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十六种外道之一。以大自在天(即摩醯首罗)为世界之创造神,奉祀大自在天,期得解脱之外道。又称自在天外道、摩醯首罗论师。其教徒涂灰于身,故又称涂灰外道。提倡三神一体之说,以摩醯首罗为本体,并谓梵天及那罗延为其所化现。
依外道小乘涅槃论载,摩醯首罗论师主张摩醯首罗常住不变,三界中一切有命与无命之物皆由摩醯首罗天而生。又以摩醯首罗之身而言,虚空是其头,地是其身,水是其尿,山是其粪,一切众生是其腹中虫,风是其命,火是其暖,罪福是其业,一切生灭涅槃皆是摩醯首罗。
百论疏卷上列举大自在天外道之十六谛义,即:(一)量谛,有现知、比知、不能知、譬喻知四种。(二)所量,如身有我乃至解脱。(三)疑,如见杌似人等。(四)用,如依此物作事。(五)譬喻,如见牛知有水牛。(六)悉檀,自对之义由异他之义。(七)语言分别,分别自他之义。(八)思择,思惟简择道理如此。(九)决,义理可决定。(十)论议,由语言显真实之道理。(十一)修诸义,以立真实之义。(十二)坏义,由立难难他立义。(十三)自证,有不定、相违、相生疑、未成、即时等五种。(十四)难难,闻山林有白象,难草头亦有白象。(十五)诤论,有二十四种。(十六)堕负,被他所难而不能成立自义。
大自在天在印度教中为湿婆(梵S/iva )之别名,原与那罗延天同列梵天之下位,其后成为最高神格,而成立泛神论之教旨,广行全印度,与佛教产生相当关系。大唐西域记卷二健驮逻国条、卷七婆罗■斯国条等,均有关于大自在天外道之记事。现今湿婆派仍盛行于南印度及迦湿弥罗地方。佛教论书中,多破斥此外道之说,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九、瑜伽师地论卷七等均有所论破。密教之降三世明王左足踏大自在天,右足踏乌摩天后,即表示降伏彼外道之相。[摩登伽经卷上明往缘品、显扬圣教论卷十、三无性论卷下、俱舍论卷七、成唯识论卷一、中观论疏卷一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阅“伊赊那论师”2157)
(流派)与自在天外道同。
(故事)因果经三曰:“即于尼连禅河侧,静坐思惟,观众生根。宜应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之已,便修苦行。于是诸天奉献麻米,太子为求正真道故,净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
九十六种佛世前后出现于印度而异于佛教之流派。又作九十六术、九十六径、九十六道、九十六种异道。有关外道之数,虽有多种异说,然以九十六种、九十五种外道二说为最多。九十六及九十五此二数之算定,依诸经论有数说:(一) 六师外道即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六师各有十五弟子,总计为九十六人。亦即外道之六师各有十六种之所学法,一法自学,余之十五种各教十五弟子,师徒合论为九十六种。(二)五大外道即数论、胜论、离系、兽出、遍出,各有十八部之末派,本末总计为九十五种。另就九十五种、九十六种之关系,举出数说:(一)九十六种皆为外道。 (二)九十六种中,有一种入于佛教为犊子部故除之,余为九十五种外道。(三)九十六种外道中,尼犍子外道之教义近于佛教故除之,余为九十五种。(四)九十六种中有一为小乘教,实非外道,因大乘贬之,故除之而为九十五种。(五)九十六种中有一种通佛教,故九十五种为外道,一为内教。[萨婆多论卷五、华严经疏卷二十八、义林章纂注(普寂)、百论疏(吉藏)、真言教诫义卷中]
(名数)六师外道各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再加六师谓之九十六种外道。见外道条。
佛陀住世前后,印度出现许多反婆罗门的沙门集团,后来佛教称之为外道,又称为九十六种异道。九十六种之说,诸经论有不同异说,一般说法,认为六师外道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合六师总计为九十六人,故称为九十六种外道。 - 于凌波居士著
(名数)外道之总数。见外道条。
指古代印度专修苦行之六种外道。即:(一)自饿外道,断食而忍饥饿者。(二)投渊外道,寒时入深渊,忍受冻苦者。(三)赴火外道,以五热烧炙其身者。(四) 自坐外道,不分寒暑,裸身坐于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住于尸林冢间,默而不语者。 (六)牛狗外道,持守牛戒、狗戒,盼得生天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
(名数)一自饿外道。节饮食而忍饥饿者。二投渊外道,投身于渊而死者。三赴火外道,常以五热灸身者。四自座外道,常为裸形,不拘寒暑,坐于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常寂默不语者。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者。见涅槃经十六。
瑜伽九十六卷六页云:复次于外道处外道弟子,各别见趣广施设中,略有三种由忍见依差别可得。依此正法,能令永舍缠及随眠。由缠舍故;彼亦随舍。余亦无执。了知由彼于现法中与他违诤忿竞而住,能引自他一切无义。既知是已;舍彼随眠。由舍此故;所余随眠及余因此所有诸缠,毕竟无执。于外道处各别见趣广施设者:谓执世间、若常无常。广说乃至如来灭后非有非无。于中一类外道弟子,为性迟钝,如如自师、或他教导,如是如是不审思量,取执坚着,唯此谛实,余皆愚妄。彼于一切各别见趣,悉皆忍受。是名第一由忍见依。复有一类外道弟子,性是中根,而非迟钝。不能自然于法猛利推寻观察,亦不随言便生信解;而于展转相违见趣,随喜乐一。彼于一类见趣忍受,于余一类而不忍受。是名第二由忍见依。复有一类外道弟子,性是利根;彼能自然于法猛利推寻观察。由诸见趣恶施设故;彼见一切皆不应理。见已;一切都不憙乐。由是因缘,于诸见趣,皆不忍受。此复有二补特伽罗。一、邪见行。性无堪能,无求解意。二、正见行。性有堪能,有求解意。此中第一,一切不忍补特伽罗,卽由如是非理比量,于善说法毗柰耶中,不审思量,执为非理,诽谤贤圣,起无有见。又于一切各别见趣,皆不忍受方便,令彼无所依仗;亦令灭坏,无所宗承。而妄分别计度显示无所依仗所引见趣,常与一切各别见者共兴违诤,互相恼害。是名第三由忍见依。 - 朱芾煌
瑜伽九十六卷四页云:复次诸外道辈,欲令弟子,于三处中,得升进故;略说法要。谓有一类、于劣欲界,为令获得人中快乐,乃至他化自在天生;宣说能感彼果诸行。复有一类、于中色界,为令获得梵世间等众同分生;宣说能感彼果诸行。复有一类,于妙无色,为令获得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众同分生;宣说能感彼果诸行。 - 朱芾煌
[出入楞伽经] 一作已而舍无常作即造也。舍者。舍前造作之个也。谓外道计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造。后见四大相异。如地坚。水湿。火暖。风勤。各各不同。遂执为无常。故云作已而舍无常。二形处坏无常形处即形状也。谓外道计四大造色。能造所造。色体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变坏等相。以为无常。故云形处坏无常。三即色无常谓外道计前形处。见其变坏。以为无常。今谓此形色。即是无常。故云即色无常。四色转变中间无常色转变者。谓生住异灭也。生即生相。住即成相。异即变相。灭即 - 明·一如等 撰
瑜伽九十卷八页云:复次住内法者,未得定心,尚与外道定心差别;由智胜故。何况定心。何以故?彼诸外道、虽得定心,乃至极远证得非想非非想定;然犹未能于六触处,以其五转、如实了知,心正离欲,证得解脱。是故彼与此正法律,犹如地、空、相去极远。住内法者、虽未得定;但由信闻无我胜解,便能证得三摩地心。于六触处,能断能知;心得离欲、及证解脱。是故当知于正法律,彼有失坏,此无失坏。唯正胜解相续转时,于六境界,依止六根,略有五种寂静妙行。谓深于彼、见过患故;名为善调。于不应役诸境界中,而不役故;名为善覆。于所应役诸境界中,或于率尔现前境上,善住念故;名为善守。一切烦恼,皆能断故;名为善护。已善修习圆满道故;名为善修。 - 朱芾煌
大毗婆沙论三十三卷二十二页云:何缘外道但有施设断知三取,非我语取?此问外道亦能少分断我语取,宁不施设。答:彼于长夜,执有真实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养育者补特伽罗。彼既执有真实我等;宁肯施设断我语取。谓诸外道,执我为宗。若彼施设断我语取;便舍自宗,归依他见;故不施设断我语取。复次彼诸外道,执有我故;怖畏无我,如临深坑。故不施设断我语取。复次彼诸外道、作如是念:有我、故活。若无我者;无命者故,便为不活。故不施设断我语取。复次彼诸外道、作如是念:我若施设断我语取;同梵行者,尚轻贱我,舍我而去;何况余人。怖畏轻贱;故不施设断我语取。 - 朱芾煌
瑜伽七十卷九页云:又外道法,是颠倒说。所有禁戒,非可现见。依止邪愿,修梵行故。所有等至,有热恼,非究竟。不能趣究竟,不能出离故。共诸外道故。共诸异生故。诸佛正法,与彼相违。是真善说;是可现见;乃至智者自内所证。 - 朱芾煌
全一卷。印度提婆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又作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破外道小乘涅槃论、破外道涅槃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系属大乘宗经论,内容叙说如来因外道及小乘执持二十种之涅槃说,乃为说涅槃因果之正义。本书系依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入楞伽经卷六涅槃品,及大乘入楞伽经卷四等所列举之外道涅槃执见,一一加以论释而斥破。其中,入楞伽经之内容与本论所述较接近。[法经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六](参阅“二十种外道”182)
(书名)具名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一卷,后魏菩提流支译。叙外道小乘所执二十种之涅槃。
全一卷。印度提婆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又作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破外道小乘四宗论、破外道四宗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系属大乘宗经论,内容就外道及小乘对诸法之一、异、俱、不俱等所持之妄执,予以一一论破。书中所说之外道小乘四宗系指:(一)执着一切法为“一”之僧佉论师,(二)执着一切法为“异”之毗世师论师,(三)执着一切法皆共存而非单一存在之尼犍子论师,(四)执着一切法皆非共存而系具有相对性质之若提子论师。此四宗乃属外道四执之一种。本书系依大乘入楞伽经卷三等之论述而撰,乃外道小乘涅槃论之姊妹作。然据提婆菩萨传载,谓提婆或曾造立百论二十品及四百论等以析破外道邪见,却未述及其曾造外道小乘四宗论。[百论疏卷中上、法经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六](参阅“外道四执”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