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责备的比丘对责备者态度轻慢,「诃」读作「喝」。 - 庄春江居士编
(人名)光宅法华义疏一曰:“劫宾那者,亦是外国语,此间翻言坊宿。正言此人在僧坊中宿,如来知其根熟,仍化为老比丘,与同共宿,即于尔夜化令得道,故言坊宿也。又解言:此人是劫宾国人,从国受名,前解必然,后未必尔也。”文句一上曰:“父母祷房星感子,故用房宿以名生身也。”玄赞一曰:“劫宾那者,此云房宿。佛与开房宿,化作老比丘为之说法,因而得道,故云房宿,或云房星。房星现时生,故云房星。”慧琳音义五十六曰:“劫庀拏,庀音匕,亦梵语阿罗汉名也。旧曰劫宾那,常修教诫,教授诸声闻众。”华严不思议境界经曰:“摩诃劫譬那。”同注曰:“旧名劫宾那者。”
(人名)中阿含四十八牛角沙罗林经第四曰:“尊者金毗罗”增一阿含经三曰:“独处静坐,专意念道,所谓金毗罗比丘是也。”梵Kamphilla〈Kapphina〉。
略作六群尼。此六名比丘尼,结党行恶,为佛制戒之因。但六人之名却不见于经传,恐系泛指示唆肇事者。[四分律卷十二]
(名数)六群比丘外,有六群比丘尼,此恶比丘尼准于比丘之六群而立名,故不列别名。大方便报恩经曰:“诸释女欲出家持禁戒,求衣钵,往诣王国比丘尼精舍,索出家。时有六群比丘尼,见诸释女,年幼稚,美色。今云何能舍难舍而共出家?我等当为说世间五欲快乐,待年限过,然后出家,不亦快乎!彼若还俗,必以衣钵奉施我等。”
巴利名Milindapan~ha^ (译作弥兰陀王问经)。凡二卷(或三卷)。略称那先经。约译于东晋(317~420)年间,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那先系那伽犀那、那伽斯那(梵Na^gasena )之略称,意译为龙军、象军。本书系记录印度佛教僧侣那先与当时(西元前二世纪后半叶)支配西北印度之希腊人大夏国王弥兰多罗斯(Menandros,梵Milinda ,巴同,即弥兰陀)论难,而使之归依佛教之经过。
本经内容着重于阐明缘起、无我、业报、轮回等佛教基本教义,分序文、本文、结文三段。序文首先叙述那先比丘之前生,再叙弥兰陀王之本生,以及那先出生乃至得道之因缘;复述及弥兰陀王之性格,及其访问那先,以至迎请那先入宫会见论难等情形。其次,本文为本经之重心,叙述那先与弥兰陀王就佛教教理及有关事项所作之问答。最后结文以问答至夜半,王行布施,恭送那先,并表出家意愿,那先感激与王一日之辩论为结。
本经之教理内容仅涉及小乘,未言及大乘,文体流利简洁,计叙述泥洹道、复生、善事等五十条佛教教义,在佛教文学史上居重要地位。又本经有二卷本、三卷本两种。各种藏经中,高丽藏收二卷本,宋、元、明三藏则收三卷本,其字句相异处颇多。缩刷大藏经及大正藏则俱收此二本。
巴利本“弥兰陀王问经”未编入南传三藏之中,为三藏外重要之巴利语经典,并有数种写本。依据英国学者大卫斯(Rhys Davids)之英译本(The Questions of King Milinda,S.B.E. 35. 36; 1890~1894),巴利本分为世俗故事(ba^hira-kath)、法相质疑(lakkhan!a-pan~ha)、断惑质疑(vimaticchedana-pan~ha)、矛盾质疑(men!d!aka-pan~ha)、推论质疑(anuma^na-pan~ha)、头陀行(dhutan%ga)、譬喻说质疑(opammakatha^-pan~ha)等七篇,共计二十二章、二三六条问答;其中前三篇相当于汉译,可视为本经之原型,第四篇以下或为后世所附加者。在结构方面,巴利本与汉译本相同。大体言之,汉巴两本在本文与结文部分,并无分别;但在序文,除终了部分相同外,其余大部分皆不同。
关于本经之撰集,依据大卫斯夫人之说,本经(即前三篇)系弥兰陀王之继承者戴奥尼西欧斯(Dionysios)在位之时,由摩那瓦(巴Ma^n!ava )婆罗门以梵语笔录而成者,其后译为巴利语,复由巴利语译为锡兰语,乃至有锡兰语本之开版。巴利本亦有英、日、法、德、意等国之译本。[出三藏记集卷四、法经录卷三、历代三宝纪卷七、开元释教录卷三、M.Winternitz: Geschichte der indischen Literatur, Bd. II; V.A.Smith: Early History of India]
(经名)二卷,失译。记那先比丘之生缘及与国王弥兰陀之问答。巴Milinda-pa&ndotabv;ha。
(人名)名二十亿之沙门,于鞞婆尸佛世造一房舍施比丘僧,布一羊皮,使僧蹈其上,以其因缘于九十一劫中,足不蹈地,最后身生于大长者家,足下生毛,长二寸如青琉璃,而右旋,初生时父与二十亿两之金,后厌五欲出家得道。见智度论二十九。又云二十亿耳。
依十诵律卷十三载,王舍城有少年僧团,共十七人,后皆为目连所度成为佛弟子。止持会集音义谓,罗阅城中有十七名童子,共为亲友,时诸童子要共出家,即往僧伽蓝中求为见度,诸比丘即令出家,与授具足戒,然多习嬉戏,少学禅诵,其中唯优婆离童子(此非持律优婆离尊者)先断烦恼,证阿罗汉果。
(名数)止持会集音义云:时罗阅城中,有十七群童子,共为亲友,最大者年十七,最小者年十二。最富者八十百千,最贫者八十千。有一童子名优婆离,此翻上首,最为大者,时诸童子要共出家,即往僧伽蓝中求为见度。诸比丘即度令出家。与授具足。多习嬉戏,少学禅诵。唯优婆离童子(此非持律优婆离尊者),先断烦恼,证阿罗汉果。
被资浅的比丘骂(抱怨),「诃」读作「喝」。 - 庄春江居士编
于日本,以绘图解说而劝人信佛之比丘尼。又作歌比丘尼、劝进比丘尼、绘解比丘尼。起自室町时代末期。乃于一般庶民之间解说地狱、极乐净土的绘图而广弘佛教之比丘尼。然至万治年间(1658~1660)堕落为卖笑者甚多。[东海道名所记卷三、日次纪事二月条]
(人名)须曼为花名,此比丘前生以须曼花供养佛塔,依此因缘,耳上生须曼花,故名。智度论二十九曰:“如须曼耳比丘,先世见鞞婆尸佛塔,以耳上须曼华布施。以是因缘故,九十一劫中,不坠恶道,受天上人中乐。末后三时,须曼在耳,香满一室,故字曰须曼耳。后厌世出家,得阿罗汉道。”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中阿含大品瞻婆经之别译。
「边际究竟」另译作「究竟边际」,到达彻底尽头(目标)的比丘,参看「比丘」、「边际」、「究竟」,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 庄春江居士编
《杂藏》的部类之一,与南传《小部》〈长老尼偈〉相当。 - 庄春江居士编
旧称入众五心。指比丘入于大众中,应当遵守之五种规法。据四分僧羯磨所举,即:(一)修慈愍物,谓比丘入于大众中,应修慈心,怜愍于物,严净律仪,整束身心,以精勤学道。(二)谦下自卑,谓比丘入于大众中,常用谦和,以永绝憍慢,应自卑下,犹如拭尘之巾。(三)善知坐处,谓比丘入于大众中,动止有时,若见上座,则不应安座,若见下座,则不应起立。(四)说于法语,谓比丘入于大众中,不宜杂说,论世俗事,若自说法,或请人说法,皆为说于法语。(五)见过默然,谓比丘入于大众中,若见僧中有不如理之事,若即言说,则恐致别异,故当安忍,默而不言。
[旧名入众五心出四分僧羯磨] 一修慈愍物谓比丘入大众中。应修慈心。怜愍于物。岩净律仪。整束身心。精勤学道。是为修慈愍物。(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二谦下自卑谓比丘入大众中。常用谦和。永绝憍慢。应自卑下。如拭尘巾。是为谦下自卑。三善知坐处谓比丘入大众中。动止有时。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是为善知坐处。(上座者。谓戒腊在前。道德闻达之比丘也。)四说于法语谓比丘入于大众中。不宜杂说论世俗事。若自说法。若请人说法。是为说于法语。五见过默然 - 明·一如等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