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53 条与“往生”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6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126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往生 二往生 往生传 往生集 往生讲 往生论 往生门 带业往生 兜率往生 法尔往生 即得往生 戒门往生 九品往生 狂乱往生 难思往生 念佛往生 女人往生 三种往生 十方往生 十念往生 顺次往生 四种往生 宿善往生 他力往生 往生礼式 往生礼赞 往生论偈 往生论注 往生拾因 往生要集 往生一定 未来往生 无记往生 五逆往生 正念往生 诸行往生 不体失往生 净土往生传 净土往生论 九品往生经 九品往生社 决定往生集 难思议往生 念佛往生愿 女人往生愿 拾遗往生传 随愿往生经 往生礼赞偈 已今当往生 发愿便得往生 后拾遗往生传 七有天人往生 十四佛国往生 双树林下往生 本朝新修往生传 净土往生论注解 密咒圆因往生集 日本往生极乐记 往生净土忏愿仪 新修净土往生传 九品往生阿弥陀经 往生净土是密意说 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 昙泓《净土往生传》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新编古今往生净土宝珠集 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 辩才(唐朔方)《净土往生传》 大行(唐兖州)《净土往生传》 道昂(唐相州)《净土往生传》 道绰(唐并州)《净土往生传》 法持(唐金陵)《净土往生传》 法祥(唐同州)《净土往生传》 法照(唐五台)《净土往生传》 法智(隋天台)《净土往生传》 功迥(唐陈留)《净土往生传》 灌顶(唐天台)《净土往生传》 怀玉(唐台州)《净土往生传》 慧日(唐洛阳)《净土往生传》 慧思(陈南岳)《净土往生传》 明赡(唐终南)《净土往生传》 齐翰(唐吴郡)《净土往生传》 僧藏(唐汾州)《净土往生传》 僧衒(唐并州)《净土往生传》 善导(唐京师)《净土往生传》 善胄(唐京师)《净土往生传》 少康(唐睦州)《净土往生传》 神皓(唐吴郡)《净土往生传》 神素(唐蒲州)《净土往生传》 圣位经欲界生必不往生色无色界 惟岸(唐并州)《净土往生传》 惟恭(唐荆州)《净土往生传》 雄俊(唐成都)《净土往生传》 真慧(隋蒲州)《净土往生传》 知玄(唐彭州)《净土往生传》 智舜(隋赵郡)《净土往生传》 智通(隋河东)《净土往生传》 智琰(唐武丘)《净土往生传》 智顗(隋天台)《净土往生传》 自觉(唐镇州)《净土往生传》 道瑗(刘宋丹阳)《净土往生传》 道珍(萧梁庐山)《净土往生传》 法琳(北齐灵建)《净土往生传》 法盛(刘宋金陵)《净土往生传》 鸿莒(后唐温州)《净土往生传》 慧恭(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慧光(北齐邺下)《净土往生传》 慧进(南齐杨都)《净土往生传》 慧命(后周河阳)《净土往生传》 慧虔(东晋山阴)《净土往生传》 慧永(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慧远(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僧济(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僧柔(北齐灵鹫)《净土往生传》 僧睿(姚秦东安)《净土往生传》 僧显(西晋江东)《净土往生传》 绍岩(大宋钱塘)《净土往生传》 守真(大宋东京)《净土往生传》 昙鉴(刘宋江陵)《净土往生传》 昙鸾(后魏壁谷)《净土往生传》 晤恩(大宋余杭)《净土往生传》 志通(石晋凤翔)《净土往生传》 刘程之(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密咒圆因往生集(一卷 有贺宗寿序)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一名胜福往生净土经) ▲ 收起
历代名僧辞典 【91】昙泓《净土往生传》

释昙弘。黄龙人也。或云广陵高邮人。宋永初中。南游番禺。止于台寺。后适交址之仙山寺。香火之外。了无他事。诵无量寿及观经。不知其数。弘每念曰。一身万绪正念难守。可乘正念早见弥陀。由是于山崦间。积薪为[卄/积]。一日潜入其薪。口自陈曰。愿谢此报。速奉金颜。无于三界以堕诸有。因而纵火。弟子追及。舁之还寺。然其所焚半身已烂。未经月余烂且复焉。翌日乡闾严持大会。举寺皆赴。弘于是日复入岩谷。聚薪焚之。乡民奔救。弘已亡焉。于是益薪进火移日乃尽。弟子收其遗骨。得舍利数百。击之以石。光焰随发。竟亦无璺焉。次日有见。弘身作黄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或问之不答。再问之。惟举一手。指西而已。人有迫而追之。相去弥远。其终不及焉。 - 顾伟康编

阅藏知津 【92】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宋耆山沙门遵式撰
  第一决疑门:一疑师,二疑法,三疑自,今并决之。
  第二行愿门:一礼忏门(即世称小净土忏),二十念门,三系缘门,四众福门。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佛学大词典 【93】新编古今往生净土宝珠集

凡八卷。又作古今往生净土宝珠集、宝珠集。南宋陆师寿撰。记述我国历来往生净土者之事迹。今仅存第一卷,内收慧远(附佛驮耶舍、慧持、昙顺)、僧显、慧永、慧虔(附净严尼)等三十八人,及附录十六人。其中,正传二十三人附录十三人,及法照等人之传记,与侍郎王古所作之新修净土往生传之记事,文几全同。关于本书之作者,长西之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及彭际清之净土圣贤录卷七等均以为宋代王古所撰。然王古既于元丰七年(1084)撰集新修净土往生传三卷,则当不可能再编此书名虽异而内容多雷同之本书。若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七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条所载,则本书系绍兴二十五年钱塘陆师寿所编集者。本书现存第一卷为日本德富猪一郎所藏,麻纸贴叶,以行书书之,每页七行,每行十六字或十八、九字。[佛祖统纪卷二十七、卷二十九、净土真宗教典志卷三](参阅“新修净土往生传”5468)

佛学大词典 【94】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

凡三卷。今残存上卷。唐代慧日撰集。又作净土慈悲集、往生净土集、慈愍三藏文集、慈悲集。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系援引诸经论赞西方净土之文,以劝说念佛往生。据卷上归敬偈所载,系为怜愍一切众生,无明覆心迷于净土,恋着三界不求往生,六道轮回漂流生死,为斯颠倒无信凡夫,集诸经论净土法门,编成三卷。又认为若不摧邪难以显正,故立宗者,先破后立;因而初卷先叙异见,以教及理逐遣知非,第二卷广引圣教,成立净土念佛正宗,第三卷会释诸教古今疑滞,校量诸行出离迟疾。由上述足见全集旨趣所在及各卷之概要。其中所谓“异见”,即指禅师(特指南宗禅诸家)之说。

  所引经典有无上依经、涅槃经、维摩经、法华经、月灯三昧经、大宝积经、净土三部经、华严经、观佛三昧经、文殊般若经、金刚般若经、佛报恩经、金光明经、造像经、菩萨戒经、楞伽经等。本书系宋代元照所开版流通,然据佛祖统纪卷四十六载,当时四明、大梅山、法英等十八人提出抗议,一致认为本书为元照之伪作,乃假藉劝修净业之名,而毁谤禅宗。后于绍圣四年(1097)奉敕毁版。[芝园集卷下(元照)、东域传灯目录卷下、净土真宗教典志卷三、朝鲜佛教通史中编(李能和)]

历代名僧辞典 【95】辩才(唐朔方)《净土往生传》

释辩才。俗姓李襄阳人。母氏怀之。倏恶荤茹。至其诞夕。香气盈室。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十六落发。隶本州大云寺。次乃周游列郡。博穷经籍。后闻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法门。具瞻身就请业。遂有大成。唐天宝十四年。玄宗皇帝。以北方之人禀。气刚毅积成风俗。列剎之中。多习骑射诏。才为教诫。临坛以调习之。至德初肃宗即位。宰臣杜鸿渐等。奏住龙兴寺。诏加朔方管内教授。俾其训励。以革讹风。禄山干纪血腥河洛。才乃托疾。绝音不语凡三年。禄山兵败。肃宗叠降玺书。以形褒美。大历三载。诏充章信寺大德。时府帅虢国常公。与护戎任公。虽仰才名未揖。其实及亲道论。弥加心服。才于净土。潜修密进二十许年。未尝言于人。及交任公乃曰。才以幻身。已及颓龄。龄尽身死。必生净土。期遂所生非十年耶。十三年秋有疾。至于暮冬八日。谓弟子曰。汝诣任公言之。向之所期已及十年。公无忘焉。弟子以其言白之。公曰。岂师之别我耶。骤约常公省问之。二公及门。或报之曰。任公至也。才曰。至则吾其去矣。乃自趺坐。湛然云灭。时邑子石颙。从役城上闻其音乐西来合奏。又闻诸妙香气。由西散下至清于旦。益又盛之。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96】大行(唐兖州)《净土往生传》

释大行。不原其姓。唐干符中。巢贼寇掠。民不安业。乃于泰山。结草为衣。采木为食。行法华普贤忏积三年。精诚既极。且感普贤现身。行自瞻睹弥庆夙。因由是策励诸念。念如来之法。尚存念己之修未证。早暮激切。迨忘饮食。末年姑以佛道所修。未专一境。又以幻身无常。必归磨灭。未知来世复何受生。遂入大藏。追诚叩意。以陈露曰。愿我信心取彼经。文随其所得。即永受持。乃纵其意。抽而取之。其所得者。乃弥陀经。日夜诵持。络绎安养。未三七日。俄于半夜。睹琉璃地莹净在前。行觉心眼洞明。见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于时远近相传。事闻僖宗皇帝。帝诏入内。问其所见。行具对之。帝曰。此精进之致然也。下敕赐号常精进菩萨。仍赐爵为开国公焉。后一年得疾。见琉璃地复现于前。行曰。吾无观想。而琉璃地复现。岂于安养无缘哉。即日示灭于所居之禅室。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97】道昂(唐相州)《净土往生传》

释道昂。魏之胡城人。托胎之始。其母不能啖荤血。人有茹荤血而至者。母亦恶之。九岁投灵裕法师为弟子。慧解天纵。殆非师授。尝于寒陵山寺。覃研经旨。积二十年。魏之僧徒义学有所不通。多就咨决。随叩随应。罔有遗音。每讲华严经十地论。其文将彻。乃自陈曰。愿生净土。由今日始。若夫造次语论。愿必在焉。唐真观七年春。昂见远近亲识。辄告之曰。吾之生也犹来。其死也犹归。吾之八月归去来矣。及期人皆造之。见其无病。众且疑焉。昂曰。吾时至矣。汝无疑也。因升高座。诫勖勤至。闻者悚然。昂于座上方诫勖。时遽然揖曰。彼何天众。杂沓而来。又曰。天道所生由来非愿。愿得净土相迎。即闻命矣。因之冥目。久之又曰。阿弥陀佛光已照我。诸化菩萨。又相来会。于是捧炉。叩首自陈庆遇。旋而炉坠。昂亦殒焉。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98】道绰(唐并州)《净土往生传》

释道绰。俗姓卫并州汶水人。弃家已来。历访名师。后闻瓒禅师理行兼着。毕志事之。寻憩壁谷玄中寺。寺即后魏昙鸾法师之旧止也。鸾于其寺。久蕴净业。至其亡日。叠有祥异。郡人奇之。捃摭其事。刻之于碑。绰临其文。弥起深信。于是依附静境。澄寂诸念。念弥陀佛。不知其数。大泛日以七万遍为度。并汾之间。风俗少事念佛。持数珠者罕。尝有之。绰勉僧俗念佛。无数珠者。以豆记之。如念一声。即度一豆。或时麻麦记者亦然。已而较之。其所度者数万斛。唐真观三年四月八日。道俗集其寺。乐如来之降生也。且见鸾于空中。乘七宝船。由其船上而指绰曰。汝于净土堂宇已成。但推报命未尽。尔复见化佛与化菩萨飘飖在空。众乃惊叹。大生信服。虽夫无种阐提之人。亦率服之。以故唐初。并汾诸郡。熏渍净业。由绰盛焉。绰有同志道抚者。久居辇下。去玄中寺。颇甚疏远。或时相见。必指净土为永会。绰亡既三日。抚闻之曰。吾常以行先之。何乃后也。又曰。吾如一息之功。见佛之期可追矣。即日于像前叩头陈露。退就其座以化。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99】法持(唐金陵)《净土往生传》

释法持。俗姓张润州江宁人也。九岁事青城山方禅师。天机秀发。动臻渊致。十三依黄梅忍大师得心焉。寻归青城。事方禅师。更明宗极。自是四方学徒。翕相归慕。声望日隆闻于海外。黄梅谢世。尝与众曰。后之传吾法者十人。金陵法持即其一也。持于净土。以系于念。凡九年。俯仰进止。必资观想。长安二年九月五日。终于延福寺。未终前。一日谓弟子智威曰。吾生之日。不能以净土开诱群物。吾死之后。可宜露骸松下。令诸禽兽食血肉者起净土因。汝其念之。智威曰。谨奉明教。及其死也。威与郡人具威仪。迎于松下。如持旨焉。寺僧其日。有见神幡数十首闪日西下。幡出异光。以烛其室。持之先居。幽栖故寺竹林。亦皆变白焉。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00】法祥(唐同州)《净土往生传》

释法祥。同州澄城人。童稚之岁。操志自立。周武之末。冠带僧徒。其间负明敏者。必录用之。祥以所负获升官路。隋复大化。祥乃陈表乞再为僧。寻住杨都大兴国寺三十年。潜思玄籍。罗总权实。开蒙指俗。动有饶益。每以饶益之善。助生安养。至于基一堂构一室。形器土木之为。必引愿之。唐武德七年有疾。至其增剧。弟子在祥之侧。闻祥称佛之声。继发于口。初未悟之。谓其病中念佛。以着愿想。寻回顾之。乃见其房之西壁有光焉。其光圆合。若诸宝镜。虽他国土毕亦现之。光中又有频伽之鸟鼓冀四来。祥指所见谓弟子曰。频伽诸鸟。汝徒见耶。见之他日净土必见吾也。旋而光隐。祥亦亡焉。于是用西域茶毗法。收舍利而葬焉。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01】法照(唐五台)《净土往生传》

释法照。不知何许人。唐大历二年。栖于衡州云峰寺。慈忍戒定为时所归。一旦于僧堂食。钵中睹五色云。云中有寺。寺之东北有大山。山有涧。涧北有石门。门去可五里。复有一寺。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照。虽目睹。而其心也尚怀陨获。他日食时。复于钵中见五色云。云现数寺。无有山林秽恶。钝金色界。池台楼观。众宝间错。万菩萨众。而处其中。中有诸佛严净国土种种胜相。照欣所见。因访问之。有嘉延昙晖二僧曰。圣神变化。不可以凡情测。若论山川面势。乃五台尔。四年夏。照于衡州湖东寺。启五会念佛道场。其年六月二日。五色祥云弥覆其寺。云中亦有楼阁。阁上有数梵僧。身可丈余。执锡行道。又见阿弥陀佛与二菩萨。其身高大等虚空界。日既暮矣。照于道场之外。遇老人曰。汝先发愿。于金色界礼觐大圣。今何辄止。照曰。时难路艰。不止如何。老人曰。但能亟去。则去之何其艰也。照未暇对老人失焉。照以所见胜异。重发愿曰。愿以此身奉觐大圣。虽复火聚冰河。终无退惰。其年八月十三日。与同志数人。由南岳前去。果无艰险。五年四月五日。至五台县遥见寺。南有数道光。六日达佛光寺。一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是夜四更。复有异光。北来射照。照不知所裁。乃问曰。此何祥也。吉凶焉。在僧云。此大圣不思议光。摄汝身心。何乃问也。照闻之即具威仪。前诣一寺。寺之东北可五里。果有山。山有涧。涧北有石门。门傍有二青衣。纔八九岁。颜貌端正。一称善财。一称难陀。引照入门。北行几五里。见一金门。门上有楼。其楼之侧复有一寺。寺门有大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寺之方圆可二十里。一百余院。院院皆有宝塔。黄金为地。华台玉树充满其中。照入寺之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皆据师子高座。说法之音。历历在耳。文殊左右菩萨万数。普贤亦诸菩萨。以相围绕。照于二菩萨前。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智识浅劣。佛性心地。无由显现。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惟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曰。汝所请问。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于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于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正遍知海。皆从念佛而生。照曰。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说是语时。二大菩萨。舒金色臂。以摩照顶与授记曰。汝以念佛不思议故。毕竟证无上觉。若善男女。愿疾出离。应当念佛。时二菩萨。互说伽陀。照得闻已益加踊跃。文殊又曰。汝可往诣诸菩萨院。巡礼以承教授。照如其言。历请教授。次至七宝华园。从其园出于大圣前。作礼辞退。且见向者。善财难陀二青衣。送至门外。照复作礼举头俱失。至十三日。照与五十余僧。往金刚窟。无着见大圣处。忽见其地。广博严净。琉璃众宝。以成宫殿。文殊普贤可万菩萨。佛陀波利亦在其中。照得见已。随众归寺。其夜三更。于华严院之西楼又见寺。东岩壑之半有五枝灯。大方尺余。照曰。愿分百灯。以归一面。灯分如愿。重愿分为千炬。炬亦如之。行行相当。光光相涉。光中殊异。遍于山野。照又前诣金刚窟。愿见大圣。殆其三更。见一梵僧。自称佛陀波利。引之入寺。至十二月朔日。于华严院。入念佛道场。于道场中。载念文殊普贤二菩萨。谓我毕竟证无上觉。又复记我念弥陀佛决定往生。于是一心念佛。正念佛时。倏见前来梵僧。入道场云。汝之净土华台生矣。后三年华开。汝其至矣。然汝所见竹林诸寺。何为不使群生共知。照闻之忆念昔者所见。因得命匠刻石。兼于所见竹林寺处。特建一寺。号竹林焉。寺之云毕。照曰。吾事已矣。吾岂久滞于此哉。不累日而卒焉。逆而推之。向闻梵僧之说果三年。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02】法智(隋天台)《净土往生传》

释法智。不究其族。隋文之时。游学于东越。越之有通大小乘经义者。智必师之。以故强学多闻人罕俦匹。末年以径直之门。莫如念佛。于是晨兴暮息。继念而不弛者七年。已而议曰。犯一吉罗承其罪也。历一中劫。此诚可信。以其固而为之也。一称阿弥陀佛。而灭亿劫重罪。则予也窃有疑焉。或告智曰。无自疑矣。教以念佛久则功。功则化。化则三昧现前。今子之疑。是疑教也。夫疑教则信无依。无依则情自乱。乱而失之。则谤讟之过。生地狱之因。起如之何。且自疑也。智诚其意。乃于国清寺兜率台上。绝去诸缘。一心念佛。想念既极。数感观音势至同时来现。异日又感天冠宝瓶光映其身。智谓道俗亲知曰。吾生净土盖有日矣。谁能具食以饯我。众笑而对曰。果能之。则吾等岂以一食为惜哉。惟恐道人之不能也。遂刻后三日会食之。其日食罢。智无他疾。众心或信或否或疑。其卓然为相侮。日既西次。因宿其房伺候之。夜之未央。智于绳床念佛。安坐而化。是夜有金色光。自西而来。照数百里。江上渔人谓。其天晓。舳舻相望。率皆惊起。久而乃晓。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03】功迥(唐陈留)《净土往生传》

释功迥。俗姓边东京浚仪人。年六岁即思出家。亲属阻抑。至于十六。始遂其志。殆其为僧。影不参俗二十年。尝依泰山入普贤忏行坐赞颂。而身不倚者三年。一旦普贤乘六牙象。以现其前。银色境界。随亦现之。迥知精诚之感也。益加砥砺。或谓迥曰。如来之教不传。道俗之情无依。迥闻其说。亦曰。默思山林。盖其独善导达蒙瞽。乃为兼济。如之何与山林之相守也。众欣其意。请就本郡慧福寺。讲胜鬘经。虽他经律。备亦讲说。晚年专讲法华。以为永业。尝着法华义疏五卷。或时讲至药草喻品。天辄降雨。前后五十余过。皆有其应。以故汴人遇其亢旱。必俟讲贯。乃有望焉。后撰佛地论及摄论等疏。疏之未成。迥曰。罄以凡情诠明圣教。愿回所诠得生安养。及其疏成。五色异光以照其室。寺僧惊叹。罔知所来。迥曰。此吾诠明圣教之验也。又曰。吾以三毒之苦。常生厌离。由厌离之心。起增进之念。得于此时乘光见佛足矣。于是系念西想。不食而终。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04】灌顶(唐天台)《净土往生传》

释灌顶。字法云俗姓吴。常州义兴人。五世祖避地东瓯。因家临海之章安。顶于孩抱之间。母称佛法僧名。口必和之。文字声势。历历可听。摄净寺慧拯法师。闻之曰。此真宿习也尔矣。七岁为拯弟子。日承训勖。骤有所成。洎拯厌世。访道天台。资习戒定。罔失规绪。陈至德中。从智者居光宅。陈氏失驭。事归隋氏。开皇十一年。晋王出镇杨州。顶随智者止禅众寺。既三年。智者回轸。顶亦附之十七年。智者有疾。顶受遗嘱。及别晋王信物。王尝请戒于顗。暨顶之至。大起怆悼。因以善业。推为法亲。续遣杨州总管府司马王弘。送顶还山。仍为智者创国清寺。仁寿元年。晋王入嗣。顶承天眷。日加隆盛。寺宇台殿。更增完葺。寻诏入内。讲净名法华等经。三夏阐弘。六宫仰止。又二年。顶归天台。至唐真观六年八月七日。终于国清寺。春秋七十二。初顶有疾。室有异香。顶喜曰。此宝莲之香气。吾其乘之而去矣。因之像前。十称阿弥陀佛。三称观音势至二菩萨。及清净海众诸菩萨。旋乃就席。累手当心。俨然如归。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05】怀玉(唐台州)《净土往生传》

释怀玉。俗姓高丹丘人。[纟*丐]想净业。仅四十年。日诵弥陀佛号五万遍。通诵诸经三百万卷。唐天宝元年六月九日。玉之念佛。忽见西方圣众数若。河沙中有一人。手擎银台。前而示玉。玉曰。如怀玉者。本望金台。何为银台至耶。言发台隐。人亦失之。玉于是后。弥加精苦。既三七日。向之擎银台者。复来告曰。法师以精苦故。得升上品。又曰。上品往生必先见佛。可宜趺坐以俟佛也。未旋踵间。异光照室。玉乃以手约人曰。不宜触此光明。吾欲蹈之而去。又三日异光再发。弟子疑其谢世。环绕问之。玉曰。非其时也。又曰。汝徒若闻异香。我报即尽。次日弟子慧命曰。此报必尽。复于何国以受生也。玉不答。惟书六句偈云。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经十劫修道来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偈毕香气四来。弟子中有以见佛与二菩萨共御金台。台傍千百化佛西下迎玉。玉恭恭合掌。含笑长归。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06】慧日(唐洛阳)《净土往生传》

释慧日。俗姓辛东莱人。唐太宗朝得度。寻遇义净三藏由西域回。夙夜咨禀。大通佛乘。每闻净说西域如来遗迹。飘飘然有万程收往志。至则天大足中。泛舶遐迈东南海中凡三载。昆仑佛誓师子洲等诸国经过略尽。续至天竺。访善知识一十三年。承受法训。日无虚度。雪岭双林。又经四载。绵涉艰苦。深厌阎浮。因曰。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速得见佛。遍问天竺三藏。三藏皆赞净土。又曰。净土教主。悲深愿广。有欲生者。靡不遂愿。日既闻之。喜跃自慰。迨至健驮罗国。其城东北有大山。山有观音像。凡专祈请。多得现身。日乃绝食。七日毕命为请。至七日满。夜且未央。观音于空中。现紫金相。长一丈余。坐宝莲华。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利人。又欲生于弥陀国土。汝但系念。孰不如愿。汝亦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无见。日以绝食日久。支体罢怠。由此辄复轻利。然日西迈至于东归。总二十一年。所历者七十余国。开元七年达长安。进佛真容梵夹等。感悟帝心。帝旌其德。号慈愍三藏焉。然日之志。动在净土。尝着净土文记五卷。为时宗信。其为潜心诱俗。与道绰善导诸贤近之。天宝七年。卒于住寺。年六十九。全身葬于白鹿原之西岭。未卒前三日自言。目击莲华如日轮焉。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07】慧思(陈南岳)《净土往生传》

释慧思。俗姓李武津人也。少梦梵僧。劝令免俗。因而剃落。然其所依。迨非兰若。续感神僧。勖之斋戒。思乃励志。日惟一食。人事迎送。都然杜绝。诵法华维摩等经三十余部。所止林落。或人焚之。辄显疠疾。就而哀忏。即平复焉。他日复梦梵僧数百。其上座者。抚而告曰。汝先所受非胜律仪。安能开汝正道。资汝净行。幸遇清众。宜更翻坛。思以夕梦。再发精感屡驰。由是得见三生行道事。又尝梦中见弥陀佛与思说法。因造其像。以严观想。又尝安坐系念。见一生善恶业相炳然齐现。现已身心勇猛。得悟法华三昧大乘方等之旨。遂于大小二乘。定慧等学。敷扬引喻。用摄自他久之。众杂精粗。是非纷起。其徒患之。具以白思。思曰。大圣在世。不免流言。在我之为岂逃小谤。况我佛法不久当灭。未识何方可避其难。俄而空有人曰。若欲修定。武当南岳。是其处也。齐武平中。南至光州。时方扰攘。路多梗塞。权与其徒止于大苏山。其山陈齐边境。兵刃所冲加。值佛法云崩五众离溃。一时英俊。犹慕其德。晦逃名迹。来咨理味。思曰。吾老矣。无能以发汝。姑命学徒智顗。代讲金经。至一心具万行处。顗有疑焉。思曰。汝向所疑。乃其大品次第意。未为法华圆顿旨也。吾昔夏中。苦节思此。无何一念顿晓诸法。忝已亲证不劳致疑。顗即咨受法华三七境界已。而咨曰。和尚行位应居十地。思曰非也。乃十信铁轮位耳。吾时以事验之。可自见矣。陈光大中离大苏。与四十余僧。径趣南岳。既至谓诸僧曰。吾此十载。必事远游。翌日前至衡阳。遇一嘉所。层峰峭拔。茂林森耸。思指茂林之下曰。此古寺也。昔吾憩此有年矣。依言以发其土。果获堂殿基墌僧用器皿。次至一大岩下。又曰。此吾昔之坐禅处也。群贼之来以斩吾首。自其命终有今身焉。未移数步。且得枯骸一聚及于髅骨。思捧髅骨而祝曰。此吾身首之余分。可凭佛力为之资熏。特收之以起塔焉。陈帝闻思叠有异事。下诏迎思。以止栖玄寺。寻之他寺。途中遇雨。衣物不湿。履[舃]不濡。僧正慧皓见而叹曰。此果行人。吾辈不得而知矣。大都督吴明彻省。以犀枕奉思。别将夏侯孝威。往寺谒之。道中忽念。吴侯所奉犀枕。欲识其状。比至思所。未之致敬。思曰。欲见犀枕。可往视之。夏侯大惊。乃知其有他心焉。思居南岳。陈主岁遣三信慰劳。供应山积。其所化人。神变难测。或现形大小。或隐迹空无。或凭附外物。祥瑞乱举。临终至其山半道场。继日说法。告道严毅。闻者寒心。既而又曰。若十人能修般舟三昧。随其所须。吾当资给。如无此人。吾其去矣。竟无答者。思即敛念。若弹指顷而奄息焉。有小僧灵辩。时在其侧哀号踊躄。思复开目而责曰。众圣相迎论吾所受生。何意哀号以相乱耶。乃斥灵辩。出外奄息如初。原其年即陈太建之九年。年六十四。始思之至以为十载之后。必事远游。至是正十载矣。议者以。思尝受弥陀说法。复造弥陀圣像。用严观想。又与慧命禅师。蕴结净业。期会于安养。则思向之以谓。众圣相迎。论吾所受生者岂他哉。其实以生安养尔。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08】明赡(唐终南)《净土往生传》

释明赡。俗姓杜恒州石邑人。性刚介有古今学。州里举为俊士。寻悟世幻。从飞龙山应觉寺出家焉。后依邺下大集寺。专穷大论。宇文氏之废佛教也。赡乃晦迹岩谷。至隋文恢复圣化。出居相州法藏寺。然赡志气超拔不干非类。香烛之外了无他涉。开皇三年。诏住大兴寺。传译圣文。大业二年。敕天下僧道。例形俗拜。于时殿前黄老之徒。皆奉诏旨。惟僧一门。犹怀偃蹇。帝曰。诏条久颁义。须致敬。赡对曰。陛下必使准制返道。则犬马之诚。敢不从命。如其大法可崇。则法服之下。僧徒无以敬俗。帝曰。僧徒无以敬俗何以致敬于宋武。赡曰。宋武任威纵暴。仁德不施。苟违诏命。坐贻显戮。陛下圣化毓物。不陷非罪。是以臣等。得尽忠言。帝允其奏。遂罢前诏。众以赡性刚介不畏强御。举为京邑上座。唐太宗时。亦尝诏入。问以佛教。赡曰。佛所宗。大以慈忍为本。寻即下敕以减屠宰。行军之处。皆置佛祠。殆其暮岁。克念安养。或讥所修迟晚。赡曰。孰迟也。十念不忘。犹且见佛。况吾所念。其万万哉。真观二年十月二日有疾。谓弟子曰。物数有终。命数有极。吾命终且极矣。又曰。吾之终也。其非安养之生乎。乃期僧俗数百人。旦日于兴善寺。具斋言别。于时仆射房玄龄相国杜如晦皆会焉。日既移午。赡乃回寺。整肃威仪。若有所待。顷之遽曰。我佛来也。须臾又曰。二大菩萨亦已至也。于是竦身合掌。欣叹而卒。 - 顾伟康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