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十六種外道之一。以大自在天(即摩醯首羅)爲世界之創造神,奉祀大自在天,期得解脫之外道。又稱自在天外道、摩醯首羅論師。其教徒塗灰于身,故又稱塗灰外道。提倡叁神一體之說,以摩醯首羅爲本體,並謂梵天及那羅延爲其所化現。
依外道小乘涅槃論載,摩醯首羅論師主張摩醯首羅常住不變,叁界中一切有命與無命之物皆由摩醯首羅天而生。又以摩醯首羅之身而言,虛空是其頭,地是其身,水是其尿,山是其糞,一切衆生是其腹中蟲,風是其命,火是其暖,罪福是其業,一切生滅涅槃皆是摩醯首羅。
百論疏卷上列舉大自在天外道之十六谛義,即:(一)量谛,有現知、比知、不能知、譬喻知四種。(二)所量,如身有我乃至解脫。(叁)疑,如見杌似人等。(四)用,如依此物作事。(五)譬喻,如見牛知有水牛。(六)悉檀,自對之義由異他之義。(七)語言分別,分別自他之義。(八)思擇,思惟簡擇道理如此。(九)決,義理可決定。(十)論議,由語言顯真實之道理。(十一)修諸義,以立真實之義。(十二)壞義,由立難難他立義。(十叁)自證,有不定、相違、相生疑、未成、即時等五種。(十四)難難,聞山林有白象,難草頭亦有白象。(十五)诤論,有二十四種。(十六)墮負,被他所難而不能成立自義。
大自在天在印度教中爲濕婆(梵S/iva )之別名,原與那羅延天同列梵天之下位,其後成爲最高神格,而成立泛神論之教旨,廣行全印度,與佛教産生相當關系。大唐西域記卷二健馱邏國條、卷七婆羅■斯國條等,均有關于大自在天外道之記事。現今濕婆派仍盛行于南印度及迦濕彌羅地方。佛教論書中,多破斥此外道之說,如大毗婆沙論卷一九九、瑜伽師地論卷七等均有所論破。密教之降叁世明王左足踏大自在天,右足踏烏摩天後,即表示降伏彼外道之相。[摩登伽經卷上明往緣品、顯揚聖教論卷十、叁無性論卷下、俱舍論卷七、成唯識論卷一、中觀論疏卷一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參閱“伊賒那論師”2157)
(流派)與自在天外道同。
(故事)因果經叁曰:“即于尼連禅河側,靜坐思惟,觀衆生根。宜應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之已,便修苦行。于是諸天奉獻麻米,太子爲求正真道故,淨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
九十六種佛世前後出現于印度而異于佛教之流派。又作九十六術、九十六徑、九十六道、九十六種異道。有關外道之數,雖有多種異說,然以九十六種、九十五種外道二說爲最多。九十六及九十五此二數之算定,依諸經論有數說:(一) 六師外道即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阇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鸠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六師各有十五弟子,總計爲九十六人。亦即外道之六師各有十六種之所學法,一法自學,余之十五種各教十五弟子,師徒合論爲九十六種。(二)五大外道即數論、勝論、離系、獸出、遍出,各有十八部之末派,本末總計爲九十五種。另就九十五種、九十六種之關系,舉出數說:(一)九十六種皆爲外道。 (二)九十六種中,有一種入于佛教爲犢子部故除之,余爲九十五種外道。(叁)九十六種外道中,尼犍子外道之教義近于佛教故除之,余爲九十五種。(四)九十六種中有一爲小乘教,實非外道,因大乘貶之,故除之而爲九十五種。(五)九十六種中有一種通佛教,故九十五種爲外道,一爲內教。[薩婆多論卷五、華嚴經疏卷二十八、義林章纂注(普寂)、百論疏(吉藏)、真言教誡義卷中]
(名數)六師外道各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再加六師謂之九十六種外道。見外道條。
佛陀住世前後,印度出現許多反婆羅門的沙門集團,後來佛教稱之爲外道,又稱爲九十六種異道。九十六種之說,諸經論有不同異說,一般說法,認爲六師外道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阇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鸠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六師,各有十五弟子,合六師總計爲九十六人,故稱爲九十六種外道。 - 于淩波居士著
(名數)外道之總數。見外道條。
指古代印度專修苦行之六種外道。即:(一)自餓外道,斷食而忍饑餓者。(二)投淵外道,寒時入深淵,忍受凍苦者。(叁)赴火外道,以五熱燒炙其身者。(四) 自坐外道,不分寒暑,裸身坐于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住于屍林冢間,默而不語者。 (六)牛狗外道,持守牛戒、狗戒,盼得生天者。[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六]
(名數)一自餓外道。節飲食而忍饑餓者。二投淵外道,投身于淵而死者。叁赴火外道,常以五熱灸身者。四自座外道,常爲裸形,不拘寒暑,坐于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以屍林冢間爲住處,常寂默不語者。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者。見涅槃經十六。
瑜伽九十六卷六頁雲:複次于外道處外道弟子,各別見趣廣施設中,略有叁種由忍見依差別可得。依此正法,能令永舍纏及隨眠。由纏舍故;彼亦隨舍。余亦無執。了知由彼于現法中與他違诤忿競而住,能引自他一切無義。既知是已;舍彼隨眠。由舍此故;所余隨眠及余因此所有諸纏,畢竟無執。于外道處各別見趣廣施設者:謂執世間、若常無常。廣說乃至如來滅後非有非無。于中一類外道弟子,爲性遲鈍,如如自師、或他教導,如是如是不審思量,取執堅著,唯此谛實,余皆愚妄。彼于一切各別見趣,悉皆忍受。是名第一由忍見依。複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中根,而非遲鈍。不能自然于法猛利推尋觀察,亦不隨言便生信解;而于展轉相違見趣,隨喜樂一。彼于一類見趣忍受,于余一類而不忍受。是名第二由忍見依。複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利根;彼能自然于法猛利推尋觀察。由諸見趣惡施設故;彼見一切皆不應理。見已;一切都不憙樂。由是因緣,于諸見趣,皆不忍受。此複有二補特伽羅。一、邪見行。性無堪能,無求解意。二、正見行。性有堪能,有求解意。此中第一,一切不忍補特伽羅,卽由如是非理比量,于善說法毗柰耶中,不審思量,執爲非理,誹謗賢聖,起無有見。又于一切各別見趣,皆不忍受方便,令彼無所依仗;亦令滅壞,無所宗承。而妄分別計度顯示無所依仗所引見趣,常與一切各別見者共興違诤,互相惱害。是名第叁由忍見依。 - 朱芾煌
瑜伽九十六卷四頁雲:複次諸外道輩,欲令弟子,于叁處中,得升進故;略說法要。謂有一類、于劣欲界,爲令獲得人中快樂,乃至他化自在天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複有一類、于中色界,爲令獲得梵世間等衆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複有一類,于妙無色,爲令獲得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衆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 - 朱芾煌
[出入楞伽經] 一作已而舍無常作即造也。舍者。舍前造作之個也。謂外道計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造。後見四大相異。如地堅。水濕。火暖。風勤。各各不同。遂執爲無常。故雲作已而舍無常。二形處壞無常形處即形狀也。謂外道計四大造色。能造所造。色體畢竟不壞。但觀形狀長短變壞等相。以爲無常。故雲形處壞無常。叁即色無常謂外道計前形處。見其變壞。以爲無常。今謂此形色。即是無常。故雲即色無常。四色轉變中間無常色轉變者。謂生住異滅也。生即生相。住即成相。異即變相。滅即 - 明·一如等 撰
瑜伽九十卷八頁雲:複次住內法者,未得定心,尚與外道定心差別;由智勝故。何況定心。何以故?彼諸外道、雖得定心,乃至極遠證得非想非非想定;然猶未能于六觸處,以其五轉、如實了知,心正離欲,證得解脫。是故彼與此正法律,猶如地、空、相去極遠。住內法者、雖未得定;但由信聞無我勝解,便能證得叁摩地心。于六觸處,能斷能知;心得離欲、及證解脫。是故當知于正法律,彼有失壞,此無失壞。唯正勝解相續轉時,于六境界,依止六根,略有五種寂靜妙行。謂深于彼、見過患故;名爲善調。于不應役諸境界中,而不役故;名爲善覆。于所應役諸境界中,或于率爾現前境上,善住念故;名爲善守。一切煩惱,皆能斷故;名爲善護。已善修習圓滿道故;名爲善修。 - 朱芾煌
大毗婆沙論叁十叁卷二十二頁雲:何緣外道但有施設斷知叁取,非我語取?此問外道亦能少分斷我語取,甯不施設。答:彼于長夜,執有真實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彼既執有真實我等;甯肯施設斷我語取。謂諸外道,執我爲宗。若彼施設斷我語取;便舍自宗,歸依他見;故不施設斷我語取。複次彼諸外道,執有我故;怖畏無我,如臨深坑。故不施設斷我語取。複次彼諸外道、作如是念:有我、故活。若無我者;無命者故,便爲不活。故不施設斷我語取。複次彼諸外道、作如是念:我若施設斷我語取;同梵行者,尚輕賤我,舍我而去;何況余人。怖畏輕賤;故不施設斷我語取。 - 朱芾煌
瑜伽七十卷九頁雲:又外道法,是顛倒說。所有禁戒,非可現見。依止邪願,修梵行故。所有等至,有熱惱,非究竟。不能趣究竟,不能出離故。共諸外道故。共諸異生故。諸佛正法,與彼相違。是真善說;是可現見;乃至智者自內所證。 - 朱芾煌
全一卷。印度提婆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譯。又作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破外道小乘涅槃論、破外道涅槃論。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二冊。系屬大乘宗經論,內容敘說如來因外道及小乘執持二十種之涅槃說,乃爲說涅槃因果之正義。本書系依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叁、入楞伽經卷六涅槃品,及大乘入楞伽經卷四等所列舉之外道涅槃執見,一一加以論釋而斥破。其中,入楞伽經之內容與本論所述較接近。[法經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六](參閱“二十種外道”182)
(書名)具名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一卷,後魏菩提流支譯。敘外道小乘所執二十種之涅槃。
全一卷。印度提婆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譯。又作提婆菩薩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四宗論、破外道小乘四宗論、破外道四宗論。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二冊。系屬大乘宗經論,內容就外道及小乘對諸法之一、異、俱、不俱等所持之妄執,予以一一論破。書中所說之外道小乘四宗系指:(一)執著一切法爲“一”之僧佉論師,(二)執著一切法爲“異”之毗世師論師,(叁)執著一切法皆共存而非單一存在之尼犍子論師,(四)執著一切法皆非共存而系具有相對性質之若提子論師。此四宗乃屬外道四執之一種。本書系依大乘入楞伽經卷叁等之論述而撰,乃外道小乘涅槃論之姊妹作。然據提婆菩薩傳載,謂提婆或曾造立百論二十品及四百論等以析破外道邪見,卻未述及其曾造外道小乘四宗論。[百論疏卷中上、法經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六](參閱“外道四執”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