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名)六界之一。谓无边之虚空也。
瑜伽三卷三页云:又暗色、明色、说名空界,及孔隙。又诸暗色恒相续者,谓世界中间。不恒相续者,谓于余处。如是明色恒相续者,谓于自然光明天中。不恒相续者,谓于余处。
二解 瑜伽二十七卷三页云:云何空界?谓眼耳鼻口咽喉等所有孔穴。由此吞咽,于此吞咽。既吞咽已;由此孔穴,便下漏泄。如是等类,说名空界。
三解 瑜伽五十四卷十六页云:问:何等名空界?答:明暗所摄造色,说名空界。此亦二种。一、恒相续,二、不恒相续。若诸有情、所居处所,常暗常明;名恒相续。余不尔处,非恒相续。当知此亦依止色聚。又此空界,光明摄者,名为清净。隙穴摄者,名不清净。
四解 俱舍论一卷二十一页云:论曰:诸有门窗及口鼻等,内外窍隙,名为空界。如是窍隙,云何应知?传说:窍隙卽是明暗。非离明暗,窍隙可取。故说空界,明暗为体。应知此体、不离昼夜,卽此说名邻阿伽色。传说:阿伽、谓积集色。极能为碍,故名阿伽。此空界色,与彼相邻;是故说明邻阿伽色。有说:阿伽、卽空界色。此中无碍,故名阿伽。卽阿伽色,余碍相邻,是故说名邻阿伽色。
五解 法蕴足论九卷十九页云:云何空界?谓空界有二种。一、内,二、外。云何内空界?谓此身内所有各别空性空类,有执有受。此复云何?谓此身中随皮肉血骨髓等空、眼穴、耳穴、鼻穴、面门、咽喉、心腹肠肚等穴。由此通贮所饮所食,及令下弃。复有所余身内各别空性空类,是名内空界。云何外空界?谓此身外诸外所摄空性空类,无执无受。此复云何?谓外空迥邻阿伽色,是名外空界。前内此外,总名空界。
六解 大毗婆沙论七十五卷九页云:问:空界、云何?答:如契经说:有眼穴空,有耳穴空,有鼻穴空,有面门空,有咽喉空,有心中空,有心边空,有通饮食处空,有贮饮食处空,有弃饮食处空,有诸支节毛孔等空;是名空界。阿毗达磨作如是说:云何空界?谓邻碍色。碍、谓积聚。卽墙壁等。有色近此,名邻碍色。如墙壁间空,丛林间空,树叶间空,窗牖间空,往来处空,指间等空,是名空界。有作是说:此文应言云何空界?谓邻难除色。然色有二种。一者、易除。谓有情数。二者、难除。谓无情数。此空界色、多近非情墙壁树等而施设故;名邻难除色。旧对法者、及此国师、俱说空界、处处皆有。谓骨肉筋脉皮血身分,昼夜明暗形显等处,皆有此色。问:缘空界色、眼识生不?有说:缘此,眼识不生。谓空界色。虽眼识境;而此眼识、毕竟不生。复有说者:缘空界色,眼识亦生。问:若尔;何故见不明了?答:此空界色,昼为明所覆,夜为暗所覆。故眼虽见;而不明了。
七解 品类足论二卷十五页云:空界云何?谓邻阿伽色。 - 朱芾煌
(术语)般若部之经。以说诸法皆空之旨,故曰空经。法鼓经下曰:“佛告迦叶:一切空经是有余说。”
指般若部的经典。 - 陈义孝编
(术语)无人之聚落。维摩经弟子品曰:“以空聚想入于聚落。”[囗@又](譬喻)人身之六根,假和合而无实主,譬之无人之聚落。涅槃经二十三曰:“空聚落者,是六入。”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金光明经一曰:“是身虚伪,犹如空聚。六入村落,结贼所止。”六十华严经二十四曰:“依六入空聚,四大毒蛇所侵害。”止观七下曰:“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何处有人及以众生?业力机关,假为空聚。”
(术语)十八空之一。空之亦空曰空空。智度论四十六曰:“何等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是名空空。”嘉祥仁王经疏二曰:“空破五阴,空空破空。如服药能破病,病破已,药亦应出。若药不出,即复是病。以空破诸烦恼病,恐空复为患。是故以空舍空,故名空空也。”
辩中边论上卷八页云:能见此者,谓智能见内处等空。空智空故;说名空空。 - 朱芾煌
(术语)观人与法为空所显之真理。
(一)日本佛塔建筑用语。指立于塔上之刹柱。于佛寺建筑中,塔之“平头”上有重重轮盘形建筑,通常称为相轮、盘盖或承露盘;然在日本,于三重、五重之塔中,仅留相轮之轮廓,亦即造立一种中空之轮,特称为空轮。相轮之轮数若固定为九个轮相者,又称为九轮,中心以轮竿贯穿之。塔有三重、五重之别,此或缘自密教三部、五部曼荼罗之说;其九轮之相则缘自胎藏界九尊之说。又塔之外形,次第而上,呈现地、水、火、风、空等五大之形象,九轮在其最上部,故称空轮。(参阅“承露盘”3254、“塔”5421)
(二)四轮之一,位于风轮之下,包容器世间。(参阅“大地四轮”778)
(界名)此世界最下底之虚空也。轮为圆满之义。佛祖统纪三十一曰:“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大地依于水轮风轮空轮,空无所依,众生业感,世界安住。”俱舍论十一曰:“诸有情业增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风轮有生。”[囗@又](术语)空大曰空轮,五轮之一。[囗@又](物名)塔上所安之轮相也。又书九轮,经曰相轮。见九轮条。
1.指此世界最底层的虚空轮。2.空大亦叫做空轮。 - 陈义孝编
(一)佛教教义以“空”为极致,故称佛门为空门。
(二)三解脱门之一。诸法依因缘生起而无自性,谓之空;若证得此空性,则得解脱而趋入涅槃,故称为空门。大智度论卷十八,列举人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观空相之法门,以匡正世人对诸法所执持之“常”、“有”等固定不变之见解。又其余二解脱门为无相门、无愿门。(参阅“三解脱门”644)
(三)天台宗所谓进入佛教真理的四门之一。四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空门,乃观诸法为空而成就佛道之门。(参阅“四门”1723)
(术语)为破常有之见,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相之法门也。智度论十八曰:“空门者,生空法空。”[囗@又]四门之一。有空四句分别之论法,第一为有门,第二为空门,第三为亦有亦空门,第四为非有非空门。天台于自家之四教尽有此四门云:五教章上曰:“法鼓经中,以空门为始,以不空门为终。”[囗@又]佛教之总名。以佛教主以空法为涅槃之门故也。智度论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
1.佛教的总名,因佛教阐扬空的道理,并以空法作为进入涅槃之门。2.四门之一。见四门条。 - 陈义孝编
佛教以观察诸法“空性”为入道的法门,故称“空门”。一切事物从因缘相待而产生,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虚幻不实,谓之“空”。如《大智度论》卷二十所说,进入“涅槃(不生不死)城”有三个门: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空门”的内容很多,有我空、法空、有为空和无为空等。《大般若经》说“十六空”,《大智度论》说“十八空”,天台宗把“空门”列为“四门教法”之一,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和非有非空门。在佛学上,本质上的“空”和现象上的“有”是统一的。“空门”在佛教中举足轻重,因以指称佛法。如唐·王维《叹白发》诗:“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亦指佛寺。如郁达夫《西游日录·游西天目》:“我们都有点未乐而忘返,想学学这天目山传说中最古的那位昭明太子的父亲,预备着把身体舍给了空门。”昭明太子的父亲梁武帝,曾三次舍身同泰寺为僧。佛寺称为“空门”,佛寺中的僧人也就称为“空门子”了。如《释氏要贤》卷上说:“出家人由此门(空门)入涅槃宅,故号空门子。”诗中亦以“空门”指冷落的门庭。如唐·陶翰《燕歌行》诗:“雄剑委尘匣,空门唯罗雀。”(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佛教的总名。因佛教宣说空的道理,又以空法为入涅槃之门,故名。
- 梵心居士编
魔(梵ma^ra )能夺慧命,破坏道法、功德、善本等。空魔即拨无因果之空见恶魔,亦即否定一切善恶因果,或以为诸法皆空之恶魔。楞严经卷九(大一九·一四九上):“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
(异类)拨无因果之空见恶魔。楞严经九曰:“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信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