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摄善法精进中说。 - 朱芾煌
为大乘起信论所说六染心之一。相当于六粗中之智相。依境界而起智,能分别世间、出世间之法,故称分别智。此智与心王相应而能染污清净心性,故称相应染。为俱生起之微细法执,菩萨于第七地之位断之。[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起信论疏卷上]
(术语)起信论所说六染心之一。六粗中之智相也。依境界而智起,能分别世出世之法,故名分别智,此智与心相应,而染污心性,故名相应染。
杂集论五卷十七页云:又有分位同行相应。谓与乐受诸相应法,与苦受不苦不乐受诸相应法。 - 朱芾煌
全句为「吉祥相应诸见杂苦杂毒杂烦热杂懊恼」,即「与诸邪见相连结,间杂着苦、毒害、烦热、懊恼的祝福与祈祷」。 - 庄春江居士编
指与寂静法(息灾法)相应之真言。据大日经疏卷七载,若真言中有纳么、莎缚诃等字,即是修三摩地寂静相应之真言。要略念诵经亦载,与寂静法相应之真言,最初用“唵”字,最后用“莎缚诃”字。其中,“纳么”为胎藏界所用,金刚界则用“唵”字。
(真言)扇底迦法相应之真言也。大日经疏七曰:“若真言中有纳磨(是归命意),莎缚诃等字,当知是修三摩地寂静相应真言也。”要略念诵经曰:“所谓初安唵字,后称所方言莎缚诃名扇底诃也。”此中纳磨与唵之相违,胎藏界为纳磨,金刚界为唵。
瑜伽八十九卷十页云:心怀染污,攀缘施主往还家势,起发意言,随顺随转;是名家势相应寻思。 - 朱芾煌
此指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只有五遍行所,即触、作意、受、想、思。《八识规矩颂》曰:“性唯无覆五遍行”,即指此而言。 - 于凌波居士著
此指第八阿赖耶识,与苦、乐、忧、喜、舍五受相应的情形。在五受中,与阿赖耶识相应的唯有舍受。第八识何以不与余受相应,一者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顺违境相,微细一类相续而转,故唯与舍受相应。二者此识是真异熟,与其相应的不能不是异熟受。三者此第八识为第七识缘之境,倘若和变异受(即苦乐忧喜之受)相应,那就不是常一我见之境了。 - 于凌波居士著
如心一境性中说。 - 朱芾煌
第六识是我人的心理综合中心,它所缘的是法境,通于过去、未来、现在,也通于善、恶、无记三性,及现量、比量、非量三量;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境。由于它的作用特别强,所以六位五十一个心所,全部与之相应,如《八识规矩颂》所称:“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 于凌波居士著
此指与末那识相应的心所。《八识规矩颂》曰:“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即指与此识相应的心所,有八大随烦恼心所——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五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及别境中的慧心所,和四个根本烦恼心所——贪、痴、慢、见。一共十八个心所。 - 于凌波居士著
杂集论五卷十七页云:又有内门同行相应。谓诸定地所有心心法。 - 朱芾煌
如一切种精进中说。 - 朱芾煌
瑜伽八十九卷十页云:心怀染污,攀缘自他若劣若胜,起发意言。余如前说。是名轻懱相应寻思。 - 朱芾煌
指信心与修行相应于法之实义。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记载,念佛有三种不相应,即虽念佛而信心不淳、不一、不相续者,称为不相应。对此而言,信心淳、一、相续者,则称相应。(参阅“三信三不”579)
(术语)其所修所信相应于法之实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