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有余依涅槃與無余依涅槃。依者,有漏之依身。煩惱永盡,已斷生死之因,然猶余有漏依身而色心相續,稱爲有余依涅槃;更滅依身無所余者,稱爲無余涅槃。此二種涅槃,同爲一體,然無余依涅槃,在于有漏依身命終之時。 - 于淩波居士著
(行事)見涅槃會條。
參看「甘露」、「涅槃」。 - 莊春江居士編
(術語)大般涅槃經後分之異名。
解讀爲「最後,住于涅槃」,《雜阿含五六七經》作「(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參看「浚輸」、「涅槃」,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 - 莊春江居士編
指于鈝(n%a,仰)、詜(n~a,壤)、揔(n!a,拏)、搖(na,曩)、軰(ma,莽)等五字上各加涅槃點奧(ah!,惡),分布于臍之觀法。奧爲涅槃之義。作此布字觀時,以叁部字輪之印加持臍,次誦真言:曩莫(namah!,歸命)叁滿多(samanta,普遍)沒馱喃(buddha^na^m,諸佛)涅啰縛拏(nirva^n!a,圓寂)惡(ah!,種子)虐弱搦諾莫(n%ah!n~ah! n!ah! nah! mah!)娑縛賀(sva^ha^,成就)。[大日經卷五字輪品]
又作「見法般涅槃」,即「當生達到涅槃;當生證得解脫涅槃」,另譯爲「現法涅槃、現法般涅槃」,參看「現法」、「涅槃」,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 - 莊春江居士編
(術語)與大般涅槃同。
參看「流注」、「涅槃」,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 - 莊春江居士編
涅槃所具有八種法味,即常住、寂滅、不老、不死、清淨、虛通、不動、快樂。
- 梵心居士編
據方等般泥洹經卷二載,涅槃,大滅度之義;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此乃叁德之秘密理藏,在諸佛爲不增,在衆生爲不減,具有如下八種法味,即:(一)常住,涅槃之理通徹叁世而常存,圓遍十方而常在,故稱常住。(二)寂滅,涅槃之理寂絕無爲,生死永滅,故稱寂滅。(叁)不老,涅槃之理不遷不變,無增無減,故稱不老。(四)不死,涅槃之理原本不生,然亦不滅,故稱不死。(五)清淨,涅槃之理安住清寂,諸障皆淨,故稱清淨。(六)虛通,涅槃之理虛徹靈通,圓融無礙,故稱虛通。(七)不動,涅槃之理寂然不動,妙絕無爲,故稱不動。(八)快樂,涅槃之理無生死逼迫之苦,而具真常寂滅之樂,故稱快樂。
(名數)涅槃所具備之八種法味:常住、寂滅、不老、不死、清淨、虛通、不動、快樂是也。大藏法數曰:“涅槃,梵語具雲摩诃般涅槃那,華雲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是乃叁德秘密理藏也。此之理藏,在諸佛不增,在衆生不減,而有八種法味。故泥洹經立此八味之名。”
[出方等般泥洹經] 涅槃。梵語具雲摩诃般涅槃那。華言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是乃叁德秘密理藏也。此之理藏。在諸佛不增。在衆生不減。而有八種法味。故泥洹經立此八味之名也。(法味者。謂諸法中之義味也。)一常住謂此涅槃之理。徹叁際以常存。亘十方而常在。故曰常住。(叁際者。即過去未來現在叁世也。十方者。四方四維上下也。)二寂滅謂此涅槃之理。寂絕無爲。大患永滅。故曰寂滅。(大患者。生死也。)叁不老謂此涅槃之理。不遷不變。無增無減。故曰不老。四 - 明·一如等 撰
涅槃所具有的八種法味,即常住、寂滅、不老、不死、清靜、虛通、不動、快樂。 - 陳義孝編
涅槃,大滅度之義;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此乃叁德之秘密理藏,在諸佛爲不增,在衆生爲不減,具有如下八種法味,即:一、常住,涅槃之理通徹叁世而常存,圓遍十方而常在,故稱常住。二、寂滅,涅槃之理寂絕無爲,生死永滅,故稱寂滅。叁、不老,涅槃之理不遷不變,無增無減,故稱不老。四、不死,涅槃之理原本不生,然亦不滅,故稱不死。五、清淨,涅槃之理安住清寂,諸障皆淨,故稱清淨。六、虛通,涅槃之理虛徹靈通,圓融無礙,故稱虛通。七、不動,涅槃之理寂然不動,妙絕無爲,故稱不動。八、快樂,涅槃之理無生死逼迫之苦,而具真常寂滅之樂,故稱快樂。見《方等般泥洹經》卷二。 - 于淩波居士著
(術語)Nirdh&amacron;pana,又Nirdahana,譯曰焚燒。見荼毗條。
涅槃的境界,滅一切生死之苦,無爲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 - 陳義孝編
見涅槃印條。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