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类足论六卷七页云:有相应法云何?谓有漏心心所法。 - 朱芾煌
(杂语)六染心之一。
杂集论五卷十六页云:作事相应者:谓于一所作事,展转相摄。如二苾刍、随一所作,更互相应。 - 朱芾煌
另作「爱爱摄相应」,爱人的与被爱的人相应,即「彼此都有爱意;两情相悦下」才共行淫(当以共和合)。 - 庄春江居士编
(术语)六染心之一。
杂集论五卷十六页云:不相离相应者:谓一切有方分色,与极微处,互不相离。由诸色等、极微所摄,同一处所,不相离故。 - 朱芾煌
谓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亦不如色法之有形,与这三法皆不相应,而是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故名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法。 - 陈义孝编
显扬十五卷二十一页云:五、怖行相应智。谓圣弟子智。怖畏流转大苦恼故。 - 朱芾煌
显扬十九卷十九页云:论曰:于念住修位中,为断沉掉故;应修二种相应道。如比丘尼经,及取自心相经说。云何比丘尼经说?如彼经言:为断沉没故;应当思惟少分可爱清净相貌。为断掉动故,复应略摄。云何取自心相经说?如彼经言:由不取自心相故;令心沉没。由取少分可爱外相故;沉随烦恼,暂时断息;然心未得定。复更略摄其心。见沉没过,复取外相。见掉动过,后复更取自心之相。尔时能断沉掉随烦恼,心得正定。略摄其心,取自心相,离沉掉故。 - 朱芾煌
如一切门戒中说。 - 朱芾煌
品类足论六卷十一页云:见不相应法云何?谓八见不相应法。 - 朱芾煌
瑜伽六十七卷一页云:此十烦恼,谁几相应?贪与瞋痴,定不俱起。爱憎二境,必不同故。于境不决,无染着故。贪与慢见,或得相应。所爱所陵,境非一故;说不俱起。所染所恃,境可同故;说得相应。于五见境,皆可爱故。贪与五见相应无失。瞋与慢疑,或得俱起。所瞋所恃,境非一故;说不相应。所蔑所憎,境可同故;说得俱起。初犹豫时,未憎彼故;说不俱起。久思不决,便愤发故;说得相应。疑顺违事,随应亦尔。瞋与二取,必不相应。执为胜道,不憎彼故。此与三见,或得相应。于有乐蕴,起身常见,不生憎故;说不相应。于有苦蕴,起身常见。生憎恚故;说得俱起。断见翻此,说瞋有无。邪见诽拨恶事好事。如次说瞋或无或有。慢、于境定;疑、则不然。故慢与疑,无相应义。慢与五见,皆容俱起。行相展转不相违故。然与断见必不俱生。执我断时,无陵恃故。与身邪见一分亦尔。疑不审决,与见相违。故疑与见,定不俱起。五见展转,必不相应。非一心中有多慧故。痴与九种,皆定相应。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 朱芾煌
此卽无色四蕴也。瑜伽十四卷九页云:又有四法,展转相应,有行,有缘,和合而转,同一缘转。谓受、想、行、识。 - 朱芾煌
瑜伽八十一卷一页云:同类相应名者:谓有情色受大种等名。 - 朱芾煌
如无所得相应四句分别中说。 - 朱芾煌
(经名)四阿含之一,即杂阿含也。旧云杂阿含,新云相应阿笈摩。经与伽他相应之义。毗那耶杂事三十九曰:“若经与伽他相应者,此即名为相应阿含摩,旧云杂者取义。”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未相应 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能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
二者、已相应 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复次染法从无始以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 明·杨卓
(经名)佛说相应相可经,一卷,西晋法炬译。说善恶之人,各以类相聚。出单卷之杂阿含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