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20 條與「成佛」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6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8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成佛 成佛寺 成佛塔 滿成佛 百心成佛 本來成佛 草木成佛 闡提成佛 成佛得道 成佛得脫 成佛時期 二乘成佛 非情成佛 改轉成佛 即身成佛 疾得成佛 加持成佛 見聞成佛 見性成佛 解滿成佛 理具成佛 龍女成佛 叁生成佛 叁世成佛 叁種成佛 四階成佛 四滿成佛 四種成佛 無情成佛 五性成佛 顯得成佛 信滿成佛 行滿成佛 證滿成佛 證入成佛 成佛外迹偈 頓悟成佛說 富樓那成佛 即身成佛義 決定成佛集 彌勒成佛經 女人成佛願 十界皆成佛 轉女成佛經 畢竟成佛道路 大乘二種成佛 觀身成佛儀軌 華藏世界成佛 理具即身成佛 彌勒大成佛經 叁種即身成佛 釋迦密教成佛 四種即身成佛 彌勒當來成佛經 彌勒下生成佛經 釋迦觀唵字成佛 草木國土悉皆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彌勒釋迦成佛前後 叁劫修行方成佛果 聲聞受變易生成佛 田夫即身成佛秘法 顯必圓通成佛心要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寶悉地成佛陀羅尼經 慈氏菩薩受成佛記處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釋迦菩薩超九劫成佛 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義記 佛說彌勒成佛經(一卷)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大通方廣忏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觀身成佛儀軌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 佛說彌勒下生經(一名彌勒當來成佛) 如意寶珠轉輪秘密現身成佛金輪咒王經 清辯論師住阿素洛宮待見慈氏菩薩成佛處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有陳覺序) 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觀身成佛儀軌(一卷)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示七支念誦隨行法 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 ▲ 收起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1】彌勒下生成佛

  (經名)一卷,唐義淨譯,彌勒下生經之異譯。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2】釋迦觀唵字成佛

  (雜語)守護國經九載釋迦成佛記內雲:“于鼻端想淨月輪,于月輪中作唵字觀。”

佛學大詞典 【93】草木國土悉皆成佛

  謂草木、瓦礫、國土等非情、無情亦能成佛。又作草木成佛、非情成佛、無情成佛、無情有性。佛教諸宗中,小乘教無“無情有性”、“草木成佛”之論。大乘教中,主張草木成佛論者,如華嚴、天臺、密宗等一乘教皆是。華嚴宗以毗盧遮那佛十身具足,融叁世間之佛與定,故器世間亦有成佛之義。真如之性通于情、非情,依報之草木等亦有佛性。又如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禮彌勒之樓觀,乃得法門叁昧;無量壽經有寶樹說法,蓮華世界之海水寶樹皆能說法,故亦有佛性。天臺宗之草木成佛說,其教依法華涅槃而立,其理依色香中道而立,故有“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之說,認爲一切物悉具中道之理。密宗主張草木國土皆大日如來之法身,以六大爲佛性,盛談非情成佛之義。蓋密教之意,十界之依正皆由六大所成,故若約五大,則爲本初之佛體;若約識大,亦爲性德之五智。草木等雖不具識大,然其自體即是本來佛,況又具覺知之功德,故亦具發心成佛之義。[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六、華嚴大疏鈔卷叁十、臺宗二百題卷七]

佛學大詞典 【94】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梵buddha  ,巴同),全稱佛陀,意譯爲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大聖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語,系套用佛家之“佛”字,轉其意,謂作惡之人,只要決心改過向善,即可立刻變成好人,其善心與佛心無異。即用以勸勉人改過自新、棄惡從善。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5】彌勒釋迦成佛前後

  (雜語)二菩薩皆在底沙佛所修行,釋迦菩薩以極爲精進超九大劫而成佛。見底沙條。

法相辭典 【96】叁劫修行方成佛

俱舍論十二卷七頁雲:何緣菩薩發願長時精進修行,方期佛果,如何不許願長時修?無上菩提,甚難可得。非多願行,無容得成。菩薩要經叁劫無數,修大福德智能資糧,六波羅蜜多,多百千苦行,方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定應發長時願。若余方便,亦得涅盤;何用爲菩提,久修多苦行?爲欲利樂一切有情,故求菩提,發長時願。雲何令我具大堪能,于苦瀑流,濟諸含識。故舍涅盤道,求無上菩提。濟他有情,于己何益?菩薩濟物,遂己悲心。故以濟他,卽爲己益。誰信菩薩有如是事?有懷潤己,無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實難信。無心潤己,有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非難信。如有久習無哀愍者,雖無益己,而樂損他;世所同悉。如是菩薩,久習慈悲,雖無利己,而樂他益;如何不信。又如有情,由數習力,于無我行,不了有爲;執以爲我,而生愛著。由此爲因,甘負衆苦。智者同悉。如是菩薩,數習力故;舍自我愛,增戀他心。由此爲因,甘負衆苦。如何不信。又由種姓異,有此志願起。以他苦爲己苦,用他樂爲己樂。不以自苦樂,爲己苦樂事。不見異益他,而別有自益。依如是義,故有頌言: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樂。中士求滅苦,非樂苦依故。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樂,及他苦永滅。以他爲己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97】聲聞受變易生成佛

佛地經論二卷十四頁雲:若爾聲聞或除七生或除一生,或除上界處處一生;余一切生,得非擇滅。或一切生,皆非擇滅。雲何更經叁無數劫,修菩提因,而得佛耶?雖諸煩惱所潤分段,得非擇滅;而由願力,受變易生,叁無數劫,修菩提因。無有過失。非擇滅者,衆緣不具,于此時中畢竟不生。非永不生。彼雖長時住在生死;由定願力,資感生因;令其功能,多時生果。卽此一身,展轉增勝,乃至成佛;如延壽法,更不受生。故論說言。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8】田夫即身成佛秘法

  (修法)先本尊加持,爲智拳印,次一印叁明,先于內五股印大咒叁返,次以同印二頭指招中咒(口傳)叁返,次以同印二大指押二無名,小咒(口傳)叁返。見日本心舟七刀印田五。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9】顯必圓通成佛心要

  (書名)二卷。宋北遼五臺山金河寺沙門道[辰*殳]集。本是一卷,後人分之。宣政殿學士陳覺序之雲:文成一卷,理盡萬途,會四教總歸于圓宗,收五密鹹入于獨部。蓋此書于顯教闡揚賢首宗四法界之理,于密教則獨明持准提神咒之種種行法,而廣贊之。

佛學大詞典 【100】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所謂直指人心,即無須向外界尋求,而直觀自心、自性;所謂見性成佛,即無須分析思慮,而透徹覺知自身具有之佛性,即達佛之境界。此語與“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皆爲禅宗表徹悟境界之用語,其他諸宗類似“見性成佛”一語者有觀無量壽經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華嚴經之“叁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等。[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夢中問答卷下](參閱“見性成佛”2994)

58

佛學大詞典 【101】寶悉地成佛陀羅尼經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冊。謂佛在摩伽陀國清淨園白蓮池側,爲金剛手等諸大菩薩,說明佛舍利之功德與神咒內容及修持之法。經題之“寶”字,即指如意寶珠及寶印;前者表衆生之心性,後者表佛舍利之功德。謂行法供養時,能滅四重、五逆、謗法等一切重罪,而得無量之福智,脫卻生死,並延長壽命,命終後,應其志願,于十方淨土中,願生何國即得生何國。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02】寶悉地成佛陀羅尼經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佛在摩伽陀國清淨園白蓮池側七寶如意樹王下,住于如意寶珠王叁摩地,而說佛設利之神咒及修法。經題之寶,即如意寶珠,標衆生心性之寶珠,且標佛舍利之寶印也。

法相辭典 【103】慈氏菩薩受成佛記處

西域記七卷二頁雲:叁佛經行側、有窣堵波,是梅呾離邪(唐言慈。卽姓也。舊曰彌勒。訛也。)菩薩、受成佛記處。昔者如來在王舍城鹫峰山,告諸苾刍  ,當來之世、此贍部洲、土地平正,人壽八萬歲;有婆羅門子、慈氏者、身真金色,光明照朗。當舍家成正覺,廣爲衆生叁會說法。其濟度者、皆我遺法植福衆生也。其于叁寶、深敬一心,在家出家、持戒犯戒、皆蒙化導,證果解脫。叁會說法之中,度我遺法之徒;然後乃化同緣善友。是時慈氏菩薩、聞佛此說,徒座起白佛言:願我作彼慈氏。世尊!如來告曰:如汝所言,當證此果。如上所說,皆汝教化之儀也。 - 朱芾煌

俗語佛源 【104】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語,謂停止作惡,立成正果。後成爲一句勸人改惡從善的俗諺。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夫佛法廣大,容人忏悔,一切惡業,應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聞之乎?”原來,在宋代的禅宗“燈錄”中,已經廣泛引用這句俗諺了。最初,《景德傳燈錄》卷二五謂“抛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到了《續傳燈錄》和《五燈會元》中,改成了“飏下屠刀,立地成佛。”意義升格了。其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北涼譯出的《涅槃經·梵行品》:“波羅倷國有屠兒名曰廣額,于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即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得爲北方天王毗沙門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爲“不殺生”。佛教認爲殺生屬于應受地獄報應的最大惡業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殺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惡業。不造一切惡業,就能得到種種福報,進而擺脫輪回,直至成佛。禅宗好談立地成佛,同慧能所傳頓悟之法有關。“立地”是唐宋時的口語,猶言立刻,當下。現代也有運用于文章的,如魯迅《准風月談》:“古時候雖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爲也有“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終于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這一種玩意兒,實在已不足以昭大信于天下。”(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閱藏知津 【105】佛說彌勒下生成佛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第六譯
  舍利子以偈問。佛以偈答。同《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法相辭典 【106】釋迦菩薩超九劫成佛

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七卷十一頁雲:如契經說:過去有佛,號曰底砂。或曰補砂。彼佛有二菩薩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釋迦牟尼,二名梅怛俪藥。爾時彼佛、觀二弟子,誰先根熟。卽如實知慈氏先熟。能寂後熟。複觀二士所化有情、誰根先熟。又如實知釋迦所化、應先根熟。知已卽念:我今雲何令彼機感相會遇耶?然令一人速熟、則易;非令多人。作是念已:便告釋迦:吾欲遊山。汝可隨去。爾時彼佛、取尼師壇,隨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師壇,結跏趺坐,入火界定。經七晝夜,受妙喜樂,威光熾然。釋迦須臾、亦往山上。處處尋佛,如犢求母。展轉遇至彼龛室前,欻然見佛,威儀端肅,光明照曜。專誠懇發,喜歎不堪。于行無間,忘下一足,瞻仰尊顔。目不暫舍,經七晝夜、以一伽他贊彼佛曰: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如是贊已;便超九劫,于慈氏前,得無上覺。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107】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義記

  全一卷。南朝梁武帝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弘明集卷九。系駁斥範缜之神滅說;因當時宜都太守範缜作“神滅論”一文,謂形體消失時,心神亦隨之消失;心神既無存,佛自不有。武帝則主張肉體雖滅亡,然精神不滅;唯因心神不滅,始可成佛。生滅與善惡,乃無明與神明共有之作用,其變化僅在一時之緣而已。本記將神不滅論,作爲心識問題來探討,而由其所強調心神具有無明與神明之二面而言,可推及大乘起信論中阿賴耶識之思想。本記之現存本附有沈績之序注。

閱藏知津 【108】佛說彌勒成佛經(一卷)

姚秦天竺沙門鸠摩羅什譯
  佛經行波沙山頂。說偈集衆。舍利弗請問彌勒菩薩成佛時事?佛爲說其國土。時節種族,出家,成道,轉法輪,度人,見迦葉,乃至法住等事。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