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切種行無常苦想中說。
二解 集異門論十叁卷十二頁雲:無常苦想雲何?答:一切行皆無常。由無常故,有是苦者,于諸苦行,由苦相故,如理思惟;諸想,等想,現前而想,已想,當想,現想。是名無常苦想。 - 朱芾煌
(譬喻)見殺鬼條。
另作「無常火」,解讀爲「無常帶給凡夫的逼迫,就像被大火燒著一樣」。 - 莊春江居士編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一頁雲:雲何初名無常行相?謂于苦谛生滅法性,正觀行相。 - 朱芾煌
無常,謂一切事物之生滅流轉無靜止之時;迅速,則言其移變之快速。雜阿含經卷四十七(大二·叁四五上):“諸比丘!命行遷變倍疾于彼導日月神。是故諸比丘,當勤方便觀察命行無常迅速如是。”禦選語錄卷二洞明妙智永嘉覺禅師(卍續一一九·一八一下):“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以上均是說明歲月不待人,人之遷謝如此迅速。
(術語)六祖壇經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經名)二卷,梁真谛譯。說造佛像之功德及如來之功德。
成唯識論八卷二十二頁雲:無常叁者:一、無性無常。性常無故。二、起盡無常。有生滅故。叁、垢淨無常。位轉變故。 - 朱芾煌
顯揚十四卷十叁頁雲:此中無性無常者:謂性常無故,名曰無常。
二解 成唯識論八卷二十二頁雲:無性無常者:性常無故。 - 朱芾煌
如無常差別有多種中說。 - 朱芾煌
(術語)二無常之一。見二無常條。
指生物的一度生死。 - 陳義孝編
(術語)謂有爲法轉變無常也。華嚴演義鈔十六下曰:“以有所作爲故名有爲,有爲是無常。”
暫住,謂暫時存續;無常,謂一切有爲法皆生滅遷流而不常住。暫住無常,謂有爲法雖屬無常,然因相違緣未到,故暫時存續。如山、樹等,未有火災時,得以暫住;火災若來,則壞滅。[金七十論卷上]
梵語anitya^h! sarva-sam!ska^ra^h!。謂世間一切現象與萬物經常轉變不息。此系佛法之根本大綱。與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同爲叁法印之一,稱爲諸行無常印,或一切行無常印、一切有爲法無常印。所謂叁法印,即得藉以判斷佛法的是否究竟之叁種法門。
涅槃經卷下之無常偈(大一·二○四下):“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日本有伊呂波歌,乃唱詠此四句之歌。(參閱“無常”5109、“伊呂波歌”2153)
(術語)萬物常變轉之意。涅槃經十四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此名諸行無常偈。亦曰雪山偈。此一偈爲總佛法之大綱,各依其宗義,所釋不同。今明通途之一義,則諸叁世遷流之有爲法,名爲諸行。諸行爲無常,是生滅之法,此生滅之法,是苦。此半偈是流轉門。滅此生與滅已,無生無滅爲寂滅。寂滅即涅槃,是樂。爲樂者非言受涅槃樂,謂對于有爲之苦,而寂滅爲樂耳。此半偈是還滅門。諸行無常Anicc&amacron; vata sankh&amacron;ra,是生滅法Upp&amacron;davayadhammo,生滅滅已Uppjjitv&amacron;nirujjhanti,寂滅爲樂Tesa&mdotabv; r&umacron;pasamo sukho。
叁法印之一。見叁印條。 - 陳義孝編
瑜伽十八卷十五頁雲:今此頌中,蘊、及取蘊,皆名諸行。此中義者,意在取蘊。是五取蘊,略有叁種。謂去、來、今。諸行無常者:謂彼諸行,本無而生,生已尋滅。若過去生過去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過去故,已謝滅故,生已沒故;體是無常。若未來生未來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未生故,非已起故,未滅沒故,可生起故;是有生法。若現在生現在所得諸自體中所有暫住支持存活有情諸蘊,皆死法故,可爲殒滅之所滅故;是有滅法。若彼諸蘊,在于未來所得自體,是有生法,于中都無所得自體,是常是恒,乃至卽當如是正住。唯除纔生,生已尋滅。若諸有情,于現法中,永盡未來諸蘊因者;一切未來自體諸蘊,皆不生故;說名彼寂。又複此寂,由二因緣,說之爲樂。一者、一切苦因滅故,一切麁重,永止息故;于現法中,安樂住故;說之爲樂。二者、當來生老病等所有衆苦,永解脫故;說之爲樂。
二解 瑜伽叁十四卷一頁雲:此中且依至教量理,如世尊說:諸行無常。又此諸行,略有二種。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世尊依彼有情世間,說如是言:苾刍當知,我以過人清淨天眼,觀諸有情,死時生時,廣說乃至身壞已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由此法門,顯示世尊,以淨天眼,現見一切有情世間,是無常性。又世尊言:苾刍當知,此器世間,長時安住。過是已後,漸次乃至七日輪現。如七日經,廣說。乃至所有大地諸山大海,及蘇迷盧大寶山王,乃至梵世諸器世界,皆被焚燒。災火滅後,灰燼不現。乃至余影亦不可得。由此法門,世尊顯示諸器世間是無常性。如是且依至教量理,修觀行者,淨信增上作意力故;于一切行無常之性,獲得決定。得決定已;卽由如是淨信增上作意力故;數數尋思觀察一切,現見不背不由他緣無常之性。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