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5本字典中找到 144 条与“罗汉”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8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98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罗汉 阿罗汉 大罗汉 九罗汉 罗汉法 罗汉供 罗汉讲 罗汉堂 罗汉田 罗汉鞋 王罗汉 阿罗汉果 阿罗汉相 阿罗汉向 大阿罗汉 二种罗汉 害阿罗汉 九种罗汉 六种罗汉 罗汉比丘 名字罗汉 七种罗汉 三种罗汉 山门罗汉 十八罗汉 十六罗汉 五百罗汉 云居罗汉 住法罗汉 住果罗汉 阿罗汉长老 阿罗汉三义 不动阿罗汉 护法阿罗汉 慧解脱罗汉 进法阿罗汉 堪达阿罗汉 六种阿罗汉 漏尽阿罗汉 罗汉请弥陀 七种阿罗汉 千二百罗汉 思法阿罗汉 退法阿罗汉 无阿罗汉等 无真阿罗汉 阿罗汉具德经 阿罗汉沙门果 阿罗汉有六种 不动法阿罗汉 灌州罗汉和尚 罗汉桂琛禅师 罗汉匡果禅师 罗汉守仁禅师 罗汉系南禅师 罗汉行林禅师 罗汉院义禅师 罗汉愿昭禅师 罗汉智依禅师 罗汉宗彻禅师 十六大阿罗汉 漳州罗汉和尚 住不动阿罗汉 阿罗汉非善士趣 阿罗汉有四胜利 阿罗汉果补特伽罗 阿罗汉向补特伽罗 佛说阿罗汉具德经 如来与阿罗汉等异 五百雁为五百罗汉 阿赖耶识阿罗汉位舍 阿罗汉不能作诸佛事 阿罗汉所不习十一法 阿罗汉退失现法乐住 阿罗汉成就众多功德相 阿罗汉住何等心般涅盘 持刀自害之退法阿罗汉 决定受业能障阿罗汉果 如来说法不共阿罗汉等 提婆菩萨与罗汉论义处 诸阿罗汉不皆回向菩提 阿罗汉果但可退失现法乐住 阿罗汉唯住无记心而般涅盘 离爱诸阿罗汉四相解脱自在 如来与阿罗汉等同分异分。 阿罗汉苾刍不能习近五种处所 阿罗汉超度三邪追求二邪受用 常罗汉〔《神僧传》卷第九〕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 二法心善解脱诸阿罗汉内自所证 阿罗汉般涅盘已不复堕在诸有情数 如来解脱及离盖住与阿罗汉解脱及离盖住 阿罗汉有能舍寿增寿及不能舍寿增寿功能差别 漳州罗汉琛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宝相(唐京师罗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八] 桂琛(后唐漳州罗汉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王罗汉(宋明州干符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 收起
法相辞典 【127】诸阿罗汉不皆回向菩提

瑜伽八十卷二十三页云:问:若阿罗汉,回向菩提,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何因缘故,一切阿罗汉,不皆回向无上菩提?答:由彼种姓,有差别故。所以者何?诸阿罗汉,现见种姓有多差别。谓或见有诸阿罗汉。俱分解脱;或复见有唯慧解脱;于无余依般涅盘界而般涅盘。是故当知由彼种姓有差别故;非一切阿罗汉,皆能回向无上菩提。复次回向菩提声闻,或于学位、卽能弃舍求声闻愿。或无学位,方能弃舍。由彼根性,有差别故;所待众缘,有差别故。如回向菩提声闻,由遇缘故,乘无上乘而般涅盘;如是菩萨,设为如来及诸菩萨之所弃舍;因弃舍故,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涅盘缘;应乘下乘而般涅盘。然无处无容诸佛菩萨如是放逸,弃舍于彼,定无是处。复次回向菩提声闻,若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卽同如来,于无余依般涅盘界而般涅盘。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28】罗汉果但可退失现法乐住

  俱舍论二十五卷四页云:经部师说:从阿罗汉、亦无退义。彼说应理。云何知然?由教理故。如何由教?经言:苾刍!圣慧断惑,名为实断。又契经言:我说有学,应不放逸;非阿罗汉。虽有经言佛告庆喜我说利养等亦障阿罗汉;而不说退阿罗汉果。但说退失现法乐住。经言不动心解脱身作证。我定说无因缘从此退故。若谓有退,由经说有时爱解脱;我亦许然。但应观察彼之所退,为应果性?为静虑等?然彼根本静虑等持,要待时现前故;名时解脱。彼为获得现法乐住,数希现前;故名为爱。有说此定是所爱味。诸阿罗汉果性解脱,恒随逐故;不应名时。更不欣求,故不名爱。若应果性,容有退者;如何世尊但说所证现法乐住,有可退理。由此证知诸阿罗汉,果性解脱,必是不动。然由利等扰乱过失,有于所得现法乐住退失自在。谓诸钝根。若诸利根;则无退失。故于所得现法乐住,有退无退故;名退不退法。如是思等,如理应思。不退、安住、不动、何别?非练根得,名为不退。练根所得,名为不动。此二所起殊胜等至,设遇退缘;亦无退理。安住法者:但于已住诸胜德中,能无退失;不能更引余胜德生。设复引生;从彼可退。是不退等三种差别。然乔底迦、昔在学位,于时解脱,极啖味故;又钝根故;数数退失,深自厌责,执刀自害。由于身命无所恋惜,临命终时,得阿罗汉,便般涅盘。故乔底迦、亦非退失阿罗汉果。又增十经作如是说;一法应起,谓时爱心解脱。一法应证,谓不动心解脱。若应果性名为时爱心解脱者;何故于此增十经中再说应果。又曾无处说阿罗汉果名为应起;但说名应证。又说钝根所摄应果,名为应起,为显何义?若为显彼能起现前;则余利根,最应能起。若为显彼应起现前;亦余利根,最所应起。故此解脱非应果性。若尔;何故说时解脱应果?谓有应果,根性钝故;要待时故,定方现前。若与彼相违,名不时解脱。阿毗达磨,亦作是言:欲贪随眠,由三处起。一、欲贪随眠,未断遍知故。二、顺彼经法,正现在前故。三、于彼正起非理作意故。前谓彼据具因生说;后有何法因不具生。是名由教。如何由理?若阿罗汉有令烦恼毕竟不起治道已生;是则不应退起烦恼。若阿罗汉此道未生;未能永拔烦恼种故;应非漏尽。若非漏尽;宁说为应。是名由理。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29】罗汉唯住无记心而般涅盘

  大毗婆沙论一百九十一卷一页云:问:何故阿罗汉惟住无记心而般涅盘?答:惟无记心、顺心断故。谓善心强盛,坚住难坏;能令余心、长时续起,于心断不顺。无记心羸劣,如朽败种,不坚住,易坏,不能令余心长时续起。故于心断,最为随顺。有说:以无记心、起过患少故。谓善不善心、由二门,于生死中,起多过患。一、由异熟果门,二、由等流果门。无记心、但由等流果门起过患;非异熟果。有说:以阿罗汉,背一切生故。谓余有情将命终时,为当生故,极作意力,令善心起。勿我当堕诸非爱趣。阿罗汉背一切生,故不复作意;但住无记心、而般涅盘。有说:以阿罗汉、不求趣异熟器故。谓余有情、求趣当来异熟器故;将命终时,以极加行令善心起。阿罗汉不求趣如是异熟器故;但住无记心、而般涅盘。有说:阿罗汉住自性心,入于涅盘。自性心者:卽无记心。以生生中,未尝无故。或有一众同分中,无善心起。谓已断善根,未相续者。或有一众同分中,无不善心起。谓已离欲界染者。无有一众同分中,不起无记心者。是以说无记心,名自性心。惟住此心,入于涅盘。有说:阿罗汉要住如上亲友心而涅盘故。如人、欲适他土,亲友追送。其下亲友、至门而返。中至村界。上至国境。如是阿罗汉趣涅盘时,不善染污心,如下亲友;于离欲界及非想非非想处染时,卽便舍离。善心、如中亲友;于起无记心时,而便舍离。无记心,如上亲友;于般涅盘时,乃便舍离。有说:此是阿罗汉渐舍生死法故。谓离欲界染时,舍一切不善心。离非想非非想处染时,舍一切染污心。起无记心时,舍一切善心。入无余依涅盘时,舍一切无记心。尊者妙音说曰:一切善心、皆是作功用起。将命终时,不能复作功用。是故惟住无记心、而般涅盘。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30】离爱诸阿罗汉四相解脱自在

瑜伽十九卷十一页云:云何离爱诸阿罗汉、由四种相,于恶魔怨、一切愚夫所系属主,解脱自在?谓诸愚夫、由四识住,为魔怨主之所驱役;令生死中,往还五趣,非阿罗汉。又诸愚夫、如由重过,为魔怨王之所驱役;谓或增益、或复损减、诸恶见故,发起种种执刀杖等恶不善法,堕诸戏论,生诸恶趣,令造种种诸恶业缘。非阿罗汉。又诸愚夫、如由中过,为魔怨主之所驱役;令处欲爱系缚垣墙,不能出离欲界生苦。非阿罗汉。又诸愚夫、如由轻过,为魔怨主之所驱役;令生色界、及无色界,无明深堑,周匝围绕,闭在生死众苦牢狱;于生等苦,不得出离。非阿罗汉。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31】如来与阿罗汉等同分异分。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二页云:复次略由四相,当知如来与慧解脱阿罗汉等,同分异分。由一种相,说名同分。谓解脱等故。由三种相,说名异分。谓现等觉故,能说法故,行正行故。此中如来,无师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现等正觉。等正觉已;遍依胜义。若于现法有能无能,若现见法,不现见法;于一切种,皆悉了达。是名自然等觉菩提。如是了达胜义法已;于其二障,善得解脱。谓幷习气诸烦恼障及所知障。与诸天众及余世间,为解脱师,独一无二。当知了达如是四相,是名自然等觉菩提。由此不与诸声闻共。又依他义,作所作等;能说正法。由五种相,当知不共。何等为五?一者、如来如实了知一切种道为道,一切种非道为非道。二者、知已,如实宣说是道非道。为令趣道,不趣非道。三者、若有如所说道,乐欲勤行;为令彼行摄受方便,如理所引作意正道,以教授门、而为宣说。四者、彼如圣教行时,若有障碍止观过失;皆令除遣。五者、若有随顺彼法,皆令摄受。是名能说不同分法。此中正行不同分者,谓彼声闻,先依如来,后行正行。夫如来者、无少所依。又彼成就声闻种姓,行于正行。而佛如来,成自种姓。又彼声闻,或已成熟,或当成熟。非最后有菩萨身中二行可得。若未熟者;彼随道行,能熟当来成熟相续。若已熟者;彼于现法,成大师教。如此二种,如其圣教。卽如是行。若随道行;彼于来世,当证涅盘。若于现法成大师教,彼依此身,便证圣道,道果涅盘。卽此圣道、及圣道果,无损乐故;名如实法。饶益性故;又说为善。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32】罗汉苾刍不能习近五种处所

  瑜伽三十四卷二十六页云:阿罗汉苾刍、诸漏永尽,不能习近五种处所。一者、不能故思杀害诸众生命。二者、不能不与而取。三者、不能行非梵行,习淫欲法。四者、不能知而妄语。五者、不能贮畜受用诸欲资具。如是不能妄计苦乐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他作无因而生。又亦不能怖畏一切不应记事。又亦不能于云雷电霹雳灾雹及见种种怖畏事已,深生惊怖。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33】罗汉超度三邪追求二邪受用

  瑜伽十四卷十六页云:又阿罗汉、虽现追求供身财物,亦常受用;而能超度三邪追求,二邪受用。谓能超过杀生、偷盗、妄语、所引三邪追求;亦能超过妻妾、畜积、二邪受用。 - 朱芾煌

历代名僧辞典 【134】罗汉〔《神僧传》卷第九〕

嘉州僧常罗汉者。异人也。好劝人设罗汉斋会。故得此名。杨氏媪嗜食鸡。平生所杀不知几千百数。既死家人作六七斋具黄箓醮。道士方拜章。僧忽至告其子曰。吾为汝忏悔。杨家甚喜设座延入。僧顾其仆云。去街东第几家买花雌鸡一只来。如言得之。命杀以具馔。杨氏泣请曰。尊者见临。非有所爱惜。今日启醮筵。举家内外久绝荤馔。乞以付邻家。僧不可必欲就煮。食既熟就厅踞坐。拆肉满盘分。置上真九位。乃食其余。斋罢不揖而去。是夕卖鸡家及杨氏悉梦媪至谢曰。在生时罪业见责为鸡。赖罗汉悔谢之赐。今既脱矣。自是郡人作佛事荐亡。幸其来以为冥涂得助。绍兴末年卒。肉身久而不坏。 - 顾伟康编

阅藏知津 【135】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说十六大阿罗汉名,并眷属数目住处,及明末法之中,于三宝所种善根者,三会得度。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法相辞典 【136】二法心善解脱诸阿罗汉内自所证

  瑜伽十三卷二十三页云:又有二法,心善解脱诸阿罗汉,内自所证。一者、于现法中,苦因永尽;二者、由此为先,当来世苦,毕竟不生。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37】罗汉般涅盘已不复堕在诸有情数

  瑜伽八十卷十九页云:于此界中,般涅盘已;不复堕于天龙药叉若健达缚若紧捺洛若阿素洛若人数等。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设,遍于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类,一切得身,一切胜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复堕在彼数。何以故?由此真界,离诸戏论唯成办者内自证故。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38】如来解脱及离盖住与阿罗汉解脱及离盖住

  瑜伽九十八卷二十页云:复次容有是处,或有一人、作如是念:如来与彼最极下劣得慧解脱阿罗汉果,无有差别。谓依解脱,作是思惟。如来解脱,与慧解脱阿罗汉果所有解脱,无有差别。颇复有人,作如是念:如来所有离诸盖住,居内法中最极下劣若诸有学,若诸异生,由精进力,于其五盖,伏断而住;名离盖住。此离盖住,彼离盖住,为如解脱,无有差别?为有差别?应知如是二离盖住,极大差别。谓诸有学,虽现行故离盖住心,与如来等;然彼随眠,未永断故;诸盖数数间心相续,数数作意,励力除遣。如来诸盖,毕竟断故;离诸盖住。与彼所有离诸盖住,极大差别。非如解脱,无有差别。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39】罗汉有能舍寿增寿及不能舍寿增寿功能差别

  瑜伽八十卷十八页云:问:若一切阿罗汉皆得心自在;何因缘故,不舍寿行,入般涅盘;虽苦所逼,而久住耶?答:功能有差别故。所以者何?有一分阿罗汉,能舍寿行;一分不能。有一分阿罗汉,能增寿行;一分不能故。 - 朱芾煌

历代名僧辞典 【140】漳州罗汉琛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禅师名桂琛,生李氏,常山人也。幼卓越,绝酒胾。见万寿寺无相律师,即前作礼。无相拊其首曰:若从我乎。乃欣然依随之。父母不逆也。年二十余,即剃发为大僧。无相使习毗尼。一日为众升堂。宣戒本布萨已,乃曰:持犯但律身而已,非真解脱也。依文作解,岂发圣乎。一众愕然。琛顾笑,为无相。作礼辞去,无相不强。初谒雪峰存公,不大发明。又事玄沙,遂臻其奥。与慧球者齐名,号二大士。琛能秘重大法,痛自韬晦。然丛林指目,以为雪峰法道之所寄也。漳州牧王公,请住城西石山。十余年,迁止罗汉。破垣败箦,人不堪其忧。非忘身为法者,不至。僧问,如何是罗汉一句。曰我若向汝道,却成两句。又问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甚字。琛曰:汝不识此字耶。曰不识。琛曰:看取其下注脚。琛尝垂头,颓然坐折木床。见僧来,即举拂子曰:会么。对曰:谢和尚指示学人。琛曰:见我竖起拂子。便道指示学人。汝每日见山见水,可不指示汝耶。又见僧来,举拂子。其僧礼拜称赞。琛曰:见我竖起拂子,便礼拜赞叹。那里扫地,竖起扫帚,为甚不赞叹。有僧来报,保福迁化也。琛曰保福迁化,地藏入塔。琛时住地藏,乃石山也。于时学者莫测其旨。琛悯之为作明道偈。其词曰:
  至道渊旷,勿以言宣。言宣非指,孰云有是。触处皆渠,岂喻真虚。真虚设辨,如镜中现。有无虽彰,在处无伤。无伤无在,何拘何碍。不假功成,将何法尔。法尔不尔,俱为唇齿。若以斯陈,埋没宗旨。宗非意陈,无以见闻。见闻不脱,如水中月。于此不明,翻成剩法。一法有形,翳汝眼睛。眼睛不明,世界峥嵘。我宗奇特,当阳显赫。佛及众生,皆承恩力。不在低头,思量难得。拶破面门,盖覆乾坤。快须荐取,脱却根尘。其如不晓,谩说而今。
  后唐天成三年戊子秋。琛复至闽城旧止。遍游近城诸剎。乃还示微疾,沐浴安坐而化。阅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二夏。阇维收舍利建塔。有得法上首,清凉益禅师。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41】宝相(唐京师罗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八]

释宝相。姓马。雍州长安人。十九出家。清贞栖德住罗汉寺。专听摄论。深惟妄识之难伏也。无时不喧乃入禅坊。头陀自静。六时礼悔四十余年。夜自笃课诵阿弥陀经七遍。念佛名六万遍。昼读藏经初无散舍。后专读涅盘。一千八十遍。兼诵金刚般若。终于即世。然身绝患恼休健翕习。冷食粗衣随得便服。情无惮苦。又志存正业翘注晨霄。蚤虱流身不暇观采。遇患将极念诵无舍。克至大期。累属道俗以念佛为先。西方相待勿虚度世。又属当烧散吾尸不劳铭塔。用尘庸俗。言讫而逝。年八十三。六十二夏。不畜尺财无劳僧法
又同寺僧法达者。以诚素见称。供嚫之直用写华严八部般若。烧香自读一百余遍。而生常清洁不畜门人。单己自怡食无余粒。斯亦轻清之高士也。年登七十。便赍所读经赠同行者。但捧胜天一部以为终老。即掷公名趣云阳岩中。拥缘送死。经于四载遂卒彼山。并是即目近事。且夫读诵征感。其类繁焉。别有纪传。故不曲尽。略自变量条。示光绪耳。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42】桂琛(后唐漳州罗汉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释桂琛。俗姓李氏。常山人也。甫作童儿笃求远俗。斋茹一餐调息终日。秉心唯确乡党所钦二亲爱缚而莫辞。群从情缠而难脱。既冠继逾城之武。求师得解虎之俦。乃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矣。初登戒地例学毗尼。为众升台宣戒本毕。将知志大安拘之于小道乎。乃自诲曰。持犯束身非解脱也。依文作解岂发圣乎。于是誓访南宗程仅万里。初谒云居后诣雪峰玄沙两会。参讯勤恪。良以嗣缘有在。得旨于宗一大师。明暗色空廓然无惑。密行累载处众韬藏。虽夜光所潜而宝器终异。遂为故漳牧太原王公诚请。于闽城西石山建莲宫而止。驻锡一纪有半。来往二百众。琛以秘重妙法罔轻示徒。有密学恳求者时为开演。后龙溪为军倅勤州太保琅琊公志请。于罗汉院为众宣法。讳让不获。遂开方便。不数载南北参徒丧疑而往者不可殚数。有角立者。抚州曹山文益江州东禅休复。咸传琛旨。各为一方法眼。视其子则知其父矣。以天成三年戊子秋。复戒闽城旧止。遍翫近城梵字。已俄示疾数日安坐告终。春秋六十有二。僧腊四十。遗戒勿遵俗礼而棺而墓。于是茶毗于城西院之东岗。收其舍利建塔于院之西。禀遗教也。则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琛得法密付授耳。时神晏大师王氏所重。以言事胁令舍玄沙嗣雪峰。确乎不拔。终为晏谗而凌辚。惜哉。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43】罗汉(宋明州干符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释王罗汉者。不测之僧也。酷嗜彘肉。出言若风狂。后亦多验云。尝嚗衣有盗者。将欲搴之。低头佯睡。有物人就之乞终无吝色。及开宝初年六月内忽坐终。三日后漆布之。忽闻两颊间鸣咤声。皆云溃烂。夜寄梦与数人曰。布漆我昏闷。如何开焉。明日召漆工剥起。肉色红白有圆粒舍利堕落。收而供养。至今肉身存于本寺。时僧正赞宁作碑纪异。汉南国王钱氏。私易名为密修神化尊者。 - 顾伟康编

英汉对照词典 【144】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Five  Offences  ==  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The  five  rebellious  acts  or  deadly  sins:
(1)  parricide
(2)  matricide  
(3)  killing  an  arhat  
(4)  shedding  the  blood  of  a  Buddha  
(5)  destroying  the  harmony  of  the  sangha,  or  fraternity.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