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2本字典中找到 154 條與「世界」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8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1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世界 惡世界 梵世界 佛世界 器世界 十世界 世界海 世界主 一世界 塵道世界 大千世界 花花世界 華藏世界 華積世界 華王世界 極樂世界 加持世界 金色世界 堪忍世界 離垢世界 妙喜世界 清淨世界 清涼世界 叁輪世界 叁千世界 十方世界 世界成壞 世界二義 世界界說 世界四持 世界四劫 世界無量 世界悉檀 世界宗教 娑婆世界 無邊世界 無佛世界 無垢世界 五重世界 小千世界 仰覆世界 一佛世界 有漏世界 雜生世界 中千世界 大莊嚴世界 華藏世界海 淨琉璃世界 蓮華藏世界 世界和平塔 四輪持世界 萬八千世界 小千世界等 臾那世界國 種種色世界 阿維羅提世界 國土海世界海 華藏世界成佛 南方無垢世界 叁千大千世界 十蓮華藏世界 世界成立次第 世界無量作意 娑婆世界位置 一大叁千世界 一世界內位置 一唾消世界火 東方萬八千世界 極樂世界/淨土 普門世界叁昧門 叁處蓮華藏世界 叁千大千世界藏 世界佛教青年會 世界紅卍會道院 世界宗教研究院 梵網經蓮華藏世界 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十二方淨土佛世界 世界佛教徒聯誼會 遍照十方熾然世界種 多世界中有多佛出世 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 二十重華藏莊嚴世界海 妙華布地胎藏莊嚴世界 一切世界贊歎諸佛莊嚴 多世界中同時有多佛出世 清淨世界中唯有純菩薩僧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 一世界中無二如來俱時出現 有情世界及器世界不應思議 極樂世界(sukhavati) ▲ 收起
佛學次第統編 【127】世界內位置

  一世界內位置,分地居、空居。
  一、地居  地居有叁界:
  一、琰魔王界  此界有二趣:一、地獄,二、餓鬼,在地下者。
  二、金輪王界  此界有二趣:一、人,二、畜生,在地面者。
  叁、釋天帝界  此界有二趣:一、二天(一忉利,二四王);二、神仙,在地上者。
  二、空居  空居有四天:一夜摩,二兜率,叁化樂,四他化。 - 明·楊卓

佛學大詞典 【128】一唾消世界

  乃佛藏經中所列之譬喻,系譬喻佛陀說無生無滅法以令人信解,其事甚爲希有。諸經論列舉之譬喻有若幹事例,“一唾消世界火”即其中之一。佛藏經卷上(大一五·七八叁上):“譬如有人嚼咽須彌,能令消盡,飛行虛空,不以爲患(中略)。譬如有人以石爲筏,從海此岸度至彼岸(中略)。譬如有人負四天下及諸須彌山河草木,以蚊腳爲梯,登至梵天(中略)。譬如劫盡大火燒時,人以一唾能滅此火,又以一吹還成世界及諸天宮。”蓋喻佛陀說無生無滅法能令人信解,此事之希有,有倍于上述諸奇特事例。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29】一唾消世界

  (譬喻)佛藏經上曰:“無明相中,假名相說,皆是如來不思議力。譬如有人嚼須彌山,飛行虛空,石筏渡海,負四天下及須彌山,蚊腳爲梯,登至梵宮,劫盡燒時,一唾劫火即滅,一吹世界即成,以藕絲懸須彌山,手接四天下雨。”止觀五下曰:“劫火起時,菩薩一唾火即滅。”性靈集一曰:“一唾能銷百界火,一朝能滅萬人愁。”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0】東方萬八千世界

  (雜語)法華經序品明如來之放光瑞。經文曰:“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同頌文曰:“眉間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

英漢對照詞典 【131】極樂世界/淨土

Pure  Land  of  Ultimate  Bliss  ==  極樂世界/淨土

This  is  the  Buddha  Land  of  Amitabha  Buddha.  In  Amitabha  Sutra,  there  is  full  description  about  this  Pure  Land.  This  is  the  world  of  utmost  joy  without  suffering.  With  the  spiritual  power  of  Amitabha  Buddha,  all  beings  in  this  world  will  understand  Buddhism  easily  and  practise  diligently,  and  attain  enlightenment  eventually.  Therefore  by  reciting  Amitabha  Buddha”s  name,  Buddhist  followers  hope  that  they  will  be  born  in  this  Pure  Land  after  their  lives  on  earth.  See  also  Nine  Stages  of  Lotus  Flowers.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2】普門世界叁昧門

  (術語)普眼叁昧門之異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3】叁處蓮華藏世界

  (名數)密教立叁處之華藏世界。其故以大日經立叁重之佛身,一加持身,二本地身,叁行者身。今約此叁身而成義,則加持身即他受用報身,是阿彌陀佛也,其住處名華藏世界。由是過西方十萬億淨土即有其處。青龍軌名彌陀爲蓮華藏。是五部中蓮華部報身之土也。本地身即大日如來也,此佛之住處名華藏世界。高廣無邊,而超相對,絕中邊不可定爲西方十萬億是五部中佛部自性法身之住處也。大日經所說之胎藏,華嚴經所說之華藏世界是也。行者身即我等自身也。一切衆生之幹栗多心,法爾有八葉形。是八葉之心蓮華。名曰華藏世界。是秘藏世界。見秘藏記鈔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4】叁千大千世界

  (術語)勝鬘經之語。勝鬘經寶窟中本曰:“隔別故稱爲界,叁千苞含人物,目之爲藏也。”

佛學大詞典 【135】世界佛教青年會

  (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  Youth)簡稱“世佛青”。爲全球性佛教青年之最高領導機構。一九七二年五月成立于錫蘭(今斯裏蘭卡)首都可倫坡,其會員迄今已涵蓋十叁個國家與地區,包括二十叁個地區中心,我國中國佛教會青年委員會與中華佛教居士會均爲該會地區中心。世佛青前身爲世界佛教友誼會(  World  Fellowshipof  Buddhists,簡稱世佛友)所屬青年委員會,後于世佛友第十屆大會中獨立成完整組織。

  世佛青成立以來,大力推展國際間佛教青年之聯誼與統一、文化、出版、藝術、學術研究、教育等活動,及全人類人道服務之工作。八○年代最突出的活動爲一九八五年七月在中華民國佛光山舉行“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會後發表“世佛青一九八五年佛光山宣言”,並編印實錄行世。

  目前該會之總部設于泰國曼谷。該會設會長一人,副會長六人,總會之決策機構爲“執行委員會”,另設有六個常設委員會。現任會長爲泰籍之帕洛伯先生(Phallop  Thaiarry)。我國星雲大師爲該會首任名譽會長。自一九八四年我國遊祥洲博士擔任該會副會長後,我國在該會之活動,已日益積極而重要。各會員組織中,以“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之發展過程與規模、組織運作、多元化活動等,最爲諸方所矚目。

佛學大詞典 【136】世界紅卍會道院

  系自我國道院興起之信仰團體。所謂道院,爲秘密結社之宗教團體及其寺院之總稱。民國五、六年(1916~1917)頃,山東省濱縣官吏劉福緣等人,設立乩壇,行扶乩之術,而以修身處世、精進修道、推展社會救濟活動等爲創立道院之宗旨。其後,作成“太乙北極真經”十二卷爲根本經典,製定坐法與祭式,乃以山東爲中心,傳播遠及河北、安徽、江蘇及東北地方。民國十一年四月設立上海道院,籌訂道院院規,擬辦各項慈善事業。九月,舉行紅卍會准備大會,並推玄機爲主席。十月,正式向政府登記爲世界紅卍會之慈善團體。其事業活躍,不限于國內,香港、新加坡皆設有支會,並遠及日本,其組織曾多達四百余處。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成立,翌年北伐成功,爲消除邪教淫祀,公布寺廟登記條例,在此情況下,紅卍教會以純粹之慈善團體受到認可;然民間則殊少受到政策之影響,仍普及如昔,直至二次世界大戰後始漸衰微。

  道院最重要之儀式即扶乩,以其扶乩結果主宰一切宗教活動。所謂扶乩之術,即設一乩壇,壇上供奉香花酒菜,壇前有二巫,各持占筆(T字型之棒)之兩端。神靈降臨乩壇後,巫者即以棒之前端不由自主地描畫文字于紙上或砂盤上,或稱爲神靈之啓示,或謂其乃巫者之自我催眠作用所致者。

  該會系以貫徹基督教、回教、儒家、佛教、道教等五教之真谛,以闡明大道爲宗旨。修道者融合道教之胎息法與佛教之坐禅,而尤重靜坐,故謂實踐乃以靜坐爲內功,以善行爲外功。修道者須守六箴、四誡及十誡文。

  道院之任務有:(一)崇尚道院,求得大同。(二)宣揚道旨,弘揚化度。(叁)設立學校,嘉惠平民。(四)力行善舉,救恤貧困。(五)興辦實業,充裕慈款。世界紅卍會以促進世界和平、救濟災患爲其目的,企補萬國紅十字會活動之不足。其事業大抵分爲臨時赈救與永久恤養兩部分。臨時赈救部通常爲災害救濟事業。永久恤養部則有卍醫院、貧民學校、貧民工廠(以貧民爲對象培養技術人員之場所)、因利局(貸款予貧民,以供給彼等無利息之營業資本)、育嬰院(保育院)、殘廢院(養老院)、慈濟印刷所等設施。此外亦進行冬令衣糧之救濟,與葬儀費用之提供等。[近代支那に于けゐ宗教結社の研究(酒井忠夫,近代中國研究)、支那に于けゐ新宗教の設立運動(水野梅曉)、中國佛教發展史(中村元)]

佛學大詞典 【137】世界宗教研究院

  (IASWR)一九七○年成立于美國紐約之宗教研究機構。創辦人爲旅美華僑沈家桢。該院研究重點爲佛、基督、印度、回、猶太等五大宗教。由于基督、猶太二教在美國已有良好之研究成績,故目前之研究重點置于其他叁教方面。該院之目標有下列諸項:收集及保存宗教資料;英譯出版各種語文之重要宗教資料;溝通各宗教,俾使合力服務人群;研究及介紹靜修與祈禱之實踐方法,俾使人類獲得甯靜之心境與幸福之生活。一九七二年該院與紐約州立大學合作,在該大學石溪校園內設立世界宗教研究院圖書館,主要藏有佛教及亞洲其他宗教之圖書二萬余冊,期刊二百余種,及以顯微攝影保存之抄本、珍本一萬余冊。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8】梵網經蓮華藏世界

  (界名)有千葉之一大蓮華中臺有盧舍那佛,千葉各爲一世界,盧遮那佛化爲千釋迦,居于千世界。複就一葉世界有百億之須彌山,百億之四天下(即叁千大千世界),百億之南閻浮提。千釋迦各化爲百億之釋迦,坐于百億之菩提樹下。見梵網經上。

法相辭典 【139】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佛地經論二卷叁頁雲:其身流布一切世界者:顯示世尊現從睹史天宮來下,殊勝功德謂現化身普于一切世界洲渚同時流下入母胎故。又雲:其身流布一切世界者:顯示世尊同時普于一切世界,示現受用及變化身殊勝功德。謂于一切無邊世界,隨所化宜,現琉璃等妙色身故。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0】十二方淨土佛世界

  (名數)見十二佛條。

佛學大詞典 【141】世界佛教徒聯誼會

  (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佛教國際組織。又稱世界佛教友誼會、世界佛教徒會議。簡稱世佛友誼會、世佛聯、世佛友。錫蘭(今斯裏蘭卡)佛教學者馬拉拉西克拉所倡建。一九五○年五月于錫蘭可倫坡舉行第一屆大會,共二十九個國家與地區之代表出席,宗旨爲普及佛陀之教義,促進佛教徒之聯合等,並經會議決定以公曆五月月圓日爲佛誕節(南傳),選舉馬拉拉西克拉爲主席,發行會刊,稱世佛聯評論。總部初設錫蘭可倫坡。一九五二年于日本召開第二屆大會,決定以六色旗作爲世界佛教教旗。一九五八年遷緬甸仰光。一九六九年四月決定永設于泰國曼谷。

  該會自成立迄今,先後召開十五次大會,即錫蘭之坎底與可倫坡(1950)、日本東京及京都(1952)、緬甸仰光(1954)、尼泊爾加德滿都(1956)、泰國曼谷(1958)、柬埔寨(今高棉)金邊(1961)、印度新德裏(1964)、泰國清邁(1966)、馬來西亞吉隆坡與槟城(1969)、錫蘭可倫坡(1972)、泰國曼谷(1976)、日本東京及京都(1978)、泰國曼谷及清邁(1980),第十四屆大會于一九八四年八月于錫蘭可倫坡舉行。第十五屆大會于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于尼泊爾加德滿都舉行。大會每隔兩年或叁年召開一次,其成員稱爲地區中心,至目前爲止,共有叁十四個國家與地區加盟,凡七十一個地區中心。我國目前亦爲該會會員國之一,惟于第叁(1954)、第四(1956)、第五(1958)、第六(1961)、第十(1972)、等屆,皆因政治關系而未派代表前往參加大會。

佛學次第統編 【142】遍照十方熾然世界

  一、遍照十方熾然世界種,在華藏世界之中心。
  二、遍照十方熾然世界種,最近之十浮幢佛刹圍繞,東方離垢焰起,順次右旋而爲一周。
  一、離垢焰  六、蓮花因
  二、無盡光  七、寶香藏
  叁、寶焰光  八、寶莊嚴
  四、帝青寶  九、金剛寶
  五、金剛輪  十、天城寶
  叁、遍照十方熾然世界種,在華嚴世界之中心,而華藏世界,凡有一百一十一香水海,皆重重圍繞此遍照十方熾然世界種。 - 明·楊卓

法相辭典 【143】世界中有多佛出世

  俱舍論十二卷十一頁雲:有余部師,說余世界,亦別有佛,出現世間。所以者何?有多菩薩,現俱修習菩提資糧。一界一時,可無多佛;多界多佛,何理能遮。故無邊界中,有無邊佛現。若唯一佛;設住一劫時,尚不遍爲一世界佛事;況同人壽,能益無邊。然諸有情,居無邊界,時處根性,差別無邊。佛應遍觀此有情類;如是時處,應見世尊,佛便應機現通說法,令其過失,未生不生,諸有已生,能令斷滅。令其功德,未生能生,諸有已生,能令圓滿。如何一佛,此事頓成。是故同時,定有多佛。然彼所引無處無位,非前非後,有二如來,出于世等;應共思擇:此言,爲說一界多界。若說多界;則轉輪王,余世界中,亦應非有。以說如佛,遮俱生故。若許輪王,余界別有;如何不許別界佛耶。佛出世間,具吉祥福。多界多佛,何過而遮。謂多界中,諸佛俱現,便能饒益無量有情,令得增上生,及決定勝道。 - 朱芾煌

俗語佛源 【144】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

  小說《西湖佳話·南屏醉迹》中有濟公的一段話:“你一個蠢和尚,怎得知佛家的妙用?豈不聞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何況偌大一井,怎容不得幾根木頭?”這種關于空間大小平等、涉入無礙的“不可思議”境界,在大乘經中多有反映。《維摩诘經·不思議品》謂:“以須彌(高山名)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楞嚴經》卷二也說:“不動道場,于一毛端,偏能含受十萬國土。”《華嚴經》更是反複論述世界的“涉入平等”。如《普賢行願品》說:“一切諸世界,入一微塵中;世界不積聚,亦複不離散。”又如《梵行品》說:“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中國的華嚴宗在《華嚴經》的教義基礎上,建立了“事事無礙”、“一多相容”、“微細相容”、“唯心回轉”等宗義。華嚴宗認爲:見須彌山高廣,是自心作大;見芥子微細,是自心作小。而須彌山和芥子本無大小之別,故得以涉入無礙。  (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