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譯爲思惟修,或靜慮,即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 - 陳義孝編
即息二邊分別止,名出楞嚴。資中雲:准圓覺經,奢摩他以寂靜爲相,叁摩提以幻化爲相,禅那俱離靜幻二相。然此二經,天臺出時,經皆未到。而止觀中預立其義,故止觀二字各開叁義:一體真止,二方便隨緣止,叁息二邊分別止。又雲:此叁止名,雖未見經論,映望叁觀,隨義立名。其相雲何?體無明顛倒,即是實相之真,名體真止;如此實相遍一切處,隨緣曆境安心不動,名隨緣方便止;生死涅槃,靜散休息,名息二邊止。孤山釋曰:今阿難雖專請于止,以即一而叁,故此止即觀,亦即平等。叁一互融,是以稱妙,妙故方曰楞嚴大定。今于一止複有叁名奢摩他,即體真止,止于真谛(翻奢摩他爲止者,定之異名,寂靜義也。謂于染淨等境,心不妄緣故)。叁摩提,亦曰叁摩缽底,此雲等持。即方便隨緣止,止于俗谛(叁摩提,智論雲:一切禅定攝心,皆名叁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來,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則直。翻等持者,謂離沈掉曰等,令心住一境性曰持)。禅那,此雲靜慮,即息二邊分別止,止于中道(淨覺雲:孤山專用天臺叁止,配今叁名者,得經之深也。何則?止屬于定,觀屬于慧。阿難本以多聞小慧自咎,正以楞嚴大定爲請,非叁止而何。叁摩禅那顯是定名,雖此定即慧,而所主從別)。次明叁觀。 - 宋·普潤法雲
此雲靜慮。智論雲:秦言思惟修,言禅波羅蜜一切皆攝。法界次第雲:禅有二種:一者世間禅,二者出世間禅。世間禅者,謂根本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禅。出世間禅,複有二種:一出世間禅,二出世間上上禅。出世間禅者,謂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練禅、十四變化、願智頂禅、無诤叁昧、叁叁昧、師子奮迅、超越叁昧,乃至叁明六通,如是等禅,皆是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者,謂自性等九種大禅。淨名疏雲:佛心智鑒圓明,豈煩思惟?究竟無學,豈得言修?又翻棄惡,如來純淨之智,何惡可棄?故思惟等義,皆是因也。楞伽經明四種禅:一愚夫所行禅,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鎖、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爲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想不除滅,是名愚夫禅。二觀察義禅,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漸增進,是名觀察義禅。叁攀緣如禅,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禅(入楞伽,名觀真如禅)。四如來禅,謂入如來地,行自覺聖智,叁種樂住,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頌曰:凡夫所行禅,觀察相義禅,攀緣如實禅,如來清淨禅。 - 宋·普潤法雲
(雜語)女性之出家者。禅爲入禅定門之義。尼爲梵語示女性之聲,故譯曰女。
(一)傾心于禅定,喜樂禅定之心念。即厭棄世塵煩累之念慮。續高僧傳卷十八釋慧歡章(大五○·五七七中):“嘗經行山頂,誤墮高岩,乃在石上端居,不忘禅念,其感靈如此。”
(二)禅定與智慧。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贊卷下(大四八·四叁五中):“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術語)樂禅定之心念。厭世之煩累之念慮也。
(物名)以毛作毬而擲之,覺禅者之睡者。十誦律曰:“有比丘衆中睡。佛言:聽水洗頭。(中略)若故睡不止,聽以毱擲,若故不止。佛言:聽用禅杖。”智度論曰:“菩薩供給坐禅者:衣服、飲食、醫藥、法杖、禅毱、禅鎮。”資持記下二之叁曰:“禅毱如毛毱,遙擲以警睡者。”
即左拳。釋迦如來像有兩脅士,左爲表禅定之普賢菩薩,右爲表智慧之文殊菩薩,因以智慧配于右,禅定配于左,故左拳即稱爲禅拳。
(術語)禅者左。即左拳也。以智慧配于右,禅定配于左也。
專修禅定之人。又稱禅者。興禅護國論卷上(大八○·七上):“此宗以戒爲初,以禅爲究,若破戒者,悔心止惡,則號禅人也。”[摩诃止觀卷五上]
(雜語)以禅爲宗之人。止觀五曰:“一種禅人不達他根性,純教乳藥。”
(雜語)禅家之僧,坐禅之僧。
指四禅定中第叁禅之舍離“喜”受。于第叁禅定中,對最上樂不生偏頗之心,不起好惡之念,此種舍離即稱爲禅舍。蓋于第二禅定中,“尋”與“伺”之心已止息,內在純淨而心性專一,遂由其中生出“喜”與“樂”之感受;至第叁禅定時,由于更進一步舍離“喜”之感受,故稱禅舍。
雜阿含經卷十四(大二·九七上):“離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舍,具足第叁禅。”[清淨道論四、解脫道論卷五]
梵語dhya^yin,巴利語jha^yin。通達禅定之比丘。原始佛教時代,阿羅漢爲通曉一切禅法者;以後至部派佛教時代,比丘間産生各種專門人才,如經師、律師、論師、叁藏師、法師、禅師等。其中專意坐禅,通曉禅定者,稱禅師。在中國,禅師之稱,不限用于禅宗名德,于天臺宗、淨土宗、叁階教等專習坐禅者,亦稱禅師。續高僧傳習禅篇收載之達磨禅師、慧文禅師、慧思禅師、保志禅師、道綽禅師、信行禅師等即屬其例。
後朝廷亦賜有德之僧予禅師號,中國以禅宗北宗之祖神秀獲谥“大通禅師”爲最早。後有南宗之祖慧能于示寂後百余年獲谥“大鑒禅師”。生前即有賜號者,以宋代宗杲之受賜“大慧禅師”爲嚆矢。
(術語)修禅定之師也。善住意天子所問經曰:“天子問:何等比丘得言禅師?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此禅師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謂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師。”獨孤及文曰:“間生禅師,俾以教尊。”叁教指歸一曰:“修心靜慮曰禅師。”毗奈耶雜事十叁曰:“經師律師論師法師禅師,不以同類令聚一處。”禅師之稱號有二種:一系天子之褒賞,一禅僧呼前人爲禅師。師家衆僧通用之,天子之褒賞始于陳宣帝大建元年,崇南嶽慧思和尚爲大禅師;唐中宗神龍二年賜化宗神秀上座以大通禅師之谥號。
專修禅定的出家人。 - 陳義孝編
以禅定之喜樂爲出世間修行的滋養。 - 莊春江居士編
(雜語)禅宗之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