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12 條與「次第」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6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5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次第 次第緣 次第證 五次第 次第禅門 次第乞食 次第叁觀 法界次第 還滅次第 解結次第 解脫次第 九次第定 流轉次第 六根次第 能成次第 牽引次第 入定次第 叁學次第 叁災次第 叁種次第 生起次第 十力次第 四谛次第 五蓋次第 五事次第 五蘊次第 現觀次第 修行次第 修學次第 義類次第 易說次第 圓滿次第 緣起次第 增長次第 諸界次第 諸蘊次第 八道支次第 煩惱斷次第 七覺支次第 十八道次第 十二處次第 受用苦次第 四念住次第 四聖谛次第 四無量次第 四證淨次第 五無量次第 多業受果次第 法界次第初門 佛學次第統編 秘密道次第論 密宗道次第論 菩薩地義次第 菩薩五相次第 菩提道次第論 善等十義次第 十妙生起次第 世界成立次第 受用境界次第 四谛先後次第 四無礙解次第 四種修習次第 真言大次第論 諸欲得舍次第 次第差別有多種 得斷次第有五種 六波羅蜜多次第 六識身生起次第 叁十七覺分次第 十波羅蜜多次第 十種隨眠次第生 四大種作業次第 緣起次第有四種 菩提分法七位次第 七種修習現觀次第 叁學次第世尊異說 十種隨眠生起次第 順次道理及逆次第 四種修習現觀次第 焰羅王供行法次第 以何次第入于現觀 在家出家行住次第 正知而住先後次第 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 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 法界次第初門(叁卷) 六種波羅蜜多建立次第 菩提道次第傳燈法師列傳 十八界六種次第宣說因緣 十八界叁種次第宣說因緣 出世間智初中後際生起次第 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十卷) 解脫勝處遍處修習次第及所引功德 大聖妙吉祥菩薩秘密八字陀羅尼修行曼荼羅次第儀軌法 ▲ 收起
法相辭典 【91】叁學次第世尊異說

瑜伽八十二卷十二頁雲:問于余經中,叁學次第,世尊異說;何故此中增上戒後,說增上慧,非增上心?答:此中顯示住學勝利,由此言說,顯聞等所成慧,攝受無悔等;由此漸次,得叁摩地,卽是顯示增上心學。如世尊說:于是五根,最能攝受所攝受者,所謂慧根。由諸苾刍,成就慧根,乃至能修定根。如是乃至成就定根,當知皆是慧根之力。今此經中,世尊顯示慧根是叁摩地引因,及煩惱斷引因。增上心學,與增上慧學,俱時而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92】十種隨眠生起次第

俱舍論二十卷十二頁雲:如上所說十種隨眠次第生時,誰前誰後?頌曰:無明、疑、邪、身、邊見、戒見取、貪、慢、瞋、如次,由前引後生。論曰:且諸煩惱次第生時,先由無明,于谛不了,不欲觀苦,乃至道谛。由不了故;次引生疑。謂聞二途,便懷猶豫;爲苦非苦?乃至廣說。從此猶豫,引邪見生。謂邪聞思,生邪決定;撥無苦谛,乃至廣說。由撥無谛,引身見生。謂取蘊中,撥無苦理,便決定執此是我故。從此身見,引邊見生。謂依我執斷常邊故。從此邊見,引生戒取。謂由于我隨執一邊,便計此執爲能淨故。從戒禁取,引見取生。謂計能淨已,必執爲勝故。從此見取,次引貪生。謂自見中,情深愛故。從此貪後,次引慢生。謂自見中深愛著己;恃生高舉,淩蔑他故。從此慢後,次引生瞋。謂自見中深愛恃己;于他所起違己見中,情不能忍,必憎嫌故。有余師說:于自見解取舍位中,起憎嫌故。見谛所斷貪等生時,緣自相續見爲境故。如是且依次第起。說越次起者前後無定。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93】順次道理及逆次第

瑜伽九十二卷十八頁雲:複次若于諸根無護行者,由樂聽聞不正法故;便生無明觸所生起染汙作意。卽此作意增上力故;于當來世諸處生起所有過患,不如實知。不如實知彼過患故;便起希求。希求彼故;造作增長彼相應業。造作增長相應業故;于當來世,六處生起。如是名爲順次道理。逆次第者:謂彼六處、以業爲因。業、愛爲因。愛、複用彼無明爲因。無明、複用不如正理作意爲因。不正作意、複用無明觸爲其因。又于此中,先所造業、是現法受六處之因。現法造業、是次生受六處之緣。或是後受六處、由藉愛等業等,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94】四種修習現觀次第

顯揚十六卷二十頁雲:何等爲四?一、發起。謂從聞所生智,乃至世第一法。二、證得。謂見道。叁、等流。謂修道。四、成滿。謂究竟道。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95】焰羅王供行法次第

全一卷。唐代阿谟伽(即不空叁藏)撰。略稱焰摩供次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冊。其內容首述焰摩王之五異名,次示加持香水、灑淨、勸請、發願、召請、諸天印明、五如來等諸種修法次第。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6】焰羅王供行法次第

  (書名)唐不空叁藏撰。說焰羅王之供養法者。

法相辭典 【97】以何次第入于現觀

顯揚十六卷二十一頁雲:複次于如是次第中,以何次第、入于現觀?頌曰:知身等因緣,善達于叁世。次了知四苦,複八苦應知。論曰:先于四念住位,應善了知身受心法四種因緣。謂由食集故,身集。觸集故,受集。名色集故,識集。作意集故,法集。次此身等,于叁世中,應善了知。謂于未來世,集法隨觀,于過去世,滅法隨觀;于現在世,集滅法隨觀。次應了知卽此身等,四苦所苦。謂受重擔苦,位變異苦,麁重苦,及死生苦。以善不善法爲因,能感流轉,及生死苦。是故了知死生二苦,卽是了知法苦。從此無間,將觀諸谛;故先了知八種苦法。所謂生苦,乃至略說五取蘊苦。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98】在家出家行住次第

  如次第差別有多種中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99】正知而住先後次第

如瑜伽二十四卷十五頁至十九頁廣說。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100】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

  凡十卷。隋代天臺智顗述,法慎記,其後灌頂再加編整。略稱禅波羅蜜。又作漸次止觀、次第禅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冊。其內容乃于叁種止觀中,詳說漸次止觀。凡分十大章:(一)修禅波羅蜜大意,(二)釋禅波羅蜜名,(叁)  明禅波羅蜜門,(四)辨禅波羅蜜诠次,(五)簡禅波羅蜜法心,(六)分別禅波羅蜜前方便,  (七)釋禅波羅蜜修證,(八)顯示禅波羅蜜果報,(九)從禅波羅蜜起教,(十)結會禅波羅蜜歸趣。

  其中:(一)修禅波羅蜜大意,系敘述全書之大意,略論十非心,並明菩薩之四弘誓願。(二)釋禅波羅蜜名,就禅波羅蜜之翻譯,作種種解釋料簡。(叁)明禅波羅蜜門,說禅有色心二門,及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等叁門之別。(四)辨禅波羅蜜诠次,說自初發心至佛果等修禅之次第階級。(五)簡禅波羅蜜法心,明法心分爲有漏、無漏、亦有漏亦無漏、非有漏非無漏等四種,及說佛以四悉檀之因緣說此法。(六)分別禅波羅蜜前方便,爲欲開發內心、安心習學者,示修禅之前方便。初說外方便定外用心之法(即二十五方便),次明內方便定內用心之法。(七)釋禅波羅蜜修證,謂禅有世間禅、亦世間亦出世間禅、出世間禅、非世間非出世間禅等四種,並詳說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叁昧、超越叁昧等九種禅波羅蜜。而緣理無漏一段及非世間非出世間禅修證之相,及後之果報、起教、歸趣等叁章,則阙而不述。[隋智者大師別傳、國清百錄卷四、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二、佛祖統紀卷二十五]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01】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

  (書名)十卷,智者大師說,弟子法慎記,灌頂再治。天臺叁止觀中說漸次止觀者也,略雲禅波羅蜜。

法相辭典 【102】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

  瑜伽叁十叁卷十七頁雲: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者:謂由此想,從童子位,迄至于今,隨憶念轉,自在無礙。隨彼彼位,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廣說一切先所受行;隨其粗略,次第無越,憶念了知。于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修果。于無量種宿世所住,廣說乃至所有行相,所有宣說,皆能隨念。 - 朱芾煌

閱藏知津 【103】法界次第初門(叁卷)

隋天臺智者大師撰
  天臺山修禅寺沙門釋智顗,辄依經附論,撰法界次第初門叁百科,裁爲七卷,流傳新學,略爲叁意:一爲讀誦尋論隨見法門,脫有迷于名數者。二爲未解聖教所製法門淺深之次第。叁爲學叁觀之者,當以此諸法名相義理,一一曆心而轉作,則觀解無礙,觸境不迷,若于一念心中,通達一切佛法者,則叁觀自然了了分明也。故出此叁百科,名教仍當,名下略辯體相,始得叁卷。(僅六十科)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法相辭典 【104】六種波羅蜜多建立次第

瑜伽四十九卷五頁雲:應知如是波羅蜜多,由叁因緣,次第建立。何等爲叁?一、由對治故。二、由生起故。叁、由異熟果故。如彼廣說。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105】菩提道次第傳燈法師列傳

凡二卷。系集傳承菩提道次第諸喇嘛之傳。一七八七年,伊夏格魯辛(藏Yon%s  h!dzin  ye  s/es  rgyal  mtshan,  1713~1792)撰于拉薩布達拉宮。上卷內容爲:(一)廣大行系(瑜伽師系)之諸師傳,自釋迦牟尼、彌勒、無著、世親,至寂護、阿提沙(梵Di^pam!karas/ri^jn~a^na  Ati^s/a,  980~1054)等。(二)甚深見系(中觀歸謬論派系)之諸師傳,自文殊、龍樹、月稱,至阿提沙等。(叁)無際行系(二種菩提心行)之諸師傳,自文殊、寂天,至阿提沙等。(四)阿提沙以後之諸師傳記,包括阿提沙及桑布系諸弟子傳,至宗喀巴及其諸弟子傳等。下卷內容爲:(一)迦爾居派之支系,耶禅迦爾居派諸師傳。(二)達賴喇嘛一世至八世,除六世外之諸師傳等。本書收于伊夏格魯辛之全集內。

法相辭典 【106】十八界六種次第宣說因緣

  瑜伽五十六卷十一頁雲:雲何六種次第宣說因緣?謂彼所行衆多差別,數數行故,先說眼等。是初因緣。又隨世間俗事轉故,說彼次第。由諸世間,先互相見;次相慰問;次設飲食;次過晝分,夜分現前,敷設種種軟妙臥具氈褥被枕,觸習侍女。是第二因緣。又喜樂差別爲依止故;次第宣說。是第叁因緣。又嚴飾差別所攝受故;次第宣說。諸受欲者,必以安繕那等,先莊眉眼;次以耳珰耳輪等,莊嚴其耳;非于余根。如是嚴飾,是第四因緣。又依作業飲食習欲等事,次第宣說。由諸衆生,皆先依止身語二業,若淨不淨,方便勤求;次食段食。既飽醉已;習近諸欲。是第五因緣。又由作業差別攝受故;次第宣說。所以者何?由眼能見種種諸色,往還無失,威儀不亂;記識他身曾見不見,及怨親中;了悟方所,宣示于他,起想言說:睹衆舞樂角力戲等,廣受種種世間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有無量種眼界作業。由耳能聞種種音聲,因此了悟善說惡說,種種義理,起諸言論;因聞種種微妙樂音,廣受種種世間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耳界作業,比前狹劣。鼻界能嗅種種諸香;尋香而往,受諸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鼻界作業,方前狹劣。舌界能嘗種種諸味;受諸喜樂,長養依身。如是等類,舌界作業,方前狹劣。身界能觸種種所觸;受諸喜樂。雖能長養依身;然彼樂具,或于一時複爲損害。如是等類,身界作業,最爲狹劣。是名第六次第宣說因緣。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07】十八界叁種次第宣說因緣

瑜伽五十六卷十一頁雲:雲何叁種次第宣說因緣?謂所依、境界、俱依、差別故。所以者何?由識與根,同一處義,故說名依。境界、是所緣義,故亦名依。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08】出世間智初中後際生起次第

瑜伽六十九卷十七頁雲:複次如是已說初中後際諸世俗智;初中後際諸出世智,次我當說。謂見道,修道,無學道。若法智品見道;對治欲界見所斷惑。若類智品見道;對治色無色界見所斷惑。問:一切類智,現在前時,皆能了別色界無色界耶?答:若有曾于色無色界所有諸法,善聞,善思,善取相者;卽能了別。若不爾者;不能了別。所余諸智,或在毗缽舍那品,或在奢摩他品。法智,類智,二品所攝。又于見道初智生時,諸余智因,由能生緣所攝受故;皆得增長。一切見道,卽此剎那;皆名爲得。于此得已;後時漸漸次第現前。當知見道,是勝進道。于修道中,若有修習出世間道而離欲者;應知如前方便道等,皆是出世。若于苦等諸聖谛中,有戲論想,而現行者;是世俗智。離戲論想,而現行者;是出世智。爲于諸谛,以有相想,善取相故;爲如先時所見所知,修習種種微妙智故;爲以世間諸善厭行,令心厭故;爲受種種妙法樂故;是諸聖者,亦修世間離欲之道,而離諸欲。無學地中,卽如所說出世間智,解脫修道所斷惑故;極善清淨。又出世智,能爲一切世間功德所依持處;能令一切上地下地所有功德,皆自在轉。如是名爲初中後際出世間智次第生起。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