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风三昧也。
巴利语vi^mam!sa^-sama^dhi。为增大“四神足”中之第四“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而得之禅定。[清净道论三](参阅“四神足”1751)
(779~858)日本天台宗僧。伊予(爱媛县)人。师事最澄、义真,研学精深之义理。弘仁六年(815)被召于宫中修法。致力于睿山戒坛院之建立。最澄入寂后,即奉敕兴建大乘戒坛。后任延历寺别当之职。世称别当大师。天安二年示寂,享年八十。此外,本朝高僧传谓师与空海之弟子泰范为同一人,然于高雄山寺之灌顶记与空海之传记中,同时列出光定与泰范二人之名。[文德实录卷十、睿岳要记、性灵集卷下]
(1939~ )台湾台北人,俗姓吕。民国五十一年(1962),礼仁达法师出家,翌年受具足戒于大觉寺。五十五年亲近甘珠活佛学密,复于六十五年亲近丹吉仁波切,专修密法,受无上大灌顶,金刚法号名“大福藏智慧剑”,简称“智慧剑”。主持佛教出版社、佛教书局,编印佛教大藏经,并刊行印光大师全集、蕅益大师全集、宝静大师全集等。于佛教文化事业之推动,不遗余力。
(Hedin, Sven; 1865~1952)瑞典之地理学者,亦为著名中亚探险家。西元一八八五年至一八八六年,旅行至波斯、美索不达米亚,成为波斯探险团之一员,途经撒马尔罕、喀什噶尔(1890~1891),复从乌拉山、帕米尔高原,横越塔克拉马干沙漠、青海等地,再经张家口而至北平(1893~1897);其后又至塔里木盆地、西藏中部之湖沼地带探险(1899~1902),于罗布泊附近发现古代都市楼兰之遗址(1901)。发掘搜集许多古代文书及考古学遗物。其后越过喀喇昆仑山脉,通过喀什米尔、喀什噶尔,经由俄国返国。一九○五年,又由波斯至印度,进入西藏西北,并至印度河调查诸河川之水源、水脉,而于喜马拉雅山北边,发现许多与其平行之山脉,此一山系之发现,实具有重大意义。一九○八年经由日本回国。一九二七年组成西北学术探险团(The Sino-Swedish Expedition),复得瑞典、中国、印度学者之协助,而进行大规模之远征。自东蒙古(热河地方),经过新疆、波斯,再由西藏北部,跨越天山,从事大规模之考古、地质学、生物、人类、民俗、宗教等研究,成绩斐然,对佛教文物之贡献甚钜。
主要著作有:Die geographisch-wissenschaftliche Ergebnissameiner Reise in Zentralasien ,1894~1897, 1900; Scientific results of a journey in Central Asia1899~ 1902, 6 vols., map 2 vols.,1904~1907; Southern Tibet , discoveries in former times compared with my own researches of1906~1908, 9 vols ., map 2 vols.,1917~1922; History of the expedition in Asia 1927~1935, 4 vols.,1943~ 1945.
(1929~ )台湾高雄人,俗姓刘。别号会照。日本东京立正大学硕士。民国三十一年(1942),依高雄美浓镇朝元寺信行法师出家。四十一年,于大仙寺受具足戒,同年晋任朝元寺住持。师宅心慈悲,热心公益,六十四年耗资百余万,兴建美浓双溪大桥,以利地方。于六十七年当选全国好人好事代表。
参见(梁_慧晈)《高僧传·道温传》。 - 顾伟康编
(术语)自身出火之禅定。见火生三昧条。
梵语sama^dhi。指禅定之境。谓于诸法不起妄想妄念。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又于密教,指寂静清凉之三昧。大日经疏卷四(大三九·六二二下):“于北方观不动佛,作离热清凉住于寂定之相。”
(术语)离妄心妄想云寂定。无量寿经上曰:“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净影疏上曰:“一切法中不起妄想名广寂定。”
或可理解为「依见(观想)所成就的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见等至」(见正受),参看「正受」。 - 庄春江居士编
(术语)持戒与禅定也。制身云戒,慎心云定,净心诫观上曰:“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
持戒与禅定。 - 陈义孝编
持戒与禅定。定即禅定。简称戒定。
- 梵心居士编
(术语)同于等至。
瑜伽十八卷二页云:云何具定?谓能乃至离无所有处欲,证得非想非非想处。 - 朱芾煌
梵语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又作一定。略作定。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修行六波罗蜜可得六决定,即:布施可得财成决定、持戒可得生胜决定、忍辱可得不退决定、精进可得修习决定、禅定可得定业决定、智慧可得无功用决定。[俱舍论卷二十三、往生论注卷下](参阅“六决定”1267)
(术语)谓事定而无动也。无量寿经上曰:“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胜鬘经宝窟上末曰:“决定谓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