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5本字典中找到 144 条与“罗汉”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7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98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罗汉 阿罗汉 大罗汉 九罗汉 罗汉法 罗汉供 罗汉讲 罗汉堂 罗汉田 罗汉鞋 王罗汉 阿罗汉果 阿罗汉相 阿罗汉向 大阿罗汉 二种罗汉 害阿罗汉 九种罗汉 六种罗汉 罗汉比丘 名字罗汉 七种罗汉 三种罗汉 山门罗汉 十八罗汉 十六罗汉 五百罗汉 云居罗汉 住法罗汉 住果罗汉 阿罗汉长老 阿罗汉三义 不动阿罗汉 护法阿罗汉 慧解脱罗汉 进法阿罗汉 堪达阿罗汉 六种阿罗汉 漏尽阿罗汉 罗汉请弥陀 七种阿罗汉 千二百罗汉 思法阿罗汉 退法阿罗汉 无阿罗汉等 无真阿罗汉 阿罗汉具德经 阿罗汉沙门果 阿罗汉有六种 不动法阿罗汉 灌州罗汉和尚 罗汉桂琛禅师 罗汉匡果禅师 罗汉守仁禅师 罗汉系南禅师 罗汉行林禅师 罗汉院义禅师 罗汉愿昭禅师 罗汉智依禅师 罗汉宗彻禅师 十六大阿罗汉 漳州罗汉和尚 住不动阿罗汉 阿罗汉非善士趣 阿罗汉有四胜利 阿罗汉果补特伽罗 阿罗汉向补特伽罗 佛说阿罗汉具德经 如来与阿罗汉等异 五百雁为五百罗汉 阿赖耶识阿罗汉位舍 阿罗汉不能作诸佛事 阿罗汉所不习十一法 阿罗汉退失现法乐住 阿罗汉成就众多功德相 阿罗汉住何等心般涅盘 持刀自害之退法阿罗汉 决定受业能障阿罗汉果 如来说法不共阿罗汉等 提婆菩萨与罗汉论义处 诸阿罗汉不皆回向菩提 阿罗汉果但可退失现法乐住 阿罗汉唯住无记心而般涅盘 离爱诸阿罗汉四相解脱自在 如来与阿罗汉等同分异分。 阿罗汉苾刍不能习近五种处所 阿罗汉超度三邪追求二邪受用 常罗汉〔《神僧传》卷第九〕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 二法心善解脱诸阿罗汉内自所证 阿罗汉般涅盘已不复堕在诸有情数 如来解脱及离盖住与阿罗汉解脱及离盖住 阿罗汉有能舍寿增寿及不能舍寿增寿功能差别 漳州罗汉琛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宝相(唐京师罗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八] 桂琛(后唐漳州罗汉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王罗汉(宋明州干符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 收起
法相辞典 【109】住不动阿罗汉

  显扬三卷十二页云:四、住不动。谓成就如是软根;虽不思自害,及行放逸;然皆不退。不能练根,不能发起胜品功德。
  二解  杂集论十三卷十页云:住不动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亦不能练根。练根者:谓转下钝根,成上利根。是故不动法不说能练根。性是利根故。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10】罗汉非善士趣

  大毗婆沙论一百七十五卷七页云:问:何故阿罗汉非善士趣?答:亦应说阿罗汉为善士趣;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复次趣上生者,立善士趣。阿罗汉无生;是故不立。复次趣上果者,立善士趣。阿罗汉则是上果,更无上果可趣;是故不立。问:时解脱阿罗汉,亦趣上果。谓求不动。何故非善士趣?答:彼趣上种姓,非趣上果。复次若圣者成就烦恼,而不成就非善士法者;立善士趣。阿罗汉不成就烦恼;是故不说。复次有学位中,有成就非善士法者;对彼施设七善士趣。无学位不尔。是故不说。复次不还是善士趣。阿罗汉是胜善士趣。若当说为善士趣者;便是损减,非谓如实。是故不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11】罗汉有四胜利

  瑜伽八十七卷一页云:复次有解脱心有净智见诸阿罗汉、有四胜利。当知不与诸外道共。一、于行时恒常住性。二、于住时无相住性。三、往昔因所生诸行,任运归灭。四、后有行、今因断故;当不复生。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12】罗汉果补特伽罗

  杂集论十三卷八页云:阿罗汉果补特伽罗者:谓已永断有顶第九品烦恼,安住彼究竟道。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13】罗汉向补特伽罗

  杂集论十三卷八页云:阿罗汉向补特伽罗者:谓已永断有顶八品烦恼,安住彼道。 - 朱芾煌

阅藏知津 【114】佛说阿罗汉具德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佛在祇园。说百弟子之德。及说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德。此与增壹阿含弟子比丘尼等品同本。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法相辞典 【115】如来与阿罗汉等异

  如如来与阿罗汉等同分异分中说。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16】五百雁为五百罗汉

  (本生)报恩经四谓“昔有国王,欲得雁肉,使猎师捕雁。时有五百雁过虚空,雁王误落网中。猎师大喜,将取杀之,有一雁来悲鸣投于雁王。五百雁亦徘徊虚空不去。猎师见之,不忍杀雁王,放之使去,国王闻之断雁肉。尔时之王即今阿阇世王,雁王为佛,一雁为阿难,五百雁为五百罗汉也。

法相辞典 【117】阿赖耶识阿罗汉位舍

  成唯识论三卷七页云: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又云: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盘。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18】罗汉不能作诸佛事

  瑜伽八十卷二十一页云:问:若此界中,永无有障;如诸如来、离一切障,阿罗汉等、亦复如是。何因缘故,阿罗汉等、不同如来、作诸佛事?答:彼阙所修本弘愿故。又彼种类、种姓尔故。阿罗汉等、决定无有还起意乐而般涅盘。是故不能作诸佛事。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19】罗汉所不习十一法

  (名数)一舍戒,二不净,三杀生,四盗,五不食残食。六妄语,七群党,八恶言,九狐疑,十恐惧,十一受余师及受胞胎。见增一阿含经四十六。

法相辞典 【120】罗汉退失现法乐住

  瑜伽五十一卷十九页云:问:如世尊言:我说阿罗汉苾刍、于四种增上心法现法安乐住中,随一而退。若彼一切染污种子,皆已永害;云何复起下地烦恼?若不复起;彼云何退?答:退、有二种。一者、断退,二者、住退。言断退者,唯是异生。言住退者,是诸圣者,亦是异生。若世间道断诸烦恼,复起现前;当知尔时断退故退,亦是住退。若出世道断烦恼已;心营事务,不专修习如理作意;由此不能于其中间现法乐住,数起现前,如先所得,后亦如是;然其下地已断烦恼,不复现前。如是名为住退故退;非是断退。又若已断一切烦恼,成阿罗汉;而彼一切染法种子,未永害者;云何名为心善解脱阿罗汉果,诸漏永尽。若已永害;于相续中,永无一切染法种子;尚不应起不正思惟;况诸烦恼。是故当知由出世道断烦恼者,定无有退。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21】罗汉成就众多功德相

  瑜伽三十四卷二十四页云:彼于尔时、成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无复所作,证得自义,尽诸有结,已正奉行如来圣教。心善解脱,已具成就十无学法。谓无学正见、正思惟、乃至无学正解脱、正智。于诸住中及作意中,能随己心,自在而转。随所乐住或圣或天或梵住中,卽能安住。随乐思惟所有正法,能引世间或出世间诸善义利,卽能思惟。言圣住者,谓空住、无愿住、无相住、灭尽定住。言天住者,谓诸静虑诸无色住。言梵住者,谓慈住、悲住、喜住、舍住。又于尔时,至极究竟毕竟无垢毕竟证得梵行边际,离诸关键,已出深坑,已度深堑,已能摧伏彼伊师迦。是为真圣。摧灭高幢。已断五支,成就六支。一向守护四所依止。最极远离。独一谛实。弃舍希求。无浊思惟。身行猗息。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独一无侣。正行已立。名已亲近无上丈夫。具足成就六恒住法。谓眼见色已;无喜无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如是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尝味已,身觉触已,意了法已;无喜无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彼于尔时,领受贪欲无余永尽;领受瞋恚无余永尽;领受愚痴无余永尽。彼贪瞋痴皆永尽故;不造诸恶,习近诸善。其心犹如虚空净水,如妙香檀,普为一切天帝天王,恭敬供养。住有余依般涅盘界。度生死海。已到彼岸。亦名住持最后有身。先业烦恼所引诸蕴,自然灭故;余取无故;不相续故;于无余依般涅盘界而般涅盘。此中都无般涅盘者;如于生死无流转者。唯有众苦永灭寂静清凉灭没。唯有此处最为寂静。所谓弃舍一切所依,爱尽离欲永灭涅盘。当知此中、有如是相。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22】罗汉住何等心般涅盘

  瑜伽八十卷十九页云:问: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盘界中,住何等心,于无余依般涅盘界,当般涅盘?答:于一切相,不复思惟;唯正思惟真无相界。渐入灭定,灭转识等。次异熟识,舍所依止。由异熟识、无有取故;诸转识等,不复得生。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23】持刀自害之退法阿罗汉

  大毗婆沙论六十二卷六页云:契经中说:有阿罗汉、名乔底迦。是时爱心解脱。彼六反退失阿罗汉果已;第七反还得阿罗汉果时,恐复退失,以刀自害。问:彼为是退法?为是思法耶?设尔;何失。二俱有过。所以者何?若是退法;何缘自害。若是思法;何故退耶?答:应作是说:彼是退法。问:若尔;何故以刀自害?答:彼厌退故,以刀自害。若先不退而自害者;乃是思法。有作是说:彼从退法练根至思。仍恐退故,以刀自害。故不违理。若本性思,至无学位,决定无有退住学义。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24】决定受业能障阿罗汉

  瑜伽九十卷二页云:若欲证得阿罗汉时;先所造作决定受业,由异熟果现在前故;能为障碍。不由随逐身相续故。所以者何?但由彼业,生不平等所依身故;能为障碍。令不能得阿罗汉果。若无生受、而有后受;于所证得阿罗汉果,不能为障。然彼非不是定受业。何以故?由卽依彼烦恼助伴、及卽依彼诸行相续,施设此业为定受故。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25】如来说法不共阿罗汉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二页云:又依他义,作所作等,能说正法。由五种相,当知不共。何等为五?一者、如来如实了知一切种道为道,一切种非道为非道。二者、知已,如实宣说是道非道。为令趣道,不趣非道。三者、若有如所说道,乐欲勤行;为令彼行摄受方便如理所引作意正道,以教授门而为宣说。四者、彼如圣教行时,若有障碍止观过失;皆令除遣。五者、若有随顺彼法;皆令摄受。是名能说不同分法。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26】提婆菩萨与罗汉论义处

西域记十卷二十页云:城西不远有故伽蓝,提婆菩萨与罗汉论议之处。初提婆菩萨、闻此伽蓝有嗢呾罗(唐言上)阿罗汉,得六神通,具八解脱。遂来远寻,观其风范。既至伽蓝,投罗汉宿。罗汉所居之处、唯置一床。提婆既至;无以为席。乃聚落叶,指令就坐。罗汉入定,夜分方出。提婆于是陈疑请决。罗汉随难为释。提婆寻声重质。第七转已;杜口不酬。窃运神通力,往睹史多天、请问慈氏。慈氏为释,因而告曰:彼提婆者、旷劫修行。贤劫之中、当绍佛位。非尔所知。宣深礼敬。如弹指顷,还复本座。乃复抑扬妙义,剖析微言。提婆谓曰:此慈氏菩萨圣智之释也。岂仁者所能详究哉。罗汉曰:然。如来旨。于是避席礼谢,深加敬叹。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