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14 條與「無相」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6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78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無相 無相佛 無相觀 無相教 無相名 無相取 無相相 無相想 無相行 無相業 無相宗 法身無相 趣無相法 實相無相 無相大乘 無相分別 無相好佛 無相空教 無相離念 無相菩提 無相叁昧 無相散動 無相唯識 無相無我 無相續法 無相真實 一實無相 一相無相 有相無相 諸法無相 大雲無相經 空無相無願 空無相無作 空無願無相 無相安樂行 無相方便地 無相福田衣 無相解脫門 無相界定想 無相界作意 無相叁摩地 無相思塵論 無相心地戒 無相心叁昧 無相行菩薩 第六無相住者 二緣入無相定 觀有相無相門 見道亦名無相 叁種無相義等 無相解脫門智 無相無相等持 無相無相叁昧 無相心叁摩地 無相轉有五位 空無相無願差別 無相無相解脫門 無相無相叁摩地 無相中作加行障 轉一切境依無相 空叁摩地亦名無相 無相心定出離舍根 虛妄分別有相無相 有相得爲無相智因 不動心解脫亦名無相 空無相無願各有二種 六現觀有相無相分別 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 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非想非非想處亦名無相 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 無相〔《神僧傳》卷第七〕 無相〔《神僧傳》卷第五〕 叁無相論(二卷 出無性論) 顯識論顯識品(從無相論出) 空無願無相有聞思修及世出世差別 無相(涪州相思寺)[《續高僧傳》卷叁十五] 無相(智诜禅師)(唐成都淨衆寺)[《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 收起
法相辭典 【91】無相無願差別

  顯揚二卷十七頁雲:若無差別、總名空無相無願者:此通聞思修所生之慧,世、及出世,應知。若名空無相無願叁摩地者;唯是修所生慧,通世出世,應知。若名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者;此唯出世,應知。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2】無相無相解脫門

  (術語)重叁解脫門之第二。見叁叁昧項中重叁昧。

法相辭典 【93】無相無相叁摩地

如叁重叁摩地中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94】無相中作加行障

成唯識論九卷二十一頁雲:八、無相中作加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于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時,便能永斷。彼永斷故;得二自在。由斯八地,說斷二愚,及彼麁重。一、于無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攝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純無漏道,任運起故;叁界煩惱,永不現行。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生空智果,不違彼故。 - 朱芾煌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95】無相中作加行障

十地菩薩所斷十種障的第八種。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使第七地于無相觀不能任運生起。前五地的觀心尚劣,所以有相觀時多,無相觀時少。進而到了第六地,有相觀時少,無相觀時多,更進而至于第七地中,斷了生滅細相,才能作純無相觀。雖純無相觀恒時相續猶有加行,由于無相中還有加行之故,所以未能任運對一切莊嚴等相及淨穢等土自在顯現,這種加行能障第八地中的無功用道,令不得入。所以若得入第八地時,便能永遠斷除這加行障,獲得任運現相、現土的二種自在。因此說第八地斷二種愚及其粗重。二種愚者,一、于無相作功用愚,就是第七地中,于無相觀尚有加行功用的那種愚癡。二、于相自在愚,就是能令于身、土相中,不得自在顯現的那種愚癡。八地以上,純無漏道任運現起,所以叁界煩惱就永遠不再現行了。不過第七識中的微細所知障還可以現行,因爲八地的生空智果,與第七識的法執末那,不相違故。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重障”條。 - 于淩波居士著

佛學次第統編 【96】轉一切境依無相

  前言叁境,茲明無相。即謂一切諸境,皆由妄生,分別而有。了其虛幻,則諸境自空,一切法空,觀男女一異等相,實不可得。若能如是通達諸法無相,即得自在,是爲轉境依無相。 - 明·楊卓

法相辭典 【97】空叁摩地亦名無相

  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卷十七頁雲:于空叁摩地說無相聲者:如契經說:有一苾刍、得無相心定。然根鈍故;不知此定有何果報,有何勝利。彼作是念:尊者阿難、佛及弟子常所稱歎。我應往問。複作是念:尊者阿難、善知聲相。若得我問;必還問我。汝已得此所問定耶?若答言得;便爲自顯所得勝法。違少欲行。若言不得;是虛诳語。若作余言;便是惱亂上座苾刍,違越軌範。複作是念:我應隨逐尊者阿難。若爲他說此定事者;我亦得聞。遂逐六年,竟不聞說。彼懷疑久;俯仰問言:若有獲得無相心定,不沈不舉,攝持諸行,如水堤塘。解脫故住;住故解脫。佛說此定,有何果報?有何勝利?阿難聞已;便反問言:汝得此定耶?彼作是念:我昔所慮,今果得之。便默然而住。阿難告言:佛說此定,得解果報。得解勝利。解謂智生,修道盡漏。汝亦不久當得此事。此中不沈者:已斷我見故。不舉者:已斷我所見故。又不沈者:已斷五我見故。不舉者:已斷十五我所見故。如我我所見、己己所見、我我所愛、己己所愛、我我所癡、己己所癡、應知亦爾。又不沈者:得涅盤故。不舉者:舍生死故。攝持諸行者:多起加行,多用功力,極善作意,得此定故。如水堤塘者:如水從泉出流漫池中。堤塘堰之,不令流散。如是此定,隨一境轉,遍滿此境,便住不散。解脫故住者:是自性解脫。住故解脫者:是相續解脫。此定觀無我我所相,故名無相;而實是空。以彼苾刍、專修此定,能初證入正性離生;于最後時,盡諸漏故。法印經說:若觀色聲香味觸相,而舍諸相;名無相定。彼觀境界相,而舍有情想。謂以空定,觀色等法、舍有情想。于中都無女男等故。由此尊者妙音說曰:諸有情想,依境界相。故觀境相,舍有情想。女男相無,名無相定;而實是空叁摩地攝。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98】無相心定出離舍根

瑜伽十一卷十一頁雲:又無相者:經中說爲無相心定。于此定中,舍根永滅。但害隨眠。彼品麁重、無余斷故。非滅現纏。住無相定、必有受故。于此定中,容有叁受。謂喜、樂、舍。非彼諸受、得有隨眠。煩惱斷故;說以爲斷。彼品麁重、說名隨眠。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99】虛妄分別有相無相

辯中邊論上卷一頁雲:頌曰: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論曰:虛妄分別有者:謂有所取能取分別。于此二都無者:謂卽于此虛妄分別,永無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謂虛妄分別中、但有離所取及能取空性。于彼亦有此者:謂卽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虛妄分別。若于此非有;由彼觀爲空。所余非無故;如實知爲有。若如是者;則能無倒顯示空相。複次頌曰: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論曰:一切法者、謂諸有爲及無爲法。虛妄分別名有爲。二取空性名無爲。依前理故;說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虛妄分別;故說非空。由無所取能取性故;說非不空。有故者:謂有空性虛妄分別故。無故者:謂無所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謂虛妄分別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虛妄分別故。是則契中道者:謂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順般若等經。說一切法非空非有。如是已顯虛妄分別有相無相。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00】有相得爲無相智因

  瑜伽七十叁卷六頁雲:問:若先無有知無相智;由無有故,亦無數習無相智義。無數習故。知無相智,既無其因;應不得生?答:有相亦得爲無相因。隨順彼故。如世間智爲緣,生出世智;有漏智爲緣,生無漏智;有心定爲緣,生無心定。此亦如是。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01】不動心解脫亦名無相

大毗婆沙論一百五卷一頁雲:于不動心解脫說無相聲者;如說:大德瞿達多!當知貪欲瞋恚愚癡,是相。有不動心解脫,是最勝無相。問:何故不動心解脫名無相耶?答:一切煩惱,皆名爲相。彼心不爲煩惱擾亂;煩惱于心,不得自在;心于煩惱,得自在故;說名無相。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02】無相無願各有二種

  顯揚二卷十六頁雲:空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于衆生遍計性所執法中,及法遍計性所執法中,此二遍計性,俱離無性;及彼所余無我有性。于諸法中遍計性無,卽是無我性有。于諸法中無我性有,卽是遍計性無。卽于此中有及非有無二之性,無分別境。智者:謂緣彼境,如實了知。無相,亦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卽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諸相之所不行。智者:謂如前說。無願,亦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由無智故,顛倒所起諸行相貌。智者:謂緣彼境,厭惡了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03】六現觀有相無相分別

瑜伽七十一卷四頁雲:問:此諸現觀,幾有相?幾無相?答:四、有相。一、無相。一、亦有相,亦無相。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04】無加行無功用無相

瑜伽四十八卷十八頁雲:略說菩薩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謂入一切法第一義智成滿得入故;得無生法忍故;除斷一切災患故;逮得菩薩甚深住故;于法門流,蒙佛授與無量引發門智,神通事業故;悟入無量分身智故;得自在故;領受所得自在勝利故;善根清淨故;受生故;威力故。若廣宣說;如十地經不動地說。于此地中,舍先所有有加行有功用道,其心升上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而轉不動勝道。是故此地、名不動地。卽由此義,當知說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如彼卷十六頁至十八頁,廣說其相。
二解  瑜伽四十七卷十六頁雲:雲何菩薩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謂諸菩薩、卽于前無相住,多修習已;任運自然,無缺無間,運轉道隨行住。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05】有加行有功用無相

  瑜伽四十八卷十五頁雲:略說菩薩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謂妙方便慧所引世間進道勝行成滿得入故;通達如來佛境界,起無間無缺勤加行故;一一剎那,圓證一切菩提分法故;安立染汙不染汙故;有加行行,圓滿攝故;依于意樂清淨業轉,一切世間工巧業等,皆圓滿故;逮得無量不共一切聲聞獨覺叁摩地故;剎那剎那,入滅定故;現行一切有情不共世間行故;善根清淨故;受生故;威力故。若廣宣說;如十地經,遠行地說。此地菩薩,有加行行,圓滿攝故;名遠行地。卽由此義,當知亦名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如彼卷十二頁至十六頁,廣說其相。
  二解  瑜伽四十七卷十六頁雲:雲何菩薩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謂諸菩薩,卽由叁種增上慧住增上力故;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于一切法真如,無分別慧,修俱行住。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06】非想非非想處亦名無相

  大毗婆沙論一百五卷一頁雲:于非想非非想處說無相聲者:如說我多起加行,多用功力,得無相心定。不應于中欣樂染著。此說不起有頂味定,惟起淨定。問:何故非想非非想處名無相耶?答:彼無明了想相,亦無無想相;但有昧鈍不明了想,微細現行,如疑而轉;故名無相。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07】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

佛地經論一卷十八頁雲:如是淨土,乘既圓滿;應有入門,從彼入門,禦此乘入?故次說言: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謂大宮殿,叁解脫門爲所入處。解脫、卽是出離涅盤。卽大空等,名解脫門。依從此門而入淨土。遍計所執生法無我,說名爲空。緣此叁摩地,名空解脫門。相、謂十相。一、色。二、聲。叁、香。四、味。五、觸。六、男。七、女。八、生。九、老。十、死。卽是涅盤。無此等相,故名無相。緣此叁摩地,名無相解脫門。願、謂求願。觀叁界相,無所求願;故名無願。緣此叁摩地,名無願解脫門。由此空等叁解脫門,得入淨土;故名爲門。大如前說。此淨土中亦應有事路乘門等。爲令有情欣樂實德,故就行說。 - 朱芾煌

曆代名僧辭典 【108】無相〔《神僧傳》卷第七〕

釋無相。新羅國人也。是彼土王第叁子。玄宗召見隸于禅定寺號無相。遂入深溪谷岩下坐禅。有黑犢二交角盤礡于座下。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其冷如冰。扪摸至腹。相殊不傾動。每入定多是五日爲度。忽雪深有二猛獸來。相自洗拭裸臥其前。願以身施其食。二獸從頭至足嗅匝而去。往往夜間坐床下搦虎須毛。既而山居稍久衣破發長。獵者疑是異獸將射之複止。複構精舍于亂墓間。成都縣令楊翌。疑其幻惑。乃追至。命徒二十余人曳之。徒近相身一皆戰栗心神俱失。頃之大風卒起。沙石飛揚直入廳事。飄簾卷幕。楊翌叩頭拜伏喘不敢語。忏畢風止。奉送舊所。相至成都也。忽有一力士稱舍力伐柴供僧廚用。相之弟本國新爲王矣。懼其卻回其國危殆。將遣刺客來屠之。相已冥知矣。忽曰。供柴賢者暫來謂之曰。今夜有客曰灼然。又曰。莫傷佛子。至夜薪者持刀挾席。坐禅座之側。逡巡覺壁上似有物下。遂躍起揮刀。巨胡身首分于地矣。後門素有巨坑。乃曳去瘗之。複以土拌滅其迹而去。質明相令召伐柴者謝之。已不見矣。嘗指其浮圖前柏曰。此樹與塔齊。塔當毀矣。至會昌廢毀正與塔齊。又言。寺前二小池。左羹右飯。齋施時少則令淘浚之。果來供設。其神異多此類也。以至德元年卒。壽七十七。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