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20 条与“成佛”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6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82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成佛 成佛寺 成佛塔 满成佛 百心成佛 本来成佛 草木成佛 阐提成佛 成佛得道 成佛得脱 成佛时期 二乘成佛 非情成佛 改转成佛 即身成佛 疾得成佛 加持成佛 见闻成佛 见性成佛 解满成佛 理具成佛 龙女成佛 三生成佛 三世成佛 三种成佛 四阶成佛 四满成佛 四种成佛 无情成佛 五性成佛 显得成佛 信满成佛 行满成佛 证满成佛 证入成佛 成佛外迹偈 顿悟成佛说 富楼那成佛 即身成佛义 决定成佛集 弥勒成佛经 女人成佛愿 十界皆成佛 转女成佛经 毕竟成佛道路 大乘二种成佛 观身成佛仪轨 华藏世界成佛 理具即身成佛 弥勒大成佛经 三种即身成佛 释迦密教成佛 四种即身成佛 弥勒当来成佛经 弥勒下生成佛经 释迦观唵字成佛 草木国土悉皆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弥勒释迦成佛前后 三劫修行方成佛果 声闻受变易生成佛 田夫即身成佛秘法 显必圆通成佛心要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 慈氏菩萨受成佛记处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释迦菩萨超九劫成佛 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义记 佛说弥勒成佛经(一卷)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佛说弥勒下生经(一名弥勒当来成佛) 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 清辩论师住阿素洛宫待见慈氏菩萨成佛处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有陈觉序) 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一卷)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 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 ▲ 收起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1】弥勒下生成佛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弥勒下生经之异译。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2】释迦观唵字成佛

  (杂语)守护国经九载释迦成佛记内云:“于鼻端想净月轮,于月轮中作唵字观。”

佛学大词典 【93】草木国土悉皆成佛

  谓草木、瓦砾、国土等非情、无情亦能成佛。又作草木成佛、非情成佛、无情成佛、无情有性。佛教诸宗中,小乘教无“无情有性”、“草木成佛”之论。大乘教中,主张草木成佛论者,如华严、天台、密宗等一乘教皆是。华严宗以毗卢遮那佛十身具足,融三世间之佛与定,故器世间亦有成佛之义。真如之性通于情、非情,依报之草木等亦有佛性。又如华严经中善财童子,礼弥勒之楼观,乃得法门三昧;无量寿经有宝树说法,莲华世界之海水宝树皆能说法,故亦有佛性。天台宗之草木成佛说,其教依法华涅槃而立,其理依色香中道而立,故有“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之说,认为一切物悉具中道之理。密宗主张草木国土皆大日如来之法身,以六大为佛性,盛谈非情成佛之义。盖密教之意,十界之依正皆由六大所成,故若约五大,则为本初之佛体;若约识大,亦为性德之五智。草木等虽不具识大,然其自体即是本来佛,况又具觉知之功德,故亦具发心成佛之义。[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六、华严大疏钞卷三十、台宗二百题卷七]

佛学大词典 【94】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梵buddha  ,巴同),全称佛陀,意译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大圣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语,系套用佛家之“佛”字,转其意,谓作恶之人,只要决心改过向善,即可立刻变成好人,其善心与佛心无异。即用以劝勉人改过自新、弃恶从善。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5】弥勒释迦成佛前后

  (杂语)二菩萨皆在底沙佛所修行,释迦菩萨以极为精进超九大劫而成佛。见底沙条。

法相辞典 【96】三劫修行方成佛

俱舍论十二卷七页云:何缘菩萨发愿长时精进修行,方期佛果,如何不许愿长时修?无上菩提,甚难可得。非多愿行,无容得成。菩萨要经三劫无数,修大福德智能资粮,六波罗蜜多,多百千苦行,方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定应发长时愿。若余方便,亦得涅盘;何用为菩提,久修多苦行?为欲利乐一切有情,故求菩提,发长时愿。云何令我具大堪能,于苦瀑流,济诸含识。故舍涅盘道,求无上菩提。济他有情,于己何益?菩萨济物,遂己悲心。故以济他,卽为己益。谁信菩萨有如是事?有怀润己,无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实难信。无心润己,有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非难信。如有久习无哀愍者,虽无益己,而乐损他;世所同悉。如是菩萨,久习慈悲,虽无利己,而乐他益;如何不信。又如有情,由数习力,于无我行,不了有为;执以为我,而生爱着。由此为因,甘负众苦。智者同悉。如是菩萨,数习力故;舍自我爱,增恋他心。由此为因,甘负众苦。如何不信。又由种姓异,有此志愿起。以他苦为己苦,用他乐为己乐。不以自苦乐,为己苦乐事。不见异益他,而别有自益。依如是义,故有颂言: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7】声闻受变易生成佛

佛地经论二卷十四页云:若尔声闻或除七生或除一生,或除上界处处一生;余一切生,得非择灭。或一切生,皆非择灭。云何更经三无数劫,修菩提因,而得佛耶?虽诸烦恼所润分段,得非择灭;而由愿力,受变易生,三无数劫,修菩提因。无有过失。非择灭者,众缘不具,于此时中毕竟不生。非永不生。彼虽长时住在生死;由定愿力,资感生因;令其功能,多时生果。卽此一身,展转增胜,乃至成佛;如延寿法,更不受生。故论说言。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8】田夫即身成佛秘法

  (修法)先本尊加持,为智拳印,次一印三明,先于内五股印大咒三返,次以同印二头指招中咒(口传)三返,次以同印二大指押二无名,小咒(口传)三返。见日本心舟七刀印田五。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9】显必圆通成佛心要

  (书名)二卷。宋北辽五台山金河寺沙门道[辰*殳]集。本是一卷,后人分之。宣政殿学士陈觉序之云:文成一卷,理尽万途,会四教总归于圆宗,收五密咸入于独部。盖此书于显教阐扬贤首宗四法界之理,于密教则独明持准提神咒之种种行法,而广赞之。

佛学大词典 【100】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所谓直指人心,即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所谓见性成佛,即无须分析思虑,而透彻觉知自身具有之佛性,即达佛之境界。此语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皆为禅宗表彻悟境界之用语,其他诸宗类似“见性成佛”一语者有观无量寿经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华严经之“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等。[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梦中问答卷下](参阅“见性成佛”2994)

58

佛学大词典 【101】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谓佛在摩伽陀国清净园白莲池侧,为金刚手等诸大菩萨,说明佛舍利之功德与神咒内容及修持之法。经题之“宝”字,即指如意宝珠及宝印;前者表众生之心性,后者表佛舍利之功德。谓行法供养时,能灭四重、五逆、谤法等一切重罪,而得无量之福智,脱却生死,并延长寿命,命终后,应其志愿,于十方净土中,愿生何国即得生何国。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02】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在摩伽陀国清净园白莲池侧七宝如意树王下,住于如意宝珠王三摩地,而说佛设利之神咒及修法。经题之宝,即如意宝珠,标众生心性之宝珠,且标佛舍利之宝印也。

法相辞典 【103】慈氏菩萨受成佛记处

西域记七卷二页云:三佛经行侧、有窣堵波,是梅呾离邪(唐言慈。卽姓也。旧曰弥勒。讹也。)菩萨、受成佛记处。昔者如来在王舍城鹫峰山,告诸苾刍  ,当来之世、此赡部洲、土地平正,人寿八万岁;有婆罗门子、慈氏者、身真金色,光明照朗。当舍家成正觉,广为众生三会说法。其济度者、皆我遗法植福众生也。其于三宝、深敬一心,在家出家、持戒犯戒、皆蒙化导,证果解脱。三会说法之中,度我遗法之徒;然后乃化同缘善友。是时慈氏菩萨、闻佛此说,徒座起白佛言:愿我作彼慈氏。世尊!如来告曰:如汝所言,当证此果。如上所说,皆汝教化之仪也。 - 朱芾煌

俗语佛源 【104】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后成为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闻之乎?”原来,在宋代的禅宗“灯录”中,已经广泛引用这句俗谚了。最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谓“抛下操刀,便证阿罗汉果。”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改成了“飏下屠刀,立地成佛。”意义升格了。其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倷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为“不杀生”。佛教认为杀生属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最大恶业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禅宗好谈立地成佛,同慧能所传顿悟之法有关。“立地”是唐宋时的口语,犹言立刻,当下。现代也有运用于文章的,如鲁迅《准风月谈》:“古时候虽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为也有“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终于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这一种玩意儿,实在已不足以昭大信于天下。”(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阅藏知津 【105】佛说弥勒下生成佛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第六译
  舍利子以偈问。佛以偈答。同《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法相辞典 【106】释迦菩萨超九劫成佛

大毗婆沙论一百七十七卷十一页云:如契经说:过去有佛,号曰底砂。或曰补砂。彼佛有二菩萨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释迦牟尼,二名梅怛俪药。尔时彼佛、观二弟子,谁先根熟。卽如实知慈氏先熟。能寂后熟。复观二士所化有情、谁根先熟。又如实知释迦所化、应先根熟。知已卽念:我今云何令彼机感相会遇耶?然令一人速熟、则易;非令多人。作是念已:便告释迦:吾欲游山。汝可随去。尔时彼佛、取尼师坛,随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坛,结跏趺坐,入火界定。经七昼夜,受妙喜乐,威光炽然。释迦须臾、亦往山上。处处寻佛,如犊求母。展转遇至彼龛室前,欻然见佛,威仪端肃,光明照曜。专诚恳发,喜叹不堪。于行无间,忘下一足,瞻仰尊颜。目不暂舍,经七昼夜、以一伽他赞彼佛曰: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如是赞已;便超九劫,于慈氏前,得无上觉。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107】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义记

  全一卷。南朝梁武帝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九。系驳斥范缜之神灭说;因当时宜都太守范缜作“神灭论”一文,谓形体消失时,心神亦随之消失;心神既无存,佛自不有。武帝则主张肉体虽灭亡,然精神不灭;唯因心神不灭,始可成佛。生灭与善恶,乃无明与神明共有之作用,其变化仅在一时之缘而已。本记将神不灭论,作为心识问题来探讨,而由其所强调心神具有无明与神明之二面而言,可推及大乘起信论中阿赖耶识之思想。本记之现存本附有沈绩之序注。

阅藏知津 【108】佛说弥勒成佛经(一卷)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佛经行波沙山顶。说偈集众。舍利弗请问弥勒菩萨成佛时事?佛为说其国土。时节种族,出家,成道,转法轮,度人,见迦叶,乃至法住等事。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