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1本字典中找到 104 條與「大悲」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6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69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1】大悲觀世音菩薩贊

  (書名)大明太宗皇帝禦製。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2】青頸大悲心陀羅尼

  (經名)具名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自在王菩薩廣大圓滿無礙自在青頸大悲心陀羅尼。一卷,唐不空譯。

閱藏知津 【93】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

宋四明沙門知禮集
  一嚴道場。二淨叁業。叁結界。四修供養。五請叁寶諸天。六贊歎申誠。七作禮。八發願持咒。九忏悔。十修觀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佛學大詞典 【94】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梵名Maha^tantrara^ja  -ma^ya^kalpa  ,或  Hevajra-d!a^kini^ja^la-sambara-tantra。凡五卷二十品。宋代法護譯。又作大悲空智金剛經、喜金剛本續王、喜金剛本續。此系一般通用之名稱,印度、西藏注釋家則多用二儀軌(梵Dvikalpa  )之名。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冊。本經系自梵本大怛特羅王大儀軌之叁十二儀軌(根本怛特羅)中摘出,唯叁十二儀軌今已不存,故本經尚有可疑之處。其內容:金剛序品第一記載世尊住金剛明妃陰門形法生中之宮殿,出生妙叁摩地,由此叁摩地起,對金剛藏菩薩明示金剛薩埵、大薩埵、叁昧耶薩埵,且謂此悉從大悲智金剛大菩提心所開示;其次述說空智金剛之叁十二血脈相,謂此叁十二相總攝于羅羅拏(梵lalana^  )、辣娑拏(梵rasana^  )、阿縛底(梵avadhu^ti^  )等叁相;以下二十品即就此叁十二相一一詳述其內容。

  本經系屬四種怛特羅中之第四怛特羅,即無上瑜伽部(梵Anuttarayoga  ),相當于不空所譯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之第九會,即一切佛集會拏吉尼戒網瑜伽。其成立年代,據考證,推定爲八世紀前半,或七世紀後半以降。十九世紀,自尼泊爾發現梵文寫本,一九五九年,歐洲佛教學者史內爾葛弗(D.L.  Snellgrove)以之與西藏譯本對照,加以英譯,並附上甘赫(梵Ka^n!ha  )所著之瑜伽寶鬘(梵Yogaratnama^la^  )出版。本經之注疏,除瑜伽寶鬘外,以西藏之叁大注疏爲著名,即金剛藏(梵Vajragarbha  )之呼金剛攝義廣注(梵Hevajra  -pin!d!a^rtha-t!i^ka^  )、那洛巴(藏Na^-ro-pa  )之金剛句真髓集細疏(梵Vajrapada  -sa^ra-sam!graha-pan~jika^  )、寶藏吉(梵Ratna^karas/a^nti  )之吉祥喜金剛細疏真珠鬘(梵S/ri  -hevajra-pan~jika^-muktika^vali^-na^ma  )。[西藏大藏經總目錄、B.  Bhattacharyya:  Sa^dhanama^la^,  GOS.  XXVI,XLI;  S.B.  Dasgupta:  An  Introduction  to  Tantric  Buddhism;D.L.  Snellgrove:  The  Hevajratantra]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5】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經名)五卷。趙宋法護譯。說荼吉尼之修法。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6】大悲心陀羅尼修行念誦略儀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千手陀羅尼之念誦法。

閱藏知津 【97】大悲心陀羅尼修行念誦略儀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不出大悲章句,但雲真言如文。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98】大乘大悲芬陀利經(八卷)

附叁秦錄
  與《悲華經》同。而分作叁十品。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9】青頸大悲王觀自在念誦儀軌

  (經名)具名金剛頂瑜伽青頸大悲王觀自在念誦儀軌,一卷,唐金剛智譯。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00】金剛頂瑜伽青頸大悲王觀自在念誦儀軌

  (經名)一卷,唐金剛智譯。說青頸觀音之修法。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01】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衆生薰真如法

  (書名)一卷,唐不空譯。說二種之香印。有圖。見香印條。

閱藏知津 【102】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五卷今作叁卷)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譯
  金剛部序品第一,(大幻化普通儀軌叁十一分中,略出二無我法)。拿吉尼熾盛威儀真言品第二,一切如來身語心聖賢品第叁,賢聖灌頂部品第四,大真實品第五,行品第六,說密印品第七,大相應輪品第八,清淨品第九,灌頂品第十,金剛藏菩薩現證儀軌王品第十一,熾盛拿吉尼所說成就品第十二,說方便品第十叁,集一切儀軌部品第十四,金剛王出現品第十五,金剛空智熾盛拿吉尼畫像儀式品第十六,飲食品第十七,教授品第十八,持念品第十九,俱生義品第二十。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曆代名僧辭典 【103】自覺(唐鎮州大悲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釋自覺。博陵望都人也。稚齒厭于俗態。俄白親老言。兒樂從佛求度世去。二親驚愕咄咤俾去。然無慚怍再拜請命。乃強禮本部開元寺知欽。欽觀其志氣弗群。立字曰自覺。訓之曰。汝聞名思義。答曰。佛種從緣起。唯聽明誨矣。既而誦經及格蒙度。至德二年年滿鎮州受具足法。即往靈壽縣禅法寺習律經論。勤瘁九年。皆造微也。便言。當入太行山于一盤石上結茅庵叁畝小溪爲蘭若。不亦快乎。大曆元年九月晦往平山縣界得重林山院。果應所求。遁迹自娛。至二年五月天其旱暵。覺則跣足經行。冬則右肩偏袒。其林薄山谷虎狼狃迹重複。唯拾果采蔬卯時一食。時恒陽節度使張君患炎旱。聞覺精苦。躬入山請其祈雨。張語之曰某無政術致累百姓。叁年亢陽借苦引咎。自責良無補矣或雲。龍王多依師聽法忘其施雨願師垂救旱之誓。有如白水如念蒼生。請辍禅定略入軍府。覺乃虔恪啓告龍神。未移晷刻天辄大雨。二辰告足。張帥歸向勤重。若孝子之事父母焉。覺始入法已來。學諸佛因中誓願。其數亦四十九也。其一願身長隨大悲菩薩。次願造鑄大悲像寺。及乎發言響應。檀施臻萃用赤金鼓鑄成。舉高四十九尺。梵相端嚴眼臂全具。迨更年稔寺亦隨成。今城西山大寺是欤。遂于壇前誦念至叁更。見神光二道作中金色于晃朗中見彌陀佛。觀音勢至左右翼從。佛垂金臂呼自覺聲。漸下雲來摩其頂曰。守願勿悛無宜懈廢。利物爲先。汝去吾隨任從汝意。言畢雲收杳無眹迹。覺以願心酬畢。返山林之間擇送終之處。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有神人現半身。若毗沙門狀。謂曰。師今歲滅度矣。舉手謝神人曰。往來定分吾聞命矣。其年六月十四日。奄歸寂滅。門人欲奉神龛歸山寺。州府人苦留。終于大悲寺南遷塔焉。則十叁年四月八日也。其大悲爲恒陽奇事。感應潛通。至周顯德初。敕鑄九府圓法。天下銅像一例除毀。時州人相率出錢贖此像。不允。登即爐[壹-豆+石/木]镕冶。真定之人莫不悲悼。時炭熾飛煙無之。從頂至胸旋收銅汁。斯須計料匠氏暴卒。自此罷工。迨宋太祖神德皇帝。追鑄令全。代忏前事焉。 - 顧偉康編

閱藏知津 【104】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

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
  佛在補陀洛迦山,觀世音菩薩于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總持王菩薩請問于佛?佛雲:是觀世音菩薩,爲欲安樂衆生,故密放光。觀世音菩薩即啓白于佛,然後說咒,次爲大梵天王,說咒形貌相狀,及修行法。佛又爲阿難說種種求願治病方法,及略說四十手功德。日光菩薩,月光菩薩,亦各說一咒,護持行人。
  此即流通本大悲咒也,四明尊者依經設立行法,自宋至今,如說修者,效驗非一,所貴深信笃行,自修自證,傥涉世谛流布,則名盛而實衰矣,可不慎哉。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