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类足论六卷四页云:心不相应法云何?谓非心所法。此复云何?谓色、心、心不相应行,无为。 - 朱芾煌
梵语citta-viprayukta-sam!ska^ra,巴利语citta-vippayutta-dhamma。乃俱舍家、唯识家等对于一切诸法所立五位分类中之第四位。又作心不相应行蕴、非色非心不相应行法、非色不相应行蕴、心不相应法、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不相应。指不属于色、心二法,与心不相应之有为法之聚集。依小乘说一切有部之义,在色、心及心所之外,另有与心不相应之实法,其体系有为法,又为五蕴中之行蕴所摄,故称心不相应行。经部、唯识等则主张不相应行乃于色心之分位所假立者,并非实法。
心不相应行之数,大小乘均有异说。小乘俱舍家举出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四种不相应行法。顺正理论卷十二加上和合性,而立十五不相应行法之说。品类足论卷一则举出得、无想定、灭定、无想事、命根、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生、老、住、无常性、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六法。此外,分别部及犊子部等,将随眠亦计为不相应法。大乘唯识家中,瑜伽师地论卷三举出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及不和合等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一除去不和合而立二十三不相应行法之说。大乘五蕴论则举出得、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无想所有、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等十四法。[俱舍论卷四、卷十九、入阿毗达磨论卷上、显扬圣教论卷二、卷十八、成唯识论卷一、卷二、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卷四十五、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俱舍论光记卷四、成唯识论演秘卷二末](参阅“五位七十五法”1089、“五位百法”1089)
(术语)心不相应行法之略。
瑜伽五十三卷十四页云:问:何因缘故名心不相应耶?答:此是假想;于诸事中,为起言说,于有色等,二种俱非;于有见等,二种俱非。
二解 集论一卷十页云:何等名为心不相应行?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等。
三解 五蕴论五页云: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心法分位,但假建立,不可施设决定异性。彼复云何?谓得、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无想所有、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类。
四解 广五蕴论十三页云: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
五解 俱舍论四卷十三页云:心不相应行,何者是耶?颂曰:心不相应行,得非得、同分、无想、二二定、命、相名心等类。论曰:如是诸法,心不相应;非色等性;行蕴所摄。是故名心不相应行。
六解 品类足论一卷一页云:心不相应行云何?谓若法、心不相应。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定、无想事、命根、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生、老、住、无常性、名身、句身、文身。复有所余如是类法、与心不相应,总名心不相应行。 - 朱芾煌
如行蕴中说。
二解 品类足论二卷十四页云:心相应行蕴云何?谓心相应法。此复云何?谓思、触、作意、欲、胜解、念、定、慧、信、勤、寻、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无记根、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诸所有智、诸所有见、诸所有现观。复有此余如是类法、与心相应,总名心相应行蕴。 - 朱芾煌
品类足论六卷六页云:业不相应法云何?谓若法、思不相应。此复云何?谓色及思不相应行无为。 - 朱芾煌
指与现前一刹那之念相应之定慧,或与真理契合之谓。达此境界,则物亡境灭,了了彻达其灵知之本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九三(大六·一○三五中):“从此无间,以一刹那金刚喻定相应妙慧,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粗重习气相续,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大乘起信论]
(术语)是定慧相应之一念,理智相应之一念,将成佛时之智慧也。智度论九十二曰:“住如金刚三昧,用一念相应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名为佛,一切法中得自在。”起信论曰:“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
瑜伽八十一卷一页云:异类相应名者:谓佛授德友青黄等名。 - 朱芾煌
显扬十九卷一页云:论曰:当知意相应烦恼、遍行一切位、与一切有漏善等心、俱时现行,不相违故。又此烦恼、皆是俱生;非分别起。是有覆无记性;非不善性。最后金刚喻定之所顿断。又此烦恼有四种。所谓无明、萨迦耶见、我慢、我爱。若生此界中补特伽罗;当知此意相应烦恼、卽是此界体性所摄。 - 朱芾煌
品类足论六卷十页云:因不相应法云何?谓色,无为,心不相应行。
二解 发智论十三卷二十一页云:云何因不相应法?答:色、无为,心不相应行。 - 朱芾煌
品类足论六卷七页云:有不相应法云何?谓无漏心心所法,及色无为心不相应行。 - 朱芾煌
八识心王,各有其相应的心所,因八识的作用各不相同,相应心所的多寡亦不相同,八识王、所相应的情形如下:一、前五识,各有三十四个心所相应,即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中随烦恼心所二,大随烦恼心所八,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三烦恼。二、第六识:第六识作用范围最广,五十一个心所均与之相应。三、第七识:有十八个心所与之相应,即遍行心所五,大随烦恼心所八,别境中的慧心所,以及根本烦恼中的贪、痴、慢、见、四心所。四、第八识:唯五遍行心所与之相应。 - 于凌波居士著
瑜伽六十四卷十四页云:问:如前说别义相应意趣者,此有何义?答:非如言音名身句身文身义相应意趣,但是除遣如言音等,其余胜义。是名别义相应意趣。 - 朱芾煌
不相应行为五位百法的第四位法,在唐代普光的《百法明门论疏》中,于诠释不相应行法之后,有云:“上来第四,解心不相应行讫。今略作三门,料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第一,……”普光说的是那三门呢?第一,说明各种论典的不同。第二,解释妨难。第三,辨别假相。一、明诸论不同:在《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及本论中,都说有二十四不相应行;而在《对法论》一书中,仅有二十三法,没有不和合一法。《大乘五蕴论》中,仅列十四,没有流转以下十法。这是明诸论法数不同。二、释妨难:或问曰:何故瑜伽、显扬、及本论都说有二十四法,而《对法论》只有二十三法,没有不和合,是何缘故呢?解答曰:《对法论》中的文字,是“和合等”,既然说和合等,当知包括不和合在内。又问:何以《五蕴论》论唯有十四,而无流转以下十法?答曰:《五蕴论》中的论文曰:云何心不相应行?……如是等类,已说行蕴。文中既然说“如是等类”,当知等类二字,已包括流转等十法在内,不再列名了。三、辨别假相: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只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三者分位假立之法。或问曰:既是分位假立之法,未知几个是心法上假法?几个是心所上假法?几个是色上假法?几个是通于色、心、心所上假法?解答曰:若依《对法论》所载,总摄为八位,即是依八种位所建立。论曰:“如是等心不相应行法,唯依分位差别而建立故,当知皆是假法。”虽然如此,但也有八种差别,如下所述:一、在善、不善等,增减分位,建立一种,此则是得。此得通于三性色、心、心所有法上假立。二、于心、心所法上分位差别,建立者三种,是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三种。三、于性分位差别上建立一种,即命根。四、于相似分位差别,建立一种为众同分。众同分通于色、心、心所有法上假立。五、于相分位差别建立四种,为生、老、住、无常。此四相通于色、心、心所有法上假立。六、于言说分位差别,建立三种,为名身、句身、文身,此三者通色、心、心所有法上假立。七、于不得分位差别,建立一种,为异生性。八、于因果分位差别建立者十种,即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不和合。 - 于凌波居士著
瑜伽八十五卷二页云:卽方广分,名大乘相应契经。 - 朱芾煌
如七种杂染中说。 - 朱芾煌
如二种无明中说。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