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稱跟隨佛陀修學以外的有成就修道人,參看「外道」、「仙人」。 - 莊春江居士編
指外道所修之觀行。相善之義有二種,即:(一)相似之義。外道所修之六行觀,似佛教菩薩之觀法,然似是而非,故其觀行僅屬相似之善,而非真正之善。(二)有相、著相之義。外道之觀法雖善,然猶不知人、法二空之理,故其觀行屬于著相之善,而非離相、破相之善。
(術語)外道所修之觀行也。名之爲相善,有二種:一爲相似之義,外道所修之六行觀,似菩薩之觀法,故爲相善。二相爲有相之義,外道之善爲不知人法二空之理而修者,故曰相善。
爲古代印度外道之一。此外道計執一切衆生之罪福皆爲大自在天所作,非人之業報所招感。自在天喜,則衆生安樂;自在天嗔,則衆生苦惱。人間之罪福,歸于大自在天之主宰,人不必爲己之行業負責,犯罪而不生慚愧,不墮惡道,猶如虛空不受塵水;生慚愧心,反而墮于惡趣,猶如大水之潤濕于地。[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九]
(流派)此外道計一切罪福皆是大自在天作爲,非人間之所關知,自在天喜,則衆生安樂,嗔則衆生苦。人間之罪福,一系于大自在天之意,使全責任負于大自在天,犯罪而不慚愧,則不墮于惡道。慚愧,則卻墮于地獄雲。
爲主張萬物系無因而生之印度外道之一。又稱諸法無因宗、無因見論、無因論師、無因生論。外道十六宗Z之一,二十種外道之一。此派論師以萬物乃無因無緣,自然而生,爲一種自然外道。古來印度即盛行無因論。據外道小乘涅槃論載,諸法系非因而生,無因無緣生一切物,無染因,亦無淨因。如棘刺之針不待人作而自尖,孔雀無待人畫色而自然美。六師外道中之末伽梨拘賒梨子即屬此派。
此外,有關無因論之思想,于諸經論中多有列舉,例如長阿含卷十四梵動經所說六十二見外道中,無因論有初見、第二見之別,初見系萬物由無而生,第二見系主張唯自然而生,別無他因。據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四載,破十種之外道中,第二爲自然外道,第四爲無因果外道。又于叁論玄義所舉外道之四執中,第二爲無因有果,第四爲無因無果。[雜阿含經卷叁、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大毗婆沙論卷一九九、瑜伽師地論卷七、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外道哲學](參閱“自然外道”2531)
(流派)同于無因論師。
印度二十種外道之一,爲主張萬物無因而生的外道。又稱諸法無因宗、無因論師、此派論師以萬物乃無因無緣,自然而生,爲一種自然外道。古來印度即盛行無因論。據《外道小乘涅槃論》載,諸法系非因而生,無因無緣生一切物,無染因,亦無淨因。如棘刺之針不待人作而自尖,孔雀無待人畫色而自然美。六師外道中的末伽梨拘舍梨子即屬此派。此外,有關無因論之思想,于諸經論中多有列舉,例如《長阿含》卷十四《梵動經》所說六十二見外道中,無因論有初見、第二見之別,初見系萬物由無而生,第二見系主張唯自然而生,別無他因。據《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四載,破十種之外道中,第二爲自然外道,第四爲無因果外道。又于《叁論玄義》所舉外道之四執中,第二爲無因有果,第四爲無因無果。 - 于淩波居士著
先尼,梵語senika。意譯有軍、勝軍。又作西尼外道、西你迦外道、霰尼外道。指笃信神我,崇奉“心常相滅”之外道。[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九、卷叁十九、楞嚴經卷十、可洪音義卷十一、玄應音義卷二十叁]
(雜語)小乘與外道。又小乘即外道也。外道小乘二十種,外道中小乘外道論師是也。
(流派)邪惡之魔鬼與佛法外之行者也。藥師經下曰:“信世間邪魔外道妖[薜/女]之師妄說禍福。”
邪是指左道,就是不明佛法的人;魔是指魔道,就是妨害佛法的人。凡是不明佛法,妨害佛法,以及向心外求法的人,都稱爲邪魔外道。 - 陳義孝編
語本《藥師經》:“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佛教關于“魔”有許多說法,如煩惱魔、陰魔、死魔和天魔等。“魔”能擾亂身心,障礙善念與修行,與“正覺”相反,故稱“邪魔“。佛教稱佛法以外的宗教、哲學派別爲“外道”。傳說古印度有九十六外道,其中著名的爲六師外道,後因以邪魔外道指妖魔鬼怪。如元·無名氏《神奴兒》第四折:“你將金錢銀紙快安排,邪魔外道當攔住,只把那屈死的冤魂放過來。”也指異端邪說。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什麼來,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又指歪門邪道。《歧路燈》第七五回:“如今世上許多做假銀的,俱是邪魔外道。”(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邪是指左道,就是不明佛法的人;魔是指魔道,就是妨害佛法的人。凡是不明佛法,妨害佛法,以及向心外求法的人,都稱爲邪魔外道。
- 梵心居士編
(流派)十種外道之一。見外道條附錄。
唯識述記五卷五頁雲: 成劫之末,人壽無量。外道出世,名嗢露迦。此雲鸺鹠。晝避色聲,匿迹山薮。夜絕視聽,方行乞食。時人謂似鸺鹠。因以名也。謂卽獯猴之異名焉。舊雲優婁佉,訛也。或名羯拿仆。羯拿雲米濟。仆翻爲食。先爲夜遊,驚他妊婦。遂收場碾糠秕之中米齋食之。故以名也。時人號曰:食米齋仙人。舊雲蹇尼陀,訛也。亦雲吠世史迦。此翻爲勝。造六句論,諸論罕匹;故雲勝也。或勝人所造,故名勝論。舊雲衛世師,或雲鞞世師,皆訛略也。勝論之師,造勝論者,名勝論師。多年修道,遂獲五通。謂證菩提,便欣入滅。但嗟所悟未有傳人;愍世有情,癡無慧目。乃觀七德,授法令傳。一、生中國,二、父母俱是婆羅門姓,叁、有般涅盤性,四、身相具足,五、聰明辨捷,六、性行柔和,七、有大悲心。經無量時,無具七者。後住多劫,婆羅痆斯國有婆羅門,名摩納縛迦。此雲儒童。其儒童子,名般遮屍棄。此言五頂。頂發五旋,頭有五角。其人七德雖具;根熟稍遲。既染妻孥,卒難化導。經無量歲,伺其根熟。後叁千歲,因入戲園,與其妻室,競華相忿。鸺鹠因此乘通化之。五頂不從。仙人且返。又叁千歲,化又不得。更叁千年,兩競尤甚。相厭既切;仰念空仙。仙人應時神力化引,騰虛迎往所住山中。徐後所悟六句義法。一、實,二、德,叁、業,四、有,五、同異,六、和合。此依百論及此本破,唯有六句義法。 - 朱芾煌
印度外道之一種。此外道認爲于修行法門中,以如啞羊之不語,爲最殊勝。四分律行事鈔卷下叁載有(大四○·一叁叁中)“僧祇受人禮拜,不得如啞羊不語”一語。行事鈔資持記卷下叁(大四○·叁九七中):“如啞羊者,彼有啞羊外道受不語法,世有持不語者,謂爲上行,此外道法,宜速舍之。”
(流派)天竺有外道,如啞羊不語,以爲勝行。見行事鈔資持記下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