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州趙橫山和尚,僧問:「十二時中如何用心?」師曰:「長連床上吃粥吃飯。」問:「如何是諸佛師?」師曰:「平地看高。」 - 宋·普濟
新羅國智異山和尚,一日示衆曰:「冬不寒,臘後看。」便下座。 - 宋·普濟
荊南府竹園山和尚,僧問:「久向和尚會禅,是否?」師曰:「是。」僧曰:「蒼天!蒼天!」師近前,以手掩僧口。曰:「低聲!低聲!」僧打一掌,便拓開。師曰:「山僧招得。」僧拂袖出去,師笑曰:「早知如是,悔不如是。」問:「既是竹園,還生筍也無?」師曰:「千株萬株。」曰:「恁麼則學人有分也。」師曰:「汝作麼生?」僧擬議,師便打。 - 宋·普濟
百丈山涅槃和尚,一日謂衆曰:「汝等與我開田,我與汝說大義。」衆開田了,歸請說大義。師乃展兩手,衆罔措。﹝洪覺範林間錄雲:「百丈第二代法正禅師,大智之高弟。其先嘗誦涅槃經,不言姓名、時呼爲涅槃和尚。住成法席,師功最多,使衆開田,方說大義者,乃師也。」黃檗,古靈諸大士皆推尊之,唐文人黃武翊撰其碑甚詳。柳公權書,妙絕今古。而傳燈所載百丈惟政禅師,又系于馬祖法嗣之列,誤矣。及觀正宗記,則有惟政、法正。然百丈第代,可數明教。但皆見其名不能辨而俱存也,今當以柳碑爲正。﹞ - 宋·普濟
滄州米倉和尚,州牧請師與寶壽入廳供養。令人傳語,請二長老譚論佛法。壽曰:「請師兄答話。」師便喝。壽曰:「某甲話也未問,喝作麼?」師曰:「猶嫌少在。」壽卻一喝。 - 宋·普濟
凡二卷。日本臨濟宗僧徹翁義亨(1295~1369)撰,禅興編。日本寬文九年(1669)重刊。又作徹翁國師語錄、徹翁錄、靈山錄。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冊。上卷輯錄安養寺語錄、大德寺語錄,下卷輯錄德禅寺示衆法語、佛祖贊、小佛事、下火、升座語、室中垂示問答代語、勘辨、偈頌、頌古等,卷末附錄徹翁和尚行狀一篇。
陳州石鏡和尚,僧問:「石鏡未磨,還鑒照否?」師曰:「前生是因,今生是果。」 - 宋·普濟
鼎州德山和尚,僧問:「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未審將甚麼對?」師曰:「只恁麼。」僧良久,師曰:「汝更問。」僧再問,師乃喝出。 - 宋·普濟
鄂州茱萸山和尚,初住隨州護國。上堂,擎起一橛竹曰:「還有人虛空裏釘得橛麼?」時有靈虛上座出衆曰:「虛空是橛。」師擲下竹,便下座。趙州到雲居,居曰:「老老大大,何不覓個住處?」曰:「甚麼處住得?」居曰:「山前有個古寺基。」州曰:「和尚自住取。」後到師處,師曰:「老老大大,何不覓個住處?」州曰:「向甚處住?」師曰:「老老大大,住處也不知。」州曰:「叁十年弄馬騎,今日卻被驢撲。」﹝雲居錫雲:「甚麼處是趙州被驢撲處。」﹞衆僧侍立次,師曰:「只恁麼白立,無個說處,一場氣悶。」僧擬問,師便打。曰:「爲衆竭力。」便入方丈。有行者參,師曰:「會去看趙州麼?」曰:「和尚敢道否?」師曰:「非但茱萸,一切人道不得。」曰:「和尚放某甲過。」師曰:「這裏從前不通人情。」曰:「要且慈悲心在。」師便打。曰:「醒後來爲汝。」 - 宋·普濟
福州永泰和尚,僧問:「承聞和尚見虎,是否?」師作虎聲,僧作打勢。師曰:「這死漢。」問:「如何是天真佛?」師乃拊掌曰:「不會,不會。」 - 宋·普濟
撫州覆船和尚,僧問:「如何是佛?」師曰:「不識。」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莫謗祖師好!」 - 宋·普濟
襄州關南道吾和尚,始經村墅,聞巫者樂神雲「識神無」,忽然省悟。後參常禅師,印其所解,複遊德山之門,法味彌著。住後,凡上堂,戴蓮華笠,披襕執簡,擊鼓吹笛,口稱魯叁郎神:「識神不識神,神從空裏來,卻往空裏去。」便下座。有時曰:「打動關南鼓,唱起德山歌。」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以簡揖曰:「喏!」有時執木劍,橫肩上作舞。僧問:「手中劍甚處得來?」師擲于地。僧卻置師手中。師曰:「甚處得來?」僧無對。師曰:「容汝叁日內,下取一轉語。」其僧亦無對。師自代拈劍橫肩上,作舞曰:「須恁麼始得。」趙州訪師,師乃著豹皮裈,執吉獠棒,在叁門下翹一足等候,才見州便高聲唱喏而立。州曰:「小心袛候著!」師又唱喏一聲而去。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下禅床作女人拜曰:「謝子遠來,無可袛待。」問灌溪:「作麼生?」溪曰:「無位。」師曰:「莫同虛空麼?」溪曰:「這屠兒!」師曰:「有生可殺即不倦。」 - 宋·普濟
灌州靈岩和尚,僧問:「如何是道中寶?」師曰:「地傾東南,天高西北。」曰:「學人不會。」師曰:「落照機前,異師頌石鞏接。」叁平曰:「解擘當胸箭,因何只半人?爲從途路曉,所以不全身。」 - 宋·普濟
灌州羅漢和尚,僧問:「如何是佛?」師曰:「牛頭阿旁。」曰:「如何是法?」師曰:「劍樹刀山。」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井中紅焰,日裏浮漚。」曰:「如何領會?」師曰:「遙指扶桑日那邊。」問:「如何是本來心?」師曰:「蹉過了也。」 - 宋·普濟
漢南高亭和尚,有僧自夾山來禮拜,師便打。僧曰:「特來禮拜,何得打某甲?」僧再禮拜,師又打趁。僧回,舉似夾山。山曰:「汝會也無?」曰:「不會。」山曰:「賴汝不會。若會,即夾山口啞。」 - 宋·普濟
杭州多福和尚,僧問:「如何是多福一叢竹?」師曰:「一莖兩莖斜。」曰:「學人不會。」師曰:「叁莖四莖曲。」問:「如何是衲衣下事?」師曰:「大有人疑著在。」曰:「爲甚麼如是?」師曰:「月裏藏頭。」 - 宋·普濟
杭州天龍和尚,上堂:「大衆莫待老僧上來便上來,下去便下去。各有華藏性海,具足功德,無礙光明。各各參取,珍重!」僧問:「如何得出叁界去?」師曰:「汝即今在甚麼處?」 - 宋·普濟
“缽”是梵語缽多羅patra的省音譯,意譯爲“盂”,合稱“缽盂”。缽盂用泥、鐵等製作,扁圓形,口略小,是和尚用來化緣的食器,也是和尚隨身攜帶的“六物”之一。因此,俗語說“和尚在缽盂在”。或比喻一事物的存在要依賴另一事物的存在。如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二折:“恁時節和尚在缽盂在,今日個福氣衰,看何時冤業解。”或比喻不知是誰。如元·朱凱《昊天塔》第叁折:“知道是和尚在缽盂在,知道是他受苦也俺受苦。”(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