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53 條與「往生」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6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126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往生 二往生 往生傳 往生集 往生講 往生論 往生門 帶業往生 兜率往生 法爾往生 即得往生 戒門往生 九品往生 狂亂往生 難思往生 念佛往生 女人往生 叁種往生 十方往生 十念往生 順次往生 四種往生 宿善往生 他力往生 往生禮式 往生禮贊 往生論偈 往生論注 往生拾因 往生要集 往生一定 未來往生 無記往生 五逆往生 正念往生 諸行往生 不體失往生 淨土往生傳 淨土往生論 九品往生經 九品往生社 決定往生集 難思議往生 念佛往生願 女人往生願 拾遺往生傳 隨願往生經 往生禮贊偈 已今當往生 發願便得往生 後拾遺往生傳 七有天人往生 十四佛國往生 雙樹林下往生 本朝新修往生傳 淨土往生論注解 密咒圓因往生集 日本往生極樂記 往生淨土忏願儀 新修淨土往生傳 九品往生阿彌陀經 往生淨土是密意說 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 昙泓《淨土往生傳》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新編古今往生淨土寶珠集 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 辯才(唐朔方)《淨土往生傳》 大行(唐兖州)《淨土往生傳》 道昂(唐相州)《淨土往生傳》 道綽(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法持(唐金陵)《淨土往生傳》 法祥(唐同州)《淨土往生傳》 法照(唐五臺)《淨土往生傳》 法智(隋天臺)《淨土往生傳》 功迥(唐陳留)《淨土往生傳》 灌頂(唐天臺)《淨土往生傳》 懷玉(唐臺州)《淨土往生傳》 慧日(唐洛陽)《淨土往生傳》 慧思(陳南嶽)《淨土往生傳》 明贍(唐終南)《淨土往生傳》 齊翰(唐吳郡)《淨土往生傳》 僧藏(唐汾州)《淨土往生傳》 僧衒(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善導(唐京師)《淨土往生傳》 善胄(唐京師)《淨土往生傳》 少康(唐睦州)《淨土往生傳》 神皓(唐吳郡)《淨土往生傳》 神素(唐蒲州)《淨土往生傳》 聖位經欲界生必不往生色無色界 惟岸(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惟恭(唐荊州)《淨土往生傳》 雄俊(唐成都)《淨土往生傳》 真慧(隋蒲州)《淨土往生傳》 知玄(唐彭州)《淨土往生傳》 智舜(隋趙郡)《淨土往生傳》 智通(隋河東)《淨土往生傳》 智琰(唐武丘)《淨土往生傳》 智顗(隋天臺)《淨土往生傳》 自覺(唐鎮州)《淨土往生傳》 道瑗(劉宋丹陽)《淨土往生傳》 道珍(蕭梁廬山)《淨土往生傳》 法琳(北齊靈建)《淨土往生傳》 法盛(劉宋金陵)《淨土往生傳》 鴻莒(後唐溫州)《淨土往生傳》 慧恭(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慧光(北齊邺下)《淨土往生傳》 慧進(南齊楊都)《淨土往生傳》 慧命(後周河陽)《淨土往生傳》 慧虔(東晉山陰)《淨土往生傳》 慧永(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慧遠(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九品往生阿彌陀叁摩地集陀羅尼經 僧濟(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僧柔(北齊靈鹫)《淨土往生傳》 僧睿(姚秦東安)《淨土往生傳》 僧顯(西晉江東)《淨土往生傳》 紹岩(大宋錢塘)《淨土往生傳》 守真(大宋東京)《淨土往生傳》 昙鑒(劉宋江陵)《淨土往生傳》 昙鸾(後魏壁谷)《淨土往生傳》 晤恩(大宋余杭)《淨土往生傳》 志通(石晉鳳翔)《淨土往生傳》 劉程之(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密咒圓因往生集(一卷 有賀宗壽序)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一名勝福往生淨土經) ▲ 收起
曆代名僧辭典 【91】昙泓《淨土往生傳》

釋昙弘。黃龍人也。或雲廣陵高郵人。宋永初中。南遊番禺。止于臺寺。後適交址之仙山寺。香火之外。了無他事。誦無量壽及觀經。不知其數。弘每念曰。一身萬緒正念難守。可乘正念早見彌陀。由是于山崦間。積薪爲[卄/積]。一日潛入其薪。口自陳曰。願謝此報。速奉金顔。無于叁界以墮諸有。因而縱火。弟子追及。舁之還寺。然其所焚半身已爛。未經月余爛且複焉。翌日鄉闾嚴持大會。舉寺皆赴。弘于是日複入岩谷。聚薪焚之。鄉民奔救。弘已亡焉。于是益薪進火移日乃盡。弟子收其遺骨。得舍利數百。擊之以石。光焰隨發。竟亦無璺焉。次日有見。弘身作黃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或問之不答。再問之。惟舉一手。指西而已。人有迫而追之。相去彌遠。其終不及焉。 - 顧偉康編

閱藏知津 【92】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宋耆山沙門遵式撰
  第一決疑門:一疑師,二疑法,叁疑自,今並決之。
  第二行願門:一禮忏門(即世稱小淨土忏),二十念門,叁系緣門,四衆福門。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佛學大詞典 【93】新編古今往生淨土寶珠集

凡八卷。又作古今往生淨土寶珠集、寶珠集。南宋陸師壽撰。記述我國曆來往生淨土者之事迹。今僅存第一卷,內收慧遠(附佛馱耶舍、慧持、昙順)、僧顯、慧永、慧虔(附淨嚴尼)等叁十八人,及附錄十六人。其中,正傳二十叁人附錄十叁人,及法照等人之傳記,與侍郎王古所作之新修淨土往生傳之記事,文幾全同。關于本書之作者,長西之淨土依憑經論章疏目錄,及彭際清之淨土聖賢錄卷七等均以爲宋代王古所撰。然王古既于元豐七年(1084)撰集新修淨土往生傳叁卷,則當不可能再編此書名雖異而內容多雷同之本書。若據佛祖統紀卷四十七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條所載,則本書系紹興二十五年錢塘陸師壽所編集者。本書現存第一卷爲日本德富豬一郎所藏,麻紙貼葉,以行書書之,每頁七行,每行十六字或十八、九字。[佛祖統紀卷二十七、卷二十九、淨土真宗教典志卷叁](參閱“新修淨土往生傳”5468)

佛學大詞典 【94】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

凡叁卷。今殘存上卷。唐代慧日撰集。又作淨土慈悲集、往生淨土集、慈愍叁藏文集、慈悲集。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系援引諸經論贊西方淨土之文,以勸說念佛往生。據卷上歸敬偈所載,系爲憐愍一切衆生,無明覆心迷于淨土,戀著叁界不求往生,六道輪回漂流生死,爲斯顛倒無信凡夫,集諸經論淨土法門,編成叁卷。又認爲若不摧邪難以顯正,故立宗者,先破後立;因而初卷先敘異見,以教及理逐遣知非,第二卷廣引聖教,成立淨土念佛正宗,第叁卷會釋諸教古今疑滯,校量諸行出離遲疾。由上述足見全集旨趣所在及各卷之概要。其中所謂“異見”,即指禅師(特指南宗禅諸家)之說。

  所引經典有無上依經、涅槃經、維摩經、法華經、月燈叁昧經、大寶積經、淨土叁部經、華嚴經、觀佛叁昧經、文殊般若經、金剛般若經、佛報恩經、金光明經、造像經、菩薩戒經、楞伽經等。本書系宋代元照所開版流通,然據佛祖統紀卷四十六載,當時四明、大梅山、法英等十八人提出抗議,一致認爲本書爲元照之僞作,乃假藉勸修淨業之名,而毀謗禅宗。後于紹聖四年(1097)奉敕毀版。[芝園集卷下(元照)、東域傳燈目錄卷下、淨土真宗教典志卷叁、朝鮮佛教通史中編(李能和)]

曆代名僧辭典 【95】辯才(唐朔方)《淨土往生傳》

釋辯才。俗姓李襄陽人。母氏懷之。倏惡葷茹。至其誕夕。香氣盈室。七歲依岘山寂禅師出家。十六落發。隸本州大雲寺。次乃周遊列郡。博窮經籍。後聞長安安國寺懷威律師法門。具瞻身就請業。遂有大成。唐天寶十四年。玄宗皇帝。以北方之人禀。氣剛毅積成風俗。列剎之中。多習騎射诏。才爲教誡。臨壇以調習之。至德初肅宗即位。宰臣杜鴻漸等。奏住龍興寺。诏加朔方管內教授。俾其訓勵。以革訛風。祿山幹紀血腥河洛。才乃托疾。絕音不語凡叁年。祿山兵敗。肅宗疊降玺書。以形褒美。大曆叁載。诏充章信寺大德。時府帥虢國常公。與護戎任公。雖仰才名未揖。其實及親道論。彌加心服。才于淨土。潛修密進二十許年。未嘗言于人。及交任公乃曰。才以幻身。已及頹齡。齡盡身死。必生淨土。期遂所生非十年耶。十叁年秋有疾。至于暮冬八日。謂弟子曰。汝詣任公言之。向之所期已及十年。公無忘焉。弟子以其言白之。公曰。豈師之別我耶。驟約常公省問之。二公及門。或報之曰。任公至也。才曰。至則吾其去矣。乃自趺坐。湛然雲滅。時邑子石颙。從役城上聞其音樂西來合奏。又聞諸妙香氣。由西散下至清于旦。益又盛之。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96】大行(唐兖州)《淨土往生傳》

釋大行。不原其姓。唐幹符中。巢賊寇掠。民不安業。乃于泰山。結草爲衣。采木爲食。行法華普賢忏積叁年。精誠既極。且感普賢現身。行自瞻睹彌慶夙。因由是策勵諸念。念如來之法。尚存念己之修未證。早暮激切。迨忘飲食。末年姑以佛道所修。未專一境。又以幻身無常。必歸磨滅。未知來世複何受生。遂入大藏。追誠叩意。以陳露曰。願我信心取彼經。文隨其所得。即永受持。乃縱其意。抽而取之。其所得者。乃彌陀經。日夜誦持。絡繹安養。未叁七日。俄于半夜。睹琉璃地瑩淨在前。行覺心眼洞明。見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無數化佛。于時遠近相傳。事聞僖宗皇帝。帝诏入內。問其所見。行具對之。帝曰。此精進之致然也。下敕賜號常精進菩薩。仍賜爵爲開國公焉。後一年得疾。見琉璃地複現于前。行曰。吾無觀想。而琉璃地複現。豈于安養無緣哉。即日示滅于所居之禅室。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97】道昂(唐相州)《淨土往生傳》

釋道昂。魏之胡城人。托胎之始。其母不能啖葷血。人有茹葷血而至者。母亦惡之。九歲投靈裕法師爲弟子。慧解天縱。殆非師授。嘗于寒陵山寺。覃研經旨。積二十年。魏之僧徒義學有所不通。多就咨決。隨叩隨應。罔有遺音。每講華嚴經十地論。其文將徹。乃自陳曰。願生淨土。由今日始。若夫造次語論。願必在焉。唐真觀七年春。昂見遠近親識。辄告之曰。吾之生也猶來。其死也猶歸。吾之八月歸去來矣。及期人皆造之。見其無病。衆且疑焉。昂曰。吾時至矣。汝無疑也。因升高座。誡勖勤至。聞者悚然。昂于座上方誡勖。時遽然揖曰。彼何天衆。雜沓而來。又曰。天道所生由來非願。願得淨土相迎。即聞命矣。因之冥目。久之又曰。阿彌陀佛光已照我。諸化菩薩。又相來會。于是捧爐。叩首自陳慶遇。旋而爐墜。昂亦殒焉。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98】道綽(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釋道綽。俗姓衛並州汶水人。棄家已來。曆訪名師。後聞瓒禅師理行兼著。畢志事之。尋憩壁谷玄中寺。寺即後魏昙鸾法師之舊止也。鸾于其寺。久蘊淨業。至其亡日。疊有祥異。郡人奇之。捃摭其事。刻之于碑。綽臨其文。彌起深信。于是依附靜境。澄寂諸念。念彌陀佛。不知其數。大泛日以七萬遍爲度。並汾之間。風俗少事念佛。持數珠者罕。嘗有之。綽勉僧俗念佛。無數珠者。以豆記之。如念一聲。即度一豆。或時麻麥記者亦然。已而較之。其所度者數萬斛。唐真觀叁年四月八日。道俗集其寺。樂如來之降生也。且見鸾于空中。乘七寶船。由其船上而指綽曰。汝于淨土堂宇已成。但推報命未盡。爾複見化佛與化菩薩飄飖在空。衆乃驚歎。大生信服。雖夫無種闡提之人。亦率服之。以故唐初。並汾諸郡。熏漬淨業。由綽盛焉。綽有同志道撫者。久居辇下。去玄中寺。頗甚疏遠。或時相見。必指淨土爲永會。綽亡既叁日。撫聞之曰。吾常以行先之。何乃後也。又曰。吾如一息之功。見佛之期可追矣。即日于像前叩頭陳露。退就其座以化。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99】法持(唐金陵)《淨土往生傳》

釋法持。俗姓張潤州江甯人也。九歲事青城山方禅師。天機秀發。動臻淵致。十叁依黃梅忍大師得心焉。尋歸青城。事方禅師。更明宗極。自是四方學徒。翕相歸慕。聲望日隆聞于海外。黃梅謝世。嘗與衆曰。後之傳吾法者十人。金陵法持即其一也。持于淨土。以系于念。凡九年。俯仰進止。必資觀想。長安二年九月五日。終于延福寺。未終前。一日謂弟子智威曰。吾生之日。不能以淨土開誘群物。吾死之後。可宜露骸松下。令諸禽獸食血肉者起淨土因。汝其念之。智威曰。謹奉明教。及其死也。威與郡人具威儀。迎于松下。如持旨焉。寺僧其日。有見神幡數十首閃日西下。幡出異光。以燭其室。持之先居。幽棲故寺竹林。亦皆變白焉。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00】法祥(唐同州)《淨土往生傳》

釋法祥。同州澄城人。童稚之歲。操志自立。周武之末。冠帶僧徒。其間負明敏者。必錄用之。祥以所負獲升官路。隋複大化。祥乃陳表乞再爲僧。尋住楊都大興國寺叁十年。潛思玄籍。羅總權實。開蒙指俗。動有饒益。每以饒益之善。助生安養。至于基一堂構一室。形器土木之爲。必引願之。唐武德七年有疾。至其增劇。弟子在祥之側。聞祥稱佛之聲。繼發于口。初未悟之。謂其病中念佛。以著願想。尋回顧之。乃見其房之西壁有光焉。其光圓合。若諸寶鏡。雖他國土畢亦現之。光中又有頻伽之鳥鼓冀四來。祥指所見謂弟子曰。頻伽諸鳥。汝徒見耶。見之他日淨土必見吾也。旋而光隱。祥亦亡焉。于是用西域茶毗法。收舍利而葬焉。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01】法照(唐五臺)《淨土往生傳》

釋法照。不知何許人。唐大曆二年。棲于衡州雲峰寺。慈忍戒定爲時所歸。一旦于僧堂食。缽中睹五色雲。雲中有寺。寺之東北有大山。山有澗。澗北有石門。門去可五裏。複有一寺。金榜題曰。大聖竹林寺照。雖目睹。而其心也尚懷隕獲。他日食時。複于缽中見五色雲。雲現數寺。無有山林穢惡。鈍金色界。池臺樓觀。衆寶間錯。萬菩薩衆。而處其中。中有諸佛嚴淨國土種種勝相。照欣所見。因訪問之。有嘉延昙晖二僧曰。聖神變化。不可以凡情測。若論山川面勢。乃五臺爾。四年夏。照于衡州湖東寺。啓五會念佛道場。其年六月二日。五色祥雲彌覆其寺。雲中亦有樓閣。閣上有數梵僧。身可丈余。執錫行道。又見阿彌陀佛與二菩薩。其身高大等虛空界。日既暮矣。照于道場之外。遇老人曰。汝先發願。于金色界禮觐大聖。今何辄止。照曰。時難路艱。不止如何。老人曰。但能亟去。則去之何其艱也。照未暇對老人失焉。照以所見勝異。重發願曰。願以此身奉觐大聖。雖複火聚冰河。終無退惰。其年八月十叁日。與同志數人。由南嶽前去。果無艱險。五年四月五日。至五臺縣遙見寺。南有數道光。六日達佛光寺。一如缽中所見。略無差脫。是夜四更。複有異光。北來射照。照不知所裁。乃問曰。此何祥也。吉凶焉。在僧雲。此大聖不思議光。攝汝身心。何乃問也。照聞之即具威儀。前詣一寺。寺之東北可五裏。果有山。山有澗。澗北有石門。門傍有二青衣。纔八九歲。顔貌端正。一稱善財。一稱難陀。引照入門。北行幾五裏。見一金門。門上有樓。其樓之側複有一寺。寺門有大金榜。題曰大聖竹林寺。寺之方圓可二十裏。一百余院。院院皆有寶塔。黃金爲地。華臺玉樹充滿其中。照入寺之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皆據師子高座。說法之音。曆曆在耳。文殊左右菩薩萬數。普賢亦諸菩薩。以相圍繞。照于二菩薩前。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智識淺劣。佛性心地。無由顯現。未審修行于何法門。最爲其要。惟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曰。汝所請問。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于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于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諸佛正遍知海。皆從念佛而生。照曰。當雲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說是語時。二大菩薩。舒金色臂。以摩照頂與授記曰。汝以念佛不思議故。畢竟證無上覺。若善男女。願疾出離。應當念佛。時二菩薩。互說伽陀。照得聞已益加踴躍。文殊又曰。汝可往詣諸菩薩院。巡禮以承教授。照如其言。曆請教授。次至七寶華園。從其園出于大聖前。作禮辭退。且見向者。善財難陀二青衣。送至門外。照複作禮舉頭俱失。至十叁日。照與五十余僧。往金剛窟。無著見大聖處。忽見其地。廣博嚴淨。琉璃衆寶。以成宮殿。文殊普賢可萬菩薩。佛陀波利亦在其中。照得見已。隨衆歸寺。其夜叁更。于華嚴院之西樓又見寺。東岩壑之半有五枝燈。大方尺余。照曰。願分百燈。以歸一面。燈分如願。重願分爲千炬。炬亦如之。行行相當。光光相涉。光中殊異。遍于山野。照又前詣金剛窟。願見大聖。殆其叁更。見一梵僧。自稱佛陀波利。引之入寺。至十二月朔日。于華嚴院。入念佛道場。于道場中。載念文殊普賢二菩薩。謂我畢竟證無上覺。又複記我念彌陀佛決定往生。于是一心念佛。正念佛時。倏見前來梵僧。入道場雲。汝之淨土華臺生矣。後叁年華開。汝其至矣。然汝所見竹林諸寺。何爲不使群生共知。照聞之憶念昔者所見。因得命匠刻石。兼于所見竹林寺處。特建一寺。號竹林焉。寺之雲畢。照曰。吾事已矣。吾豈久滯于此哉。不累日而卒焉。逆而推之。向聞梵僧之說果叁年。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02】法智(隋天臺)《淨土往生傳》

釋法智。不究其族。隋文之時。遊學于東越。越之有通大小乘經義者。智必師之。以故強學多聞人罕俦匹。末年以徑直之門。莫如念佛。于是晨興暮息。繼念而不弛者七年。已而議曰。犯一吉羅承其罪也。曆一中劫。此誠可信。以其固而爲之也。一稱阿彌陀佛。而滅億劫重罪。則予也竊有疑焉。或告智曰。無自疑矣。教以念佛久則功。功則化。化則叁昧現前。今子之疑。是疑教也。夫疑教則信無依。無依則情自亂。亂而失之。則謗讟之過。生地獄之因。起如之何。且自疑也。智誠其意。乃于國清寺兜率臺上。絕去諸緣。一心念佛。想念既極。數感觀音勢至同時來現。異日又感天冠寶瓶光映其身。智謂道俗親知曰。吾生淨土蓋有日矣。誰能具食以餞我。衆笑而對曰。果能之。則吾等豈以一食爲惜哉。惟恐道人之不能也。遂刻後叁日會食之。其日食罷。智無他疾。衆心或信或否或疑。其卓然爲相侮。日既西次。因宿其房伺候之。夜之未央。智于繩床念佛。安坐而化。是夜有金色光。自西而來。照數百裏。江上漁人謂。其天曉。舳舻相望。率皆驚起。久而乃曉。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03】功迥(唐陳留)《淨土往生傳》

釋功迥。俗姓邊東京浚儀人。年六歲即思出家。親屬阻抑。至于十六。始遂其志。殆其爲僧。影不參俗二十年。嘗依泰山入普賢忏行坐贊頌。而身不倚者叁年。一旦普賢乘六牙象。以現其前。銀色境界。隨亦現之。迥知精誠之感也。益加砥砺。或謂迥曰。如來之教不傳。道俗之情無依。迥聞其說。亦曰。默思山林。蓋其獨善導達蒙瞽。乃爲兼濟。如之何與山林之相守也。衆欣其意。請就本郡慧福寺。講勝鬘經。雖他經律。備亦講說。晚年專講法華。以爲永業。嘗著法華義疏五卷。或時講至藥草喻品。天辄降雨。前後五十余過。皆有其應。以故汴人遇其亢旱。必俟講貫。乃有望焉。後撰佛地論及攝論等疏。疏之未成。迥曰。罄以凡情诠明聖教。願回所诠得生安養。及其疏成。五色異光以照其室。寺僧驚歎。罔知所來。迥曰。此吾诠明聖教之驗也。又曰。吾以叁毒之苦。常生厭離。由厭離之心。起增進之念。得于此時乘光見佛足矣。于是系念西想。不食而終。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04】灌頂(唐天臺)《淨土往生傳》

釋灌頂。字法雲俗姓吳。常州義興人。五世祖避地東瓯。因家臨海之章安。頂于孩抱之間。母稱佛法僧名。口必和之。文字聲勢。曆曆可聽。攝淨寺慧拯法師。聞之曰。此真宿習也爾矣。七歲爲拯弟子。日承訓勖。驟有所成。洎拯厭世。訪道天臺。資習戒定。罔失規緒。陳至德中。從智者居光宅。陳氏失馭。事歸隋氏。開皇十一年。晉王出鎮楊州。頂隨智者止禅衆寺。既叁年。智者回轸。頂亦附之十七年。智者有疾。頂受遺囑。及別晉王信物。王嘗請戒于顗。暨頂之至。大起怆悼。因以善業。推爲法親。續遣楊州總管府司馬王弘。送頂還山。仍爲智者創國清寺。仁壽元年。晉王入嗣。頂承天眷。日加隆盛。寺宇臺殿。更增完葺。尋诏入內。講淨名法華等經。叁夏闡弘。六宮仰止。又二年。頂歸天臺。至唐真觀六年八月七日。終于國清寺。春秋七十二。初頂有疾。室有異香。頂喜曰。此寶蓮之香氣。吾其乘之而去矣。因之像前。十稱阿彌陀佛。叁稱觀音勢至二菩薩。及清淨海衆諸菩薩。旋乃就席。累手當心。俨然如歸。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05】懷玉(唐臺州)《淨土往生傳》

釋懷玉。俗姓高丹丘人。[纟*丐]想淨業。僅四十年。日誦彌陀佛號五萬遍。通誦諸經叁百萬卷。唐天寶元年六月九日。玉之念佛。忽見西方聖衆數若。河沙中有一人。手擎銀臺。前而示玉。玉曰。如懷玉者。本望金臺。何爲銀臺至耶。言發臺隱。人亦失之。玉于是後。彌加精苦。既叁七日。向之擎銀臺者。複來告曰。法師以精苦故。得升上品。又曰。上品往生必先見佛。可宜趺坐以俟佛也。未旋踵間。異光照室。玉乃以手約人曰。不宜觸此光明。吾欲蹈之而去。又叁日異光再發。弟子疑其謝世。環繞問之。玉曰。非其時也。又曰。汝徒若聞異香。我報即盡。次日弟子慧命曰。此報必盡。複于何國以受生也。玉不答。惟書六句偈雲。清淨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爲父母。我經十劫修道來出。示閻浮厭衆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偈畢香氣四來。弟子中有以見佛與二菩薩共禦金臺。臺傍千百化佛西下迎玉。玉恭恭合掌。含笑長歸。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06】慧日(唐洛陽)《淨土往生傳》

釋慧日。俗姓辛東萊人。唐太宗朝得度。尋遇義淨叁藏由西域回。夙夜咨禀。大通佛乘。每聞淨說西域如來遺迹。飄飄然有萬程收往志。至則天大足中。泛舶遐邁東南海中凡叁載。昆侖佛誓師子洲等諸國經過略盡。續至天竺。訪善知識一十叁年。承受法訓。日無虛度。雪嶺雙林。又經四載。綿涉艱苦。深厭閻浮。因曰。何國何方有樂無苦。何法何行速得見佛。遍問天竺叁藏。叁藏皆贊淨土。又曰。淨土教主。悲深願廣。有欲生者。靡不遂願。日既聞之。喜躍自慰。迨至健馱羅國。其城東北有大山。山有觀音像。凡專祈請。多得現身。日乃絕食。七日畢命爲請。至七日滿。夜且未央。觀音于空中。現紫金相。長一丈余。坐寶蓮華。右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利人。又欲生于彌陀國土。汝但系念。孰不如願。汝亦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說已無見。日以絕食日久。支體罷怠。由此辄複輕利。然日西邁至于東歸。總二十一年。所曆者七十余國。開元七年達長安。進佛真容梵夾等。感悟帝心。帝旌其德。號慈愍叁藏焉。然日之志。動在淨土。嘗著淨土文記五卷。爲時宗信。其爲潛心誘俗。與道綽善導諸賢近之。天寶七年。卒于住寺。年六十九。全身葬于白鹿原之西嶺。未卒前叁日自言。目擊蓮華如日輪焉。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07】慧思(陳南嶽)《淨土往生傳》

釋慧思。俗姓李武津人也。少夢梵僧。勸令免俗。因而剃落。然其所依。迨非蘭若。續感神僧。勖之齋戒。思乃勵志。日惟一食。人事迎送。都然杜絕。誦法華維摩等經叁十余部。所止林落。或人焚之。辄顯疠疾。就而哀忏。即平複焉。他日複夢梵僧數百。其上座者。撫而告曰。汝先所受非勝律儀。安能開汝正道。資汝淨行。幸遇清衆。宜更翻壇。思以夕夢。再發精感屢馳。由是得見叁生行道事。又嘗夢中見彌陀佛與思說法。因造其像。以嚴觀想。又嘗安坐系念。見一生善惡業相炳然齊現。現已身心勇猛。得悟法華叁昧大乘方等之旨。遂于大小二乘。定慧等學。敷揚引喻。用攝自他久之。衆雜精粗。是非紛起。其徒患之。具以白思。思曰。大聖在世。不免流言。在我之爲豈逃小謗。況我佛法不久當滅。未識何方可避其難。俄而空有人曰。若欲修定。武當南嶽。是其處也。齊武平中。南至光州。時方擾攘。路多梗塞。權與其徒止于大蘇山。其山陳齊邊境。兵刃所沖加。值佛法雲崩五衆離潰。一時英俊。猶慕其德。晦逃名迹。來咨理味。思曰。吾老矣。無能以發汝。姑命學徒智顗。代講金經。至一心具萬行處。顗有疑焉。思曰。汝向所疑。乃其大品次第意。未爲法華圓頓旨也。吾昔夏中。苦節思此。無何一念頓曉諸法。忝已親證不勞致疑。顗即咨受法華叁七境界已。而咨曰。和尚行位應居十地。思曰非也。乃十信鐵輪位耳。吾時以事驗之。可自見矣。陳光大中離大蘇。與四十余僧。徑趣南嶽。既至謂諸僧曰。吾此十載。必事遠遊。翌日前至衡陽。遇一嘉所。層峰峭拔。茂林森聳。思指茂林之下曰。此古寺也。昔吾憩此有年矣。依言以發其土。果獲堂殿基墌僧用器皿。次至一大岩下。又曰。此吾昔之坐禅處也。群賊之來以斬吾首。自其命終有今身焉。未移數步。且得枯骸一聚及于髅骨。思捧髅骨而祝曰。此吾身首之余分。可憑佛力爲之資熏。特收之以起塔焉。陳帝聞思疊有異事。下诏迎思。以止棲玄寺。尋之他寺。途中遇雨。衣物不濕。履[舃]不濡。僧正慧皓見而歎曰。此果行人。吾輩不得而知矣。大都督吳明徹省。以犀枕奉思。別將夏侯孝威。往寺谒之。道中忽念。吳侯所奉犀枕。欲識其狀。比至思所。未之致敬。思曰。欲見犀枕。可往視之。夏侯大驚。乃知其有他心焉。思居南嶽。陳主歲遣叁信慰勞。供應山積。其所化人。神變難測。或現形大小。或隱迹空無。或憑附外物。祥瑞亂舉。臨終至其山半道場。繼日說法。告道嚴毅。聞者寒心。既而又曰。若十人能修般舟叁昧。隨其所須。吾當資給。如無此人。吾其去矣。竟無答者。思即斂念。若彈指頃而奄息焉。有小僧靈辯。時在其側哀號踴躄。思複開目而責曰。衆聖相迎論吾所受生。何意哀號以相亂耶。乃斥靈辯。出外奄息如初。原其年即陳太建之九年。年六十四。始思之至以爲十載之後。必事遠遊。至是正十載矣。議者以。思嘗受彌陀說法。複造彌陀聖像。用嚴觀想。又與慧命禅師。蘊結淨業。期會于安養。則思向之以謂。衆聖相迎。論吾所受生者豈他哉。其實以生安養爾。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08】明贍(唐終南)《淨土往生傳》

釋明贍。俗姓杜恒州石邑人。性剛介有古今學。州裏舉爲俊士。尋悟世幻。從飛龍山應覺寺出家焉。後依邺下大集寺。專窮大論。宇文氏之廢佛教也。贍乃晦迹岩谷。至隋文恢複聖化。出居相州法藏寺。然贍志氣超拔不幹非類。香燭之外了無他涉。開皇叁年。诏住大興寺。傳譯聖文。大業二年。敕天下僧道。例形俗拜。于時殿前黃老之徒。皆奉诏旨。惟僧一門。猶懷偃蹇。帝曰。诏條久頒義。須致敬。贍對曰。陛下必使准製返道。則犬馬之誠。敢不從命。如其大法可崇。則法服之下。僧徒無以敬俗。帝曰。僧徒無以敬俗何以致敬于宋武。贍曰。宋武任威縱暴。仁德不施。苟違诏命。坐贻顯戮。陛下聖化毓物。不陷非罪。是以臣等。得盡忠言。帝允其奏。遂罷前诏。衆以贍性剛介不畏強禦。舉爲京邑上座。唐太宗時。亦嘗诏入。問以佛教。贍曰。佛所宗。大以慈忍爲本。尋即下敕以減屠宰。行軍之處。皆置佛祠。殆其暮歲。克念安養。或譏所修遲晚。贍曰。孰遲也。十念不忘。猶且見佛。況吾所念。其萬萬哉。真觀二年十月二日有疾。謂弟子曰。物數有終。命數有極。吾命終且極矣。又曰。吾之終也。其非安養之生乎。乃期僧俗數百人。旦日于興善寺。具齋言別。于時仆射房玄齡相國杜如晦皆會焉。日既移午。贍乃回寺。整肅威儀。若有所待。頃之遽曰。我佛來也。須臾又曰。二大菩薩亦已至也。于是竦身合掌。欣歎而卒。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