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4本字典中找到 286 條與「涅槃」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6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158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涅槃 般涅槃 大涅槃 二涅槃 涅槃部 涅槃城 涅槃點 涅槃飯 涅槃分 涅槃風 涅槃佛 涅槃縛 涅槃宮 涅槃會 涅槃忌 涅槃際 涅槃界 涅槃經 涅槃樂 涅槃論 涅槃門 涅槃那 涅槃色 涅槃僧 涅槃山 涅槃聲 涅槃聖 涅槃食 涅槃臺 涅槃堂 涅槃頭 涅槃相 涅槃像 涅槃印 涅槃洲 涅槃宗 入涅槃 叁涅槃 般涅槃那 本涅槃妙 不趣涅槃 大般涅槃 二種涅槃 佛涅槃忌 甘露涅槃 後分涅槃 後住涅槃 寂靜涅槃 見法涅槃 究竟涅槃 流注涅槃 涅槃八昧 涅槃八味 涅槃疊那 涅槃寂靜 涅槃寂滅 涅槃四柱 涅槃學派 涅槃月日 涅槃字義 清淨涅槃 入般涅槃 叁涅槃門 叁種涅槃 生般涅槃 實相涅槃 贖命涅槃 四種涅槃 無上涅槃 無依涅槃 無余涅槃 無住涅槃 五種涅槃 現般涅槃 現法涅槃 驗入涅槃 有滅涅槃 有爲涅槃 有余涅槃 欲入涅槃 正向涅槃 中般涅槃 轉趣涅槃 自覺涅槃 自性涅槃 北本涅槃經 不住大涅槃 大般涅槃經 大乘涅槃經 法華涅槃時 方便乘涅槃 方便現涅槃 後教涅槃經 南本涅槃經 涅槃寂靜印 涅槃經後分 涅槃經義記 涅槃經義疏 涅槃經遊意 涅槃曼荼羅 上流般涅槃 生死即涅槃 生死與涅槃 十法見涅槃 文殊涅槃經 烏波提涅槃 無爲涅槃界 無余依涅槃 無住處涅槃 現法涅槃論 有余依涅槃 百丈涅槃和尚 大愛道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論 大般涅槃經疏 佛臨般涅槃經 拘屍那城涅槃 摩诃般涅槃那 末代贖命涅槃 涅槃四種大樂 涅槃像曼陀羅 涅槃宗五時教 文殊般涅槃經 下乘般涅槃障 小乘二家涅槃 轉生死依涅槃 自性清淨涅槃 般涅槃後灌臘經 不斷煩惱得涅槃 大般涅槃經後分 大般涅槃經集解 大般涅槃經玄義 二種涅槃(二) 淨飯王般涅槃經 外道小乘涅槃論 無余(依)涅槃 無余依妙涅槃界 修大涅槃得五事 有余(依)涅槃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迦葉赴佛般涅槃經 涅槃夜阿阇世王夢 菩薩修十法見涅槃 釋外道小乘涅槃論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大海八不思議喻涅槃 二十種小乘外道涅槃 憍梵波提入水定涅槃 色無色天計涅槃外道 小乘涅槃與大乘涅槃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涅槃(Nirvana) 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 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大般涅槃經(Mahaparinirvana-sutra) ▲ 收起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1】涅槃

  (術語)與入滅同。

佛學大詞典 【92】涅槃

  叁種涅槃。(一)天臺宗就體、相、用叁方面,用以彰顯不生不滅之義所立之叁種涅槃。即:(一)性淨涅槃,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可染即不生,不可淨即不滅,不生不滅即性淨涅槃。(二)圓淨涅槃,智極爲圓,惑盡爲淨,智若契理,惑畢竟不生,智畢竟不滅,不生不滅即圓淨涅槃。(叁)方便淨涅槃,智能契理,即照群機。照必垂應,機感即生,此生非生,機緣既盡,應身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即方便淨涅槃。以上,依序以叁大中之體大、相大、用大,爲叁身中之法身、報身、應身。[金光明經玄義卷上、法華玄義卷五下、十地經論義記卷一末、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叁之一]

  (二)就小乘、叁乘、一乘,涅槃有叁種類別:(一)小乘涅槃,有余身智,稱爲有余涅槃;無余身智,稱爲無余涅槃。兩者均以數滅無爲爲體。(二)叁乘涅槃,凡有五種:(1)智悲相導而無住著,是爲無住涅槃。(2)本有故,寂滅故,是爲性淨涅槃。(3)藉緣修故,稱爲方便淨涅槃。(4)有余應化,未窮盡故,稱爲有余涅槃。(5)法身無余,順寂滅故,稱爲無余涅槃。(叁)一乘涅槃,就別教而言,即有十種涅槃,如華嚴經離世間品所說。[華嚴經孔目章卷四](參閱“涅槃”4149)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3】涅槃

  (名數)見涅槃條。

叁藏法數 【94】涅槃

  [出金光明經玄義]  梵語涅槃。華言滅度。又雲不生不滅。一性淨涅槃謂諸法寶相之理。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不淨即不滅。不生不滅。名性淨涅槃。(諸法寶相者。十界因果之法。本來離虛妄相。相相皆實。故名實相。不可染不可淨者。謂實相之理。惑不能染。智不能染。智不能淨。不染即不生者。既無惑染。豈有法生。不淨即不滅者。既非智淨。豈有法滅。是故名爲不生不滅。)二圓淨涅槃智極故名圓。惑盡故名淨。據性而言。雖無染淨。約修而說。惑智宛然。智若契理。惑畢竟不生。智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次第統編 【95】涅槃

  金光明經玄義雲叁涅槃:梵語涅槃,華言滅度,又雲不生不滅。
  一、性淨涅槃  謂諸法實相之理,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不淨即不滅,不生不滅,名性淨涅槃。
  二、圓淨涅槃  智極故名圓,惑盡故名淨。據性而言,雖無染淨,約修而說,惑智宛然。智若契理,惑畢竟不生,智畢竟不滅,不生不滅,名圓淨涅槃。
  叁、方便淨涅槃  方便猶善巧也。謂智能契理,即照群機。照必垂應,機感即生。此生非生,機緣既盡,應身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名方便淨涅槃。 - 明·楊卓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6】涅槃

  (術語)譯爲入滅息。常略曰涅槃。見涅槃條。

佛學常見辭彙 【97】涅槃

  簡稱涅槃。見涅槃條。 - 陳義孝編

佛學大詞典 【98】涅槃

  爲天臺大師智顗解釋“妙法蓮華經”經題“妙”字時所立本門十妙之第八。謂本佛所示現之涅槃不可思議。此非爲調伏衆生之懈怠而現之涅槃,乃系常住本寂之本時涅槃。[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法華玄義卷七上](參閱“十妙”436)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9】涅槃

  (術語)本門十妙之一。謂于本時常住本寂之涅槃不可思議也。

阿含辭典 【100】不趣涅槃

不導向涅槃,參看「涅槃」。 - 莊春江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101】大般涅槃

  梵語maha^-parinirva^n!a。音譯作摩诃般涅槃那。略稱涅槃。指大滅度、大圓寂,爲佛完全解脫之境地。據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上之說,大者,爲法身;滅者,爲解脫;度者,爲般若,即叁德秘藏。北本涅槃經卷二十六(大一二·五二一中):“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于一切法悉無所見,若有見者,不見佛性,不能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入楞伽經卷二、俱舍論光記卷六](參閱“涅槃”4149)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02】大般涅槃

  (術語)梵語摩诃般涅槃那Mah&amacron;parinirv&amacron;&ndotblw;a,譯言大入滅息,或大滅度,大圓寂入等。大者美滅德之稱,滅者,滅煩惱滅身心之義,息者安息之義,度者,超度生死之義,圓寂者圓滿功德寂滅相累之義,入者歸于滅也。大乘義章十八曰:“摩诃般涅槃那,磨诃爲大,大義有六。(中略)槃,此翻爲入,入義有之。(中略)涅槃,此翻爲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爲滅,離衆相故大寂靜故亦名爲滅。那者名息,究竟解脫永蘇息故。息何等事?息煩惱故,息生死故,又息一切諸行事故。”涅槃玄義上曰:“摩诃此翻爲大,般涅此翻爲滅,槃那此翻爲度,是爲大滅度也。”四教儀集注上曰:“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即叁德秘藏也。”華嚴經疏鈔五十二曰:“疏涅槃正名爲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總以義翻稱爲圓寂,以義滿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爲寂。鈔梵雲摩诃般涅槃那,具翻爲大圓寂入,謂那即入義,應回在入。(中略)總以義翻者即唐叁藏等,在義周圓。”

佛學常見辭彙 【103】大般涅槃

  梵語摩诃般涅槃那,譯義摩诃爲大,是贊美寂靜之德,般爲入,是歸趣之義,涅槃爲滅,是滅煩惱及身心之義,那爲息,是安息之義,合之爲大入滅息,簡稱爲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畢,歸于圓寂的意思。 - 陳義孝編

佛學大詞典 【104】二種涅槃

  即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又稱有余依與無余依。依者,有漏之依身。煩惱永盡,已斷生死之因,然猶余有漏依身而色心相續,稱爲有余涅槃;更滅依身無所余者,稱爲無余涅槃。此二種涅槃,同爲一體,然無余涅槃之現,在于命終之時。[大智度論卷叁十一、勝鬘寶窟卷下本]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05】二種涅槃

  (名數)一有余涅槃,二無余涅槃。新譯曰有余依,無余依。依者,有漏之依身。對于惑業而曰余。有余涅槃者,爲生死之因之惑業已盡,猶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也。無余涅槃者,更滅依身之苦果無所余也。此二種之涅槃,同爲一體。叁乘之行人,于初成道時,雖證得之,而無余涅槃之現,則在于命終之時。智度論叁十一曰:“涅槃是第一法無上法。是有二種:一有余涅槃,二無余涅槃。愛等諸煩惱斷,是名有余涅槃。聖人今世所受五衆盡,更不複受,是名無余涅槃。”此二種就大小乘分別之,有叁門:一、單就小乘分別。斷生死之因,猶余生死之苦果,謂之有余涅槃。斷生死之因,同時使其當果畢竟不生,謂之無余涅槃。現無余涅槃之相,在命終之時。蓋無余涅槃者,灰身滅智,一有情都滅也。二、單就大乘分別。變易生死之因盡,爲有余,變易生死之果盡,爲無余。叁、大小相對而分別。小乘之涅槃爲有余,以猶有變易生死故也。大乘之涅槃爲無余,以更無余之生死故也。此一義出于勝鬘經。見勝鬘經寶窟下本。又身智永滅,大小乘各異其說。小乘之空義,謂叁乘之聖人,入于無余涅槃,則身智永亡而無一物。法界中滅一有情也。大乘中有相性二宗。相宗之唯識宗謂定性二乘之無余涅槃,爲畢竟都滅。不定性之二乘及佛之無余涅槃,非爲實滅。二乘之人,離分段生死,謂爲無余涅槃,佛息應身之化,歸于真身之本,謂爲無余涅槃。性宗叁論華嚴天臺之諸家,謂無有定性之二乘,畢竟成佛也。故法界無有實滅之無余涅槃者,但息妄歸真,緝化還本,而入于無余涅槃耳。大乘義章十八曰:“入義有叁義:一就實論,入息妄歸真,從因趣果。二、真應相對,息化歸真,故名爲入。叁者唯就應,現舍有爲過,趣入無爲,故名入。”

佛學常見辭彙 【106】二種涅槃

  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如阿羅漢惑業已盡,生死已了,但其身體還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猶余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無余涅槃,或無余依涅槃。 - 陳義孝編

法門名義集 【107】二種涅槃

一者性淨涅槃。二者方便涅槃。性淨天真之理。體通叁世。其德圓備。本無增減。雖隱顯從緣。而體無染累。故就實彰名。稱曰性淨涅槃也。方便淨。含靈禀識。雖有真性。煩惱惑覆心莫能自反。要須籍善知識開示。有方順教傳修理鑒理事。解觀漸增。煩惑捐盡。爾乃體用行成報用方便。是以果不自克功用差巧滅累而成。故從能爲自名曰方便淨。分別性(五根六塵爲分別性)依他性(識體爲依他性)真實性(真如爲真實性) - 唐·李師政 撰

佛學次第統編 【108】二種涅槃

  就生死總說涅槃,就涅槃亦說有其差別,故依涅槃有有余、無余二種。新譯作有余依、無余依。依、有漏之依身也,對惑業曰余,此二屬小乘涅槃。
  一、有余涅槃者,生死之因惑業盡,猶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也。
  二、無余涅槃者,更滅依身之苦果,而無所余也。 - 明·楊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