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涅槃之异名。涅槃为空寂之际极,故名空际。又曰实际。楞伽经三曰:“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注解“如如即真如,空际即实际,涅槃即究竟大涅槃,法界即佛法界,此是一体异名。”见实际条。
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依法华经卷二信解品所说,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亦无灭,无大亦无小,无漏亦无为。维摩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吉藏于维摩经义疏卷二有所解释,谓不着世间,即善能入于空寂而舍弃其心;亦即虽处于世间而常入空寂。又所谓善入,即出入自在而不乖离空寂之真义。
此外,于禅林,有“空寂灵知心”一语,意指排遣主客对待所显现的灵妙之心。[杂阿含经卷十、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央掘魔罗经卷二、修行道地经卷五神足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无量义经说法品、摩诃止观卷四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
(术语)无诸相曰空,无起灭曰寂。维摩经佛国品曰:“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心地观经一曰:“今者三界大导师,座上跏趺入三昧。独处凝然空寂舍,身心不动如须弥。”
(一)原始佛教以来,佛教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构成一切万物存在之要素。其中地、水、火、风等四大为生成万物之元素,空大则为万物存在所需之空间。由于地、水、火、风、空之五大,一切万物乃得以存在,此五大总称为色,具有变坏、质碍之性质。所谓变坏,即不停地变化,无一瞬间可为常恒者;所谓质碍,即二个物质于同一时间不可能占有同一空间。此种空间概念,视其根本则无异于今日。
然至大乘佛教,产生一种独特之空间概念。华严经即谓,每一肢节之任何毛孔中皆有不可说不可说之诸佛刹海。维摩经亦有维摩于狭窄之病室设置三万二千狮子座之记载。又说菩萨若处于解脱状态,则以须弥山之高广纳于芥子中,须弥山并不变小,芥子亦不变大;以四大海水投入一毛孔中,亦不使鱼、鳖、鼋、鼍等任何水中物稍感骚扰。
上述之空间观念,对于已证得不可思议解脱之菩萨,乃为可能之事。此种超越有(梵asti )、无(梵na^sti )二元之观念可使吾人睁开慧眼,看见上述之空间。于佛教,此一思想之典型代表即华严宗之法界观。然此“法界”并非由机械之因果法则、目的论之生物因果法则,或静的相互关连法则等所支配下之现象世界。此种空间概念,于佛教特称为空、不生、无自性。
(二)指远离聚落而适于修行之场所。又作空闲、空闲处、空屋。遗教经(大一二·一一一一下):“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参阅“阿兰若”3697)。
梵语s/u^nyata^-dr!s!t!i。指不承认三世因果之理,或执着于空法而全然否定诸法存在之妄见。据瑜伽师地论卷七载,空见有两种,即:(一)外道之空见,诸外道不明因果有今世、后世等迟速之别,见行善者招感恶果,行恶者反得善果,便谓因果皆空,而无视于善恶业报之理。(二)教内之空见,即学佛者未明如来所说之甚深道理,听闻般若等一切皆空之说,遂堕于诸法皆无之空见。执着空见之心,则起增上慢,违犯规矩,恣情纵欲,破坏正见、威仪、净命等。故于无上依经卷上菩提品谓(大一六·四七一中):“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着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因诸见之中,空见之过最重,能坏一切,据摩诃止观卷四上谓,若堕于此见,死后堕落三恶道,永劫沈沦。[显扬圣教论卷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瑜伽论记卷二、摩诃止观卷十下]
(术语)拨无因果之理之邪见。诸见中空见之过最重。又着于空法之见。无上依经上曰:“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怖,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着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楞伽经三曰:“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止观十上曰:“天竺诸见,空见最重。”止观十下曰:“诸见之中,空能坏一切,一切不能坏空。”止观四上曰:“当知邪僻空心,甚可怖畏。若堕此见,永沦长没。尚不能得人天涅槃,何况大般涅槃耶?”止观十下曰:“空心无畏,不存规矩,恣情纵欲。破正见威仪净命,死皆当堕三恶道中。”参照空心条。
1.拨无因果的邪见。2.执着于空的见解。 - 陈义孝编
瑜伽六十八卷三页云:若于诸行,观彼远离余我我所;名为空见。 - 朱芾煌
拨无因果的邪见,执著於空的见解。
- 梵心居士编
与“有教”相对。又作第二时教、唯说法空宗。为法相宗所立三时教之第二。即阐说诸法皆空之理的教法。如诸般若经所主张“万法皆空”之理即为其主要教说。于判教中,为慧观与刘虬所立五教中之无相教、昙隐与自轨所立五教中之不真宗、贤首所立四教中之真空无相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大四五·二四九上):“诸说空经是第二时教,以隐密言总说诸法无自性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参阅“三时教”596)
(术语)法相宗立三时教,以一切之小乘教为世尊初时之说法有教,诸部之般若经为第二时之说法空教,华严法华等之诸经为第三时之说法中道教。空教谓明诸法皆空之理之教法也。唯识述记一本曰:“彼闻四谛,虽断我愚,而于诸法,迷执实有。世尊为除彼法有执,次于鹫岭,说诸法空,所谓摩诃般若经等。”八宗纲要法相宗曰:“二者空教,于第二时,为发趣大乘者,明诸法皆空旨,以破前实法之执。”
说明诸法皆空的道理的教法,指般若经。 - 陈义孝编
说明诸法皆空的道理的教法,指般若经。
- 梵心居士编
四劫之第四。世界自成立至破坏之间,分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等四阶段,称为四劫。空劫,即谓此时期之世界已坏灭,于欲界与色界之有情有色身者之中,唯存色界第四禅天,其他则全然虚空。又世界形成以前而万物未生之时期,亦称为 空 劫。(参阅“四劫”1694、“劫”2811)
(术语)四劫之一。此世界坏灭已,二十中劫之间,唯为空空云。俱舍论十二曰:“谓此世间,灾所坏已。二十中劫,唯有虚空。”
四劫之一,即此世界坏灭之后,二十中劫间,只有虚空的时期。 - 陈义孝编
世界环灭之后,二十中却间,只有虚空的时期。
- 梵心居士编
(术语)着于空理之知解。即空见也。止观五下曰:“生一分空解,此是空见法尘,与心相应。”同十上曰:“或作幻本无实,无实故空,空解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