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4本字典中找到 286 條與「涅槃」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8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158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涅槃 般涅槃 大涅槃 二涅槃 涅槃部 涅槃城 涅槃點 涅槃飯 涅槃分 涅槃風 涅槃佛 涅槃縛 涅槃宮 涅槃會 涅槃忌 涅槃際 涅槃界 涅槃經 涅槃樂 涅槃論 涅槃門 涅槃那 涅槃色 涅槃僧 涅槃山 涅槃聲 涅槃聖 涅槃食 涅槃臺 涅槃堂 涅槃頭 涅槃相 涅槃像 涅槃印 涅槃洲 涅槃宗 入涅槃 叁涅槃 般涅槃那 本涅槃妙 不趣涅槃 大般涅槃 二種涅槃 佛涅槃忌 甘露涅槃 後分涅槃 後住涅槃 寂靜涅槃 見法涅槃 究竟涅槃 流注涅槃 涅槃八昧 涅槃八味 涅槃疊那 涅槃寂靜 涅槃寂滅 涅槃四柱 涅槃學派 涅槃月日 涅槃字義 清淨涅槃 入般涅槃 叁涅槃門 叁種涅槃 生般涅槃 實相涅槃 贖命涅槃 四種涅槃 無上涅槃 無依涅槃 無余涅槃 無住涅槃 五種涅槃 現般涅槃 現法涅槃 驗入涅槃 有滅涅槃 有爲涅槃 有余涅槃 欲入涅槃 正向涅槃 中般涅槃 轉趣涅槃 自覺涅槃 自性涅槃 北本涅槃經 不住大涅槃 大般涅槃經 大乘涅槃經 法華涅槃時 方便乘涅槃 方便現涅槃 後教涅槃經 南本涅槃經 涅槃寂靜印 涅槃經後分 涅槃經義記 涅槃經義疏 涅槃經遊意 涅槃曼荼羅 上流般涅槃 生死即涅槃 生死與涅槃 十法見涅槃 文殊涅槃經 烏波提涅槃 無爲涅槃界 無余依涅槃 無住處涅槃 現法涅槃論 有余依涅槃 百丈涅槃和尚 大愛道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論 大般涅槃經疏 佛臨般涅槃經 拘屍那城涅槃 摩诃般涅槃那 末代贖命涅槃 涅槃四種大樂 涅槃像曼陀羅 涅槃宗五時教 文殊般涅槃經 下乘般涅槃障 小乘二家涅槃 轉生死依涅槃 自性清淨涅槃 般涅槃後灌臘經 不斷煩惱得涅槃 大般涅槃經後分 大般涅槃經集解 大般涅槃經玄義 二種涅槃(二) 淨飯王般涅槃經 外道小乘涅槃論 無余(依)涅槃 無余依妙涅槃界 修大涅槃得五事 有余(依)涅槃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迦葉赴佛般涅槃經 涅槃夜阿阇世王夢 菩薩修十法見涅槃 釋外道小乘涅槃論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大海八不思議喻涅槃 二十種小乘外道涅槃 憍梵波提入水定涅槃 色無色天計涅槃外道 小乘涅槃與大乘涅槃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涅槃(Nirvana) 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 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大般涅槃經(Mahaparinirvana-sutra) ▲ 收起
阿含辭典 【127】涅槃寂滅

究竟之處爲一切都止息了的涅槃,爲佛法的「叁法印」之一。(同義詞「涅槃寂靜」) - 莊春江居士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28】涅槃四柱

  (名數)見四出偈條。

中國百科全書 【129】涅槃學派

  中國佛教黨派。亦稱涅槃宗。以研習、弘傳《大般涅槃經》(簡稱《涅槃經》)而得名。其學者稱涅槃師。《涅槃經》的中心教義是“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涅槃師的學說即以闡發這一教義爲宗要,並由此形成關于佛性的種種見解。

  法顯在中印度華氏城寫得《大般涅槃經》初分的梵本。返國後,于東晉義熙十叁年(417)在建康和佛陀跋陀羅共同譯出,題名《大般泥洹經》,凡六卷,世稱“六卷泥洹”。同時,昙無谶于北涼玄始叁年(414),在北涼譯出自己從東印度帶來的《大涅槃經》初分十卷;玄始十年又譯出在于阗尋得的中、後分,共成四十卷十叁品,世稱“大本涅槃”。北涼譯本于南朝宋元嘉(424~453)年間傳到江南,宋文帝令義學名僧慧嚴、慧觀及文學家謝靈運等依“六卷泥洹”增加品目、修改文字,刪訂爲叁十六卷二十五品,世稱“南本涅槃”,而以北涼原譯四十卷本爲“北本涅槃”。

  在大本涅槃還沒有傳到江南以前,“六卷泥洹”先行流布。經中說,除一闡提皆有佛性。彭城道生剖析經旨,判定其意未盡,因而即倡“一闡提皆得成佛”說。後大本涅槃傳至江南,證明其所倡不謬即在廬山精舍講說,是爲南方最初的涅槃。道生又嘗校閱真俗典籍,研思因果理致,著《泥洹義疏》立“善不受報”及“頓悟成佛”義。與他同出鸠摩羅什門正氣慧觀,則主張漸悟。和道生並爲涅槃學派中兩大系。

  道生、慧觀以後,南方出了不少涅槃師,其中屬于道生系統的,宋有寶林、法寶、道猷(又作道攸)、道慈、僧瑾、法瑗,齊有僧宗,梁有法朗等。直接受傳北方之學的涅槃經師,宋有慧靜、法瑤、昙斌、僧鏡、超進,齊有僧鍾、法安,梁有寶亮、法雲、僧遷等。此外,學系不明年涅槃師,宋有僧含、僧莊、昙濟齊有昙纖、道盛、僧慧,梁有智秀、智順、僧旻、法會、智藏、慧皎,陳有慧勇、警韶、寶瓊等。當時《中論》、《十二門論》、《百論》和《成實論》的學者,幾科都兼善涅槃學。寶亮等所撰《大般涅槃經集解》,就是集宋、齊梁間涅槃學說的大成,其中所收的作品、作家,沙爲僧傳所未載,可見其時南方對《涅槃經》研究的盛況。

  在北方,慧嵩、道朗曾列席昙無谶的譯場,筆受《涅槃經》,並分別作義記、義疏,闡發《涅槃經》的玄旨,是爲中國北方最初的涅槃師。此後從北魏中葉到隋初,以涅槃學知名的有慧靜、道憑、昙准、道登、昙度、昙無最、圓通、寶彖、僧妙、道安、昙延、慧藏、慧海等。當時在北地興起的地論學者,大半兼善涅槃學。地論南道系的創始者慧光,曾爲《華嚴經》、《涅槃經》、《維摩經》、《十地經論》、《地持經》等作疏注。慧光的弟子和涅槃學有關系的,有僧範、慧順、道憑、靈詢、法上、道慎等。

  隋代統一中國後,就當時的佛教義學立爲“五衆”(即五個佛學研究集團),而涅槃學居五衆的第一位,並先後以法慈、童真、善胄爲涅槃衆主。入唐以後,直北涅槃師遽爾衰落,不複有以獨講一經名世的涅槃師。

  涅槃師關于涅槃佛性的解釋,有種種不同的見解。叁論學者寺藏所撰《大乘玄論》卷叁將其歸納人11家:①依經說“正因者謂諸衆生,緣因者謂六波羅蜜”,而以“衆生”爲正因佛性;②說佛性者,“不即六法(六法即五陰及假人),不離六法”,以“六法”爲正因佛性;③說“凡有心者必定當得無上菩提”,以“心”爲正因佛性;④說以“冥傳不朽”爲正因佛性,意謂神識有冥傳不朽之性,故說爲正因;⑤說“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以“避苦求樂”爲正因佛性;⑥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以“”真神爲正因佛性;⑦說以“阿梨耶識自性清淨心”爲正因佛性;⑧說是以“當果”(另作“當有”)爲正因佛性,意謂衆生皆當得佛,說爲正因;⑨說以“得佛之理”爲正因佛性,意謂衆生均有得佛之理,故說此理爲正因;⑩說以“真谛”爲正因佛性;(11)說“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以“第一義空”爲正因佛性。

  中國佛教中的教相判釋,從現存文獻看,可說是創始于早期的涅槃師。慧觀曾就漢末譯出的教典,立二教五時的教判,把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大別作頓、漸二教,以《華嚴經》爲頓教,以從鹿野苑到鹄林所說諸經爲漸教。更把漸教開作五時,以說叁乘行因得果沒的經爲第一時叁乘別教,以《般若經》爲第二時叁北通教,以維摩、思益等經爲第叁時抑揚教,以《妙法蓮華經》爲第四時同歸教,以《涅槃經》爲第五時常住教(一說慧觀于頓、漸二教外立不定教成爲叁教)。後來僧亮、僧宗都配合“涅槃五味”,來區分如來一代教法。劉虬更綜合各說把如亞代教法大別作頓、漸二教,更于漸教中立五時七階。此外,虎丘山籍師、宗愛法師,雖事迹不詳,然而他們的教判都以《涅槃經》闡明法身常住爲漸教的究竟,可以推定也是涅槃師。(林子青)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0】涅槃月日

  (雜語)大般涅槃經一曰:“二月十五日臨涅槃。”善見律一曰:“二月十五日平旦時入無余涅槃。”長阿含經四曰:“二月八日取涅槃。”菩薩處胎經曰:“二月八日入般涅槃。”薩婆多論二曰:“以八月八日沸星出時取般涅槃。”西域記六曰:“聞之先記曰:佛生年八十,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入般槃涅,此當于叁月十五日也。說一切部則謂佛以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入般涅槃,此當于九月八日也。”涅槃經叁十,就佛于二月十五日涅槃,共列十七義。共一義二月爲春陽之月,萬物生長。此時衆生多生常想,爲破衆生如是常想而顯如來真常故也。又十五日日無虧盈,諸佛大涅槃,亦無虧盈,故以十五日入涅槃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1】涅槃字義

  (術語)前言涅槃爲滅等者,是字釋也,更有義釋涅槃Nirv&amacron;na者。婆沙論二十八曰:“涅名稠林,槃名爲出。出蘊稠林,故名涅槃。複次槃名織,涅名爲不,以不織故,名爲涅槃。如有縷者便有所織,無則不然,如是若有業煩惱者便織生死,無學無有業煩惱,故不織生死,故名涅槃。複次槃名後有,涅名無,無後有故,名爲涅槃。複次槃名系縛,涅名爲離,離系縛故,名爲涅槃。複次槃名一切生死苦難,涅名超度,超度一切生死苦難,故名爲涅槃。”涅槃經二十五曰:“涅者言不,槃者言織,不織之義,名爲涅槃。槃又言覆,不覆之義乃名爲涅槃。槃言去來,不去不來,乃名涅槃。槃者言取,不取之義,乃名涅槃。槃言不定,定無不定,乃名涅槃。槃言新故,無新故義,乃名涅槃。槃言障礙,無障礙義,乃名涅槃。善男子!有優樓佉迦毗羅等弟子言:槃者名相,無相之義,乃名涅槃。善男子!槃者言有,無有之義,乃名涅槃。槃名和合,無和合義,乃名涅槃。槃者言苦,無苦之義,乃名涅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2】清淨涅槃

  (術語)二涅槃,叁涅槃之一。見涅槃條。

佛學常見辭彙 【133】清淨涅槃

  二涅槃或叁涅槃之一。 - 陳義孝編

佛識慧集 【134】清淨涅槃

二涅槃或叁涅槃之一。

- 梵心居士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5】入般涅槃

  (術語)入于般涅槃也。見般涅槃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6】涅槃

  (名數)叁解脫門之異名。智度論二十曰:“涅槃城有叁門:所謂空、無相、無作。”

佛學次第統編 【137】叁種涅槃

  約大乘義立說,有叁種涅槃:
  一、性淨涅槃  謂諸法實相之理,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不淨即不滅。不生不滅,名性淨涅槃。
  二、圓淨涅槃  智極故名圓,惑盡故名淨。據性而言,雖無染淨,約修而說,惑智宛然。智若契理,惑畢竟不滅,不生不滅,名圓淨涅槃。
  叁、方便淨涅槃  方便猶善巧也。謂智能契理,即照群機。照必垂應,機感即生。此生非生,機緣既盡。應身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名方便淨涅槃。 - 明·楊卓

佛學大詞典 【138】生般涅槃

  指入涅槃。  略稱生般(梵upapadya  -parinirva^yin  )。爲聲聞四果中第叁不還果之一,即五種不還之一。謂不還果之聖者生于色界後,不久即能起聖道,斷除余惑而入涅槃。[俱舍論卷二十四](參閱“五種不還”1176、“阿那含”3624)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9】生般涅槃

  (術語)五種涅槃。又十八有學之一。見不還果條。

阿含辭典 【140】生般涅槃

五類第叁果聖者之一,此類聖者在往生色界天後不久就證入解脫涅槃的第四果。 - 莊春江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141】實相涅槃

  即以諸法實相爲涅槃。特別爲中觀學派所提倡。中論卷四觀涅槃品(大叁○·叁六中):“分別推求諸法,有亦無,無亦無,有無亦無,非有非無亦無,是名諸法實相,亦名如法性實際涅槃。”意謂世間諸法之實相即是畢竟空,亦即無生無滅、涅槃寂靜。故世間與涅槃、涅槃與世間,二者並無分別。此說爲大乘佛教入世之重要依據。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2】贖命涅槃

  (術語)對于常住涅槃之稱。涅槃經二教中之扶律談常教也。見贖命項。

佛學大詞典 【143】四種涅槃

  指法相宗所立之四種涅槃。即:(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又稱自性清淨涅槃、本來清淨涅槃、性淨涅槃。謂一切法之實性即爲真如之理。一切諸法雖爲客塵煩惱所覆障,然本來自性清淨,具有無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然如虛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又離一切相而無有分別,且言語、思慮皆泯絕,唯聖者始能自內證之。

  (二)有余依涅槃,略稱有余涅槃。謂斷盡煩惱障所顯現之真如之理。煩惱障雖滅,然尚余欲界五陰之身而爲所依,故稱有余依涅槃。

  (叁)無余依涅槃,略稱無余涅槃。謂出離生死苦所顯現之真理。即煩惱斷盡,所余五陰之身亦滅,失去一切有爲法之所依,自然歸于滅盡,衆苦永寂。

  (四)無住處涅槃,謂斷所知障所顯現之真理。即斷智之障,則得生死、涅槃無差別之深智,于二者無有欣厭,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與大智大悲相輔,窮未來際,利樂有情,然雖起悲智二用而體性恒寂。

  以上四種涅槃之真如理體雖然有別,但其真正所顯得者,則爲後叁種涅槃,因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其性本寂,不由實相真如所顯,而後叁種涅槃則爲滅盡煩惱、依身、所知障後,方顯得者。

  若論凡聖一切對于此四種涅槃之具與不具,則一切有情皆具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二乘之“無學”既已斷盡煩惱,故具有有余依、無余依二種涅槃;佛悉斷盡煩惱、所知二障,故具四種涅槃。[入楞伽經卷四、成唯識論卷十、法華經玄贊卷二、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叁、攝大乘論釋卷十叁、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末、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七末](參閱“涅槃”4149)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4】四種涅槃

  (名數)見涅槃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