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印契名。又名火院,火炎,火院界印,或火院密縫印。爲使四方結界外,圍繞以火,令魔不能入所結之印明也。以左手掌,掩右手背,使相著,磔豎二大指,即成。想從印流出無量之火焰。以印右旋叁匝,則于金剛牆外便有火焰圍繞。即成堅固清淨大界火院。真言曰:唵阿叁莽儗甯吽發吒。見無量壽供養儀軌。
(天名)見金剛衣服天條。
(術語)與金剛念誦同。不發聲唯于心默念也。見守護國經叁。[囗@又](菩薩)金曼之一尊。秘藏記曰:“肉色,持如來舌。”左拳置腰。
爲密教執金剛神所持之金剛杵。或指日本“修驗道”之修行者所持之杖。相傳系從密教法具中之獨股杵演變而成者,象征堅固不拔之信念。以白木作成八角或四角形,高同于人的身長。[修驗宗法具秘決精注卷上金剛杖條]
(物名)執金剛神所持之金剛杵也。俱舍光記十一曰:“手執金剛杖,名金剛手。”
(雜名)獨钴之異名。[囗@又](菩薩)見金剛針菩薩條。
(雜名)風指即人指也。見略出經叁。
(一)梵語vajra-prajn~a^。音譯縛日羅般若。西藏語 rdo-rje-s/es-rab 。指堅固不壞之智體,爲大圓鏡智之別名。此智能破除煩惱習氣,猶如金剛之摧毀諸物,故稱金剛智。據金剛頂瑜伽略述叁十七尊心要說,就“因位”而言,指行者初發之信心;就果位而言,則象征阿■如來。[菩提心論、大日經疏卷一、瑜只經義述第一]
(二)(671?~741)梵名Vajrabodhi 。音譯跋日羅菩提。爲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國密教初祖。出身南印度婆羅門(另說爲中印度王子)。十歲出家于那爛陀寺。二十歲受具足戒,廣習大小乘經律論。叁十一歲,從南印度龍智學習密教。繼善無畏東來之後叁年,于唐開元七年(719),攜弟子不空由海路經錫蘭、蘇門答臘至廣州,建立大曼荼羅灌頂道場,化度四衆。八年,入洛陽、長安,從事密教經典之翻譯,並傳授灌頂之秘法。譯有金剛頂經、瑜伽念誦法、觀自在瑜伽法第八部十一卷。與善無畏、不空並稱“開元叁大士”。本擬歸返印度,然因病示寂于洛陽廣福寺,世壽七十一(一說七十,或謂年壽不詳)。谥號“大弘教叁藏”。門弟子另有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開元釋教錄卷九、宋高僧傳卷一、佛祖統紀卷四十]
(術語)言智之堅利如金剛也。即佛智是。仁王經上曰:“金剛智釋迦牟尼佛。”[囗@又](人名)中天竺人。姓刹帝刹(一作南印度摩賴耶婆羅門種),伊舍那靺摩之第叁子。十歲出家。博通密乘。唐開元七年,來中國,譯出七俱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羅尼經等四部七卷。又譯出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叁摩地法等四部四卷。實爲吾國密教之祖。參照金剛智叁藏條。
1.(喻)好像金剛一般堅固的智慧,亦即佛的智慧。2.人名,爲南印度光明國人,幼年出家,後受具戒,于中印那爛陀寺,廣學大小乘,叁藏兼通,叁十一歲,禮龍智爲師,經七年,于密法無所不通,嘗于作法中,感見觀自在菩薩現身,證明其學成就,令往東土弘密乘,乃航海來華 - 陳義孝編
(術語)持金剛杵之神祇衆類。即金剛神之眷屬也。見金剛薩埵條。
手執金剛杵的神祇衆類,亦即金剛神的眷屬。 - 陳義孝編
(菩薩)見金剛幢菩薩條。
(一)又稱金剛珠。爲金剛樹之果實。金剛樹,梵語aks!a,音譯惡叉;或 rudra^ks!a,音譯嗚噜捺啰叉。金剛子貫穿後,可作爲數珠之用,于念誦不動尊等金剛部諸尊時用之。慧琳音義卷叁十五(大五四·五四二下):“嗚噜捺啰叉,(中略)西方樹木子,核文以排核,大小如櫻桃顆。或如小彈子,有顆紫色,此名金剛子,堪作數珠,金剛部念誦人即用此,珠甚堅硬。”[典籍便覽]
(二)指金剛之佛弟子,乃對接受密教金剛界曼荼羅入壇灌頂者之通稱。
(物名)金剛樹(一名天目樹)之實。可造數珠。念誦不動尊等金剛部尊用之。慧琳音義叁十五曰:“鳴噜捺啰叉Rudra-ak&sdotblw;a,西方樹木子,核文似桃核,大如小櫻桃顆。或如小彈子,有顆紫色。此名金剛子,堪作數珠。金剛部念誦人即用之,珠甚堅硬。”[囗@又](術語)金剛之佛子也。于曼荼羅入灌頂者之通稱。以受所謂某金剛之金剛名故也。
梵語vajra^sana。又作金剛齊。指佛陀成道時所坐之座,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南之菩提樹下。以其猶如金剛一般堅固不壞,故稱金剛座。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載,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昔賢劫初成時,與大地俱起,據叁千大千世界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余步,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稱金剛座。又唐代義淨撰之南海寄
歸內法傳卷叁經行少病條(大五四·二二一下):“經雲觀樹經行。親在金剛座側,但見真迹,未睹圓基耳。”可見當時已衰廢,現今之金剛座系後代模造,真正之聖迹早已埋沒于大塔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叁、大智度論卷叁十四、大毗婆沙論卷叁十、卷八十叁、俱舍論卷十九]
(雜名)佛成等正覺時之座處。在摩朅陀國佛陀伽耶菩提樹下。上達地面,下據金輪。一大石之頂平圓板者。俱舍論十一曰:“唯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上,起金剛喻定。以無余依及余處,有堅固力,能持此故。”智度論叁十四曰:“地皆是衆生虛诳業因緣報故有,是故不能舉菩薩欲成佛時實相智慧身,是時坐處變爲金剛。有人言:土在金輪上,金輪在金剛上。從金剛際出如蓮華臺,直上持菩薩坐處令不陷沒,以是故,此道場坐處名爲金剛。”西域記八曰:“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昔賢劫初與大地俱起,據叁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余步。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曰道場。(中略)自入末劫,正法寖微。沙土彌覆,無複得見。佛涅槃後,諸國君王傳聞佛說金剛座量,遂以兩軀觀自在像南北標界,東面而坐。聞諸耆舊曰:此菩薩像身沒不見,佛法當盡。今南隅菩薩沒過胸臆矣。”梵Vajia-&amacron;sana。
佛成等正覺時的座位,在摩羯陀國菩提伽耶菩提樹下。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