗要译经体式受菩萨戒法并戒本首尾注华严等经论序大小乘同异论舍利目连传御众法等。各有聚类。宗要可传。又制安民论陶神论各十卷。劝信释宗论[谷-禾+卵]卵成杀论字本七卷。庄记老纲式经兆纬相录医决符禁法文断水虫序齐世三宝记灭法记光师弟子十德记僧制寺诰十怨十志颂齐亡消日颂触事申情颂寺破报应记孝经义记三行四去颂诗评并杂集等五十余卷。久行于世。言无华侈。微涉古制。略情取理者久而味之。又凡授法意专行用。有返斯趣者。告曰。原圣人垂教教被行人。人既不行还同不学。有违者驱出。斯又重法成人者也。观裕安民陶神二论。意在传灯惠流民品。笃识高行此焉攸属。有黄龙沙门。邺中同听经论。禅律罔不吞委行解相贯。学者传之将返燕郡。故来别裕。乃致请曰。愿垂示一言要法所谓即解即行而能长益沙门道行者。裕曰。必如来言临别相告。后将首路。裕曰。经诰禅律恐杂圣心。高僧一传即凡景行。辄以相酬可为神用耳。其人欣戴赍传还乡。斯實殷鉴物表机悟有宗也。又生常处众必先端首。说戒羯磨无传欲法。讽谏之术闻者如流。当于京辇入净影寺。正值布萨径坐堂中。见远公说欲。裕抗声曰。慧远读疏而云。法事因缘众僧听戒。可是魔说。合座惊起怪斥其言。识者告远。远趋而诣堂。裕曰。闻仁弘法身令易传。凡习尚欣。圣禁宁准。远顶礼自诫衔泣受之。由是至终远常赴集。其生物信顺皆若此焉。自东夏法流。化仪异等。至于立教施行取信千载者。裕其一矣。 - 顾伟康编

中国百科全书 【977】(Genku 1133~1212)

  Yuankong

  日本佛教净土宗创始人。俗姓漆间,幼名势至丸,号法然。美作国(今冈山县)人。岁投菩提寺观觉出家,学沙弥法。13岁登比睿山师事源光,后从皇圆受戒,习天台教义。1151年投黑谷慈眼房睿空之室,学圆顿戒和密宗教义,读源信的《往生要集》,传承佛立三昧法门。1175年读唐善导《观经四帖疏》的《散善义》后,专志于念佛法门,开创“一向专修宗”。1186年,睿山座主显真集各宗硕学名僧于大原(大今京都一带)胜林院,与源空辩论净土法义。此即有名的“大原问答”,记录成书名《大原谈义》。后于奈良东大寺讲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并为天皇、皇后授戒。1198年应关白藤原兼实之请,口述《选择本愿念佛集》由安乐笔录,以定净土宗要。其时,他倡的称名念佛净土法门日益盛行,引起南都北岭各宗的反对;又因受弟子安乐收容宫女出家一事所牵连,而被流配。获赦后,于摄津(今兵库、大孤一带)胜尾寺,继续弘布净土宗。卒后,历代天皇先后赐谥圆光大师、东渐大师、慧成大师、弘觉大师、慈教大师等。一般称为法然上人。主要著作有《选择本愿念佛集》、《无量寿经释》、《观无量寿经释》、《往生要集诠要》、《往生要集料简》、《类聚净土五祖传》等。1955年编有《昭和新修法然上人全集》1册,1975年又出版《宁本法然上人全集》9卷。(林子青)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78】大乐金刚不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书名)一卷,不空译。说本经字句一一理趣表法之义门。常略称曰理趣释。

历代名僧辞典 【979】(代州五台山)[《续高僧传》卷三十五]

释法空者。不知何人。隋末任雁门郡府鹰击郎将。时年四十。欻自生厌离。见妻子家宅。如牢狱桎梏。志慕佛法情无已。已总召家属曰。吾为尔沉日久矣。旦夕区区。止是供给。可各自取计。吾自决矣。便裹粮负幞独诣台山。饥则餐松皮柏末。寒则入穴苫覆。专思经中要偈。亦无所参问。时贼寇交起。追击攸归。府司郡官所在追掩。将至禁所。正念不语。志逾慷慨。跏坐不动不食不息已经五日。守令以下莫不鹭愕。因放之任其所往。一坐三十余载。禽兽以为亲邻。妻子寻获欲致粮粒。空曰。吾厌俗为道。以解脱为先。自今以往愿为善知识。非尔缠缚吾何解之。更不须相见。于是遂绝。幽居日久每有清声。召曰空禅。如是非一。空知是自心境界以法遣之。后遂安静。初学九次。以禅用乃明。终为对碍。遂学大乘离相。有从学者。并以此诲之。不知所终。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980】慧藏(隋西京观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释慧藏。姓郝氏。赵国平棘人。十一出家即流听视。未登冠具屡讲涅盘。剖折深奇符契文旨。及律仪圆备更业毗尼。行等明珠解逾前达。未听智论十地华严般若等经论博见之举人谁肯推。但深穷性体义难抑伏。皆仰谢高断罕不师焉。年登不惑乃潜于鹊山。木食泉浆澄心玄奥。研详虽广而以华严为本宗。洞尽幽微未测邪正。仰托圣助希示是非。登即夜降灵感。空中声言是是。既闻斯告因撰义疏。躬自传扬。絓预学流普皆餐揖。齐主武成降书邀请。于太极殿开阐华严。法侣云繁士族咸集。时共荣之。为大观之盛也。自尔专弘此部。传习弥布。属周毁经道。刬迹人间。移息烟霞保护承网。隋初开法即预出家。讲散幽旨归途开悟。化自东川风行草偃。行成达义德以诱仁。冰玉方心松筠等质。故法雨常流仁风普扇。致使道俗庆其来苏。蒙心重其开奖。开皇七年。文帝承敬德音远遣征请。蒲轮既降无爽纶言。藏乘机立教利见大人。杖锡京辈仍即谒帝承明。亟陈奥旨。凡所陶诱允副天心。即六大德之一也。有敕加之殊礼。故二纪之内四时不坠。后以般若释论群唱者。多至于契赏皆无与尚。时有沙门智稳僧朗法彦等。并京室德望神慧峰起。祖承旧习希奉新文乃请开讲金刚般若论。藏气截云霞。智隆时烈。将欲救拯焚溺。即而演之。于时年属秋方。思力虚廓。但控举纲致。标异新理。统结词义。言无浮泛。故禀益之徒恐其声止。皆崇而敬焉。以大业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遘疾卒于空观寺。春秋八十有四。临终诚心旷济。累属露骸。弟子奉谨遗诀。陈尸林麓。掩骸修塔。树于终南山至相寺之前峰焉。立铭表德镌于塔。后沙门明则为制碑文。见之别集。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981】慧熙(唐益州慧寺)[《续高僧传》卷二十]

释慧熙。益州成都人。童稚出家善明篇韵。文笔所趣宛而成章。与绵州震响寺荣智齐名。俱为沙弥。卓异翘秀。后与成都大石寺沙弥道微。连韵赋诗。微有言隙。因即屏绝人事栖心禅业。年登受具周闻经律。摘采英华用为赏要。摄论杂心精搜至理。尤耽三论是所观门。尝难基法师尘识义。初问以小乘。基以大乘通之。熙笑曰。大无不摄。但失小宗。晚住州南空慧寺。立性孤贞不群诸偶。弊于食息专想虚玄。一坐掩关二十余日。众以不食既久。恐损身命。假以余词曰。国家搜访艺能甚急。今不食闭门。世人谓圣。愿息流言。可时处众。熙惧矫饰便开门进食。由是迄今将三十载。一身独立不畜侍人。一食而止不受人施。有讲便听。夜宿本房。但坐床心两头尘合。自余房地惟有一踪。余并莓苔青絮衣服弊恶仅免遮羞。冬则加纳夏则布衣。以冬破纳悬置梁上。有闻熙名就房参拜。迎逆接候累日方见。时发幽问吐言高远。预有元席皆共惮之。年九十卒。今见在具诸闻睹。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982】慧意(隋襄州景寺)[《续高僧传》卷十六]

释慧意。姓李。临原人。听大乘经论专习定行。宇文废法南投于梁。与仙城山慧命。同师寻讨心要。后住景空于聪师旧堂综业常住。不事灯烛昼夜常明。有乡人德广郡守柳静。殊不信法。乃请意于宅。别立禅室百日行道。静息抑禀等四人每夜潜往。举家同见禅室大明意坐卓然。方生信向。乡邑道俗率受归戒。开皇初卒。将逝谓弟子慧兴曰。今日有多客来。可多办斋食。及中意果端坐而化。时襄阳开皇有法永禅师者。南乡人。梁明帝常供养。预知运绝。苦辞还襄欲终。七日七夜闻音乐异香满寺。因而坐终。送伞盖山上露坐。有同寺全律师。临永尸曰。愿留神相待至七日。满至期全亡。送尸永侧。永尸飒然摧变。时岑阇梨者。姓杨。临原人。于寺西伞盖山南泉立诵经堂。常诵金光明。感四天王来听。后读藏经皆不忘。计诵三千余卷。服布乞食。钵中之余饲房内鼠。百余头皆驯扰争来就人。鼠有病者岑以手摩捋之。而不拘事检。或揭坩酒食。或群小同戏呵叱僧侣。或诵经书歌咏逆述来事。昼则散乱夜则礼诵禅思。与同众沙门智晓交顾招集禅徒。自行化裕。供给定学。自知终日急唤拔禅师付嘱。上佛殿礼辞遍寺众僧。咸乞欢喜。于禅居寺大斋将散。谓岑曰。往兜率天听般若去。岑曰。弟前去我七日即来。其夜三更坐亡。至四更识神往遍学寺。寺相去十里。至汰法师床前。明如昼。云晓欲远逝故来相别不得久住。汰送出三重门外。别讫来入房中踞床忽然还暗。呼弟子问云。闻师与人语声。取火通照三门并闭。方悟晓之神力出入无间。即遣往问。果云已逝。岑后七日无何坐终。其二体骨全成无缝。又有昊纯等禅师。多有灵异。相从坐化。略不叙之。 - 顾伟康编

阅藏知津 【983】十八论(一卷 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为显人法二无我,是一切法通相,今约诸法种类不同,开为十八。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历代名僧辞典 【984】(唐上都章敬寺)[《宋高僧传》卷第三]

释悟空。京兆云阳人。姓车氏。后魏拓跋之远裔也。天假聪敏志尚典坟。孝悌之声蔼于乡里属玄宗德被遐方。罽宾国愿附大唐。遣大首领萨婆远干与三藏舍利越摩。于天宝九载来朝阙庭。请使巡按。明年敕中使张韬光。将国信行官兼吏四十余人西迈。时空未出俗名奉朝。授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令随使臣自安西路去。至十二载。至健陀罗国。罽宾东都城也。其王礼接唐使。使回。空笃疾留健陀罗。病中发愿。痊当出家。遂投舍利越摩落发。号达摩驮都。华言法界。当肃宗至德二年也。洎年二十九。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文殊矢涅地为亲教师。邬不羼提为羯磨阿遮利耶驮里。巍地为教授。于蒙鞮寺。讽声闻戒。习根本律仪。然北天竺国皆萨婆多学也。后巡历数年遍瞻八塔。为忆君亲因咨本师舍利越摩。再三方允。摩手授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共一夹。并佛牙舍利。以赠别。空行从北路。至睹货罗国。五十七蕃中有一城。号骨咄国城果有小海。空行次南岸。地辄摇动。云阴雨暴霆击雹飞。乃奔就一大树间。时有众商咸投其下。商主告众曰。谁赍佛舍利异物殊珍耶。不尔龙神何斯忿怒。有则投于海中无令众人惶怖。如藏匿者自贻伊咎。空为利东夏之故潜乞龙神宥过。自卯达申雨雹方霁。回及龟兹居莲华寺。遇三藏法师勿提提羼鱼。善于传译。空因将十力经夹请翻之。寻抵北庭大使复命。空出梵夹。于阗三藏戒法为译主。空证梵文并度语。翻成十地。回向轮经。事讫随中使段明秀。以贞元五年己巳达京师。敕于跃龙门使院安置。进上佛牙舍利经本。宣付左神策军缮写。功德使窦文场。写毕进呈。敕署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乃归章敬寺。次返云阳。问二亲坟树已拱矣。凡所往来经四十年。于时已六十余。所翻经三本共十一卷。翻经大德圆照续开元录。皆编入藏。复记空之行状焉。 - 顾伟康编

阅藏知津 【985】佛说大悲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五卷今作三卷)

宋中印土沙门法护译
  金刚部序品第一,(大幻化普通仪轨三十一分中,略出二无我法)。拿吉尼炽盛威仪真言品第二,一切如来身语心圣贤品第三,贤圣灌顶部品第四,大真实品第五,行品第六,说密印品第七,大相应轮品第八,清净品第九,灌顶品第十,金刚藏菩萨现证仪轨王品第十一,炽盛拿吉尼所说成就品第十二,说方便品第十三,集一切仪轨部品第十四,金刚王出现品第十五,金刚空智炽盛拿吉尼画像仪式品第十六,饮食品第十七,教授品第十八,持念品第十九,俱生义品第二十。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历代名僧辞典 【986】怀(唐徐州安丰山)[《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释怀空。姓梁氏阆州人也。幼适本州耆阇山广福院削染。得戒之后游方慕学。于大寂禅法洗然明畅。后至彭城安丰山挂锡。宴默不数载间成大伽蓝。尝有一僧乘空而至。繞垣墙不息。或蹑莲华或时履地。人或瞻睹。数日之后礼辞空。且曰。我三五稔却来依附。言讫不见。空以兴元元年灭度。春秋八十八。长庆元年二月方迁入塔云。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987】(唐洛阳香山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释鉴空。俗姓齐。吴郡人也。少小苦贫虽勤于学而寡记持。壮岁为诗不多靡丽。常困游吴楚间。已四五年矣。干谒侯伯所润无几。钱或盈贯则必病生。用罄方差。元和初游钱塘属其荒俭。乃议求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馁甚不前。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俄有梵僧临流而坐。顾空笑曰。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空曰。旅游滋味则已足矣。法师之呼一何乖谬。盖以空未为僧时名君房也。梵僧曰。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空曰。生身已四十五岁矣。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又何洛中之说。僧曰。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忆故事。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许。曰此吾国所产。食之者。上智知过去未来事。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空饥极食枣。掬泉饮之。忽欠呻枕石而寝。顷刻乃悟。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因增涕泣问僧曰。震和尚安在。曰专精未至再为蜀僧矣。今则断攀缘也。神上人安在。曰前愿未满。悟法师焉在。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若不证无上菩提。必愿为赳赳贵臣。昨闻已得大将军矣。当时云水五人唯吾得解脱。独汝为冻馁之士也。空泣曰。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三十余年拥一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何期福不完乎坐于饥冻。僧曰。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膻气微存。声浑响清终不可致。质伛影曲报应宜然。空曰。为之奈何。僧曰。今日之事吾无计矣。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取一鉴。背面皆莹彻。谓空曰。要知贵贱之分修短之期佛法兴赞吾道盛衰。宜一鉴焉。空览照久之。谢曰。报应之事荣枯之理。谨知之矣。僧收鉴入囊。遂挈而去。行十余步旋失所在。空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周游名山愈高苦节。大和元年诣洛阳。于龙门天竺寺遇河东柳珵。亲说厥由向珵。珵闻空之说事皆不常。且甚奇之。空曰。我生世七十有七。僧腊三十二。持钵乞食尚九年在世。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珵诘之。默然无答。乃索[示*呈]笔砚题数行于经藏北垣而去。曰兴一沙衰恒河沙。兔而罝。犬而拿。牛虎相交与角牙。宝檀终不灭其华。
〔赞宁〕系曰。食梵僧之枣而知宿命者。与茹雪山之药解诸国言音同也。览鉴而知吉凶者。与窥图澄涂麻掌同也。食枣临鉴岂偶然耶。非常人之遇也。其空公题谶而答塞柳珵之问。验在会昌之毁教矣。时武宗。勒僧尼反俗。计二十万七千余人。坼寺并兰若共四万七千有奇。故云兴一沙衰恒河沙。兔在罝犬仍拿言残害之甚。乙丑毁法丙寅厌代。佛法喻宝檀之树终不绝其华花芬馥。故云也。苟非异人何以藏往考来之若是乎。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988】藏(唐京师会昌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八]

释空藏。俗姓王氏。先祖晋阳。今在雍州之新丰焉。母初孕日。自然不食酒肉五辛。时以同尘身子故。密加异之。既诞育后。灵鉴日陈。情用高远。读诵经论思存拔济。至年十九。同佛出家。既惟一己二亲留碍。乃于父前以身四布。七日不起。恐其命绝方从所愿。即辞向蓝田负儿山中私自剃落。初赍面六斗。拟作月粮。日噉二升。三年不尽。屡感神鼎自然而至。由是增其禅诵。晨宵无辍。后依止判法师住龙池寺。钦重经论日诵万言。前后总计三百余卷。三论涅盘探穷岩穴。大业之始。以藏名称惟远道俗所闻。下敕征延入住禅定。唐运既兴崇缮法宇。有敕于金城坊建会昌寺。并请大德十人。度僧五十人。永用住持。以藏行德夙彰。又请住焉。供事弥隆极光恒美。而性乐山水志存清旷。每年仲春游浪林阜。行次玉泉。遂有终焉之思。居止载纪众聚如山。说导亡疲开悟逾广。后为亢旱。经时山泉乃竭。合寺僧众咸以惊嗟。藏乃至心祈请。其泉应时还复。远近道俗动色相欢。兼又弘操岳峙器局川停。不扰荣利不怀宠辱。济度群有不略寸阴。乃钞摘众经大乘要句。以为卷轴。纸别五经三经。卷部二十五十。总有十卷。每讲开务极增成学。闻义两持偏无迷忘。夏分常行方等忏法。贤劫千佛日礼一遍。常坐不卧垂三十年。翘勤专注难加系迹。以贞观十六年五月十二日。终于会昌。春秋七十有四。遗身于龙池寺侧。收骨起塔。观其读诵之富。振古罕俦。视其髅骨。两耳通明。顶有双孔。眼眶含窍各有三焉。弟子等追惟永往。树碑于会昌寺中。金紫光禄大夫卫尉卿于志宁为文。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989】玄镜(隋京师观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释玄镜。赵州人。立志清贞不干流俗。四分一律文义精通。不乐阐扬。恒寻异部激发违顺。品章废立有神彩焉。住空观寺。闲散优游无为僧也。仁寿二年。奉敕置塔本州无际寺。建基趾日。寻放赤光变转不常。或如形像乍似楼阙。又出白光时吐大小巡绕瓶侧。四月四日又放光明紫绿相间。三度乃止。又于光内见佛像形长二尺余坐莲花座。并有菩萨侠侍严仪。从卯至酉方始歇灭。当此之时有目皆睹。镜还空观复学禅宗。居止东院。合集同侣多行头陀。遂终其寺也。 - 顾伟康编

中国百科全书 【990】(Amoghavajra 705-774)

bukong

  唐代僧人。密宗祖师之一。全称不空金刚。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14岁在阇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随金刚智来华。唐开元八年(720)至洛阳。一说西域人,幼随舅父到内地,10岁游武威、太原,15岁遇金刚智。开元十二年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此后学习汉、梵经论,并随金刚智译经。金刚智卒后,奉遗命至天竺龙智处秉受密法。初至南海(广州)为探访使刘巨邻留请传法。开元二十九年(一说天宝二年),奉诏赍送国书,率弟子等37人人普贤阿阇黎重受灌顶,学习密法3年。后又周游印度,于唐天宝五载(746)返长安。携回梵本经100部,计1200卷,以及师子国王尸罗迷伽的国书、大般若经夹和方物。天宝十五载奉诏住长安大兴善寺开坛灌顶。安禄山攻陷长安后,他秘密派人与肃宗通报消息。至德二载(757)唐室还都后,备受肃宗礼遇。乾元元年(758)肃宗敕命将长安、洛阳诸寺及各县寺舍、村坊凡旧日玄奘、义净、菩提流支、善无畏、宝胜等携来的梵夹全部集中大兴善寺,交不空翻译。所译显密教典共110部,143卷。卒后,代宗敕赠“司空”,谥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受法弟子数以万计,受比丘戒弟子也有2000人。著名的有含光、惠超(新罗人)、惠果、惠朗、元皎和觉超,号称六哲。惠果后传法于日僧空海,空海归国后创真言宗,后世称为东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