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5本字典中找到 144 條與「羅漢」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8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8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羅漢 阿羅漢 大羅漢 九羅漢 羅漢法 羅漢供 羅漢講 羅漢堂 羅漢田 羅漢鞋 王羅漢 阿羅漢果 阿羅漢相 阿羅漢向 大阿羅漢 二種羅漢 害阿羅漢 九種羅漢 六種羅漢 羅漢比丘 名字羅漢 七種羅漢 叁種羅漢 山門羅漢 十八羅漢 十六羅漢 五百羅漢 雲居羅漢 住法羅漢 住果羅漢 阿羅漢長老 阿羅漢叁義 不動阿羅漢 護法阿羅漢 慧解脫羅漢 進法阿羅漢 堪達阿羅漢 六種阿羅漢 漏盡阿羅漢 羅漢請彌陀 七種阿羅漢 千二百羅漢 思法阿羅漢 退法阿羅漢 無阿羅漢等 無真阿羅漢 阿羅漢具德經 阿羅漢沙門果 阿羅漢有六種 不動法阿羅漢 灌州羅漢和尚 羅漢桂琛禅師 羅漢匡果禅師 羅漢守仁禅師 羅漢系南禅師 羅漢行林禅師 羅漢院義禅師 羅漢願昭禅師 羅漢智依禅師 羅漢宗徹禅師 十六大阿羅漢 漳州羅漢和尚 住不動阿羅漢 阿羅漢非善士趣 阿羅漢有四勝利 阿羅漢果補特伽羅 阿羅漢向補特伽羅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如來與阿羅漢等異 五百雁爲五百羅漢 阿賴耶識阿羅漢位舍 阿羅漢不能作諸佛事 阿羅漢所不習十一法 阿羅漢退失現法樂住 阿羅漢成就衆多功德相 阿羅漢住何等心般涅盤 持刀自害之退法阿羅漢 決定受業能障阿羅漢果 如來說法不共阿羅漢等 提婆菩薩與羅漢論義處 諸阿羅漢不皆回向菩提 阿羅漢果但可退失現法樂住 阿羅漢唯住無記心而般涅盤 離愛諸阿羅漢四相解脫自在 如來與阿羅漢等同分異分。 阿羅漢苾刍不能習近五種處所 阿羅漢超度叁邪追求二邪受用 常羅漢〔《神僧傳》卷第九〕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 二法心善解脫諸阿羅漢內自所證 阿羅漢般涅盤已不複墮在諸有情數 如來解脫及離蓋住與阿羅漢解脫及離蓋住 阿羅漢有能舍壽增壽及不能舍壽增壽功能差別 漳州羅漢琛禅師〔宋,惠洪《禅林僧寶傳》〕 寶相(唐京師羅漢寺)[《續高僧傳》卷二十八] 桂琛(後唐漳州羅漢院)[《宋高僧傳》卷第十叁] 王羅漢(宋明州幹符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 收起
法相辭典 【127】諸阿羅漢不皆回向菩提

瑜伽八十卷二十叁頁雲:問:若阿羅漢,回向菩提,便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何因緣故,一切阿羅漢,不皆回向無上菩提?答:由彼種姓,有差別故。所以者何?諸阿羅漢,現見種姓有多差別。謂或見有諸阿羅漢。俱分解脫;或複見有唯慧解脫;于無余依般涅盤界而般涅盤。是故當知由彼種姓有差別故;非一切阿羅漢,皆能回向無上菩提。複次回向菩提聲聞,或于學位、卽能棄舍求聲聞願。或無學位,方能棄舍。由彼根性,有差別故;所待衆緣,有差別故。如回向菩提聲聞,由遇緣故,乘無上乘而般涅盤;如是菩薩,設爲如來及諸菩薩之所棄舍;因棄舍故,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涅盤緣;應乘下乘而般涅盤。然無處無容諸佛菩薩如是放逸,棄舍于彼,定無是處。複次回向菩提聲聞,若隨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爾時卽同如來,于無余依般涅盤界而般涅盤。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28】羅漢果但可退失現法樂住

  俱舍論二十五卷四頁雲:經部師說:從阿羅漢、亦無退義。彼說應理。雲何知然?由教理故。如何由教?經言:苾刍!聖慧斷惑,名爲實斷。又契經言:我說有學,應不放逸;非阿羅漢。雖有經言佛告慶喜我說利養等亦障阿羅漢;而不說退阿羅漢果。但說退失現法樂住。經言不動心解脫身作證。我定說無因緣從此退故。若謂有退,由經說有時愛解脫;我亦許然。但應觀察彼之所退,爲應果性?爲靜慮等?然彼根本靜慮等持,要待時現前故;名時解脫。彼爲獲得現法樂住,數希現前;故名爲愛。有說此定是所愛味。諸阿羅漢果性解脫,恒隨逐故;不應名時。更不欣求,故不名愛。若應果性,容有退者;如何世尊但說所證現法樂住,有可退理。由此證知諸阿羅漢,果性解脫,必是不動。然由利等擾亂過失,有于所得現法樂住退失自在。謂諸鈍根。若諸利根;則無退失。故于所得現法樂住,有退無退故;名退不退法。如是思等,如理應思。不退、安住、不動、何別?非練根得,名爲不退。練根所得,名爲不動。此二所起殊勝等至,設遇退緣;亦無退理。安住法者:但于已住諸勝德中,能無退失;不能更引余勝德生。設複引生;從彼可退。是不退等叁種差別。然喬底迦、昔在學位,于時解脫,極啖味故;又鈍根故;數數退失,深自厭責,執刀自害。由于身命無所戀惜,臨命終時,得阿羅漢,便般涅盤。故喬底迦、亦非退失阿羅漢果。又增十經作如是說;一法應起,謂時愛心解脫。一法應證,謂不動心解脫。若應果性名爲時愛心解脫者;何故于此增十經中再說應果。又曾無處說阿羅漢果名爲應起;但說名應證。又說鈍根所攝應果,名爲應起,爲顯何義?若爲顯彼能起現前;則余利根,最應能起。若爲顯彼應起現前;亦余利根,最所應起。故此解脫非應果性。若爾;何故說時解脫應果?謂有應果,根性鈍故;要待時故,定方現前。若與彼相違,名不時解脫。阿毗達磨,亦作是言:欲貪隨眠,由叁處起。一、欲貪隨眠,未斷遍知故。二、順彼經法,正現在前故。叁、于彼正起非理作意故。前謂彼據具因生說;後有何法因不具生。是名由教。如何由理?若阿羅漢有令煩惱畢竟不起治道已生;是則不應退起煩惱。若阿羅漢此道未生;未能永拔煩惱種故;應非漏盡。若非漏盡;甯說爲應。是名由理。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29】羅漢唯住無記心而般涅盤

  大毗婆沙論一百九十一卷一頁雲:問:何故阿羅漢惟住無記心而般涅盤?答:惟無記心、順心斷故。謂善心強盛,堅住難壞;能令余心、長時續起,于心斷不順。無記心羸劣,如朽敗種,不堅住,易壞,不能令余心長時續起。故于心斷,最爲隨順。有說:以無記心、起過患少故。謂善不善心、由二門,于生死中,起多過患。一、由異熟果門,二、由等流果門。無記心、但由等流果門起過患;非異熟果。有說:以阿羅漢,背一切生故。謂余有情將命終時,爲當生故,極作意力,令善心起。勿我當墮諸非愛趣。阿羅漢背一切生,故不複作意;但住無記心、而般涅盤。有說:以阿羅漢、不求趣異熟器故。謂余有情、求趣當來異熟器故;將命終時,以極加行令善心起。阿羅漢不求趣如是異熟器故;但住無記心、而般涅盤。有說:阿羅漢住自性心,入于涅盤。自性心者:卽無記心。以生生中,未嘗無故。或有一衆同分中,無善心起。謂已斷善根,未相續者。或有一衆同分中,無不善心起。謂已離欲界染者。無有一衆同分中,不起無記心者。是以說無記心,名自性心。惟住此心,入于涅盤。有說:阿羅漢要住如上親友心而涅盤故。如人、欲適他土,親友追送。其下親友、至門而返。中至村界。上至國境。如是阿羅漢趣涅盤時,不善染汙心,如下親友;于離欲界及非想非非想處染時,卽便舍離。善心、如中親友;于起無記心時,而便舍離。無記心,如上親友;于般涅盤時,乃便舍離。有說:此是阿羅漢漸舍生死法故。謂離欲界染時,舍一切不善心。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舍一切染汙心。起無記心時,舍一切善心。入無余依涅盤時,舍一切無記心。尊者妙音說曰:一切善心、皆是作功用起。將命終時,不能複作功用。是故惟住無記心、而般涅盤。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30】離愛諸阿羅漢四相解脫自在

瑜伽十九卷十一頁雲:雲何離愛諸阿羅漢、由四種相,于惡魔怨、一切愚夫所系屬主,解脫自在?謂諸愚夫、由四識住,爲魔怨主之所驅役;令生死中,往還五趣,非阿羅漢。又諸愚夫、如由重過,爲魔怨王之所驅役;謂或增益、或複損減、諸惡見故,發起種種執刀杖等惡不善法,墮諸戲論,生諸惡趣,令造種種諸惡業緣。非阿羅漢。又諸愚夫、如由中過,爲魔怨主之所驅役;令處欲愛系縛垣牆,不能出離欲界生苦。非阿羅漢。又諸愚夫、如由輕過,爲魔怨主之所驅役;令生色界、及無色界,無明深塹,周匝圍繞,閉在生死衆苦牢獄;于生等苦,不得出離。非阿羅漢。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31】如來與阿羅漢等同分異分。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二頁雲:複次略由四相,當知如來與慧解脫阿羅漢等,同分異分。由一種相,說名同分。謂解脫等故。由叁種相,說名異分。謂現等覺故,能說法故,行正行故。此中如來,無師自然修叁十七菩提分法,現等正覺。等正覺已;遍依勝義。若于現法有能無能,若現見法,不現見法;于一切種,皆悉了達。是名自然等覺菩提。如是了達勝義法已;于其二障,善得解脫。謂幷習氣諸煩惱障及所知障。與諸天衆及余世間,爲解脫師,獨一無二。當知了達如是四相,是名自然等覺菩提。由此不與諸聲聞共。又依他義,作所作等;能說正法。由五種相,當知不共。何等爲五?一者、如來如實了知一切種道爲道,一切種非道爲非道。二者、知已,如實宣說是道非道。爲令趣道,不趣非道。叁者、若有如所說道,樂欲勤行;爲令彼行攝受方便,如理所引作意正道,以教授門、而爲宣說。四者、彼如聖教行時,若有障礙止觀過失;皆令除遣。五者、若有隨順彼法,皆令攝受。是名能說不同分法。此中正行不同分者,謂彼聲聞,先依如來,後行正行。夫如來者、無少所依。又彼成就聲聞種姓,行于正行。而佛如來,成自種姓。又彼聲聞,或已成熟,或當成熟。非最後有菩薩身中二行可得。若未熟者;彼隨道行,能熟當來成熟相續。若已熟者;彼于現法,成大師教。如此二種,如其聖教。卽如是行。若隨道行;彼于來世,當證涅盤。若于現法成大師教,彼依此身,便證聖道,道果涅盤。卽此聖道、及聖道果,無損樂故;名如實法。饒益性故;又說爲善。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32】羅漢苾刍不能習近五種處所

  瑜伽叁十四卷二十六頁雲:阿羅漢苾刍、諸漏永盡,不能習近五種處所。一者、不能故思殺害諸衆生命。二者、不能不與而取。叁者、不能行非梵行,習淫欲法。四者、不能知而妄語。五者、不能貯畜受用諸欲資具。如是不能妄計苦樂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他作無因而生。又亦不能怖畏一切不應記事。又亦不能于雲雷電霹雳災雹及見種種怖畏事已,深生驚怖。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33】羅漢超度叁邪追求二邪受用

  瑜伽十四卷十六頁雲:又阿羅漢、雖現追求供身財物,亦常受用;而能超度叁邪追求,二邪受用。謂能超過殺生、偷盜、妄語、所引叁邪追求;亦能超過妻妾、畜積、二邪受用。 - 朱芾煌

曆代名僧辭典 【134】羅漢〔《神僧傳》卷第九〕

嘉州僧常羅漢者。異人也。好勸人設羅漢齋會。故得此名。楊氏媪嗜食雞。平生所殺不知幾千百數。既死家人作六七齋具黃箓醮。道士方拜章。僧忽至告其子曰。吾爲汝忏悔。楊家甚喜設座延入。僧顧其仆雲。去街東第幾家買花雌雞一只來。如言得之。命殺以具馔。楊氏泣請曰。尊者見臨。非有所愛惜。今日啓醮筵。舉家內外久絕葷馔。乞以付鄰家。僧不可必欲就煮。食既熟就廳踞坐。拆肉滿盤分。置上真九位。乃食其余。齋罷不揖而去。是夕賣雞家及楊氏悉夢媪至謝曰。在生時罪業見責爲雞。賴羅漢悔謝之賜。今既脫矣。自是郡人作佛事薦亡。幸其來以爲冥塗得助。紹興末年卒。肉身久而不壞。 - 顧偉康編

閱藏知津 【135】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說十六大阿羅漢名,並眷屬數目住處,及明末法之中,于叁寶所種善根者,叁會得度。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法相辭典 【136】二法心善解脫諸阿羅漢內自所證

  瑜伽十叁卷二十叁頁雲:又有二法,心善解脫諸阿羅漢,內自所證。一者、于現法中,苦因永盡;二者、由此爲先,當來世苦,畢竟不生。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37】羅漢般涅盤已不複墮在諸有情數

  瑜伽八十卷十九頁雲:于此界中,般涅盤已;不複墮于天龍藥叉若健達縛若緊捺洛若阿素洛若人數等。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設,遍于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類,一切得身,一切勝生,一切地中,非此更複墮在彼數。何以故?由此真界,離諸戲論唯成辦者內自證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38】如來解脫及離蓋住與阿羅漢解脫及離蓋住

  瑜伽九十八卷二十頁雲:複次容有是處,或有一人、作如是念:如來與彼最極下劣得慧解脫阿羅漢果,無有差別。謂依解脫,作是思惟。如來解脫,與慧解脫阿羅漢果所有解脫,無有差別。頗複有人,作如是念:如來所有離諸蓋住,居內法中最極下劣若諸有學,若諸異生,由精進力,于其五蓋,伏斷而住;名離蓋住。此離蓋住,彼離蓋住,爲如解脫,無有差別?爲有差別?應知如是二離蓋住,極大差別。謂諸有學,雖現行故離蓋住心,與如來等;然彼隨眠,未永斷故;諸蓋數數間心相續,數數作意,勵力除遣。如來諸蓋,畢竟斷故;離諸蓋住。與彼所有離諸蓋住,極大差別。非如解脫,無有差別。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39】羅漢有能舍壽增壽及不能舍壽增壽功能差別

  瑜伽八十卷十八頁雲:問:若一切阿羅漢皆得心自在;何因緣故,不舍壽行,入般涅盤;雖苦所逼,而久住耶?答:功能有差別故。所以者何?有一分阿羅漢,能舍壽行;一分不能。有一分阿羅漢,能增壽行;一分不能故。 - 朱芾煌

曆代名僧辭典 【140】漳州羅漢琛禅師〔宋,惠洪《禅林僧寶傳》〕

  禅師名桂琛,生李氏,常山人也。幼卓越,絕酒胾。見萬壽寺無相律師,即前作禮。無相拊其首曰:若從我乎。乃欣然依隨之。父母不逆也。年二十余,即剃發爲大僧。無相使習毗尼。一日爲衆升堂。宣戒本布薩已,乃曰:持犯但律身而已,非真解脫也。依文作解,豈發聖乎。一衆愕然。琛顧笑,爲無相。作禮辭去,無相不強。初谒雪峰存公,不大發明。又事玄沙,遂臻其奧。與慧球者齊名,號二大士。琛能秘重大法,痛自韬晦。然叢林指目,以爲雪峰法道之所寄也。漳州牧王公,請住城西石山。十余年,遷止羅漢。破垣敗箦,人不堪其憂。非忘身爲法者,不至。僧問,如何是羅漢一句。曰我若向汝道,卻成兩句。又問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甚字。琛曰:汝不識此字耶。曰不識。琛曰:看取其下注腳。琛嘗垂頭,頹然坐折木床。見僧來,即舉拂子曰:會麼。對曰:謝和尚指示學人。琛曰:見我豎起拂子。便道指示學人。汝每日見山見水,可不指示汝耶。又見僧來,舉拂子。其僧禮拜稱贊。琛曰:見我豎起拂子,便禮拜贊歎。那裏掃地,豎起掃帚,爲甚不贊歎。有僧來報,保福遷化也。琛曰保福遷化,地藏入塔。琛時住地藏,乃石山也。于時學者莫測其旨。琛憫之爲作明道偈。其詞曰:
  至道淵曠,勿以言宣。言宣非指,孰雲有是。觸處皆渠,豈喻真虛。真虛設辨,如鏡中現。有無雖彰,在處無傷。無傷無在,何拘何礙。不假功成,將何法爾。法爾不爾,俱爲唇齒。若以斯陳,埋沒宗旨。宗非意陳,無以見聞。見聞不脫,如水中月。于此不明,翻成剩法。一法有形,翳汝眼睛。眼睛不明,世界峥嵘。我宗奇特,當陽顯赫。佛及衆生,皆承恩力。不在低頭,思量難得。拶破面門,蓋覆乾坤。快須薦取,脫卻根塵。其如不曉,謾說而今。
  後唐天成叁年戊子秋。琛複至閩城舊止。遍遊近城諸剎。乃還示微疾,沐浴安坐而化。閱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二夏。阇維收舍利建塔。有得法上首,清涼益禅師。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41】寶相(唐京師羅漢寺)[《續高僧傳》卷二十八]

釋寶相。姓馬。雍州長安人。十九出家。清貞棲德住羅漢寺。專聽攝論。深惟妄識之難伏也。無時不喧乃入禅坊。頭陀自靜。六時禮悔四十余年。夜自笃課誦阿彌陀經七遍。念佛名六萬遍。晝讀藏經初無散舍。後專讀涅盤。一千八十遍。兼誦金剛般若。終于即世。然身絕患惱休健翕習。冷食粗衣隨得便服。情無憚苦。又志存正業翹注晨霄。蚤虱流身不暇觀采。遇患將極念誦無舍。克至大期。累屬道俗以念佛爲先。西方相待勿虛度世。又屬當燒散吾屍不勞銘塔。用塵庸俗。言訖而逝。年八十叁。六十二夏。不畜尺財無勞僧法
又同寺僧法達者。以誠素見稱。供嚫之直用寫華嚴八部般若。燒香自讀一百余遍。而生常清潔不畜門人。單己自怡食無余粒。斯亦輕清之高士也。年登七十。便赍所讀經贈同行者。但捧勝天一部以爲終老。即擲公名趣雲陽岩中。擁緣送死。經于四載遂卒彼山。並是即目近事。且夫讀誦征感。其類繁焉。別有紀傳。故不曲盡。略自變量條。示光緒耳。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42】桂琛(後唐漳州羅漢院)[《宋高僧傳》卷第十叁]

釋桂琛。俗姓李氏。常山人也。甫作童兒笃求遠俗。齋茹一餐調息終日。秉心唯確鄉黨所欽二親愛縛而莫辭。群從情纏而難脫。既冠繼逾城之武。求師得解虎之俦。乃事本府萬歲寺無相大師矣。初登戒地例學毗尼。爲衆升臺宣戒本畢。將知志大安拘之于小道乎。乃自誨曰。持犯束身非解脫也。依文作解豈發聖乎。于是誓訪南宗程僅萬裏。初谒雲居後詣雪峰玄沙兩會。參訊勤恪。良以嗣緣有在。得旨于宗一大師。明暗色空廓然無惑。密行累載處衆韬藏。雖夜光所潛而寶器終異。遂爲故漳牧太原王公誠請。于閩城西石山建蓮宮而止。駐錫一紀有半。來往二百衆。琛以秘重妙法罔輕示徒。有密學懇求者時爲開演。後龍溪爲軍倅勤州太保琅琊公志請。于羅漢院爲衆宣法。諱讓不獲。遂開方便。不數載南北參徒喪疑而往者不可殚數。有角立者。撫州曹山文益江州東禅休複。鹹傳琛旨。各爲一方法眼。視其子則知其父矣。以天成叁年戊子秋。複戒閩城舊止。遍翫近城梵字。已俄示疾數日安坐告終。春秋六十有二。僧臘四十。遺戒勿遵俗禮而棺而墓。于是茶毗于城西院之東崗。收其舍利建塔于院之西。禀遺教也。則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琛得法密付授耳。時神晏大師王氏所重。以言事脅令舍玄沙嗣雪峰。確乎不拔。終爲晏讒而淩辚。惜哉。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43】羅漢(宋明州幹符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釋王羅漢者。不測之僧也。酷嗜彘肉。出言若風狂。後亦多驗雲。嘗嚗衣有盜者。將欲搴之。低頭佯睡。有物人就之乞終無吝色。及開寶初年六月內忽坐終。叁日後漆布之。忽聞兩頰間鳴咤聲。皆雲潰爛。夜寄夢與數人曰。布漆我昏悶。如何開焉。明日召漆工剝起。肉色紅白有圓粒舍利墮落。收而供養。至今肉身存于本寺。時僧正贊甯作碑紀異。漢南國王錢氏。私易名爲密修神化尊者。 - 顧偉康編

英漢對照詞典 【144】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Five  Offences  ==  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The  five  rebellious  acts  or  deadly  sins:
(1)  parricide
(2)  matricide  
(3)  killing  an  arhat  
(4)  shedding  the  blood  of  a  Buddha  
(5)  destroying  the  harmony  of  the  sangha,  or  fraternity.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