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位)禅家之寺院,豫擇辯口者,于應白衣之請,升座說法時,使出衆與升座之人問答者,謂之禅客。始自宋代圓悟大慧之頃,宮人屢入寺謂升坐說法時。
修禅者所住之岩窟。即禅僧之住居。後轉指禅宗寺院。法華經分別功德品(大九·四五下):“園林浴池,經行禅窟。”
(雜名)修禅者所住之岩窟。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曰:“園林浴池,經行禅窟。”又如會住湖南東寺。號禅窟。
(術語)叁樂之一。修行之人,人諸禅定,則一心清淨,萬慮俱寂,自然得適悅之妙味者。大集經十一曰:“菩薩修行禅波羅蜜時,獲得禅定,不能調伏一切衆生,心生悔厭,貪著禅樂,(中略)是名魔業。”
坐禅與禮忏。禅宗行者依坐禅及禮拜叁寶二者,以忏悔罪障。續高僧傳卷二十釋志超章(大五○·五九二上):“衆感其言,心期遂爽,准式禅禮,課時無辍。”[唯識樞要卷上]
(術語)坐禅與禮拜。此二者以統比丘之自行。唯識樞要上本曰:“禮拜之暇,注裁斯釋。”
(一)即禅院、禅寺。又稱叢林。爲禅法之修行道場;即諸方學徒、同道參集,互相激勵學道之處。譬喻修行者衆,多如林樹,故稱爲林。
(二)即禅宗、禅門。
(雜語)僧徒和樂之園林。又禅院之叢林,叢森譬衆之多。
指禅門之諸語錄。即記錄禅門宗師開示說法之作。
(雜語)禅宗之語錄。參學之機緣,宗匠之說話,以當時之俗語錄之者。
(雜語)修禅定之僧侶。總名僧家。
(流派)禅宗與律宗也。
禅宗和律宗。 - 陳義孝編
(一)禅定之法門。指根本四禅、十六特勝、通明、九想、八背舍、大不淨、慈心、因緣、念佛、神通等十門。
(二)屬叁學中之定學,亦指六度中之禅波羅蜜。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大四八·叁九九中):“萬行不出六波羅蜜,禅門但是六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爲一禅行哉?”(參閱“禅”6451)
(叁)指禅宗之法門。又作禅宗門流、禅宗、佛心宗、禅家。(參閱“禅宗” 6455)
(四)爲日本佛教用語“禅定門”之略稱。又稱禅室。謂修禅定之門侶。即歸依佛門,剃發染衣之男子,稱禅定門;女子則稱禅定尼、禅尼。在日本,剃發入佛門之天皇,專稱禅定法皇。攝政、關白剃發者,稱爲禅定殿下、禅閣。(參閱“禅定門”6464)
(術語)禅定之法門也。止觀九曰:“禅門無量。且約十門:一,根本四禅。二,十六特勝。叁,通明。四,九想。五,八背舍。六,大不淨。七,慈心。八,因緣。九,念佛。十,神通。”依俱舍成實,則此十禅但緣事而不緣谛理,故總爲有漏,天臺依大乘之教理,以爲十六特勝以下之事禅,亦通于無漏禅。[囗@又]禅定之法門。叁學中之定學,六波羅蜜中之禅波羅蜜也。心定于一而除妄念之法也。[囗@又]達磨所傳禅那之法門也。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證道歌曰:“是以禅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輔行一曰:“預廁禅門,衣缽傳授者盈耳。”[囗@又]在家而剃發入道者,謂之禅門。離世染,入佛法禅定門之義也。非謂禅宗之人。某禅門,某禅定,某禅定門等,依人之高下,稱呼分具略耳。
1.禅定的法門,如叁學中之定學與六波羅蜜中之禅波羅蜜是。2.禅宗的通稱。 - 陳義孝編
禅定的法門,如叁學中之定學與六波羅蜜中之禅波羅蜜是。
- 梵心居士編
(術語)譯曰思惟修。新譯曰靜慮。與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審爲思慮者。是爲色界所屬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離欲界之煩惱,乃可得之。思惟修者,爲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爲因,乃得此定心,故名爲思惟修,靜慮者就當體而名之,其禅那之體爲寂靜而亦具審慮之用,故曰靜慮。靜即定,慮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禅那。次第禅門一上曰:“思惟修者,此可對因。何以故?思惟是籌量之念,修是專心研習之名,故以對修因。”大乘義章十二曰:“上界靜法審觀方成,名思惟修。”俱舍論二十八曰:“依何義故立靜慮名?由是寂靜能審慮故。審慮即是實了知義,如說心在定能如實了知。”同光記十八曰:“由定寂靜慧能審慮。(中略)馱南,此雲靜慮,舊雲禅。或雲禅那,或雲持阿那,皆訛也。(中略)婆沙八十叁雲:靜謂等引,慮謂遍觀,故名靜慮。”(等引爲定之異名)。修得此禅那,則死後必生于色界之四禅天。外道爲生天而修之。佛者爲依此發無漏智而修之。欲成就之。必脫離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也。梵Dhy&amacron;na。[囗@又](河名)Jamna Jnmna,在印度。發源西部喜馬拉雅山中。南東流經特裏阿固拉阿拉哈巴等處。而會于恒河。長八六○哩。聯以運河。以便灌溉。灌域約一一八○○○方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