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53 條與「往生」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8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126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往生 二往生 往生傳 往生集 往生講 往生論 往生門 帶業往生 兜率往生 法爾往生 即得往生 戒門往生 九品往生 狂亂往生 難思往生 念佛往生 女人往生 叁種往生 十方往生 十念往生 順次往生 四種往生 宿善往生 他力往生 往生禮式 往生禮贊 往生論偈 往生論注 往生拾因 往生要集 往生一定 未來往生 無記往生 五逆往生 正念往生 諸行往生 不體失往生 淨土往生傳 淨土往生論 九品往生經 九品往生社 決定往生集 難思議往生 念佛往生願 女人往生願 拾遺往生傳 隨願往生經 往生禮贊偈 已今當往生 發願便得往生 後拾遺往生傳 七有天人往生 十四佛國往生 雙樹林下往生 本朝新修往生傳 淨土往生論注解 密咒圓因往生集 日本往生極樂記 往生淨土忏願儀 新修淨土往生傳 九品往生阿彌陀經 往生淨土是密意說 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 昙泓《淨土往生傳》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新編古今往生淨土寶珠集 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 辯才(唐朔方)《淨土往生傳》 大行(唐兖州)《淨土往生傳》 道昂(唐相州)《淨土往生傳》 道綽(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法持(唐金陵)《淨土往生傳》 法祥(唐同州)《淨土往生傳》 法照(唐五臺)《淨土往生傳》 法智(隋天臺)《淨土往生傳》 功迥(唐陳留)《淨土往生傳》 灌頂(唐天臺)《淨土往生傳》 懷玉(唐臺州)《淨土往生傳》 慧日(唐洛陽)《淨土往生傳》 慧思(陳南嶽)《淨土往生傳》 明贍(唐終南)《淨土往生傳》 齊翰(唐吳郡)《淨土往生傳》 僧藏(唐汾州)《淨土往生傳》 僧衒(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善導(唐京師)《淨土往生傳》 善胄(唐京師)《淨土往生傳》 少康(唐睦州)《淨土往生傳》 神皓(唐吳郡)《淨土往生傳》 神素(唐蒲州)《淨土往生傳》 聖位經欲界生必不往生色無色界 惟岸(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惟恭(唐荊州)《淨土往生傳》 雄俊(唐成都)《淨土往生傳》 真慧(隋蒲州)《淨土往生傳》 知玄(唐彭州)《淨土往生傳》 智舜(隋趙郡)《淨土往生傳》 智通(隋河東)《淨土往生傳》 智琰(唐武丘)《淨土往生傳》 智顗(隋天臺)《淨土往生傳》 自覺(唐鎮州)《淨土往生傳》 道瑗(劉宋丹陽)《淨土往生傳》 道珍(蕭梁廬山)《淨土往生傳》 法琳(北齊靈建)《淨土往生傳》 法盛(劉宋金陵)《淨土往生傳》 鴻莒(後唐溫州)《淨土往生傳》 慧恭(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慧光(北齊邺下)《淨土往生傳》 慧進(南齊楊都)《淨土往生傳》 慧命(後周河陽)《淨土往生傳》 慧虔(東晉山陰)《淨土往生傳》 慧永(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慧遠(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九品往生阿彌陀叁摩地集陀羅尼經 僧濟(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僧柔(北齊靈鹫)《淨土往生傳》 僧睿(姚秦東安)《淨土往生傳》 僧顯(西晉江東)《淨土往生傳》 紹岩(大宋錢塘)《淨土往生傳》 守真(大宋東京)《淨土往生傳》 昙鑒(劉宋江陵)《淨土往生傳》 昙鸾(後魏壁谷)《淨土往生傳》 晤恩(大宋余杭)《淨土往生傳》 志通(石晉鳳翔)《淨土往生傳》 劉程之(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密咒圓因往生集(一卷 有賀宗壽序)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一名勝福往生淨土經) ▲ 收起
曆代名僧辭典 【127】自覺(唐鎮州)《淨土往生傳》

釋自覺。博陵望都人。十歲事本郡開元寺知欽。爲弟子。欽觀其志不群。命名曰自覺。因戲之曰。聞名思義得無益乎。覺曰。佛種從緣起。安忘明誨哉。唐至德二年受具。北詣靈壽禅法寺。習諸經律大小之乘。條然分辯。久而念曰。人事紛紛。日新萬端。若入泰山。得一盤石之上結茅。以居足矣。大曆元年。得平山之西重林院。覺曰。空山無人煩慮不生。以煩慮不生之地。豈宜佛教無聞乎。固有鬼神之道在焉。于是爲諸幽陰。晨夕講貫者叁年。五年天其大旱。群盜蜂起。加又林麓蒙翳。虎狼交迹。覺采果實。日充一食。恒陽節度使張昭。以時亢旱。聞覺精苦屢有祥感。躬自入山。請曰。昭無政術禍累百姓。叁年亢陽。涓澤不下。引咎自責。良無補矣。又曰。昭聞。龍王依師聽法。與諸俦類。忘其施雨願哀蒸黎。以起大悲。則昭之誠無患矣。覺乃焚香。遙望潭洞而祝曰。惟龍之爲雨澤其滋。不滋不澤。龍孰爲德。不頃刻雲霧四起。甘澤大下。是歲恒陽之人。爲之有年。覺自入法以來。嘗發四十九願。其一願者。願由大悲菩薩接見彌陀。于是鸠率檀度。鑄大悲像。高四十九尺。造寺居之。及寺之成。盛陳佛事。于大悲前俯伏泣曰。聖相已就。梵宇已成。願承聖力。早登安養。其夜叁更。忽有祥光二道。作中金色。光中阿彌陀佛。乘雲而下。觀音勢至左右隨之。佛垂金臂。案覺首曰。守願勿悛。利物爲先。寶池生處。孰不如願。俄而光收雲斂。杳無眹迹。後十一年七月望夕。複見一人于雲間現半身。有若毗沙門狀。俯謂覺曰。安養之期于斯至矣。即日覺以所見告弟子。訓其精勤。勇猛于如來法。無生懈惰。既而于大悲前。跏趺化識。弟子欲奉靈龛。以歸舊山。州人苦留。遂于大悲寺南遷塔焉。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28】道瑗(劉宋丹陽)《淨土往生傳》

尼道瑗。俗姓江丹陽人也。或雲丹徒人。少以聰悟。自得經籍書史。皆所博涉。成戒之後。研味叁藏。尤得其要。晉孝武泰元中。皇後美其高行。凡所資善多歸其寺。豪婦貴女。爭與之遊。宋元嘉八年。大造佛像。以廣福業。彭城金像二軀。瓦官寺彌勒行像一軀。建興寺金像二軀。建福寺臥像並普賢行像兩軀。又隨其像。陳獻幡華。頗極精麗。十五年又造金無量壽像一軀。願憑其像。接置西方。明年夏四月十一日。像于眉間。大放光明。以照其寺。寺內盡如金色。于金色中。無量壽佛。與瑗記曰。汝舍此報必遂依我。當善護持勿生疑慢。瑗得其記彌增感悅。旋于其月望日。就其像前。坐以終報。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29】道珍(蕭梁廬山)《淨土往生傳》

釋道珍。不原其氏。梁天監中。憩錫于廬山。聞昔遠公與慧持昙順等。結想于淨土。心頗慕之。然其所慕。或就或否。猶豫然不克專其念。異時夢中。見浮海者數十人。橹舟前邁。珍且問之。對曰將適彌陀國也。珍曰。願將隨適。豈相拒耶。曰以子之意。孰敢拒之。但一日之修功超永劫。彌陀之經存矣。而子未誦之。如之何。且求適也。珍之夢覺。嗟歎愧悚。若于勝法有差焉。遂尋其經誦之。晨夕相繼。間無容發。後二年前安居之二日。堂虛戶扃。有捧銀臺而至者曰。法師報盡當升此臺。又曰。以師之功。當得金臺。奈何始心猶豫。故止此耳。珍泣謝曰。果能越叁界出五苦。則珍也見佛之基有漸。奚必金臺爲也。然珍少言語多貶損。雖得其事。未嘗矜于人。人亦不得而知。惟珍自記數百字。藏之于座隅經函。其亡之夕。所居之山崖壑萬疊。如烈火千炬交相輝爍。鄉民余百家。望之大爲驚怪。及旦鹹即其山。問之寺僧。對以珍亡。乃知。其所見者皆珍往生嘉祥焉。異日于珍經函。獲其所記。因得廣之。以悟來者。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30】法琳(北齊靈建)《淨土往生傳》

釋法琳。俗姓樂晉原人也。落[髟/采]于本郡。志學于蜀郡。常謂蜀中無師。慨然有不足歎。及隱公至。琳乃以日兼夜。委心師問。隱歸陝西。琳亦隨之。數載之後。諸部毗尼。洞曉持犯。尋又還蜀。止靈建寺。蜀之僧尼。駕迹宗奉不可勝數。而琳之心若亡焉。琳于律部。而外談佛國土。必指極樂爲受生處。以故早暮常誦觀經。以系諸念。或時誦之。辄見一僧形甚魁大以在其右。琳雖異之。不嘗形諸口吻。惟執侍小童子見焉。齊建武二年。不悆且見一大寶樹。樹下有叁蓮華。華上而有一佛二菩薩像。琳大喜曰。修淨業者得見寶像。即除無量億劫重罪。吾豈其人耶。幸吾見之。不慮金蓮玉池不得而生。于是囑其後事。無費僧物。無循俗尚。當循西土火葬以簡其禮。其晚又謂僧曰。今夜爾聞鍾聲。即來視我。至于夜半。果聞鍾聲。琳乃就席閉目。違代僧徒。依其遺旨。于新繁路口。積木燔屍。煙火炎炎。叁日乃熄。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31】法盛(劉宋金陵)《淨土往生傳》

尼法盛。俗姓聶貝之清河人。東晉之末。避地金陵。宋元嘉中。始于建福寺出家焉。才識慧解。率由天縱。盛以桑榆之齒。流寓皇邑。徒以運偶隆平。而心所存終懷舊土。乃曰以情繼情。念奚不生。唯憑佛道可用銷焉。遂從道場寺遇法師。受菩薩戒。晝則披陳玄素。夕則澄寂理味。漸積歲時。神情朗贍。雖曰暮齒。有逾壯年。每欲拔迹叁界接武九品。于是分十六觀。並作八池。以系前想。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于其居寺塔下。禮彌陀像。際晚遇病。稍就綿笃。盛方假寐。見彌陀佛與二菩薩乘雜華雲。雲出寶光前以照盛。是時諸尼。款扉問疾。且見盛房。光明逆溢奇而問之。盛曰適吾假寐。見彌陀佛及二菩薩以在吾前。而複以光照我。豈佛之慈度我耶。言竟而絕。時豫章太守吳郡張辯。素所尊敬。爲之傳述。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32】鴻莒(後唐溫州)《淨土往生傳》

釋鴻莒。俗姓唐永嘉人也。出家于會稽龍興寺。就學于長安寶興寺。長安之人。以爲僧門秀異。無如莒者。而莒謙謙。未始以自得。嘗與陳留蔡圭。遊化度寺。寺有碑文。莒讀之目贍數行。圭心異之。問莒曰。子能誦乎。莒曰。稍誦之。因覆其文了無一誤。圭疑莒偶熟其文。複之崇聖寺。寺碑僅十片。與莒偕讀。纔一過。覆而誦之亦如初。圭歎曰。吾忝爲儒聞之俊人。而目未之見。今日見之于子矣。莒不答。暮年遊越。越之僧尼。請爲二衆依止。其爲行有常。其所遊有方含育慈忍。未嘗叱貓犬。其于人也可知矣。每誦觀經。結想于安養。疊感祥異。而莒擯而不說。後唐天成叁年。水澇之後民薦饑馑。有盜入其室。莒心無撓。反謂盜曰。汝曹但爲天災所困余無他矣。過此一時。當自惜之。盜者愧焉。弟子有欲襲其無備。莒曰。汝之至此。非吾弟子。吾當舍汝去矣。弟子乃止。後唐長興四年。恬然無病。謂弟子曰。淨土勝相。適已來現。吾之謝世。汝當易新衣。以畢吾事。其夕叁更。果謝世焉。棺斂之叁日。一夕倏聞扣棺。弟子發棺。莒乃自棺而起曰。吾嘗告汝。易以新衣。汝負吾言。今茲海衆謂我衣物不潔。或難親之。故我就汝易焉。易畢長謝如初。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33】慧恭(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釋慧恭。俗姓龔豫章之豐城人。入佛以來。與僧光慧堪慧蘭叁法師。最相友善。蘭等力學。殆不如恭。而于淨土。陶蒸醞藉。以系願想。恭不殆之。蘭嘗謂曰。汝之力學博聞。是于佛道有資乎。聾夫奏樂而已。無聞聖人之明譏。汝承其譏乎。恭曰。胡爲其然也。學不可已。達人之通議。孰能未死。昧昧如癡哉。後七年。蘭等俱死。死時各有先應。又五年。即晉義熙十一年。恭且病焉。病中載念。蘭等已死。自又纏困病苦。忽忽無所依。乃曰。六道相沿。其何止焉。既而笃甚。又曰。死生去來。吾安歸哉。于是叩頭泣血。矢心于安養。雖夫病苦之甚。而其念也無一間焉。一日目睇無量壽佛。以紫金臺前至迎恭。恭覺其身乘彼金臺。臺中流出光明。若諸寶聚。又見昔者僧光慧堪慧蘭等。于其光中。欣然告曰。長老受生之處。已居上品。吾等之懷。不勝浣慰。但念五濁淹延淨土相依之晚也。恭于其日驟覺。身心無諸苦痛。奮身自起。言之乃滅。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34】慧光(北齊邺下)《淨土往生傳》

釋慧光。俗姓楊定州義豐人也。年十叁。隨父入洛。見佛陀禅師。慕其有道。從受叁歸。陀以光有異相。必能宣荷勝法。勉之從佛。光既從事佛道。刻己力學。日記數千言。加又鈎索淵致。若由宿悟。一時有所咨問。光必指引。泠然可聽。定人號之聖沙彌焉。洎其受具。大翼聖教。時欽其德。往往解囊而施。歲無虛日。光回所施。悉資惸獨。嘗著四分律疏及華嚴涅盤十地等疏。皆盡權實。齊之名賢。有如仆射高隆之司馬令狐子儒。率宗奉之。然光所修精苦。未始克定何佛國土以托受生。及其病至于大漸。俄見天衆來現。光乃投誠稽颡。乞歸安養。未移瞬息。且見淨土化佛。與化菩薩充滿虛空。光曰。惟佛攝受。遂我本願。又謂弟子曰。化佛菩薩。不知其數。吾得褰衣後隨願足矣。于是彈指謦咳。言氣俱盡。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35】慧進(南齊楊都)《淨土往生傳》

釋慧進。俗姓姚吳興烏程人也。性雄勇好任俠。年四十覺身夢幻。乃之楊都高座寺出家焉。進以中年出家。不能窮赜圓頓。願誦法華。以畢殘報。用心勞苦。執卷病生。歎曰豈業障深厚。如來之教難勝耶。乃複發願。造經百部。以悔先障。始聚錢一千六百。一夕群賊來寇。進無驚撓。惟俯身合掌指其錢曰。此經錢也。出于檀越之家。吾無有焉。群賊聞之愧赧而去。爾後果成百部。部帙既滿。病亦隨損。進回所營功德。俱資淨土。願心深固。俄有空聲。告曰汝事已辦。願亦已遂。其生淨土。非汝而誰。進聞之曰。進本不敢以冀上品。但下品之下。亦其無退轉矣。至齊永明叁年。無病而卒。卒年八十余。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36】慧命(後周河陽)《淨土往生傳》

釋慧命。俗姓郭。梁大通二年。生于相州之長沙。既而出家。識者奇之。以爲終入如來室者慧命也。年十五誦法華。纔盈七日一部終焉。其它文字誦亦類之。殆其剃落。學無常師。聞恩光禅師。克著令聞。委身咨禀。未易叁年。大通禅要。又與南嶽思禅師。最相友善。嘗謂思曰。吾與子植因淨業。遠而結之。正以西方爲期爾。思曰區區之意。孰敢忘之。但願龍骥之尾。無拒蒼蠅矣。續遊仙城山。山有道士孟壽者。幽棲積歲。祈心返正。又欲居館充建寺宇。俄而壽夢。被金甲者數百人。嚴衛館側。號令相警。若有所待。壽曰。此豈異人之至耶。不然何吾夢之有先也。次日命且至之。于是壽起深信。舍其所居。未幾命曰。始造之寺。尚煩經置。吾宜棄禅觀萦心于此哉。乃與其徒。以歸長沙之故林。時法音禅師同郡人也。本姓王亦嘗。與命結爲淨土友。當其暮年。益加親厚。一夕命攜音手。月下相顧而笑曰。時至不行謂之貪生。可去不去謂之苟欲已矣。夫吾其去矣。音曰。相知之義。甯不俟我十日哉。命豎兩指而對曰。過此不可及也。旦日命果嬰疾。又一日終焉。其終之日。則周天和叁年十月之五日。其日同衆。有目天人下降幢幡自隨。或聞房宇唱善哉者。又聞奇香異樂。彌日不散。後十日音亦告終。所現瑞相。頗有似之。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37】慧虔(東晉山陰)《淨土往生傳》

釋慧虔。姓皇甫河朔人也。精持戒律。其志尤固。初居廬山僅十年。道俗有業佛道者。皆慨慕之。虔以遠師在其山足。德業風聞。加又伸明勝法。資發聾聩。美而歎曰。彼人也吾人也。彼其德業。吾不殆之。其于心也。能無愧哉。乃之吳會矚地弘通。及至山陰嘉祥寺。聚徒館衆。大開誘掖。時羅什傳譯新經。有未講者。虔曆講之。然其所講必與衆曰。幸由像季講道遺教。願乘少善。刻奉彌陀。後五年得病。虔知時至乃曰。登金蓮坐玉池。蓮開見佛。即其時矣。所欲祈誠海衆。爲法真友。觀音勢至。爲己良導過此。以還無複他願。其夕山陰北寺有淨嚴尼者。方其假寐。倏見觀音勢至與百千衆自高而下。幡華幢蓋光映日月。嚴既見之。且禮且瞻。且因前詣而問曰。大士何所之耶。對曰。之嘉祥迎虔公耳。虔于是夕預亦自得勝相。尋告弟子。奄然長逝。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38】慧永(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釋慧永。姓鄱氏河內人也。東晉之末。師事沙門竺昙現。續聞道安法師。爲時規准。自其千裏伏膺從學。于時中原多故民相吞噬。姑欲南逾五嶺。弛息羅浮之陰。纔至尋陽。郡人陶範苦要留之。遂托廬山之西林不易年。門徒[窪-圭+帚]盛。遠公又複來止。于是相與以爲終焉計。遠居東林叁十年。影不出山。永于西林亦如之。加夫研味經律。精明講說。布衣疏食樂以終歲。嘗欲宅心靜境習諸叁昧。乃立一室于其所居峰頂。每永之至室旁之虎。必就馴伏。人或懼之。則驅而去。旋又來伏焉。又嘗行至烏橋。烏橋營主乘馬使酒。道相梗阻。永以日時頹暮。退無所之。舉杖遙指其馬。馬驚主墮。因大遘疾。尋而追悔。永曰。佑戒之神暴。爾狂人于永也奚悔哉。然永真素自然語不傷物。標誠樹願動在安養。義熙十年。遇疾斂衣。攝念冥目。西向俄而求屣欲起。衆懷疑恐前且問焉。永曰吾以佛來故起。之何其問也。已而遂終。道俗奔赴。鹹聞天香。七日乃歇。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39】慧遠(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釋慧遠。俗姓賈雁門婁煩人也。少依舅氏遊學于許洛。博總經史。尤通莊老。年二十一。欲度江東。定契于範宣子。南路阻塞。志不獲從。時道安于太行。弘贊像法。聲甚著聞。遠往歸之。一面盡敬。後聽安講般若經。豁然開悟。乃曰九流異議皆糠秕。爾與母弟慧持。投簪事之。然其風韻嚴肅容止方棱。安每歎曰。使教流東土。其在遠乎。至二十四大善講貫。客有難問實相義者。往複條析。彌增疑昧。遠引莊子之文類之。客乃曉然。自後安師許遠不廢俗書僞。秦建元中襄陽寇亂。安爲朱序所拘支離。其徒各隨所之。遠與慧持數十人。同之荊州。未幾又欲南之羅浮。路出尋陽。見廬峰青峻。意頗樂之。奈其所憩去水猶遠。遠以杖扣地曰。若此可居。當使朽壤抽泉。爾言訖泉湧。其後尋陽亢旱。遠詣其水之傍。讀龍王經。俄有巨蛇。由水升空。須臾大雨。因號其處爲龍泉焉。時沙門慧永。已居西林。要遠同止。又愧所居褊狹不足以處。乃告刺史桓伊。伊然其意創東林以居之。往時陶侃出鎮廣州。有漁人。于海上得育王所造像。其像甚異。侃奉歸武昌寒溪寺。寺嘗遭火像獨存焉。後侃移鎮他郡。以像繼有靈異。遣使迎之。竟不能舉。及遠寺成願心祈請。飄然自至。繇是知遠修證。動有祥感。殷仲堪之荊州。道經廬山。與之論易。移晷不倦。堪曰。識智深明固難與敵。司徒王谧護軍王默。鹹欽風德遙致師敬。谧有書曰。年未四十衰同耳順。豈不自悲頹落哉。遠曰。古人不貴尺璧。而重寸陰。顧其所存。不在長年。爾宋武追討盧循。設帳桑尾。左右曰。遠公素王廬山與循交厚。宋武曰。遠公世表人也。讵有彼此。因遣使赍書。遺以錢米。秦主姚興嘉遠才思疊形信饷。新出大智論。興以論本寄遠。仍示書曰。此論龍樹所作。又是方等指歸。不有大士。孰能序引。桓玄伐罪仲堪。徑至山足。邀遠以出虎溪。遠辭焉。玄自入山。左右曰。仲堪罪人。力推敬遠。惟公無敬之。玄曰仲堪生死人。爾吾誰類之。既而相見。不覺展敬。故雖內懷疑難。不敢複發。乃問以征討之計。遠不答诘其故。對曰軍旅之事未之學也。玄曰何以見願。遠曰願檀越安隱。彼亦無他。玄出山。謂左右曰。此人實乃生所未見。吾何怠之。後玄以震主之威曲相延致。又製沙門致敬王者。尚書令何充仆射褚翌諸葛恢等。皆有奏議門下承旨。又爲駁難同異紛纭。理莫能定。遠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上玄。玄辄止焉。殆玄西奔。安帝由江陵。旋于京師輔國。何無忌勸遠迎駕。遠托以疾。帝遣書勞問禮越常等。遠表謝曰。釋慧遠頓首。陽月和暖禦膳順宜。貧道身嬰故疾。年衰益甚。猥蒙慈诏。載垂光慰。感懼之深。實百于懷。帝覽表。複以優诏答之。陳留謝靈運。負才傲物。少所推許。一與遠接。肅然心服。矧遠內通佛教。外善儒書。自居廬山叁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清河張野。並棄世遺榮。依遠遊止。遠與遺民而下僧俗一百二十叁人。結爲淨社。于彌陀像前。建誠立誓。期升安養。仍令遺民撰文以刻之。當時或稱蓮社。蓋指群心誓生之所。爾遠之廣善援能務在弘法。每聞僧徒至自西域。必皆委曲咨訪理味。罽賓沙門僧伽難提。太元中至尋陽。遠請重譯阿毗昙心及叁法度論。晚聞羅什入關。焚香遐想。以致書問。什亦久藉其名。複書通好。而又以偈五首。大稱賞之。自是南北千裏書問不絕。義熙十二年八月一日動散。至于六日。[窪-圭+帚]加困笃。大德耆年皆相稽颡。請飲豉酒。遠曰。以酒療病律無通文。請飲米飲。又曰。日過中矣。已而請飲蜜漿。乃命律師。披律尋文。文未之半。遠已亡焉。春秋八十叁。道俗雲委車軌爲之結道。尋陽太守阮保。與弟子法淨等。于其山西。鑿圹以葬。而靈運宗炳一時名賢。追悼遺德。疊爲銘志。梁僧慧皎。去遠余百載。得其事實。亦爲作傳雲。按遠別傳。遠于淨土之修。克勤于念。初憩廬山十一年。澄心系想。叁睹勝相。而遠沈厚。終亦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遠于般若臺之東龛。方由定起。見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又見觀音勢至侍立左右。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自能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舍與慧持昙順在佛之側。前揖遠曰法師之志在吾之先。何來之遲也。遠既目擊分明。又審精爽不亂。乃與其徒法淨慧寶等。具言所見。因告淨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幸于淨土叁睹勝相。今而複見之。吾生淨土決矣。次日寢疾。又謂淨曰。七日之期。斯其漸也。汝徒自勉。無以世間情累拘也。至期果卒。 - 顧偉康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0】九品往生阿彌陀叁摩地集陀羅尼經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九品往生之差別且教陀羅尼。

曆代名僧辭典 【141】僧濟(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釋僧濟。未詳何許人。亦不知落發爲誰師也。晉安之時。嘗入廬山。問道于遠公。內外經書。皆貫深要。遠每謂曰。與吾紹隆大法。爾其人乎。濟由敏悟之識。爲遠稱譽。凡所講議時多欽伏。殆其有疾。沈殢枕席。欲起而不能作者叁日。遠附一燭遺之曰。汝可憑此建心安養。濟承其意。執燭停想。複延諸僧。夕諷觀經。漏殘星轉。殆將五更。濟以所執之燭。授弟子元弼。于僧中行之頃之。且覺自秉一燭浮空而行。蒙彌陀佛接置于掌。遍至十方曆事諸佛。須臾既覺備與弼等道之。已而喜曰。吾以一夕觀念蒙佛接引。惟佛大慈與念俱至。至于明夕。複見空中化佛與化菩薩隱顯來集。又謂弼曰。化佛來也吾其去矣。于是西顧一息而終。終之余叁月。當其敲暑。肌肉爲之不腐。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42】僧柔(北齊靈鹫)《淨土往生傳》

釋僧柔。俗姓陶潤之丹陽人。九歲親學。秀發天然。闾裏先達。莫不嘉其俊異。後遇弘稱法師。遂投簪焉。稱有大名。一時學者。骈肩依仰。柔侍其側。日承提發。以故所學方等諸經。皆貫精奧。後入剡白山靈鹫寺。寺僧夜夢。人擁鈇钺隊仗。充塞山阿。僧有問之。人曰柔法師至。吾且迎矣。及旦柔果至焉。寺僧競款其事奇柔。柔曰。吾爲鬼物見。尚何奇也。齊太祖及世祖文宣諸帝。鹹知其名。前後诏至邺下。特加睿睠。然柔不親俗不尚名。不以物態盛衰介其意。惟于淨土之業著心焉。每至懸車西次。則斂容端想。曆伸其願。其亡之日。柔見化佛。僅百千數。又聞房室內外異香襲襲。柔曰。異香之來兮襲我衣。聖賢之擁我兮將安歸。乃令鋪席于地。西望虔禮。實時遷神焉。春秋六十四。全身葬于其山之南。沙門僧佑。與柔最善。摭其初終。刻之于石。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43】僧睿(姚秦東安)《淨土往生傳》

釋僧睿。魏之館陶人也。年十八。始事僧賢爲弟子。巾[舃]而外學與時競。至二十。博總佛經。猶通儒籍。嘗聽僧朗講放光經。屢有機難。朗謂賢曰。睿也識出人表。比格難吾累思不能通。可謂賢賢弟子耳。睿以身居學地。未能均慧習定。加又禅定之奧昧諸階漸。且曰經法雖少足識因果。禅法未傳。措心無地。羅什後至關中。出禅要叁卷。叡首得之。日夜修習。遂精五門。善入六靜。僞司徒姚嵩。高其懿行頗前席之。秦主姚興。問嵩曰。叡公何如。嵩曰。實邺衛之松柏爾。及興見之。盛加賞悅。反謂嵩曰。睿公乃四海之標領。何獨邺衛松柏乎。于是美聲大布。遠近歸德。什師所翻經論。睿並參正。後出成實論。令睿講之。什顧睿曰。此論七處文。破毗昙在言小隱。若能不問而解真爲英邁。至睿啓發。果不谘什。什歎曰。吾以傳譯與子。相值蓋無恨矣。後著大智論十二門論中論等序。並著大小品法華維摩思益經序。皆傳于世。初睿善攝威儀。弘贊經法。常回諸善願生安養故。雖坐臥進止。罕曾背西。後時無病集僧告曰。生平所存願在安養。如睿所見。固當得生。或其身口意業。未至無犯。願施大慈。永爲法朋。因款諸僧。坐而死焉。叡死之日。寺僧鹹見五色煙霧出睿之房。盤旋然漸而西去之。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44】僧顯(西晉江東)《淨土往生傳》

釋僧顯。族傅氏岱郡人也。或雲臨川南城人。累世祖從官于岱。因而家焉。顯以弱年。棄俗操履潔苦。不交浮僞人事。盛衰機巧之變。未始形之。或時禅定辄移累日。西晉之末。劉曜寇蕩京雒。顯乃避地江東。放意名山。雖夫窮崖極崄人迹不造。已必造之。晚于所造之境。得梵僧傳譯新經。經之文備以淨土叁事因願。洎九品往生次第。遂大喜曰。吾以身混五濁。衆苦嬰縛。遽而得此。若其飛出塗炭翔翼大虛。吾今而後念有歸矣。于是馳誠西想僶俯而不懈者九月。一夕寢疾。且見無量壽佛乘空來降。空中遞有百寶光明。以燭其身。是夕顯起澡浴。爲同住及侍疾者。說己所見。並複陳誡因果。勉于未悟。既而亡之。鄰寺或見金臺西下。或聞殊香滿室。人皆異焉。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