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修行坐禅之處。[梁高僧傳卷叁求那跋摩章]
(二)住持之居室,即方丈。或轉申爲住持之代稱。[法苑珠林卷十八]
(雜名)修禅定人之居室。中阿含經四十叁曰:“無事禅室。”日藏經一曰:“或有建立講讀論堂經行禅室。”行事鈔下叁之叁曰:“阿含雲:佛及比丘,食竟皆入禅室坐禅,晡時從禅起而說法也。”
即禅定。寂靜思惟之義。禅苑清規卷九(卍續一一一·四六叁上):“非時不食,非法不言,精勤思義,溫故知新,坐則禅思,起則諷誦。”[無量壽經卷下、釋門歸敬儀卷中]
(術語)禅爲梵語禅那之略,寂靜之義,思惟寂靜,謂之禅思。即禅定也。無量壽經下曰:“禅思一心。”釋門歸敬儀中曰:“樂禮拜者,又以禅思爲坐睡。”
1.遠離人群,獨坐專心思惟,如「獨一靜處,禅思思惟,作如是念……」、「專精禅思,作如是念……」、「當勤禅思」。2.修禅那,即「修進入『初禅』到『第四禅』的色界定」,如「修習禅思得神通力」,「系念禅思」。 - 莊春江居士編
其它版本作「禅思」,參看「禅思」,「伺」通「思」,參看「伺」。 - 莊春江居士編
指官府所立之禅宗寺院。據續高僧傳卷十六僧稠傳載,北齊天保叁年(552),敕令于邺城西南八十裏龍山之陽爲僧稠建精舍,稱爲雲門寺,並敕令于國內諸州別立禅肆,以利弘法講頌。
(一)禅道之精髓。景德傳燈錄卷叁(大五一·二一九中):“迄九年已,欲西返天竺,乃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蓋各言所得乎?”時門人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爲道用。”師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後,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
(二)楞嚴經之別稱。[楞嚴文句講錄卷一]
(術語)禅道之骨髓。傳燈錄(達磨章)曰:“迄九年已,欲西返天竺。乃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時門人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爲道用。師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後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囗@又]楞嚴經之別稱。楞嚴文句講錄一曰:“古人有禅髓之語。”
又稱禅床。即坐禅時之席位。榻者,即坐臺或寢臺,較床爲低短細長。禅林中僧堂之座位稱爲單,又稱單位,其形狀雖異于禅座,然兩者俱爲坐禅時之席位。單者,因于僧堂座位壁上,貼以上記有自己名字之紙片,入僧堂即尋名單之位置坐下,故稱單位。[敕修百丈清規卷五坐禅條]
(物名)修坐禅之橙子也。
(一)坐禅堂之略稱。亦作僧堂。(參閱“僧堂”5739)
(二)系爲與僧堂有所區別而稱禅堂。僧堂爲行坐禅、睡眠,飲食等之道場,禅堂則專指坐禅之道場。
(叁)無僧堂之寺院,于法堂坐禅,維那以下衆僧之居處,稱爲禅堂。
(術語)修禅之處。及禅家之僧堂起,僧堂亦名禅堂。以衆僧于此坐禅也。首楞嚴經曰:“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若不能誦,寫于禅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止觀曰:“身開常坐遮行住坐,或可處衆,獨則彌善。”輔行曰:“或可處中者,謂禅堂中,別處最勝,故雲彌善。”
(界名)色界有四重之天處。修各禅那生于此,所生之天人亦隨生。各有其禅那故曰禅天。即初禅天乃至第四禅天也。
(一)禅林之首座。大鑒清規(大八一·六二一下):“僧堂坐禅號令,權在首座,不在住持,首座謂之禅頭。”
(二)爲梵語jantu 之音譯。又作禅豆、禅兜、繕都、禅兜。即衆生之義。[雜阿含經卷十叁、玄應音義卷一]
(雜名)禅林之稱。首座之異名。
1.人名。2.指「人」。 - 莊春江居士編
(雜語)禅家之僧徒。又佛徒之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