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5本字典中找到 144 條與「羅漢」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7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8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羅漢 阿羅漢 大羅漢 九羅漢 羅漢法 羅漢供 羅漢講 羅漢堂 羅漢田 羅漢鞋 王羅漢 阿羅漢果 阿羅漢相 阿羅漢向 大阿羅漢 二種羅漢 害阿羅漢 九種羅漢 六種羅漢 羅漢比丘 名字羅漢 七種羅漢 叁種羅漢 山門羅漢 十八羅漢 十六羅漢 五百羅漢 雲居羅漢 住法羅漢 住果羅漢 阿羅漢長老 阿羅漢叁義 不動阿羅漢 護法阿羅漢 慧解脫羅漢 進法阿羅漢 堪達阿羅漢 六種阿羅漢 漏盡阿羅漢 羅漢請彌陀 七種阿羅漢 千二百羅漢 思法阿羅漢 退法阿羅漢 無阿羅漢等 無真阿羅漢 阿羅漢具德經 阿羅漢沙門果 阿羅漢有六種 不動法阿羅漢 灌州羅漢和尚 羅漢桂琛禅師 羅漢匡果禅師 羅漢守仁禅師 羅漢系南禅師 羅漢行林禅師 羅漢院義禅師 羅漢願昭禅師 羅漢智依禅師 羅漢宗徹禅師 十六大阿羅漢 漳州羅漢和尚 住不動阿羅漢 阿羅漢非善士趣 阿羅漢有四勝利 阿羅漢果補特伽羅 阿羅漢向補特伽羅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如來與阿羅漢等異 五百雁爲五百羅漢 阿賴耶識阿羅漢位舍 阿羅漢不能作諸佛事 阿羅漢所不習十一法 阿羅漢退失現法樂住 阿羅漢成就衆多功德相 阿羅漢住何等心般涅盤 持刀自害之退法阿羅漢 決定受業能障阿羅漢果 如來說法不共阿羅漢等 提婆菩薩與羅漢論義處 諸阿羅漢不皆回向菩提 阿羅漢果但可退失現法樂住 阿羅漢唯住無記心而般涅盤 離愛諸阿羅漢四相解脫自在 如來與阿羅漢等同分異分。 阿羅漢苾刍不能習近五種處所 阿羅漢超度叁邪追求二邪受用 常羅漢〔《神僧傳》卷第九〕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 二法心善解脫諸阿羅漢內自所證 阿羅漢般涅盤已不複墮在諸有情數 如來解脫及離蓋住與阿羅漢解脫及離蓋住 阿羅漢有能舍壽增壽及不能舍壽增壽功能差別 漳州羅漢琛禅師〔宋,惠洪《禅林僧寶傳》〕 寶相(唐京師羅漢寺)[《續高僧傳》卷二十八] 桂琛(後唐漳州羅漢院)[《宋高僧傳》卷第十叁] 王羅漢(宋明州幹符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 收起
法相辭典 【109】住不動阿羅漢

  顯揚叁卷十二頁雲:四、住不動。謂成就如是軟根;雖不思自害,及行放逸;然皆不退。不能練根,不能發起勝品功德。
  二解  雜集論十叁卷十頁雲:住不動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亦不能練根。練根者:謂轉下鈍根,成上利根。是故不動法不說能練根。性是利根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10】羅漢非善士趣

  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五卷七頁雲:問:何故阿羅漢非善士趣?答:亦應說阿羅漢爲善士趣;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余。複次趣上生者,立善士趣。阿羅漢無生;是故不立。複次趣上果者,立善士趣。阿羅漢則是上果,更無上果可趣;是故不立。問:時解脫阿羅漢,亦趣上果。謂求不動。何故非善士趣?答:彼趣上種姓,非趣上果。複次若聖者成就煩惱,而不成就非善士法者;立善士趣。阿羅漢不成就煩惱;是故不說。複次有學位中,有成就非善士法者;對彼施設七善士趣。無學位不爾。是故不說。複次不還是善士趣。阿羅漢是勝善士趣。若當說爲善士趣者;便是損減,非謂如實。是故不說。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11】羅漢有四勝利

  瑜伽八十七卷一頁雲:複次有解脫心有淨智見諸阿羅漢、有四勝利。當知不與諸外道共。一、于行時恒常住性。二、于住時無相住性。叁、往昔因所生諸行,任運歸滅。四、後有行、今因斷故;當不複生。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12】羅漢果補特伽羅

  雜集論十叁卷八頁雲:阿羅漢果補特伽羅者:謂已永斷有頂第九品煩惱,安住彼究竟道。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13】羅漢向補特伽羅

  雜集論十叁卷八頁雲:阿羅漢向補特伽羅者:謂已永斷有頂八品煩惱,安住彼道。 - 朱芾煌

閱藏知津 【114】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祇園。說百弟子之德。及說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德。此與增壹阿含弟子比丘尼等品同本。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法相辭典 【115】如來與阿羅漢等異

  如如來與阿羅漢等同分異分中說。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16】五百雁爲五百羅漢

  (本生)報恩經四謂“昔有國王,欲得雁肉,使獵師捕雁。時有五百雁過虛空,雁王誤落網中。獵師大喜,將取殺之,有一雁來悲鳴投于雁王。五百雁亦徘徊虛空不去。獵師見之,不忍殺雁王,放之使去,國王聞之斷雁肉。爾時之王即今阿阇世王,雁王爲佛,一雁爲阿難,五百雁爲五百羅漢也。

法相辭典 【117】阿賴耶識阿羅漢位舍

  成唯識論叁卷七頁雲:此識無始恒轉如流,乃至何位、當究竟舍?阿羅漢位、方究竟舍。謂諸聖者、斷煩惱障究竟盡時,名阿羅漢。爾時此識煩惱粗重,永遠離故;說之爲舍。又雲:然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粗重究竟盡故;不複執藏阿賴耶識爲自內我。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爲舍。非舍一切第八識體。勿阿羅漢無識持種,爾時便入無余涅盤。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18】羅漢不能作諸佛事

  瑜伽八十卷二十一頁雲:問:若此界中,永無有障;如諸如來、離一切障,阿羅漢等、亦複如是。何因緣故,阿羅漢等、不同如來、作諸佛事?答:彼阙所修本弘願故。又彼種類、種姓爾故。阿羅漢等、決定無有還起意樂而般涅盤。是故不能作諸佛事。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19】羅漢所不習十一法

  (名數)一舍戒,二不淨,叁殺生,四盜,五不食殘食。六妄語,七群黨,八惡言,九狐疑,十恐懼,十一受余師及受胞胎。見增一阿含經四十六。

法相辭典 【120】羅漢退失現法樂住

  瑜伽五十一卷十九頁雲:問:如世尊言:我說阿羅漢苾刍、于四種增上心法現法安樂住中,隨一而退。若彼一切染汙種子,皆已永害;雲何複起下地煩惱?若不複起;彼雲何退?答:退、有二種。一者、斷退,二者、住退。言斷退者,唯是異生。言住退者,是諸聖者,亦是異生。若世間道斷諸煩惱,複起現前;當知爾時斷退故退,亦是住退。若出世道斷煩惱已;心營事務,不專修習如理作意;由此不能于其中間現法樂住,數起現前,如先所得,後亦如是;然其下地已斷煩惱,不複現前。如是名爲住退故退;非是斷退。又若已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而彼一切染法種子,未永害者;雲何名爲心善解脫阿羅漢果,諸漏永盡。若已永害;于相續中,永無一切染法種子;尚不應起不正思惟;況諸煩惱。是故當知由出世道斷煩惱者,定無有退。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21】羅漢成就衆多功德相

  瑜伽叁十四卷二十四頁雲:彼于爾時、成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無複所作,證得自義,盡諸有結,已正奉行如來聖教。心善解脫,已具成就十無學法。謂無學正見、正思惟、乃至無學正解脫、正智。于諸住中及作意中,能隨己心,自在而轉。隨所樂住或聖或天或梵住中,卽能安住。隨樂思惟所有正法,能引世間或出世間諸善義利,卽能思惟。言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言天住者,謂諸靜慮諸無色住。言梵住者,謂慈住、悲住、喜住、舍住。又于爾時,至極究竟畢竟無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離諸關鍵,已出深坑,已度深塹,已能摧伏彼伊師迦。是爲真聖。摧滅高幢。已斷五支,成就六支。一向守護四所依止。最極遠離。獨一谛實。棄舍希求。無濁思惟。身行猗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獨一無侶。正行已立。名已親近無上丈夫。具足成就六恒住法。謂眼見色已;無喜無憂,安住上舍,正念正知。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無喜無憂,安住上舍,正念正知。彼于爾時,領受貪欲無余永盡;領受瞋恚無余永盡;領受愚癡無余永盡。彼貪瞋癡皆永盡故;不造諸惡,習近諸善。其心猶如虛空淨水,如妙香檀,普爲一切天帝天王,恭敬供養。住有余依般涅盤界。度生死海。已到彼岸。亦名住持最後有身。先業煩惱所引諸蘊,自然滅故;余取無故;不相續故;于無余依般涅盤界而般涅盤。此中都無般涅盤者;如于生死無流轉者。唯有衆苦永滅寂靜清涼滅沒。唯有此處最爲寂靜。所謂棄舍一切所依,愛盡離欲永滅涅盤。當知此中、有如是相。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22】羅漢住何等心般涅盤

  瑜伽八十卷十九頁雲:問:諸阿羅漢,住有余依涅盤界中,住何等心,于無余依般涅盤界,當般涅盤?答:于一切相,不複思惟;唯正思惟真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舍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複得生。唯余清淨無爲離垢、真法界在。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23】持刀自害之退法阿羅漢

  大毗婆沙論六十二卷六頁雲:契經中說:有阿羅漢、名喬底迦。是時愛心解脫。彼六反退失阿羅漢果已;第七反還得阿羅漢果時,恐複退失,以刀自害。問:彼爲是退法?爲是思法耶?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是退法;何緣自害。若是思法;何故退耶?答:應作是說:彼是退法。問:若爾;何故以刀自害?答:彼厭退故,以刀自害。若先不退而自害者;乃是思法。有作是說:彼從退法練根至思。仍恐退故,以刀自害。故不違理。若本性思,至無學位,決定無有退住學義。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24】決定受業能障阿羅漢

  瑜伽九十卷二頁雲:若欲證得阿羅漢時;先所造作決定受業,由異熟果現在前故;能爲障礙。不由隨逐身相續故。所以者何?但由彼業,生不平等所依身故;能爲障礙。令不能得阿羅漢果。若無生受、而有後受;于所證得阿羅漢果,不能爲障。然彼非不是定受業。何以故?由卽依彼煩惱助伴、及卽依彼諸行相續,施設此業爲定受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25】如來說法不共阿羅漢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二頁雲:又依他義,作所作等,能說正法。由五種相,當知不共。何等爲五?一者、如來如實了知一切種道爲道,一切種非道爲非道。二者、知已,如實宣說是道非道。爲令趣道,不趣非道。叁者、若有如所說道,樂欲勤行;爲令彼行攝受方便如理所引作意正道,以教授門而爲宣說。四者、彼如聖教行時,若有障礙止觀過失;皆令除遣。五者、若有隨順彼法;皆令攝受。是名能說不同分法。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26】提婆菩薩與羅漢論義處

西域記十卷二十頁雲:城西不遠有故伽藍,提婆菩薩與羅漢論議之處。初提婆菩薩、聞此伽藍有嗢呾羅(唐言上)阿羅漢,得六神通,具八解脫。遂來遠尋,觀其風範。既至伽藍,投羅漢宿。羅漢所居之處、唯置一床。提婆既至;無以爲席。乃聚落葉,指令就坐。羅漢入定,夜分方出。提婆于是陳疑請決。羅漢隨難爲釋。提婆尋聲重質。第七轉已;杜口不酬。竊運神通力,往睹史多天、請問慈氏。慈氏爲釋,因而告曰:彼提婆者、曠劫修行。賢劫之中、當紹佛位。非爾所知。宣深禮敬。如彈指頃,還複本座。乃複抑揚妙義,剖析微言。提婆謂曰:此慈氏菩薩聖智之釋也。豈仁者所能詳究哉。羅漢曰:然。如來旨。于是避席禮謝,深加敬歎。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