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53 條與「往生」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 第9頁 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126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往生 二往生 往生傳 往生集 往生講 往生論 往生門 帶業往生 兜率往生 法爾往生 即得往生 戒門往生 九品往生 狂亂往生 難思往生 念佛往生 女人往生 叁種往生 十方往生 十念往生 順次往生 四種往生 宿善往生 他力往生 往生禮式 往生禮贊 往生論偈 往生論注 往生拾因 往生要集 往生一定 未來往生 無記往生 五逆往生 正念往生 諸行往生 不體失往生 淨土往生傳 淨土往生論 九品往生經 九品往生社 決定往生集 難思議往生 念佛往生願 女人往生願 拾遺往生傳 隨願往生經 往生禮贊偈 已今當往生 發願便得往生 後拾遺往生傳 七有天人往生 十四佛國往生 雙樹林下往生 本朝新修往生傳 淨土往生論注解 密咒圓因往生集 日本往生極樂記 往生淨土忏願儀 新修淨土往生傳 九品往生阿彌陀經 往生淨土是密意說 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 昙泓《淨土往生傳》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新編古今往生淨土寶珠集 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 辯才(唐朔方)《淨土往生傳》 大行(唐兖州)《淨土往生傳》 道昂(唐相州)《淨土往生傳》 道綽(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法持(唐金陵)《淨土往生傳》 法祥(唐同州)《淨土往生傳》 法照(唐五臺)《淨土往生傳》 法智(隋天臺)《淨土往生傳》 功迥(唐陳留)《淨土往生傳》 灌頂(唐天臺)《淨土往生傳》 懷玉(唐臺州)《淨土往生傳》 慧日(唐洛陽)《淨土往生傳》 慧思(陳南嶽)《淨土往生傳》 明贍(唐終南)《淨土往生傳》 齊翰(唐吳郡)《淨土往生傳》 僧藏(唐汾州)《淨土往生傳》 僧衒(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善導(唐京師)《淨土往生傳》 善胄(唐京師)《淨土往生傳》 少康(唐睦州)《淨土往生傳》 神皓(唐吳郡)《淨土往生傳》 神素(唐蒲州)《淨土往生傳》 聖位經欲界生必不往生色無色界 惟岸(唐並州)《淨土往生傳》 惟恭(唐荊州)《淨土往生傳》 雄俊(唐成都)《淨土往生傳》 真慧(隋蒲州)《淨土往生傳》 知玄(唐彭州)《淨土往生傳》 智舜(隋趙郡)《淨土往生傳》 智通(隋河東)《淨土往生傳》 智琰(唐武丘)《淨土往生傳》 智顗(隋天臺)《淨土往生傳》 自覺(唐鎮州)《淨土往生傳》 道瑗(劉宋丹陽)《淨土往生傳》 道珍(蕭梁廬山)《淨土往生傳》 法琳(北齊靈建)《淨土往生傳》 法盛(劉宋金陵)《淨土往生傳》 鴻莒(後唐溫州)《淨土往生傳》 慧恭(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慧光(北齊邺下)《淨土往生傳》 慧進(南齊楊都)《淨土往生傳》 慧命(後周河陽)《淨土往生傳》 慧虔(東晉山陰)《淨土往生傳》 慧永(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慧遠(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九品往生阿彌陀叁摩地集陀羅尼經 僧濟(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僧柔(北齊靈鹫)《淨土往生傳》 僧睿(姚秦東安)《淨土往生傳》 僧顯(西晉江東)《淨土往生傳》 紹岩(大宋錢塘)《淨土往生傳》 守真(大宋東京)《淨土往生傳》 昙鑒(劉宋江陵)《淨土往生傳》 昙鸾(後魏壁谷)《淨土往生傳》 晤恩(大宋余杭)《淨土往生傳》 志通(石晉鳳翔)《淨土往生傳》 劉程之(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密咒圓因往生集(一卷 有賀宗壽序)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一名勝福往生淨土經) ▲ 收起
曆代名僧辭典 【145】紹岩(大宋錢塘)《淨土往生傳》

釋紹岩。俗姓劉雍州人也。母張氏。始懷岩夢寤甚奇。及生姿貌魁岸。十八進具于懷晖律師。尋乃遊吳會。棲息天臺四明等山。覃研方等諸經僅十年。又嘗與德韶禅師決疑。于臨川文益師既得心矣。因止錢塘湖心寺。專誦法華。嘗曰。願誦此經萬部。期生安養。日夜精至。遂感陸地蓮華生焉。舉城瞻矚。人馬交迹。岩以人至喧噪。搴而蹂之。大宋建隆二年。經願雲。滿誓焚其身。供養彌陀。與清淨海衆。吳越國王錢氏。苦意留之。其心暫止。其後又投身于曹娥江中。以喂魚鼈。會有漁者拯之。得以複生。漁者拯岩之時。似覺有物。以扶。其足驚濤迅激。泰然其上。錢氏聞之。益加欽愛。特于杭州寶塔寺。建淨土院居之。開寶四年七月九日有疾。疾中目擊蓮華。華之光相。以燭岩身。岩因作偈數首。以示門徒。既而又曰。吾誦蓮經萬部所期。異日蓮臺九品。托以受生。今吾未死。蓮臺先至。所修之因。豈違我哉。後叁日將亡之。其心欣慰若自得焉。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46】守真(大宋東京)《淨土往生傳》

釋守真。永興萬年人也。俗姓紀。漢詐帝信之鴻緒也。唐幹符中。曾祖堪從官于蜀。遂爲成都人。真于冠年。遊聖壽寺。見修進禅師立行謹介歎曰。吾舍此人則誰師也。乃釋冠帶事之。尋就從朗師。學起信論。性光師傳法界觀。並得其要。是後宣揚勝業四十余年。始末開導。拳拳如一。凡講起信及法界觀七十余過。以燈傳燈。用器投器。嗣于法者二十許人。開灌頂道場五遍。水陸道場二十余會。僧尼從而請法者叁千余人。常于叁更。輪結無量壽往生密印。五更輪結文殊五髻神咒。宋開寶叁年仲夏五日。正輪結時自覺。身登無量壽國。舉目見佛。佛指池中蓮華曰。此華他日。爲汝父母。汝宜守之。無使他日其萎焉。四年真謂弟子緣遇曰。如來不雲。死生無常乎。吾之年也耄矣。汝之齒也暮矣。吾欲順俗。預設二塔可乎。遇曰。惟師之命。孰不爲善。其年孟冬之五日矢工。仲冬之朔日徹績。次日真召寺僧及弟子。告以六趣升沈之苦。萬業流輪之因。因令叢聲念彌陀佛。佛聲之止繼以贊頌。真于彌陀像前。俯伏念曰。願佛四十八願。度我有情于其願。願無遺其一焉。願畢又持香華。于諸堂殿。曆陳供養。其所願者如初。爾既而問曰。叁更乎。弟子曰。已叁更矣。真乃就座。斂氣恬然歸寂。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47】昙鑒(劉宋江陵)《淨土往生傳》

釋昙鑒。俗姓趙冀州下博人也。孩稚厭俗。求師于竺道祖。學究群經。兼窮諸論。論文有所未通必曰。不有聖人複生。吾將安附。後聞羅什入關。杖策詣之。咨決心疑。一隅叁反。及什之亡鑒曰。不幸什師去世。咨決無所。乃之江陵之山寺。時膺暮年履行尤謹。嘗願躬升安養。面觐彌陀故。雖毫芒之善。悉回向之。一日定中。見彌陀佛手捧金瓶。以水灑其面曰。滌汝塵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致嚴淨。乃于瓶中。出一蓮華授之。鑒之出定。謂弟子慧嚴曰。汝于淨土有觀念因。吾于汝也宜無隱乎。爾遂以所見告之。殆叁日弟子道濟辭往上明。鑒曰汝徒未能升安養脫娑婆。驅驅南北其終爲何。既而又曰。汝能奉吾言他日之來。猶吾在焉。不然則汝之報。隨業有遷。其夕鑒與寺僧。曆敘疇昔。亦露其長往不複之意。聞者莫之測也。夜寢深矣。有沙彌僧願。隨在左右。鑒回顧曰。夜闌燈耗。汝奚在耶。僧願引去。鑒乃獨步廓下。念彌陀佛。近逾五更。其聲彌勵。及旦嚴等。依常問訊見鑒。趺坐而口不言。就而視之已亡矣。嚴等不以其棺掩之。凡叁旬支體柔滑。有若芙蕖之香。內而發出焉。同時亦有江陵釋道海。淮南釋昙泓。東轅釋道廣。弘農釋道光。並祈心安養。至其棄世。光等皆言。目擊金臺寶網。暨頻伽命命之鳥。來現其前。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48】昙鸾(後魏壁谷)《淨土往生傳》

釋昙鸾。雁門人也。少遊五臺。感其靈異。誓而出俗。叁乘頓漸。具陶文理。嘗讀大集經。苦其辭義。深密難以開悟。大下辭筆。以形注解。又嘗抱疾。行至汾川。俄見雲陰鬥盡。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複。鸾方瞬目。疾乃隨愈。鸾于是後用心佛道。常如不及。開蒙誘俗。無間遠迩。初鸾好爲術學。聞江南有陶隱居。得道家長生法。千裏就之以卒其業。陶以所學仙經十卷授鸾。鸾躍然自得。以爲神仙之術。其必然也。後還洛下。遇菩提留支。意頗德之。問支曰。佛道有爲長生乎。其能卻老爲不死乎。支笑而對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道家何有焉。旋以觀無量壽經授之曰。汝可誦此。則叁界無複生。六道無長往。盈虛消長禍福成敗。無得而眹其爲壽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河沙之數有極。壽量之數無期。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鸾承其語。驟起深信。遂焚所學仙經。而專觀經焉。每于觀經。得其理義。修叁福業。想象九品。雖夫寒暑之變疾病之來。不懈于始念。魏主憐其志尚。又嘉其自行化他流靡弘廣。號爲神鸾。敕住並州大嚴寺。未幾移住汾州壁谷玄中寺。一夕鸾正持誦。見一梵僧掀昂而來。入其室曰。吾龍樹也。其所居者淨土焉。以汝有淨土之心故來見汝。鸾曰。何以教我。樹曰。已去不可及未來。未可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與回。言訖而失。鸾以所見勝異。必知死生之期戒矣。即集弟子數百人。盛陳教誡言。其四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齊聲。高唱阿彌陀佛。鸾乃西向冥目。頓颡而示滅之。是時道俗。同聞管弦絲竹之聲。由西而來由西而隱。魏主曰。此誠佛子之真修。其所歸也有在矣。敕葬汾西之文谷。仍條其生平所習。以立碑焉。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49】晤恩(大宋余杭)《淨土往生傳》

釋晤恩。字修已。姑蘇常熟人。母張氏。嘗夢梵僧謂曰。吾欲寄汝爲母矣。已而有娠。孩孺之間。不親戲玩。年十叁。聞僧誦彌陀經。遂求棄俗。後唐長興中剃落。後依昆山慧聚寺。博訪五部律文。晉天福中。從靈光皓端師。研味諸經。懸解之旨。辄難抗敵。雖天臺叁觀六即之義。人未之究。率冥解之。晚依錢塘志因師。通法華金光明等諸部大經。一時學者。盛相推伏。號之義虎焉。恩生平潔苦。日惟一食。不留余財。不蓄長衣。其寺每一布薩。萬衆雲集。方布薩時。常指淨土爲勝業。宋雍熙叁年八月朔夜。恩見白光數道。由井而出明滅不常。謂門人曰。明滅不常。死生象也。乃絕食禁言。一心念佛。後叁日。倏見梵僧一人儀形甚偉。捧爐叁繞其室。恩問之。僧曰。吾灌頂也。升之淨土其已久矣。以汝所修同我之志故。來相叩。俄而弟子至。僧且失焉。次日升座。言其所見。亦爲弟子。敷說止觀及諸經要義。義文將徹。恩曰。瞬息難保。古今常言。吾能以保今日哉。是日坐亡于止觀之講堂。至其夜半。寺僧文偃有興等。聞空中歌呗之音。依俙西去。余其嘉應自有傳雲。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50】志通(石晉鳳翔)《淨土往生傳》

釋志通。俗姓張扶風人也。後唐之季。兵革日尋。通以居無常處。深所嗟悼。續遊洛下。遇嚩日啰叁藏。行瑜伽教。乃曰。此如來之密藏。吾無傳之。是吾失也。遂落發師事。傳其所謂密藏焉。事之十年。而意無怠。尋欲陟天臺遊羅浮。遂辭叁藏。藏曰。兵革未平。子議南征。奈何尚虞艱阻。通曰。泛乎天塹何其阻也。藏曰。苟之吳會。可授梵文。或時得以傳譯。亦吾事也。遂以梵文授之。石晉天福四年。達錢塘文穆王。奉朝庭之故具威儀。樂部迎之于真身塔寺。未幾請訪天臺。繇是登赤城陟華頂。洎見智者淨土儀式。不勝欣抃。不向西唾。不背西坐。天臺有招手岩。其爲峻峙。下顧千尋。通登其上。顧曰。身臨此境。不于此時舍報見佛。異日尚何及也。于是冥目西向。自陳大願。及念彌陀因地所發行願。願已投身。而下至其岩半。若有神物。捧之于樹。支體無損。通曰。何其複有生耶。及複整心端意。登其岩曰。余生已厭。大願已發。惟諸海衆。同相接引。毋使此身尚有生也。因之再投。至于岩下蒙茸草上。遲久乃稣。寺僧疑。通他適。或爲豺狼所傷。追而尋之。乃見其爲舍身也。衆乃舁歸本道場醫療焉。六年請遊越州法華山。七年將欲歸寂。通見白鶴孔雀行列西下。又見蓮華光相開合于前。通曰。白鶴孔雀淨土境也。蓮華光相托生處也。淨土其將迎我耶。乃起禮佛。對佛而終。至阇維時。複有五色煙雲。環覆其火法華山。僧鹹共見之。 - 顧偉康編

曆代名僧辭典 【151】劉程之(東晉廬山)《淨土往生傳》

劉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漢楚元王之後也。祖考而上爲晉顯官。程之少孤。事母以孝行聞州裏。又以才藻自負。不委氣于時俗。雖夫寒餓在己威福在前。其意湛如也。司徒王谧。丞相桓玄。侍中謝琨。都督謝安。太尉劉裕。鹹嘉其賢。欲相推薦。程之曰。諸公所薦皆人傑也。若程之行不足以飾身。才不足以蔽俗。今而薦之。不唯已有屍祿之毀。亦恐天下不以諸公爲知人矣。乃之廬阜。以托于遠公。遠公曰。官祿巍巍。欲何不爲。程之曰。君臣相疑疣贅。相窺晉室。無盤石之固。物情有累卵之危。吾何爲哉。遠聞其說。大相器厚。太尉劉公。亦以其志不可以力屈。與群公議遺民之號旌焉。及雷次宗周續之畢穎之張秀實等同來棲遠。遠曰。諸公之來。宜忘淨土之遊乎。如有心焉當加勉勵無宜後也。程之于諸公中。又最有文。得識其事。镵石以永之。是後程之。拳拳佛道。不罹榮辱驚者十一年。末年于念佛中。見彌陀佛身紫金色以臨其室。程之愧幸悲泣且自陳曰。安得如來爲我手摩其頂覆我以衣耶。俄而佛摩其頂引袈裟以覆之。他日念佛。又見身入七寶大池。其池蓮華青白相間。其水湛湛若無畔岸。中有一人。頂有圓光。胸有萬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飲之。程之飲水甘美盈口。及其寤之猶覺異香發于毛孔。程之曰。此吾淨土之緣至矣。誰爲六和之衆。與我證明之。廬阜諸僧既相來集。程之乃對尊像。焚香載拜。而祝曰。我以釋迦遺教故。能知有阿彌陀佛。此香當先供養釋迦如來。次乃供養阿彌陀佛。然後供養法華會中佛菩薩衆。至于十方佛菩薩衆。願令一切有情俱生淨土。願畢乃叁叩齒長跪而卒。卒之十一日。遠公以程之社中人。也爲之發傳雲。 - 顧偉康編

閱藏知津 【152】密咒圓因往生集(一卷 有賀宗壽序)

智廣慧真編集  金剛幢譯定
  集諸經神咒叁十叁段,華梵並書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閱藏知津 【153】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一名勝福往生淨土經)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佛在逝多林,不可說莊嚴菩薩請問救濟苦衆生法?佛爲說不動如來、滅惡趣王如來,二咒。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