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叁法印之一。
顯揚十四卷二十叁頁雲:論曰:于無常性,如實智入;由二種因。一、由念住,二、由緣起。由念住故;于諸境界;系心令住。由緣起故;達彼法性。如經中說,見集起法,于身念住。乃至廣說。 - 朱芾煌
爲有漏果報之四相,即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行相,乃緣觀苦谛之境而起之四種觀解。又作無常苦空非我、非常苦空非我。中阿含經卷二十一說處經(大一·五六五下):“此因緣起及因緣起法,思念稱量,善觀分別無常苦空非我。”觀無量壽佛經之第二觀(大一二·叁四二上):“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大乘義章卷叁“四谛義”、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參閱“四谛”1840)
(術語)是即有漏果報之四相,謂之苦谛四行相。苦空無常無我者舊譯。新譯謂之非常苦空非我。俱舍論二十六曰:“苦聖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叁空,四非我。待緣故非常,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觀無量壽經曰:“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大乘義章叁曰:“逼惱名苦,苦法遷流,說爲無常。苦非我所,故名爲空。苦非我體,名爲無我。”
苦是說短暫的人生,有叁苦八苦和無量諸苦;空即緣起性空,緣起是說世間諸法衆緣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說衆緣和合的諸法,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無常即諸行無常,是說世間諸法都是變化不停,生滅不斷的,沒有常住不變的個體;無我即諸法無我,是明五蘊假合的人身,沒有真 - 陳義孝編
苦是說短暫的人生,有叁苦八難和無量諸苦;
空即緣起性空,緣起是說世間諸法衆緣和合而生起;
性空是說衆緣和合的諸法,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
無常即諸行無常,是說世間諸法都是變化不停,生滅不斷,沒有常住不變的個體;
無我即諸法無我,是明五蘊假合的人身,沒有真實不變的我體可得。
- 梵心居士編
瑜伽叁十四卷二頁雲:又世尊言:苾刍當知,此器世間,長時安住。過是已後,漸次乃至七日輪現。如七日經廣說。乃至所有大地諸山大海,及蘇迷盧大寶山王,乃至梵世,諸器世界,皆被焚燒。災火滅後,灰燼不現;乃至余影,亦不可得。由此法門,世尊顯示諸器世間,是無常性。 - 朱芾煌
解讀爲「彼是我者彼即是世間,那是部分恒常不變,部分無常的」。(相關詞「世間我常.世間我無常.世間我常無常.世間我非常非無常」) - 莊春江居士編
大毗婆沙論叁十八卷十七頁雲:死,無常,何差別?答:諸死,是無常;有無常,非死。謂除死,余行滅。問:何故複作此論?答:世說無常與死無異;欲顯差別,故作斯論。謂死,唯內唯有情數,唯有根心;無常,通內外有情無情數,有根無根,有心無心。是謂差別。問:雲何死亦無常?雲何無常非死耶?答:最後命根滅,名死,亦無常。余時命根滅,名無常,非死。複次最後諸蘊滅,名死,亦無常。余時諸蘊滅,名無常非死。複次內諸蘊滅,名死,亦無常。外諸蘊滅,名無常,非死。如內外;有情數,無情數,有根,無根,有心,無心,應知亦爾。
二解 發智論二卷十叁頁雲:死無常何差別?答:諸死是無常;有無常非死。謂除死,余行。 - 朱芾煌
[出入楞伽經] 一作已而舍無常作即造也。舍者。舍前造作之個也。謂外道計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造。後見四大相異。如地堅。水濕。火暖。風勤。各各不同。遂執爲無常。故雲作已而舍無常。二形處壞無常形處即形狀也。謂外道計四大造色。能造所造。色體畢竟不壞。但觀形狀長短變壞等相。以爲無常。故雲形處壞無常。叁即色無常謂外道計前形處。見其變壞。以爲無常。今謂此形色。即是無常。故雲即色無常。四色轉變中間無常色轉變者。謂生住異滅也。生即生相。住即成相。異即變相。滅即 - 明·一如等 撰
瑜伽九十二卷十四頁雲:雲何無常所作衆苦?謂順樂處,有背失故;起變壞苦。隨順苦處,現在前故;起厭離苦。一切自體、于終沒時,皆滅壞故;有滅壞苦。當知是名叁種無常所作衆苦。 - 朱芾煌
集論四卷叁頁雲:何等無常相?略有十二。謂非有相、壞滅相、變異相、別離相、現前相、法爾相、剎那相、相續相、病等相、種種心行轉相、資産興衰相、器世成壞相。何等非有相?謂蘊界處、于一切時,我我所性、常非有故。何等壞滅相?謂諸行生已卽滅,暫有還無故。何等變異相?謂諸行異生。由不相似相續轉故。何等別離相?謂于諸行失增上力,或他所攝、執爲己有。何等現前相?謂正處無常。由因隨逐,今受無常故。何等法爾相?謂當來無常。由因隨逐,定當受故。何等剎那相?謂諸行剎那後,必不住故。何等相續相?謂無始時來諸行生滅相續不斷故。何等病等相?謂四大時分受命變異故。何等種種心行轉相?謂于一時,起有貪心;或于一時,起離貪心。如是有瞋、離瞋,有癡、離癡,若合、若散,若下、若舉,若掉、離掉,若不寂靜、若寂靜,若定、不定,如是等、心行流轉故。何等資産興衰相?謂諸興盛、終歸衰變故。何等器世成壞相?謂火水風叁種成壞。有叁災頂。謂第二第叁第四靜慮。第四靜慮、外宮殿等、雖無外災成壞;然彼諸天、與宮殿等、俱生俱滅,說有成壞。 - 朱芾煌
巴利語sabbesan%kha^ra^ anicca^。指一切有漏法皆不具有恒常之性。又作一切行無常。乃如來所說四法本末中之初法本末,亦爲四憂檀那法之一。增一阿含經卷十八(大二·六叁九上):“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我今知之,于四部之衆、天上、人中而作證。”同經卷十八(大二·六四○中):“一切諸行無常,是謂初法本末,如來之所說。”[菩薩地持經卷八、俱舍論光記卷一](參閱“諸行無常”(6300)
瑜伽八十五卷八頁雲:雲何諸行無常決定?由叁種相。當知過去未來諸行,尚定無常;何況現在。何等爲叁?謂先無而有故,先有而無故,起盡相應故。若未來行,先所未有,定非有者:是卽應非先無而有。如是應非無常決定。由彼先時,施設非有。非有爲先,後時方有。是故未來諸行,無常決定。若現在從緣行,生已決定有者;是卽應非先有而無。未來諸行,便應非是無常決定。現在諸行,亦應不與起盡相應。由現在行,從緣生已;非決定有。以有爲先,施設非有。是故過去諸行無常決定。如是現在諸行,因未來行,先無而有,因過去行,先有而無;由此施設起盡相應。是故說言;當知去來諸行,無常性尚決定;何況現在。是名諸行,無常決定。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無常。一、由過去世,已滅壞故,二、由未來現在世,是應滅壞法故。 - 朱芾煌
(堂塔)釋氏要覽下曰:“西域傳雲:只桓西北角,日光沒處,爲無常院。若有病者,當安其中。意爲凡人內心貪著房舍衣缽道具,生戀著心,無厭背故。製此堂,令聞名見題悟一切法無彼常故。”
瑜伽五十二卷八頁雲:複次無常差別、當知亦有多種。謂壞滅無常,生起無常,變易無常,散壞無常,當有無常,現墮無常。若一切行、生已尋滅;名壞滅無常。若一切行、本無今有;名生起無常。若可愛諸行、異相行起;名變易無常。若不變壞可愛衆具、及增上位,離散退失;名散壞無常。卽四無常,在未來時,名當有無常。卽現在世、正現前時,名現墮無常。若受用欲塵、多放逸者,但能思惟變易無常,散壞無常,現墮無常;廣起悲歎愁愦憂悴。然于諸行,不能厭離。若諸外道、卽于如是諸無常性,多起思惟;少能方便厭患離欲。但于諸行一分厭離;不能究竟。若聖弟子、圓滿思惟諸無常性,于一切行,究竟厭患;乃至解脫。 - 朱芾煌
顯揚十四卷二十叁頁雲:論曰:無常性見、當知六種。一、世俗智。謂乃至順決擇分位。二、勝義智。謂乃至出世道位。叁、聲聞智。謂除無性無常義。四、菩薩智。謂于一切無常義。五、不善清淨。謂彼二學智。六、善清淨。謂彼二無學智。 - 朱芾煌
瑜伽八十六卷一頁雲:于諸行中,修無常想行,有五種。謂由無常性、無恒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變壞法性故。此中剎那剎那壞故無常。自體系屬有限住壽故無恒。外事劫後決定無住,故非久住。壽量未滿,容被緣壞,非時而死;故不可保。乃至爾所時住,于其中間,不定安樂;故變壞法。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