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三法印之一。
显扬十四卷二十三页云:论曰:于无常性,如实智入;由二种因。一、由念住,二、由缘起。由念住故;于诸境界;系心令住。由缘起故;达彼法性。如经中说,见集起法,于身念住。乃至广说。 - 朱芾煌
为有漏果报之四相,即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行相,乃缘观苦谛之境而起之四种观解。又作无常苦空非我、非常苦空非我。中阿含经卷二十一说处经(大一·五六五下):“此因缘起及因缘起法,思念称量,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我。”观无量寿佛经之第二观(大一二·三四二上):“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大乘义章卷三“四谛义”、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参阅“四谛”1840)
(术语)是即有漏果报之四相,谓之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者旧译。新译谓之非常苦空非我。俱舍论二十六曰:“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观无量寿经曰:“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大乘义章三曰:“逼恼名苦,苦法迁流,说为无常。苦非我所,故名为空。苦非我体,名为无我。”
苦是说短暂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无量诸苦;空即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说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无常即诸行无常,是说世间诸法都是变化不停,生灭不断的,没有常住不变的个体;无我即诸法无我,是明五蕴假合的人身,没有真 - 陈义孝编
苦是说短暂的人生,有三苦八难和无量诸苦;
空即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
性空是说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
无常即诸行无常,是说世间诸法都是变化不停,生灭不断,没有常住不变的个体;
无我即诸法无我,是明五蕴假合的人身,没有真实不变的我体可得。
- 梵心居士编
瑜伽三十四卷二页云:又世尊言:苾刍当知,此器世间,长时安住。过是已后,渐次乃至七日轮现。如七日经广说。乃至所有大地诸山大海,及苏迷卢大宝山王,乃至梵世,诸器世界,皆被焚烧。灾火灭后,灰烬不现;乃至余影,亦不可得。由此法门,世尊显示诸器世间,是无常性。 - 朱芾煌
解读为「彼是我者彼即是世间,那是部分恒常不变,部分无常的」。(相关词「世间我常.世间我无常.世间我常无常.世间我非常非无常」) - 庄春江居士编
大毗婆沙论三十八卷十七页云:死,无常,何差别?答:诸死,是无常;有无常,非死。谓除死,余行灭。问:何故复作此论?答:世说无常与死无异;欲显差别,故作斯论。谓死,唯内唯有情数,唯有根心;无常,通内外有情无情数,有根无根,有心无心。是谓差别。问:云何死亦无常?云何无常非死耶?答:最后命根灭,名死,亦无常。余时命根灭,名无常,非死。复次最后诸蕴灭,名死,亦无常。余时诸蕴灭,名无常非死。复次内诸蕴灭,名死,亦无常。外诸蕴灭,名无常,非死。如内外;有情数,无情数,有根,无根,有心,无心,应知亦尔。
二解 发智论二卷十三页云:死无常何差别?答:诸死是无常;有无常非死。谓除死,余行。 - 朱芾煌
[出入楞伽经] 一作已而舍无常作即造也。舍者。舍前造作之个也。谓外道计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造。后见四大相异。如地坚。水湿。火暖。风勤。各各不同。遂执为无常。故云作已而舍无常。二形处坏无常形处即形状也。谓外道计四大造色。能造所造。色体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变坏等相。以为无常。故云形处坏无常。三即色无常谓外道计前形处。见其变坏。以为无常。今谓此形色。即是无常。故云即色无常。四色转变中间无常色转变者。谓生住异灭也。生即生相。住即成相。异即变相。灭即 - 明·一如等 撰
瑜伽九十二卷十四页云:云何无常所作众苦?谓顺乐处,有背失故;起变坏苦。随顺苦处,现在前故;起厌离苦。一切自体、于终没时,皆灭坏故;有灭坏苦。当知是名三种无常所作众苦。 - 朱芾煌
集论四卷三页云:何等无常相?略有十二。谓非有相、坏灭相、变异相、别离相、现前相、法尔相、剎那相、相续相、病等相、种种心行转相、资产兴衰相、器世成坏相。何等非有相?谓蕴界处、于一切时,我我所性、常非有故。何等坏灭相?谓诸行生已卽灭,暂有还无故。何等变异相?谓诸行异生。由不相似相续转故。何等别离相?谓于诸行失增上力,或他所摄、执为己有。何等现前相?谓正处无常。由因随逐,今受无常故。何等法尔相?谓当来无常。由因随逐,定当受故。何等剎那相?谓诸行剎那后,必不住故。何等相续相?谓无始时来诸行生灭相续不断故。何等病等相?谓四大时分受命变异故。何等种种心行转相?谓于一时,起有贪心;或于一时,起离贪心。如是有瞋、离瞋,有痴、离痴,若合、若散,若下、若举,若掉、离掉,若不寂静、若寂静,若定、不定,如是等、心行流转故。何等资产兴衰相?谓诸兴盛、终归衰变故。何等器世成坏相?谓火水风三种成坏。有三灾顶。谓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第四静虑、外宫殿等、虽无外灾成坏;然彼诸天、与宫殿等、俱生俱灭,说有成坏。 - 朱芾煌
巴利语sabbesan%kha^ra^ anicca^。指一切有漏法皆不具有恒常之性。又作一切行无常。乃如来所说四法本末中之初法本末,亦为四忧檀那法之一。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大二·六三九上):“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我今知之,于四部之众、天上、人中而作证。”同经卷十八(大二·六四○中):“一切诸行无常,是谓初法本末,如来之所说。”[菩萨地持经卷八、俱舍论光记卷一](参阅“诸行无常”(6300)
瑜伽八十五卷八页云:云何诸行无常决定?由三种相。当知过去未来诸行,尚定无常;何况现在。何等为三?谓先无而有故,先有而无故,起尽相应故。若未来行,先所未有,定非有者:是卽应非先无而有。如是应非无常决定。由彼先时,施设非有。非有为先,后时方有。是故未来诸行,无常决定。若现在从缘行,生已决定有者;是卽应非先有而无。未来诸行,便应非是无常决定。现在诸行,亦应不与起尽相应。由现在行,从缘生已;非决定有。以有为先,施设非有。是故过去诸行无常决定。如是现在诸行,因未来行,先无而有,因过去行,先有而无;由此施设起尽相应。是故说言;当知去来诸行,无常性尚决定;何况现在。是名诸行,无常决定。又由二相,当知诸行,决定无常。一、由过去世,已灭坏故,二、由未来现在世,是应灭坏法故。 - 朱芾煌
(堂塔)释氏要览下曰:“西域传云:只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当安其中。意为凡人内心贪着房舍衣钵道具,生恋着心,无厌背故。制此堂,令闻名见题悟一切法无彼常故。”
瑜伽五十二卷八页云:复次无常差别、当知亦有多种。谓坏灭无常,生起无常,变易无常,散坏无常,当有无常,现堕无常。若一切行、生已寻灭;名坏灭无常。若一切行、本无今有;名生起无常。若可爱诸行、异相行起;名变易无常。若不变坏可爱众具、及增上位,离散退失;名散坏无常。卽四无常,在未来时,名当有无常。卽现在世、正现前时,名现堕无常。若受用欲尘、多放逸者,但能思惟变易无常,散坏无常,现堕无常;广起悲叹愁愦忧悴。然于诸行,不能厌离。若诸外道、卽于如是诸无常性,多起思惟;少能方便厌患离欲。但于诸行一分厌离;不能究竟。若圣弟子、圆满思惟诸无常性,于一切行,究竟厌患;乃至解脱。 - 朱芾煌
显扬十四卷二十三页云:论曰:无常性见、当知六种。一、世俗智。谓乃至顺决择分位。二、胜义智。谓乃至出世道位。三、声闻智。谓除无性无常义。四、菩萨智。谓于一切无常义。五、不善清净。谓彼二学智。六、善清净。谓彼二无学智。 - 朱芾煌
瑜伽八十六卷一页云:于诸行中,修无常想行,有五种。谓由无常性、无恒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变坏法性故。此中剎那剎那坏故无常。自体系属有限住寿故无恒。外事劫后决定无住,故非久住。寿量未满,容被缘坏,非时而死;故不可保。乃至尔所时住,于其中间,不定安乐;故变坏法。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