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州赵横山和尚,僧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曰:「长连床上吃粥吃饭。」问:「如何是诸佛师?」师曰:「平地看高。」 - 宋·普济
新罗国智异山和尚,一日示众曰:「冬不寒,腊后看。」便下座。 - 宋·普济
荆南府竹园山和尚,僧问:「久向和尚会禅,是否?」师曰:「是。」僧曰:「苍天!苍天!」师近前,以手掩僧口。曰:「低声!低声!」僧打一掌,便拓开。师曰:「山僧招得。」僧拂袖出去,师笑曰:「早知如是,悔不如是。」问:「既是竹园,还生笋也无?」师曰:「千株万株。」曰:「恁么则学人有分也。」师曰:「汝作么生?」僧拟议,师便打。 - 宋·普济
百丈山涅槃和尚,一日谓众曰:「汝等与我开田,我与汝说大义。」众开田了,归请说大义。师乃展两手,众罔措。﹝洪觉范林间录云:「百丈第二代法正禅师,大智之高弟。其先尝诵涅槃经,不言姓名、时呼为涅槃和尚。住成法席,师功最多,使众开田,方说大义者,乃师也。」黄檗,古灵诸大士皆推尊之,唐文人黄武翊撰其碑甚详。柳公权书,妙绝今古。而传灯所载百丈惟政禅师,又系于马祖法嗣之列,误矣。及观正宗记,则有惟政、法正。然百丈第代,可数明教。但皆见其名不能辨而俱存也,今当以柳碑为正。﹞ - 宋·普济
沧州米仓和尚,州牧请师与宝寿入厅供养。令人传语,请二长老谭论佛法。寿曰:「请师兄答话。」师便喝。寿曰:「某甲话也未问,喝作么?」师曰:「犹嫌少在。」寿却一喝。 - 宋·普济
凡二卷。日本临济宗僧彻翁义亨(1295~1369)撰,禅兴编。日本宽文九年(1669)重刊。又作彻翁国师语录、彻翁录、灵山录。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上卷辑录安养寺语录、大德寺语录,下卷辑录德禅寺示众法语、佛祖赞、小佛事、下火、升座语、室中垂示问答代语、勘辨、偈颂、颂古等,卷末附录彻翁和尚行状一篇。
陈州石镜和尚,僧问:「石镜未磨,还鉴照否?」师曰:「前生是因,今生是果。」 - 宋·普济
鼎州德山和尚,僧问:「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甚么对?」师曰:「只恁么。」僧良久,师曰:「汝更问。」僧再问,师乃喝出。 - 宋·普济
鄂州茱萸山和尚,初住随州护国。上堂,擎起一橛竹曰:「还有人虚空里钉得橛么?」时有灵虚上座出众曰:「虚空是橛。」师掷下竹,便下座。赵州到云居,居曰:「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曰:「甚么处住得?」居曰:「山前有个古寺基。」州曰:「和尚自住取。」后到师处,师曰:「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州曰:「向甚处住?」师曰:「老老大大,住处也不知。」州曰:「三十年弄马骑,今日却被驴扑。」﹝云居锡云:「甚么处是赵州被驴扑处。」﹞众僧侍立次,师曰:「只恁么白立,无个说处,一场气闷。」僧拟问,师便打。曰:「为众竭力。」便入方丈。有行者参,师曰:「会去看赵州么?」曰:「和尚敢道否?」师曰:「非但茱萸,一切人道不得。」曰:「和尚放某甲过。」师曰:「这里从前不通人情。」曰:「要且慈悲心在。」师便打。曰:「醒后来为汝。」 - 宋·普济
福州永泰和尚,僧问:「承闻和尚见虎,是否?」师作虎声,僧作打势。师曰:「这死汉。」问:「如何是天真佛?」师乃拊掌曰:「不会,不会。」 - 宋·普济
抚州覆船和尚,僧问:「如何是佛?」师曰:「不识。」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莫谤祖师好!」 - 宋·普济
襄州关南道吾和尚,始经村墅,闻巫者乐神云「识神无」,忽然省悟。后参常禅师,印其所解,复游德山之门,法味弥著。住后,凡上堂,戴莲华笠,披襕执简,击鼓吹笛,口称鲁三郎神:「识神不识神,神从空里来,却往空里去。」便下座。有时曰:「打动关南鼓,唱起德山歌。」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以简揖曰:「喏!」有时执木剑,横肩上作舞。僧问:「手中剑甚处得来?」师掷于地。僧却置师手中。师曰:「甚处得来?」僧无对。师曰:「容汝三日内,下取一转语。」其僧亦无对。师自代拈剑横肩上,作舞曰:「须恁么始得。」赵州访师,师乃著豹皮裈,执吉獠棒,在三门下翘一足等候,才见州便高声唱喏而立。州曰:「小心袛候著!」师又唱喏一声而去。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下禅床作女人拜曰:「谢子远来,无可袛待。」问灌溪:「作么生?」溪曰:「无位。」师曰:「莫同虚空么?」溪曰:「这屠儿!」师曰:「有生可杀即不倦。」 - 宋·普济
灌州灵岩和尚,僧问:「如何是道中宝?」师曰:「地倾东南,天高西北。」曰:「学人不会。」师曰:「落照机前,异师颂石巩接。」三平曰:「解擘当胸箭,因何只半人?为从途路晓,所以不全身。」 - 宋·普济
灌州罗汉和尚,僧问:「如何是佛?」师曰:「牛头阿旁。」曰:「如何是法?」师曰:「剑树刀山。」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井中红焰,日里浮沤。」曰:「如何领会?」师曰:「遥指扶桑日那边。」问:「如何是本来心?」师曰:「蹉过了也。」 - 宋·普济
汉南高亭和尚,有僧自夹山来礼拜,师便打。僧曰:「特来礼拜,何得打某甲?」僧再礼拜,师又打趁。僧回,举似夹山。山曰:「汝会也无?」曰:「不会。」山曰:「赖汝不会。若会,即夹山口哑。」 - 宋·普济
杭州多福和尚,僧问:「如何是多福一丛竹?」师曰:「一茎两茎斜。」曰:「学人不会。」师曰:「三茎四茎曲。」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曰:「大有人疑著在。」曰:「为甚么如是?」师曰:「月里藏头。」 - 宋·普济
杭州天龙和尚,上堂:「大众莫待老僧上来便上来,下去便下去。各有华藏性海,具足功德,无碍光明。各各参取,珍重!」僧问:「如何得出三界去?」师曰:「汝即今在甚么处?」 - 宋·普济
“钵”是梵语钵多罗patra的省音译,意译为“盂”,合称“钵盂”。钵盂用泥、铁等制作,扁圆形,口略小,是和尚用来化缘的食器,也是和尚随身携带的“六物”之一。因此,俗语说“和尚在钵盂在”。或比喻一事物的存在要依赖另一事物的存在。如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恁时节和尚在钵盂在,今日个福气衰,看何时冤业解。”或比喻不知是谁。如元·朱凯《昊天塔》第三折:“知道是和尚在钵盂在,知道是他受苦也俺受苦。”(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