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Devaprajn~a^ 。又作提云陀若那。意译作天智。于阗国人。通大小二乘之学,并熟咒术、禅法。武周天后永昌元年(689)来华,奉诏于魏国东寺从事译经工作。至天授二年(691)译出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一卷、华严经修慈分一卷、造像功德经二卷、智炬陀罗尼经一卷、诸佛集会陀罗尼经一卷、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等。其时,沙门战陀、慧智等任译语,处一等任笔受,复礼等任缀文,德感、慧俨、法明、弘景等任证义之职。其余事迹及生卒年等不详。[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一、卷二、开元释教录卷九、宋高僧传卷二]
(人名)Devaprajñ&amacron;,比丘名。译曰天智。开元录九曰:“沙门提云般若,或云提云陀若那。唐云天智,于阗国人也。”
三种般若之一,五种般若之一。指般若波罗蜜经等。文字虽非般若,但能诠般若,又能生般若,故称之为般若。[大乘义章卷十](参阅“三般若”603、“五种般若”1183)
(术语)五种般若之一。文字能诠般若之法,又文字之性空寂而本来解脱,故为般若。
凡是佛所说的一切教法,或是佛弟子所说的一切言教,不论是声教或是文字所印刷的经典,都称为文字般若。 - 陈义孝编
(名数)一摩诃般若,二金刚般若,三天王问般若,四光赞般若,五仁王般若。仁王经上曰:“五眼法身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天王问般若波罗蜜、光赞般若波罗蜜,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天台仁王经疏上曰:“从得道后二十九年,说四般若。”嘉祥仁王经疏一曰:“五部如此经说。”此中第一摩诃般若,罗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又曰大品般若),二十七卷,是大般若之第二会也。西晋无罗叉译之放光般若三十卷及西晋竺法护译之光赞般若十卷(经文未尽),与之同本。第二金刚般若,罗什译之金刚般若经一卷是也。元魏菩提留支译之金刚般若一卷,陈真谛译之金刚般若一卷,隋达磨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一卷,唐玄奘译之能断金刚般若一卷(大般若之别抄)。义净之能断金刚般若一卷,皆同本也。是为大般若之第九会。第三天王问般若,月婆首那译之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是也,为大般若之第六会。第四光赞般若,梵本未渡,在今藏中之光赞经及放光般若,皆与什译之摩诃般若同本,三部共为大般若之第二会。第五仁王般若,佛最后所说之本经是也,有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大般若之别部也。
般若,梵语prajn~a,慧之义。指照了法界、洞达真理之五种般若圣智。依般若心经疏、般若心经幽赞卷上所载,五种般若即:(一)实相般若,指真如之理。此理为般若之实性,故称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指清净无漏之慧。此慧能照见诸法无相,悉皆空寂,故称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指般若之章句。语言文字能诠般若之理,其性空寂,故称文字般若。(四)眷属般若,指六度万行。六度万行与妙慧相应,而能成就般若,为观照慧性之眷属,故称眷属般若。(五)境界般若,指一切诸法。诸法为般若真智之境界,境无自相,由智显发,故称境界般若。
据金刚经疏记科会卷一,五种般若系罗什三藏就大智度论所说文字、观照、实相等三般若中,于观照中开出眷属,于实相中开出境界者。又吉藏之大品经义疏卷一举出自性、共有、方便、境界、文字等五种毗昙之说,其中,境界毗昙相当于实相般若,自性毗昙相当于观照般若,文字毗昙相当于文字般若。[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二、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一上、般若心经会疏连珠记卷上、仁王经疏法衡钞卷一]
(名数)见般若条。
(名数)更开五种,该收般若之诸法。一实相般若(如上),二观照般若(如上),三文字般若(如上),四境界般若。为般若之所缘,一切诸法是也。般若之真智,以一切诸法为境界,故名之为境界般若。五眷属般若。煗、顶、忍、世第一法等,诸智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是皆观照般若,即慧性之眷属,故名为眷属般若。见金刚经刊定记二、三藏法数二十。
[出金刚经纂要疏刊定记] 一实相般若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语言文字。性本空寂。故名文字般若。四境界般若境界即诸法之境界也。谓境无自相。由智显发。以根本后得二智。照了一切诸法境界。悉本空寂。从境得名。故名境界般若。(根本智者。即菩萨亲证本 - 明·一如等 撰
禅林用语。真实之智慧称为般若,相似般若则指似是而非之智。禅林中每以“相似”一词贬称似是而非之事物,如相似禅、相似禅徒、相似言语(谓似是而非之宗义)等用辞常见于禅宗语录。碧岩录第七十八则(大四八·二○五上):“千个万个,更近傍不得,所谓以无所得是真般若,若有所得是相似般若。”
(仪式)转读大般若经六百卷也。见转大般若经条。
法界次第云:“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智慧有三种:一者、声闻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
一、求声闻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一”非学非无学智慧 非学非无学智慧者,如干慧地、不净观、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等。
“二”学智 学智者,苦法忍慧,乃至阿罗汉第九无间中金刚三昧慧。
“三”无学智 无学智者,阿罗汉第九解脱智,从是已后,一切无学无尽智,无生智等。
是为声闻智慧。
二、求辟支佛智慧亦如是。但以是人无漏善根纯熟,虽生无佛之世,不从他闻,自然觉悟得禅定,三界漏尽。所得三明六通等,为德小胜声闻,是为辟支佛智慧。又以观十二因缘智慧深利,能侵除习气,胜于声闻,从四谛观门断结,此为异也。
三、求佛道智慧者,菩萨从初发心已来,行六波罗密,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无余涅槃。随本愿力,从是中间,所有智慧,总相别相,一切尽知,是为佛智。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三种智慧,故名为般若。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随所修智慧中,能具足五种心者,是时般若名波罗密也。何等五?一者了知智慧实相,非境非智,心无所得,而能遍学三乘智慧,及一切世间知见。余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能如是,于所修智慧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得智慧,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智慧,皆名行般若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道果,方是般若波罗密具足成就。
今六波罗密,即菩萨正行之本,是以法华经云:“为求菩萨道,应说六波罗密。” - 明·杨卓
梵语prajn~a^-pa^ramita^。又作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或称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渊源,故又称诸佛之母。般若即慧,声闻、缘觉虽有所得,然彼等唯求速趣涅槃,不穷智之边际,故不能得般若波罗蜜;唯菩萨求一切智,遂以之达于彼岸,称具足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于成佛时转为一切种智,故般若波罗蜜不属于佛,不属于声闻、辟支佛,亦不属于凡夫,唯属于菩萨。关于般若波罗蜜之自性,大智度论卷十一举出多种说法。
又大乘庄严经论卷八详述般若波罗蜜之自性、因、果、业、相应及其品类,谓般若波罗蜜以正择出世间之法为其自性,以定持为其因,以获得善解脱为其果,以无上正择为其命,以正说正法为其业,以一切法之上首为其相应,以世间、出世间、大出世间为其品类。关于般若波罗蜜之修习法,诸经所举甚多,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举出五法,大乘宝云经卷二举出十法,另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波罗蜜多品、大智度论卷四、大品般若经卷八散花品等亦有述说。又诸经中亦多赞叹般若波罗蜜,及其异名者。[大品般若经卷十四佛母品、六度集经卷八、放光般若经卷四摩诃衍品、大智度论卷十八、卷四十三](参阅“般若”4301)
(术语)Prajñ&amacron;p&amacron;ramit&amacron;,新译家谓为般若波罗蜜多。于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中,皆为第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经中,虽说六波罗蜜,然以般若为诸波罗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标般若波罗蜜之名。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译为度或到彼岸。照了实相之智慧,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蜜。智度论十八曰:“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
般若译义是智慧,波罗蜜译义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是说般若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 陈义孝编
(经名)道行般若经之异名。
据地藏十轮经卷十福田相品载,般若有世间与出世间二种相,即: (一)世间般若,谓诸菩萨惟依读诵、书写、听闻,而为他人演说三乘中道之教,劝正修行,以灭除烦恼惑业;然此非为寂静真实之般若,乃为有见有相之般若(即世间之智),故有取有着,是为世间般若。(二)出世间般若,谓诸菩萨精勤修习菩提道时,随力读诵、书写、听闻而为他人演说三乘正法,然心中犹如虚空,平等寂灭,离诸名相,故无所取着,是为出世间般若。(参阅“般若”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