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53 条与“往生”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 第9页 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126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往生 二往生 往生传 往生集 往生讲 往生论 往生门 带业往生 兜率往生 法尔往生 即得往生 戒门往生 九品往生 狂乱往生 难思往生 念佛往生 女人往生 三种往生 十方往生 十念往生 顺次往生 四种往生 宿善往生 他力往生 往生礼式 往生礼赞 往生论偈 往生论注 往生拾因 往生要集 往生一定 未来往生 无记往生 五逆往生 正念往生 诸行往生 不体失往生 净土往生传 净土往生论 九品往生经 九品往生社 决定往生集 难思议往生 念佛往生愿 女人往生愿 拾遗往生传 随愿往生经 往生礼赞偈 已今当往生 发愿便得往生 后拾遗往生传 七有天人往生 十四佛国往生 双树林下往生 本朝新修往生传 净土往生论注解 密咒圆因往生集 日本往生极乐记 往生净土忏愿仪 新修净土往生传 九品往生阿弥陀经 往生净土是密意说 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 昙泓《净土往生传》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新编古今往生净土宝珠集 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 辩才(唐朔方)《净土往生传》 大行(唐兖州)《净土往生传》 道昂(唐相州)《净土往生传》 道绰(唐并州)《净土往生传》 法持(唐金陵)《净土往生传》 法祥(唐同州)《净土往生传》 法照(唐五台)《净土往生传》 法智(隋天台)《净土往生传》 功迥(唐陈留)《净土往生传》 灌顶(唐天台)《净土往生传》 怀玉(唐台州)《净土往生传》 慧日(唐洛阳)《净土往生传》 慧思(陈南岳)《净土往生传》 明赡(唐终南)《净土往生传》 齐翰(唐吴郡)《净土往生传》 僧藏(唐汾州)《净土往生传》 僧衒(唐并州)《净土往生传》 善导(唐京师)《净土往生传》 善胄(唐京师)《净土往生传》 少康(唐睦州)《净土往生传》 神皓(唐吴郡)《净土往生传》 神素(唐蒲州)《净土往生传》 圣位经欲界生必不往生色无色界 惟岸(唐并州)《净土往生传》 惟恭(唐荆州)《净土往生传》 雄俊(唐成都)《净土往生传》 真慧(隋蒲州)《净土往生传》 知玄(唐彭州)《净土往生传》 智舜(隋赵郡)《净土往生传》 智通(隋河东)《净土往生传》 智琰(唐武丘)《净土往生传》 智顗(隋天台)《净土往生传》 自觉(唐镇州)《净土往生传》 道瑗(刘宋丹阳)《净土往生传》 道珍(萧梁庐山)《净土往生传》 法琳(北齐灵建)《净土往生传》 法盛(刘宋金陵)《净土往生传》 鸿莒(后唐温州)《净土往生传》 慧恭(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慧光(北齐邺下)《净土往生传》 慧进(南齐杨都)《净土往生传》 慧命(后周河阳)《净土往生传》 慧虔(东晋山阴)《净土往生传》 慧永(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慧远(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僧济(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僧柔(北齐灵鹫)《净土往生传》 僧睿(姚秦东安)《净土往生传》 僧显(西晋江东)《净土往生传》 绍岩(大宋钱塘)《净土往生传》 守真(大宋东京)《净土往生传》 昙鉴(刘宋江陵)《净土往生传》 昙鸾(后魏壁谷)《净土往生传》 晤恩(大宋余杭)《净土往生传》 志通(石晋凤翔)《净土往生传》 刘程之(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密咒圆因往生集(一卷 有贺宗寿序)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一名胜福往生净土经) ▲ 收起
历代名僧辞典 【145】绍岩(大宋钱塘)《净土往生传》

释绍岩。俗姓刘雍州人也。母张氏。始怀岩梦寤甚奇。及生姿貌魁岸。十八进具于怀晖律师。寻乃游吴会。栖息天台四明等山。覃研方等诸经仅十年。又尝与德韶禅师决疑。于临川文益师既得心矣。因止钱塘湖心寺。专诵法华。尝曰。愿诵此经万部。期生安养。日夜精至。遂感陆地莲华生焉。举城瞻瞩。人马交迹。岩以人至喧噪。搴而蹂之。大宋建隆二年。经愿云。满誓焚其身。供养弥陀。与清净海众。吴越国王钱氏。苦意留之。其心暂止。其后又投身于曹娥江中。以喂鱼鳖。会有渔者拯之。得以复生。渔者拯岩之时。似觉有物。以扶。其足惊涛迅激。泰然其上。钱氏闻之。益加钦爱。特于杭州宝塔寺。建净土院居之。开宝四年七月九日有疾。疾中目击莲华。华之光相。以烛岩身。岩因作偈数首。以示门徒。既而又曰。吾诵莲经万部所期。异日莲台九品。托以受生。今吾未死。莲台先至。所修之因。岂违我哉。后三日将亡之。其心欣慰若自得焉。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46】守真(大宋东京)《净土往生传》

释守真。永兴万年人也。俗姓纪。汉诈帝信之鸿绪也。唐干符中。曾祖堪从官于蜀。遂为成都人。真于冠年。游圣寿寺。见修进禅师立行谨介叹曰。吾舍此人则谁师也。乃释冠带事之。寻就从朗师。学起信论。性光师传法界观。并得其要。是后宣扬胜业四十余年。始末开导。拳拳如一。凡讲起信及法界观七十余过。以灯传灯。用器投器。嗣于法者二十许人。开灌顶道场五遍。水陆道场二十余会。僧尼从而请法者三千余人。常于三更。轮结无量寿往生密印。五更轮结文殊五髻神咒。宋开宝三年仲夏五日。正轮结时自觉。身登无量寿国。举目见佛。佛指池中莲华曰。此华他日。为汝父母。汝宜守之。无使他日其萎焉。四年真谓弟子缘遇曰。如来不云。死生无常乎。吾之年也耄矣。汝之齿也暮矣。吾欲顺俗。预设二塔可乎。遇曰。惟师之命。孰不为善。其年孟冬之五日矢工。仲冬之朔日彻绩。次日真召寺僧及弟子。告以六趣升沉之苦。万业流轮之因。因令丛声念弥陀佛。佛声之止继以赞颂。真于弥陀像前。俯伏念曰。愿佛四十八愿。度我有情于其愿。愿无遗其一焉。愿毕又持香华。于诸堂殿。历陈供养。其所愿者如初。尔既而问曰。三更乎。弟子曰。已三更矣。真乃就座。敛气恬然归寂。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47】昙鉴(刘宋江陵)《净土往生传》

释昙鉴。俗姓赵冀州下博人也。孩稚厌俗。求师于竺道祖。学究群经。兼穷诸论。论文有所未通必曰。不有圣人复生。吾将安附。后闻罗什入关。杖策诣之。咨决心疑。一隅三反。及什之亡鉴曰。不幸什师去世。咨决无所。乃之江陵之山寺。时膺暮年履行尤谨。尝愿躬升安养。面觐弥陀故。虽毫芒之善。悉回向之。一日定中。见弥陀佛手捧金瓶。以水洒其面曰。涤汝尘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致严净。乃于瓶中。出一莲华授之。鉴之出定。谓弟子慧严曰。汝于净土有观念因。吾于汝也宜无隐乎。尔遂以所见告之。殆三日弟子道济辞往上明。鉴曰汝徒未能升安养脱娑婆。驱驱南北其终为何。既而又曰。汝能奉吾言他日之来。犹吾在焉。不然则汝之报。随业有迁。其夕鉴与寺僧。历叙畴昔。亦露其长往不复之意。闻者莫之测也。夜寝深矣。有沙弥僧愿。随在左右。鉴回顾曰。夜阑灯耗。汝奚在耶。僧愿引去。鉴乃独步廓下。念弥陀佛。近逾五更。其声弥励。及旦严等。依常问讯见鉴。趺坐而口不言。就而视之已亡矣。严等不以其棺掩之。凡三旬支体柔滑。有若芙蕖之香。内而发出焉。同时亦有江陵释道海。淮南释昙泓。东辕释道广。弘农释道光。并祈心安养。至其弃世。光等皆言。目击金台宝网。暨频伽命命之鸟。来现其前。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48】昙鸾(后魏壁谷)《净土往生传》

释昙鸾。雁门人也。少游五台。感其灵异。誓而出俗。三乘顿渐。具陶文理。尝读大集经。苦其辞义。深密难以开悟。大下辞笔。以形注解。又尝抱疾。行至汾川。俄见云阴斗尽。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鸾方瞬目。疾乃随愈。鸾于是后用心佛道。常如不及。开蒙诱俗。无间远迩。初鸾好为术学。闻江南有陶隐居。得道家长生法。千里就之以卒其业。陶以所学仙经十卷授鸾。鸾跃然自得。以为神仙之术。其必然也。后还洛下。遇菩提留支。意颇德之。问支曰。佛道有为长生乎。其能却老为不死乎。支笑而对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道家何有焉。旋以观无量寿经授之曰。汝可诵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长往。盈虚消长祸福成败。无得而眹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河沙之数有极。寿量之数无期。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承其语。骤起深信。遂焚所学仙经。而专观经焉。每于观经。得其理义。修三福业。想象九品。虽夫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不懈于始念。魏主怜其志尚。又嘉其自行化他流靡弘广。号为神鸾。敕住并州大严寺。未几移住汾州壁谷玄中寺。一夕鸾正持诵。见一梵僧掀昂而来。入其室曰。吾龙树也。其所居者净土焉。以汝有净土之心故来见汝。鸾曰。何以教我。树曰。已去不可及未来。未可追现在。今何在。白驹难与回。言讫而失。鸾以所见胜异。必知死生之期戒矣。即集弟子数百人。盛陈教诫言。其四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齐声。高唱阿弥陀佛。鸾乃西向冥目。顿颡而示灭之。是时道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由西而来由西而隐。魏主曰。此诚佛子之真修。其所归也有在矣。敕葬汾西之文谷。仍条其生平所习。以立碑焉。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49】晤恩(大宋余杭)《净土往生传》

释晤恩。字修已。姑苏常熟人。母张氏。尝梦梵僧谓曰。吾欲寄汝为母矣。已而有娠。孩孺之间。不亲戏玩。年十三。闻僧诵弥陀经。遂求弃俗。后唐长兴中剃落。后依昆山慧聚寺。博访五部律文。晋天福中。从灵光皓端师。研味诸经。悬解之旨。辄难抗敌。虽天台三观六即之义。人未之究。率冥解之。晚依钱塘志因师。通法华金光明等诸部大经。一时学者。盛相推伏。号之义虎焉。恩生平洁苦。日惟一食。不留余财。不蓄长衣。其寺每一布萨。万众云集。方布萨时。常指净土为胜业。宋雍熙三年八月朔夜。恩见白光数道。由井而出明灭不常。谓门人曰。明灭不常。死生象也。乃绝食禁言。一心念佛。后三日。倏见梵僧一人仪形甚伟。捧炉三绕其室。恩问之。僧曰。吾灌顶也。升之净土其已久矣。以汝所修同我之志故。来相叩。俄而弟子至。僧且失焉。次日升座。言其所见。亦为弟子。敷说止观及诸经要义。义文将彻。恩曰。瞬息难保。古今常言。吾能以保今日哉。是日坐亡于止观之讲堂。至其夜半。寺僧文偃有兴等。闻空中歌呗之音。依俙西去。余其嘉应自有传云。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50】志通(石晋凤翔)《净土往生传》

释志通。俗姓张扶风人也。后唐之季。兵革日寻。通以居无常处。深所嗟悼。续游洛下。遇嚩日啰三藏。行瑜伽教。乃曰。此如来之密藏。吾无传之。是吾失也。遂落发师事。传其所谓密藏焉。事之十年。而意无怠。寻欲陟天台游罗浮。遂辞三藏。藏曰。兵革未平。子议南征。奈何尚虞艰阻。通曰。泛乎天堑何其阻也。藏曰。苟之吴会。可授梵文。或时得以传译。亦吾事也。遂以梵文授之。石晋天福四年。达钱塘文穆王。奉朝庭之故具威仪。乐部迎之于真身塔寺。未几请访天台。繇是登赤城陟华顶。洎见智者净土仪式。不胜欣抃。不向西唾。不背西坐。天台有招手岩。其为峻峙。下顾千寻。通登其上。顾曰。身临此境。不于此时舍报见佛。异日尚何及也。于是冥目西向。自陈大愿。及念弥陀因地所发行愿。愿已投身。而下至其岩半。若有神物。捧之于树。支体无损。通曰。何其复有生耶。及复整心端意。登其岩曰。余生已厌。大愿已发。惟诸海众。同相接引。毋使此身尚有生也。因之再投。至于岩下蒙茸草上。迟久乃稣。寺僧疑。通他适。或为豺狼所伤。追而寻之。乃见其为舍身也。众乃舁归本道场医疗焉。六年请游越州法华山。七年将欲归寂。通见白鹤孔雀行列西下。又见莲华光相开合于前。通曰。白鹤孔雀净土境也。莲华光相托生处也。净土其将迎我耶。乃起礼佛。对佛而终。至阇维时。复有五色烟云。环覆其火法华山。僧咸共见之。 - 顾伟康编

历代名僧辞典 【151】刘程之(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后也。祖考而上为晋显官。程之少孤。事母以孝行闻州里。又以才藻自负。不委气于时俗。虽夫寒饿在己威福在前。其意湛如也。司徒王谧。丞相桓玄。侍中谢琨。都督谢安。太尉刘裕。咸嘉其贤。欲相推荐。程之曰。诸公所荐皆人杰也。若程之行不足以饰身。才不足以蔽俗。今而荐之。不唯已有尸禄之毁。亦恐天下不以诸公为知人矣。乃之庐阜。以托于远公。远公曰。官禄巍巍。欲何不为。程之曰。君臣相疑疣赘。相窥晋室。无盘石之固。物情有累卵之危。吾何为哉。远闻其说。大相器厚。太尉刘公。亦以其志不可以力屈。与群公议遗民之号旌焉。及雷次宗周续之毕颖之张秀实等同来栖远。远曰。诸公之来。宜忘净土之游乎。如有心焉当加勉励无宜后也。程之于诸公中。又最有文。得识其事。镵石以永之。是后程之。拳拳佛道。不罹荣辱惊者十一年。末年于念佛中。见弥陀佛身紫金色以临其室。程之愧幸悲泣且自陈曰。安得如来为我手摩其顶覆我以衣耶。俄而佛摩其顶引袈裟以覆之。他日念佛。又见身入七宝大池。其池莲华青白相间。其水湛湛若无畔岸。中有一人。顶有圆光。胸有万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饮水甘美盈口。及其寤之犹觉异香发于毛孔。程之曰。此吾净土之缘至矣。谁为六和之众。与我证明之。庐阜诸僧既相来集。程之乃对尊像。焚香载拜。而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能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次乃供养阿弥陀佛。然后供养法华会中佛菩萨众。至于十方佛菩萨众。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愿毕乃三叩齿长跪而卒。卒之十一日。远公以程之社中人。也为之发传云。 - 顾伟康编

阅藏知津 【152】密咒圆因往生集(一卷 有贺宗寿序)

智广慧真编集  金刚幢译定
  集诸经神咒三十三段,华梵并书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阅藏知津 【153】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一名胜福往生净土经)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佛在逝多林,不可说庄严菩萨请问救济苦众生法?佛为说不动如来、灭恶趣王如来,二咒。 - 明·蕅益智旭 撰 顾伟康 编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