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93 条与“外道”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8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132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外道 内外道 三外道 时外道 识外道 外道禅 外外道 本际外道 遍出外道 餔多外道 不修外道 出家外道 断见外道 筏蹉外道 梵天外道 赴火外道 记论外道 寂默外道 空华外道 空见外道 口力外道 苦行外道 离系外道 六师外道 髅鬘外道 露形外道 论力外道 裸形外道 冥初外道 牛狗外道 三种外道 色空外道 神我外道 胜密外道 十三外道 时论外道 时散外道 事火外道 寿者外道 数论外道 顺世外道 宿作外道 天魔外道 投渊外道 涂灰外道 外道梵天 外道居处 外道六师 外道三宝 外道四见 外道四论 外道四执 外道四宗 外道问佛 外道五种 外道仙人 外道相善 无惭外道 无因外道 先尼外道 小乘外道 邪魔外道 邪因外道 鸺鹠外道 哑羊外道 一识外道 一因外道 雨众外道 竹杖外道 自饿外道 自然外道 自坐外道 阿赖耶外道 二十种外道 附佛法外道 六苦行外道 曼荼罗外道 摩纳婆外道 摩奴阇外道 内外道四执 尼干子外道 三十种外道 声生者外道 声显者外道 兽主外道派 外道十六宗 外道十一宗 外道之梵天 无因果外道 自在天外道 大自在天外道 佛伏苦行外道 九十六种外道 九十五种外道 六种苦行外道 外道弟子三种 外道略说法要 外道七种无常 内道与外道差别 外道不断我语取 外道法是颠倒说 外道小乘涅槃论 外道小乘四宗论 一切智六师外道 德慧菩萨伏外道处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破外道小乘四宗论 释外道小乘涅槃论 四种不死矫乱外道 外道计九执生世间 外道所执总有四种 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 色无色天计涅槃外道 舍利子与外道论议处 外道处总有三种衰损 外道杀淫女以谤佛处 外道说法与如来说法 外道有二种杂染根本 诸外道见违诤所生众苦 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外道于无我法性难入难了 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 外道恶说法律中有七种过失 外道论中决定无有众苦边际 诸外道辈略有五种愚夫之相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内法弟子与外道弟子不同品类 俱利伽罗大龙胜外道伏陀罗尼经 菩萨所修无量与外道二乘有共不共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 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盘论 ▲ 收起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27】曼荼罗外道

  (流派)自在王菩萨经列种种之外书,中有曼荼罗咒术经。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28】摩纳婆外道

  (杂语)见外道条附录。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29】摩奴阇外道

  (术语)见外道条附录。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30】外道四执

  (名数)又云四宗。三论所诽斥之内外四执也:一一切外道,不达二空而存人法者。二毗昙宗,即萨婆多,虽已得人无我,而执法之有性者。三成实宗,虽具辨二空,而明空犹不了者。四大执,大乘中一切有所得之见也。三论玄义曰:“但邪谬纷论,难可备序。三论所斥,略辩四宗:一摧外道,二析毗昙,三排成实,四呵大执。(中略)问此之四执优降云何?答:外道不达二空,横存人法。毗昙已得无我,而执法有性。跋摩(成实)具辨二空,而照犹末尽。大乘乃言究竟,但封执成迷。”又,谓固执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等之四句也。

佛学大词典 【131】尼干子外道

  尼干子,梵名Nirgrantha  -putra  ,全名  Nirgrantha-jn~a^taputra  ,巴利名Nigan!t!ha-putta  。印度古代六师外道之一,外道四执之一,外道十六宗之一,二十种外道之一。又作尼乾陀子外道、尼犍子外道、尼犍陀弗咀罗外道、尼干弗陀怛罗外道、尼犍陀子外道,或称尼犍子论师。此外道因以修苦行,离世间之衣食束缚,而期远离烦恼之结与三界之系缚,故有离系、不系、无继、无结等译名。又此外道不以露形为耻,故世人贬称为无惭外道、裸形外道。开祖为勒沙婆(梵R!s!abha  ),至尼乾陀若提子(巴Nigan!t!ha-na^taputta  )为中兴之祖。后世则称之为耆那教(梵Jaina  )。其出家修习苦行、实行教理者,通称为尼犍陀。

  于尼乾陀若提子入寂后不久,尼干子外道分成空衣(梵Digambara  )、白衣(梵S/veta^mbara  )二派。空衣派主倡不着衣而裸体生活,一般称为裸形外道、露形外道。白衣派则流行于北印度之僧诃补罗国一带,为避寒气而着白衣,此或即其分裂为二派之原因。大唐西域记卷三(大五一·八五五下):“本师所说之法,多窃佛经之义,随类设法,拟则轨仪;大者谓苾刍,小者称沙弥,威仪律行,颇同僧法,唯留少发,加之露形,或有所服,白色为异,据斯流别,稍用区分。其天师像窃类如来,衣服为差,相好无异。”另据玄应音义卷十载,此外道拔发露形、无所贮蓄、以手乞食、随得即食。

  由于与佛教有不少类似点,故近代西欧学者曾有一段时期认为耆那教系由佛教转化而来,然深入研究二教之后,始知二者之最初,即大异其趣。盖耆那教否定吠陀教权,禁止祭仪,诫杀生等,此与佛教类似;而劝苦行,区别四姓,则不异于婆罗门教而与佛教迥异。总之,耆那教可视为调和佛教与婆罗门教二者思想之代表,就现今印度所存留之古代建筑遗迹而言,可谓明显具有倾向于印度教、耆那教与佛教三教并立之色彩。[杂阿含经卷五、卷二十一、中阿含卷四尼干经、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一至卷十、注维摩经卷三、百论疏卷上之中、俱舍光记卷十五、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参阅“尼乾陀若提子”1890)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132】尼干子外道

印度古代六师外道之一,此外道因以修苦行,离世间之衣食束缚,而期远离烦恼之结与三界之系缚,故有离系、不系等译名。又此外道不以露形为耻,故世人贬称为无惭外道、裸形外道。开祖为勒沙婆,至尼乾陀若提子时,为中兴之祖。后世则称之为耆那教。尼乾陀若提子入寂后,此外道分成空衣、白衣二派。空衣派主倡不著衣而裸体生活,一般称为裸形外道、露形外道。白衣派则流行于北印度之僧诃补罗国一带,为避寒气而著白衣,此或即其分裂为二派之原因。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 于凌波居士著

佛学大词典 【133】三十种外道

  系大日经卷一入真言门住心品所列举外道之分类,即:(一)时外道,即妄计一切万物皆以“时”为生因。(二)地等变化外道,又作五大外道。即妄计地、水、火、风、空等五大为万物之因。(三)瑜伽我外道,又作相应外道。即妄计学定者之内心相应之理为真我。(四)建立净外道,即妄计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为清净。(五)不建立无净外道,即妄计不建立一切法,而以无为无修为真我。(六)自在天外道,即妄计自在天为常、自在,为万物之生因。(七)流出外道,即妄计由手生出一切法。(八)时外道,此与前记之时外道稍异。即妄计“时”为自在天所造作。(九)尊贵外道,即妄计那罗延天湛然常住,为万物之生因。(十)自然外道,即妄计一切法皆自然而生,无有造作者。(十一)内我外道,即妄计身中别有我性,能运转此身做各种事。  (十二)人量外道,即妄计神我之量,等同人身之大、小。(十三)遍严外道,即妄计神我虽能造作诸法,然世间诸尊胜遍严之事,则皆我之所为。(十四)寿外道,又作寿者外道。即妄计一切法乃至四大、草木等皆有寿命。(十五)补特伽罗外道,即妄计补特伽罗由今世趣入后世。(十六)识外道,即妄计识遍满一切处,乃至地、水、火、风、空亦皆遍满。(十七)阿赖耶外道,即妄计阿赖耶识能持此身,含藏万象。(十八)知者外道,即妄计身中有知者,能知苦、乐等事。(十九)见者外道,即妄计身中有见者,此见者即为真我。(廿)能执外道,即妄计身中别有能执者为真我。(廿一)所执外道,即妄计所执之境界为真我,此我遍于一切处。(廿二)内知外道,即妄计身中别有内知者为真我。(廿三)外知外道,即妄计别有了知外尘境界之“外知者”为真我。(廿四)  社怛梵外道,此与知者外道大致相同。(廿五)意生外道,又作摩奴阇外道。意生(梵manuja  ,音译摩奴阇),译作人、人生。即妄计人由人而生。(廿六)儒童外道,又作摩纳婆外道。儒童(梵ma^nava  ,音译摩纳婆),译作胜我。即妄计我于身中最为胜妙。此为毗纽天外道之部类。(廿七)常定生外道,即妄计我为常住,不可破坏,自然常生而无更生。(廿八)声外道,分为二:(1)声显外道,即妄计声之体为本有、常住,以缘而显之。(2)声生外道,即妄计声之体本无,以缘而生,生已,则为常住。(廿九)非声外道,即妄计拨无声体及声字处。大日经之本文原将声显、声生二外道合并为声外道,而总计二十九种,然大日经疏卷一则将二者别立,总成三十种。此外,大日经疏拾义钞卷六,将二十九种外道加“总我”,成为三十种外道。[大智度论卷十二、卷三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外道小乘涅槃论、成唯识论卷一、大日经疏卷二、大日经疏钞卷一末、十住心论卷一](参阅“外道”1867)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34】三十种外道

  (名数)一时外道,以时为生因者。二五大外道,以地水火风空五大为生因者。三相应外道,计学定者内心相应之理为真我者。四建立净外道,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以之为清净者。五不建立无净外道,与上相反,不建立一法,无所修之净法者。六自在天外道,以自在天为生因者。七流出外道,与建立外道相似,建立谓自心生一切法,此则谓自手出一切法也。八尊贵外道,以那罗延天为生因者。九自然外道,计万物为自然之法者。十内我外道,计身中别有我而运转此身者。十一人量外道,计神我之量,或大或小,等于人身者。十二遍严外道,计神我虽能造诸法,而世间有尊胜遍严之事,是我之所为者。十三寿者外道,计一切之法,至于草木四大皆有寿命者。十五识外道,计有识遍于一切处,地水火风识皆遍满者。十六阿赖耶外道,计有阿赖耶识持此身,含藏万像者。十七知者外道,计身中有知者。能知苦乐等事者。十八见者外道,计身中有见者,是为真我者。十九能执外道,计身中别有能执者。是为真我者。二十所执外道,计能执者是识心,其所执之境界,是真我者。二十一内知外道,计身中别有内知者,是为真我者。二十二外知外道,计有外知者,知外尘之境界,是为真我者。二十三社怛梵外道,社怛梵,古来不勘翻名,是与知者外道之宗计大同者。二十四摩奴阇外道,摩奴阇翻为人,计人由人而生者。二十五摩纳婆外道,摩纳婆译为胜我,计我于身心中最为胜妙者。是毗纽天外道之部类也。二十六常定生外道,计我是常住,不可破坏,自然常生而无更生者。二十七声显者外道,计声以缘而显,声之体为本有常住者。二十八声生者外道,计声本无,以缘而生,生已,即常住者。二十九非声外道,拨无声体者。已上二十九种之外道加一总我,称为三十种之外道。见大日经疏十二,十住心广名目一。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35】声生者外道

  (流派)三十外道之一。见外道条附录。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36】声显者外道

  (流派)三十外道之一。见外道条附录。

佛学大词典 【137】兽主外道

  梵名Pa^s/upata  。印度教湿婆派之一。广义而言,为别于湿婆悉檀派(梵S/aiva  -siddha^nta  ),而专指崇拜湿婆为兽主之宗派。狭义而言,指成立于八世纪以前,古称大自在天(梵Ma^hes/vara  )外道之教派。该派主张主宰神(湿婆)为动力因(梵ka^ran!a  ),兽之个人我及自然世界为其结果(梵ka^rya  )。于此大悟下,勤修瑜伽,履行诸种义务,遵守规定,依之解脱现世生存之苦,即此派之根本宗旨。

佛学大词典 【138】外道十六宗

  系印度古代诸外道分类法之一。又作十六异论、十六外论,十六外道、十六计。此系法相宗窥基根据瑜伽师地论卷六、卷七、显扬圣教论卷九、卷十等所揭举之十六异论,稍改其名称而成,称为十六宗,并于所撰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中详加解说。兹述其说如下:

  (一)因中有果宗,又称因中有果论。本宗妄执诸法之“因”为常恒,且具有“果”之性质。据法华经文句卷九上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十之一载,数论外道有此妄执。然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载,此系雨众外道之妄执。或谓数论外道即雨众外道。如稻以谷为因,欲求稻时唯有先种谷,则稻定从谷生,不从麦生,故知谷之因中已先有稻性。(二)从缘显了宗,又称从缘显了论。本宗妄执“声”或“法”之体为常恒,须藉众缘始得彰显。如声论外道、数论外道之说。(三)去来实有宗,又称去来实有论。本宗妄执过去、未来犹如现在,皆为实有不假。乃梵网六十二见中之遍常论。如胜论外道、时论外道之说。(四)计我实有宗,又称计我论。本宗妄执即离蕴之我,及非即非离蕴之我,而执持“我”为实有、常一。亦即执著有我、有萨埵、有命者、有生者等,此乃由于生起五觉而知有我。乃梵网六十二见中之遍常论。如数论、胜论、离系、兽主、赤衣、遍出等一切外道及小乘犊子部等皆有此说。(五)诸法皆常宗,又称计常论。本宗妄执诸法之全部或部分为常住。亦即执着我及世间皆为常住。乃梵网六十二见中之遍常论与一分常论。如数论外道等之说。(六)诸因宿作宗,又称宿作因论。本宗妄执人类现在所受之苦,皆以过去宿作之恶为因。若现在精进,则可日渐消除旧业,故主张修苦行,一方面消除旧业,一方面不再造新业,即可得解脱。如离系(尼犍子)外道之说。(七)自在等因宗,又称自在等作者论。本宗妄执诸法皆为自在天等所变现。亦即执着诸法为大自在天,丈夫、大梵,或时、方、空、我等“因”所变化而来。乃梵网六十二见中之一分常论。如摩醯首罗论师等之说。(八)害为正法宗,又称害为正法论。本宗妄执以食肉而杀害生物为正宗。亦即诸婆罗门为欲食肉,乃认为因祀祠、咒术等祭仪而杀害诸生物,则祭者与祭物皆得生天。如本劫论者之说。(九)边无边等宗,又称有边无边论。本宗妄执世间为有边或无边。乃梵网六十二见中之有边等论。(十)不死矫乱宗,又称不死矫乱论。本宗妄执梵天不死。若有问道者,则以矫乱之言答之。乃梵网六十二见中之不死矫乱论。(十一)诸法无因宗,又称无因见论。本宗妄执诸法皆系无因而起。乃梵网六十二见中之无因生论。如无因外道之说。(十二)七事断灭宗,又称断见论。本宗妄执欲界之身、欲界之诸天、色界之诸天、四无色处七事之果报等,皆于死后断灭。乃梵网六十二见中之断灭论。如诸断见外道之说。(十三)因果皆空宗,又称空见论。本宗否认因果说,妄执一切皆空。(十四)妄计最胜宗,又称妄计最胜论。本宗妄执四姓中之婆罗门为最胜种,乃梵王之子民;其余三姓则为劣种,皆非梵王之子民。(十五)妄计清净宗,又称妄计清净论。本宗妄执即时受用诸天之五欲,乃为现法涅槃。或修持牛戒、狗戒、以食粪、草等求得解脱。如现法涅槃外道及水等清净外道之说。(十六)妄计吉祥宗,又称妄计吉祥论。本宗以祭祀日月、星宿为得吉祥、福报之举。如历算外道之妄见。

  此十六宗之说或系基于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所列举之六十二见说而来,除因中有果、从缘显了、诸因宿作、害为正法、因果皆空、妄计最胜、妄计吉祥等七宗不见有相当者外,其他诸宗则皆存其义旨。[梵网六十二见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九、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慧琳音义卷二十五、十住心论卷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39】外道十六宗

  (名数)又名十六异论。见外道条附录十六外论项。

佛学大词典 【140】外道十一宗

  统摄印度古代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涅槃经卷十等,分印度古代之外道为九十五种,华严四祖澄观则将九十五种归纳为十一宗。今依其所撰之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三略述如下:(一)数论师,计从冥而生数,即慧。数论,即从数起论或论能生数之义。谓数论师妄执由冥(自性)生觉,从觉而生我心,乃至十一根,合冥、神我而成二十五谛。冥为万物生成之因,神我为我知者,其余诸谛皆能变异。(二)卫世师,计六句生。卫世,意即无胜;其人生于佛前八百年,世称鸺鹠仙人,于获五种神通(足不履地、知人心、命、眼观千里、呼名即至、履石壁而无碍)后,说论十万偈,自以为已证得菩提,便欣然入灭。其所执之六句为:(1)实(有九种),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2)德(有二十四种),即道德。(3)业(有五种),即动作、作用。(4)  大有(唯一),谓实、德、业同为一有。(5)同异(亦一),如由地望地为同,由地望水即异,水、火、风等亦然。(6)和合,诸法和合而有住。(三)涂灰外道,涂灰外道与诸婆罗门共执欲界第六之自在天,其体性实有而遍常,能生诸法;且能于六道中,各现其形以教化众生。(四)围陀论师,妄执四姓由那罗延天所生。围陀,意即智论;那罗延,意即钩锁力士。谓围陀论师妄执自那罗延天脐中生大莲花,莲花之上有梵天,继由梵天之口生婆罗门、自两臂生刹帝利、自两髀生毗舍、自两脚跟生首陀罗等四姓,故婆罗门为最优秀之种姓。(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谓此外道妄执过去世之初际(本际)世间唯有大水,当时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鸡卵,后分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复能出生一切万物,故以梵天为生万物之主。(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谓此外道妄执万物从“时”而生;如草木之随“时”而生花、生果,亦即万物系随“时”而荣枯、生死。故“时”为常、为一。此论属见果而知因。(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谓此外道妄执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于灭后则还入于四方。故“方”为常、为一。(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路伽耶,意即顺世。谓此外道妄执色、心等法,皆由地、水、火、风四大之极微(原子)而生。又世间万物虽无常,于死灭后还归四大,然极微之体实有不坏,为能生万物之因。(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为万物因。谓此外道妄执由空生风,由风生火,由火生暖,暖生水,水生冻,遂成坚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终则还归于虚空。(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谓此外道妄执一切众生皆随宿世所作之本业而受苦乐之报。若能持戒精进,身心受苦,则能破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亦灭,即可得涅槃。故妄执宿世所作为一切之因。(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谓此外道妄执一切万物皆无因无缘,自然而生,自然而灭。[瑜伽师地论卷六、卷七、显扬圣教论卷九、卷十、大毗婆沙论卷十一、卷十二](参阅“外道”  1867)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41】外道十一宗

  (名数)九十五种之外道,以十一宗统收之。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故名为数论,又论能生之数,故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由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前二十四谛从神我生,以神我为主。神我者常觉明了,常住不坏,而摄受诸法。是故神我是常一,为万物之因,涅槃之因也。二卫世师,计六句生。梵语卫世,华言无胜。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其师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游方乞食,似鸺鹠鸟。故时人名为鸺鹠仙人。及获五通,遂说论十万偈,以证菩提。六句生者,一实,谓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二德,即道德也。三业,即作用也。四大有,与实德业同为一有。五同异,如地望于地是同,望于水即异,水火风等亦然。六和合,诸法之和合也。如鸟之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三涂灰,计自在天生万物。涂灰者,即外道之名。此外道计欲界第六之自在天,能生万物。四阐陀论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梵语阐陀,华言智论,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以其骨节钩锁而有力故也。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者,自口生婆罗门,自两臂生刹利,自两[月*坒]生毗舍,自两脚生首陀。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梵语安荼,无翻语。本际者,即过去世之初际也。此外道计世间最初有大水,时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鸡卵,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复能出生一切有命无命之物。故梵天是生万物之主。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此外道自见草木等物,时有生华,时有生果,时有作用,或舒或卷,使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而不可见,然以此华实等,则知有时也。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此外道计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此外道计色心等法,皆由四大之极微能生尘色,是极微,其体实有,世间之尘物,虽为无常,而极微之因,则不坏也。九口力论师,计下虚空为万物因。此外道计由空生风,由风生火,由火生暖,暖生水,水生冻,作为坚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终则还归于虚空。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之报,皆随宿世本业之所作。若持戒精进,身心受苦,则能坏本业。本业既尽,则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之所作,为一切之因。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此外道计一切万物,因无,缘亦无,皆自然而生,皆自然而灭。见华严演义九。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42】外道之梵天

  (天名)外道所见之梵天,有三种:一、自那罗延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四姓之人类及一切。是鞞陀论师之说也。外道小乘涅槃论曰:“问曰:何等外道说梵天是涅槃因?答曰:第四外道围陀论师说,从那罗延天,脐中生大莲华,从莲华生梵天祖公,彼梵天作一切命无命物。从梵天口中生婆罗门,两臂中生刹利,两髀中生毗舍,从两脚跟生首陀,一切大地是修福德戒场。(中略)于界场中杀害供养梵天得生彼处名涅槃。”大日经疏二曰:“围陀是梵王所演四种明论,大围陀论师是受持彼经能教授者。(中略)于彼部显之中梵天犹如佛,四韦陀典犹如十二部经,传此法者如和会僧。”二、自綼纽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八子而为一切万物之元,是綼纽论师之梵天说也。智度论八曰:“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于诸淫嗔已尽无余。”三、以摩醯首罗为法身,以那罗延为报身,以梵天为应身,是摩醯首罗论师之说也。提婆论曰:“梵王那罗延摩醯首罗,一体三分。”玄应音义二十五曰:“那罗延,那罗此翻为人,延那此云生本。谓人生本,即是梵王。外道谓:一切人皆从梵王生,故名人生本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43】无因果外道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计草木自生自死,人亦同之者也。见行事钞下四之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44】自在天外道

  (流派)见自在等因宗条。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