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金轮和尚,僧问:「如何是金轮第一句?」师曰:「钝汉。」问:「如何是金轮一只箭?」师曰:「过也。」曰:「临机一箭,谁是当者?」师曰:「倒也!」 - 宋·普济
南岳南台和尚,僧问:「直上融峰时如何?」师曰:「见么?」 - 宋·普济
千岁宝掌和尚,中印度人也。周威烈十二年丁卯,降神受质,左手握拳。七岁祝发乃展,因名宝掌。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常不食,日诵般若等经千余卷。有咏之者曰:「劳劳玉齿寒,似迸岩泉急。有时中夜坐,阶前神鬼泣。」一日,谓众曰:「吾有愿住世千岁,今年六百二十有六。」故以千岁称之。次游五台,徙居祝融峰之华严,黄梅之双峰,庐山之东林。寻抵建邺,会达磨入梁,师就扣其旨,开悟。武帝高其道腊,延入内庭,未几如吴。有偈曰:「梁城遇导师,参禅了心地。飘零二浙游,更尽佳山水。」顺流东下,由千顷至天竺,往鄮峰,登太白,穿雁荡,盘鳐于翠峰七十二庵,回赤城,憩云门、法华、诸暨、渔浦、赤符、大岩等处。返飞来,栖之石窦。有「行尽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称道人游」之句。时贞观十五年也。后居浦江之宝严,与朗禅师友善。每通问,遣白犬驰往,朗亦以青猿为使令,故题朗壁曰:「白犬衔书至,青猿洗钵回。」师所经处,后皆成宝坊。显庆二年正旦,手塑一像,至九日像成。问其徒慧云曰:「此肖谁?」云曰:「与和尚无异。」即澡浴易衣趺坐,谓云曰:「吾住世已一千七十二年,今将谢世。听吾偈曰:“本来无生死,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住心,他生复来此。”」顷时,嘱曰:「吾灭后六十年,有僧来取吾骨,勿拒。」言讫而逝。入灭五十四年,有剌浮长老自云门至塔所,礼曰:「冀塔洞开。」少选,塔户果启,其骨连环若黄金。浮即持往秦望山,建窣堵波奉藏。以周威烈丁卯至唐高宗显庆丁巳考之,实一千七十二年。抵此土,岁历四百余,僧史皆失载。开元中慧云门人宗一者,尝勒石识之。 - 宋·普济
泉州东禅和尚,初开堂,僧问:「人王迎请,法王出世,如何提唱宗乘,即得不谬于祖风?」师曰:「还柰得么?」曰:「若不下水,焉知有鱼?」师曰:「莫闲言语。」问:「如何是佛法最亲切处?」师曰:「过也。」问:「学人末后来,请师最先句。」师曰:「甚处去来?」问:「如何是学人己分事?」师曰:「苦。」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幸自可怜生,刚要异乡邑。」 - 宋·普济
泉州瓦棺和尚,在德山为侍者。一日,同入山斫木。山将一碗水与师,师接得便吃却。山曰:「会么?」师曰:「不会。」山又将一碗水与师,师又接吃却。山曰:「会么?」师曰:「不会。」山曰:「何不成褫取不会底。」师曰:「不会又成褫个甚么?」山曰:「子大似个铁橛。」住后,雪峰访师,茶话次,峰问:「当时在德山斫木,因缘作么生?」师曰:「先师当时肯我。」峰曰:「和尚离师太早。」时面前偶有一碗水,峰曰:「将水来。」师便度与,峰接得便泼却。﹝云门云:「莫压良为贱。」﹞ - 宋·普济
饶州峣山和尚,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仲冬严寒。」问:「如何是和尚深深处?」师曰:「待汝舌头落地,即向汝道。」问:「如何是丈六金身?」师曰:「判官断案相公改。」长庆问:「从上宗乘,此间如何言论?」师曰:「有愿不负先圣。」庆曰:「不负先圣作么生?」师曰:「不露。」庆曰:「恁么则请师领话。」师曰:「甚么处去来?」庆曰:「秖守甚么处去来。」 - 宋·普济
凡二卷。又作天童如净禅师语录。南宋曹洞宗僧天童如净(1163~1228)撰,文素、妙宗、唯敬等编。理宗绍定二年(1229)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收录如净于建康府清凉寺、台州瑞岩寺、临安府净慈寺、明州瑞岩寺与天童景德寺之上堂法语,以及小参、普说、法语、颂古、赞佛祖、自赞、小佛事、偈颂等。
如净为曹洞宗颇具代表性之宗师,其法嗣道元系日本曹洞宗之宗祖,故由本语录可了解如净在中、日曹洞宗史上之重要地位。又如净之法嗣义远,将如净和尚语录所未刊之天童上堂法语二十则辑为一卷,称为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又称天童遗落录,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韶州大历和尚,初参白云,云举拳曰:「我近来不恁么也。」师领旨礼拜,自此入室。住后,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破草鞋。」问:「如何是无为?」师乃摆手。问:「施主供养,将何报答?」师以手捻髭。曰:「有髭即捻,无髭又如何?」师曰:「非公境界。」 - 宋·普济
韶州华严和尚,僧问:「既是华严,还将得华来么?」师曰:「孤峰顶上千枝秀,一句当机对圣明。」僧录问:「法身无相不可言,宣皇帝诏,师将何接引?」师曰:「金钟回出云中响,万里归朝贺圣君。」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惊天动地。」曰:「还当也无?」师曰:「灵机永布千家月,只这如今万世传。」 - 宋·普济
韶州林泉和尚,僧问:「如何是一尘?」师曰:「不觉成丘山。」 - 宋·普济
韶州林泉和尚,僧问:「如何是林泉主?」师曰:「岩下白石。」曰:「如何是林泉家风?」师曰:「迎宾待客。」问:「如何是道?」师曰:「迢迢。」曰:「便恁么领会时如何?」师曰:「久久忘缘者,宁怀去住情。」 - 宋·普济
韶州灵瑞和尚,俗士问:「如何是佛?」师喝曰:「汝是村里人。」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十万八千里。」问:「如何是本来心?」师曰:「坐却毗卢顶,出没太虚中。」问:「如何是教外别传底事?」师曰:「两个灵龟泥里斗,直至如今困未休。」曰:「不会。」师曰:「木鸡衔卵走,燕雀乘虎飞。潭中鱼不现,石女却生儿。」 - 宋·普济
全一册。全称胡适校敦煌唐写本神会和尚遗集。民国十九年(1930),上海亚东图书馆刊行。内分四卷,另有跋四首、神会传一篇,及附录一卷(即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之神会语录三则)。系胡适自敦煌稿卷中发掘有关神会和尚之各种资料,加以并比校勘,另又与其他传世之典籍如景德传灯录、高僧传等,相互补订,并附有对神会思想、行止与著作之论述,及其作品之勘误。所收录之敦煌写本包括:神会语录第一残卷(伯希和第三○四七号前半)、神会语录第二残卷(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伯希和第三○四七号后半)、神会语录第三残卷(伯希和第三四八八号)顿悟无生般若颂残卷(史坦因第四六八号)。一九四九年,法国学者葛内特(Jacques M. Gernet)出版本书之法译本,订正本书六十余处,并附有对全书语句之典据,及人名、地名等之考证。
民国五十七年,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重新刊行胡适校敦煌唐写本神会和尚遗集一册,系增辑十九年版以后有关之原始资料及研究论文两篇:“新校定的敦煌写本神会和尚遗著两种”、“神会和尚语录的第三个敦煌写本:“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刘澄集””。
新校敦煌本之原始资料有: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伯希和第二○四五号之第二件)、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伯希和第二○四五号之第一件)、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史坦因第六五五七号),以及五章“五更转”等。
两篇论文之要点:(一)“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一篇,系胡适以日人铃木大拙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发现之“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敦煌本,与伯希和第二○四五号第二件,互相校对而定之稿,为神会阐论“无念”禅旨之语,胡适并以坛语与六祖坛经之文字思想十分接近,而主张坛经出自神会之手。(二)“坛语”之后的“南宗定邪正五更转”歌五章,及五言律诗一首,胡适认为是神会之作,故附录之。 (三)又以铃木大拙所摄之伯希和第二○四五号照片,与“十九年版”内之伯希和第三○四七号、三四八八号两种抄本合并,补全“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指出此论系神会为南宗争取禅门正统地位而作,因而考订此论发表于开元二十年(732)滑台大云寺之无遮大会,且此论在当时流传极广。(四)复以日人矢吹庆辉所辑“鸣沙余韵”内影印之史坦因第二九六号,与已有之史坦因第四六八号,补全“顿悟无生般若颂”(又称“荷泽大师显宗记”)。(五)又由于日人入矢义高发现史坦因第六五五七号,即与原有之伯希和第三○四七号合并,完成“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一卷(又称“南宗荷泽禅师问答杂征”),并假设此卷即“荷泽和尚禅要”一卷。
蜀川西禅和尚,僧问:「佛是摩耶降生,未审和尚是谁家子?」师曰:「水上卓红旗。」问:「三十六路,阿那一路最妙?」师曰:「不出第一手。」曰:「忽遇出时如何?」师曰:「脊著地也不难。」 - 宋·普济
潭州水西南台和尚,僧问:「如何是此间一滴水?」师曰:「入口即抉出。」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靴头线绽。」问:「祖祖相传,未审传个甚么?」师曰:「不因阇黎问,老僧亦不知。」 - 宋·普济
苏州西禅和尚,僧问:「三乘十二分教则不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师举拂子示之。其僧不礼拜,竟参雪峰。峰问:「甚么处来?」曰:「浙中来。」峰曰:「今夏甚么处?」曰:「西禅。」峰曰:「和尚安否?」曰:「来时万福。」峰曰:「何不且在彼从容?」曰:「佛法不明。」峰曰:「有甚么事?」僧举前话。峰曰:「汝作么生不肯伊?」曰:「是境。」峰曰:「汝见苏州城里人家男女否?」曰:「见。」峰曰:「汝见路上林木池沼否?」曰:「见。」峰曰:「凡睹人家男女,大地林沼,总是境。汝还肯否?」曰:「肯。」峰曰:「只如举起拂子,汝作么生不肯?」僧乃礼拜曰:「学人取次发言,乞师慈悲。」峰曰:「尽乾坤是个眼,汝向甚么处蹲坐?」僧无语。 - 宋·普济
台州浮江和尚,雪峰领众到,问:「即今有二百人寄此过夏,得么?」师将拄杖画一画:「著不得即道。」峰休去。 - 宋·普济
台州胜光和尚,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福州荔枝,泉州刺桐。」问:「如何是佛法两字?」师曰:「要道即道。」曰:「请师道。」师曰:「穿耳胡僧笑点头。」龙华照和尚来,师把住曰:「作么生?」照曰:「莫错。」师乃放手。照曰:「久向胜光。」师默然。照乃辞,师门送曰:「自此一别,甚么处相见?」照呵呵而去。 - 宋·普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