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称跟随佛陀修学以外的有成就修道人,参看「外道」、「仙人」。 - 庄春江居士编
指外道所修之观行。相善之义有二种,即:(一)相似之义。外道所修之六行观,似佛教菩萨之观法,然似是而非,故其观行仅属相似之善,而非真正之善。(二)有相、着相之义。外道之观法虽善,然犹不知人、法二空之理,故其观行属于着相之善,而非离相、破相之善。
(术语)外道所修之观行也。名之为相善,有二种:一为相似之义,外道所修之六行观,似菩萨之观法,故为相善。二相为有相之义,外道之善为不知人法二空之理而修者,故曰相善。
为古代印度外道之一。此外道计执一切众生之罪福皆为大自在天所作,非人之业报所招感。自在天喜,则众生安乐;自在天嗔,则众生苦恼。人间之罪福,归于大自在天之主宰,人不必为己之行业负责,犯罪而不生惭愧,不堕恶道,犹如虚空不受尘水;生惭愧心,反而堕于恶趣,犹如大水之润湿于地。[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
(流派)此外道计一切罪福皆是大自在天作为,非人间之所关知,自在天喜,则众生安乐,嗔则众生苦。人间之罪福,一系于大自在天之意,使全责任负于大自在天,犯罪而不惭愧,则不堕于恶道。惭愧,则却堕于地狱云。
为主张万物系无因而生之印度外道之一。又称诸法无因宗、无因见论、无因论师、无因生论。外道十六宗Z之一,二十种外道之一。此派论师以万物乃无因无缘,自然而生,为一种自然外道。古来印度即盛行无因论。据外道小乘涅槃论载,诸法系非因而生,无因无缘生一切物,无染因,亦无净因。如棘刺之针不待人作而自尖,孔雀无待人画色而自然美。六师外道中之末伽梨拘赊梨子即属此派。
此外,有关无因论之思想,于诸经论中多有列举,例如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所说六十二见外道中,无因论有初见、第二见之别,初见系万物由无而生,第二见系主张唯自然而生,别无他因。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四载,破十种之外道中,第二为自然外道,第四为无因果外道。又于三论玄义所举外道之四执中,第二为无因有果,第四为无因无果。[杂阿含经卷三、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九、瑜伽师地论卷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外道哲学](参阅“自然外道”2531)
(流派)同于无因论师。
印度二十种外道之一,为主张万物无因而生的外道。又称诸法无因宗、无因论师、此派论师以万物乃无因无缘,自然而生,为一种自然外道。古来印度即盛行无因论。据《外道小乘涅槃论》载,诸法系非因而生,无因无缘生一切物,无染因,亦无净因。如棘刺之针不待人作而自尖,孔雀无待人画色而自然美。六师外道中的末伽梨拘舍梨子即属此派。此外,有关无因论之思想,于诸经论中多有列举,例如《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所说六十二见外道中,无因论有初见、第二见之别,初见系万物由无而生,第二见系主张唯自然而生,别无他因。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四载,破十种之外道中,第二为自然外道,第四为无因果外道。又于《三论玄义》所举外道之四执中,第二为无因有果,第四为无因无果。 - 于凌波居士著
先尼,梵语senika。意译有军、胜军。又作西尼外道、西你迦外道、霰尼外道。指笃信神我,崇奉“心常相灭”之外道。[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卷三十九、楞严经卷十、可洪音义卷十一、玄应音义卷二十三]
(杂语)小乘与外道。又小乘即外道也。外道小乘二十种,外道中小乘外道论师是也。
(流派)邪恶之魔鬼与佛法外之行者也。药师经下曰:“信世间邪魔外道妖[薜/女]之师妄说祸福。”
邪是指左道,就是不明佛法的人;魔是指魔道,就是妨害佛法的人。凡是不明佛法,妨害佛法,以及向心外求法的人,都称为邪魔外道。 - 陈义孝编
语本《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佛教关于“魔”有许多说法,如烦恼魔、阴魔、死魔和天魔等。“魔”能扰乱身心,障碍善念与修行,与“正觉”相反,故称“邪魔“。佛教称佛法以外的宗教、哲学派别为“外道”。传说古印度有九十六外道,其中著名的为六师外道,后因以邪魔外道指妖魔鬼怪。如元·无名氏《神奴儿》第四折:“你将金钱银纸快安排,邪魔外道当拦住,只把那屈死的冤魂放过来。”也指异端邪说。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又指歪门邪道。《歧路灯》第七五回:“如今世上许多做假银的,俱是邪魔外道。”(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邪是指左道,就是不明佛法的人;魔是指魔道,就是妨害佛法的人。凡是不明佛法,妨害佛法,以及向心外求法的人,都称为邪魔外道。
- 梵心居士编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见外道条附录。
唯识述记五卷五页云: 成劫之末,人寿无量。外道出世,名嗢露迦。此云鸺鹠。昼避色声,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方行乞食。时人谓似鸺鹠。因以名也。谓卽獯猴之异名焉。旧云优娄佉,讹也。或名羯拿仆。羯拿云米济。仆翻为食。先为夜游,惊他妊妇。遂收场碾糠秕之中米斋食之。故以名也。时人号曰:食米斋仙人。旧云蹇尼陀,讹也。亦云吠世史迦。此翻为胜。造六句论,诸论罕匹;故云胜也。或胜人所造,故名胜论。旧云卫世师,或云鞞世师,皆讹略也。胜论之师,造胜论者,名胜论师。多年修道,遂获五通。谓证菩提,便欣入灭。但嗟所悟未有传人;愍世有情,痴无慧目。乃观七德,授法令传。一、生中国,二、父母俱是婆罗门姓,三、有般涅盘性,四、身相具足,五、聪明辨捷,六、性行柔和,七、有大悲心。经无量时,无具七者。后住多劫,婆罗痆斯国有婆罗门,名摩纳缚迦。此云儒童。其儒童子,名般遮尸弃。此言五顶。顶发五旋,头有五角。其人七德虽具;根熟稍迟。既染妻孥,卒难化导。经无量岁,伺其根熟。后三千岁,因入戏园,与其妻室,竞华相忿。鸺鹠因此乘通化之。五顶不从。仙人且返。又三千岁,化又不得。更三千年,两竞尤甚。相厌既切;仰念空仙。仙人应时神力化引,腾虚迎往所住山中。徐后所悟六句义法。一、实,二、德,三、业,四、有,五、同异,六、和合。此依百论及此本破,唯有六句义法。 - 朱芾煌
印度外道之一种。此外道认为于修行法门中,以如哑羊之不语,为最殊胜。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三载有(大四○·一三三中)“僧祇受人礼拜,不得如哑羊不语”一语。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大四○·三九七中):“如哑羊者,彼有哑羊外道受不语法,世有持不语者,谓为上行,此外道法,宜速舍之。”
(流派)天竺有外道,如哑羊不语,以为胜行。见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