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名)梵名Tapana,八大地獄之第六。火隨身起,熱苦不堪,故曰炎熱。見俱舍論世間品。
八大地獄之第六,此地獄火隨身起,熱苦不堪。 - 陳義孝編
(術語)見死相條。
(界名)日日飲血之地獄。見地藏本願經上地獄名號品。
據俱舍論卷十一載,于贍部洲之下有八大熱地獄,每一地獄各有四面門,四門之外各有爐煨增(梵Kuku^la )、屍糞增(梵Kunapa )、鋒刃增(梵Asidha^ra^ )、烈河增(梵Ks!a^ra -madi^ )等四地獄,合爲十六遊增地獄,計八大熱地獄總合爲一二八遊增地獄。以有罪業之衆生遊于此處,倍增苦惱,故稱遊增地獄。
又作遊增地獄。即附屬于八熱地獄之小地獄。八熱地獄爲大地獄,每一大地獄各有十六小地獄。即于各大地獄獄城之四面門外,各有煻煨增、屍糞增、鋒刃增、烈河增四處,共計十六處,稱爲十六遊增地獄。八大熱地獄合爲一百二十八遊增地獄。有罪業者遊此地獄,倍增苦惱,故名遊增。俱舍論卷十一(大二九·五八中):“十六增者,八捺落伽四面門外各有四所,(中略)四面各四增,故言皆十六。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說名增。本地獄中適被害已,重遭害故。有說有情從地獄出,更遭此苦,故說爲增。”(參閱“地獄”2311)
(界名)八熱八寒爲大地獄。八大熱一一各有十六小地獄,以一獄城之四面門外,各有爐煨增、屍糞增、鋒刃增、烈河增之四處也,是名十六遊增地獄。八大熱合爲一百二十八遊增。有罪業之衆生遊此,倍增苦惱,故曰遊增。俱舍論十一曰:“十六增者,八捺落伽四面門外各有四所。(中略)四面各四增,故言皆十六。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說名增。本地獄中適被害已,重遭害故。”
在八熱地獄之中,每一根本地獄各有四門,每一門出去,都各有塘煨、屍糞、鋒刃、烈河等四類地獄,所以每一根本地獄,有十六遊增地獄。因這十六地獄是根本地獄的增屬,而且有罪業的衆生遊此,倍增苦惱,所以叫做遊增地獄。 - 陳義孝編
衆合,梵語sam!gha^ta,音譯爲僧幹。又作聚磕、堆壓、合會。八熱地獄之一。據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所載,此獄中有大石山,其山兩兩相對,罪人進入其中,兩山自然相合,堆壓糜碎罪人身體骨肉,其後兩山複還原處。又有大鐵象,舉身發火,蹴蹋罪人,使其身體糜碎,膿血流出。又有獄卒捉罪人置磨石中,以磨磨之,或以大石壓之,其淒苦難忍,欲求暫停而不可得。正法念處經卷六載,造殺生、偷盜、邪淫等叁不善業者墮于此獄,並依其所造之業分上中下,上爲墮根本合大地獄,中下則生十六別處,受極大苦。[大樓炭經卷二泥犁品、起世經卷叁、立世阿毗昙論卷八、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參閱“八熱地獄”311)
(界名)八大熱地獄之第叁。見地獄條。
八熱地獄之第叁。 - 陳義孝編
(界名)受苦之衆生不堪阿鼻之苦而叫喚,故曰阿鼻喚。
(名數)同于八寒地獄。
(名數)智度論所說十六小地獄之八地獄也。見地獄條。
(名數)與八炎火地獄同。
「八寒地獄」之一,此處衆生身體因嚴寒而皮肉破裂,似紅蓮華,「缽(罕)【金+本】」讀作「玻」。 - 莊春江居士編
缽頭摩,梵名Padma ,巴利名Paduma 。又作波頭摩地獄、缽特摩地獄、波頭地獄。意譯作紅蓮地獄。八寒地獄之一。據瑜伽師地論卷四載,受生此地獄者,嚴寒逼切,其身變成紅赤之色,皮膚凍裂,故稱紅蓮。另據立世阿毗昙論卷一地動品載,缽頭摩地獄爲十寒地獄中之第十,瞿伽離比丘以誹謗舍利弗及目犍連,墮此地獄。然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以之爲熱地獄之一種,其獄中皆呈赤色,如缽頭摩華之色,故稱缽頭摩。又謂此地獄中火焰熾盛,罪人距火一百由旬,火已燒炙;距火六十由旬,兩耳已聾;距火五十由旬,兩目已盲,無所複見。[大樓炭經卷二泥梨品、起世經卷四地獄品]
(雜語)見大悲千手獄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