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着空之思想。止观五下曰:“着此空想,诸佛不化。”
谓观想“诸法皆空”的义理。如唐·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指出:“但作空想,即无有著处。”“空”为“入道要门”。常作“空想”,便无执著;没有执著,便除烦恼。然而,佛家又认为,但知“空”而不知“不空”的“性德”、“妙用”,便是执“空”而不化的“顽空”,如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五所说:“着此空想,诸佛不化。”执著“顽空”之想的人,甚至连“因果”也否定了,诸佛难以度化。后用“空想”指幻想,不切实际的想法。如唐·包佶《祀雨师乐章·送神》:“跪拜临坛结空想,年年应节候油云。”又如曹禺《雷雨》第一幕:“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他的脸色通红,眼睛欣喜地闪动着。”也指徒劳的想念,如《二刻拍案惊奇》十七:“既然舍人已有了亲事,老身去回复了小娘子,省得他牵肠挂肚,空想坏了。”(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一)观察空理之心,称为空心。
(二)指否定因果之理而执着于空见之心。空见,即不承认三世因果之理,或执着于一切法皆空之谬见。摩诃止观卷十上(大四六·一三五下):“空心无畏,不存规矩,恣情纵欲,破正见、威仪、净命,死皆当堕三恶道中。”(参阅“空见”3476)
71
(术语)观空理之心。否定因果理之心。止观十下曰:“空心无畏,不存规矩,恣情纵欲。”即执空见之心也。见空见条。
(术语)修空法之行。空法有大小浅深,以为大乘小乘菩萨声闻之别。涅槃经一曰:“为欲利益安乐众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瑜伽三十四卷十四页云:复作是念:我于今者,唯有诸根,唯有境界,唯有从彼所生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见,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是唯有诸蕴可得。于诸蕴中,无有常恒坚住主宰,或说为我,或说有情。或复于此说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复说彼能造诸业,能受种种果及异熟。由是诸行,皆悉是空,无有我故。如是名为由无所得行,趣入空行。
二解 显扬二卷十七页云:空行者:谓于诸行,我不可得,及诸相中,世俗分别法不可得。又云:缘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 - 朱芾煌
1.观空之修行方法,如观「生无来处,灭无去处」的缘起生灭,《增壹阿含五十一品八经》称「空行第一之法」,《杂阿含三三五经》称「第一义空经」。2.空之诸行;因缘和合生灭之有为法(不实来实去),另作「空诸行」。 - 庄春江居士编
梵语s/u^nyata^,巴利语sun~n~ata^。音译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真如之异名。依唯识家之说,真如为远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故修空观而离我法二执之处,真如实体即跃然而现,亦即依空而显明实性,非谓真如之体为空。又梵语之 s/u^nyata^,除译为空性外,经论中亦译作无、空门(三解脱门之一)等。[大日经住心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卷七末]
(术语)真如之异名。梵语舜若多Ś&umacron;nyata,译曰空性。真如为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故修空观而离我法二执之处,真如之实体跃然而显,即依空而显之实性,谓为空性。非谓真如之体是空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言舜若,可说如空,名舜若多。如是空性,即是二空所显实性。故言空者,从能显说。二空之性,依士释名。言真如空,未善理故。”同序曰:“空性了义,几乎息矣!”
依空而显的实性,即真如的别名。 - 陈义孝编
瑜伽九十卷十八页云:当知此中于内烦恼,如实了知;有、知为有,无、知为无。是名空性。
二解 杂集论二卷九页云:何故复说此名空性?一切杂染所不行故。所以者何?由缘此故,能令一切诸杂染事,悉皆空寂。虽复有时,说有杂染,当知但是客尘烦恼之所染污。何等名为客尘染污?谓由未拔所取能取种子故,令依他性心,二行相转;非法性心。以诸法法性,自性清净故。 - 朱芾煌
真如之异名。梵语舜若多译曰空性。真如为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故修空观而离我法二执之处,真如之实体跃然而显,即依空而显之实性,谓为空性。非谓真如之体是空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言舜若,可说如空,名舜若多。如是空性,即是二空所显实性。故言空者,从能显说。二空之性,依士释名。言真如空,未善理故。” - 于凌波居士著
依空而显的实性,真如的别名。
- 梵心居士编
(903?~972)日本平安中期之净土教布教僧。又称弘也。籍贯不详。二十余岁入尾张之国分寺剃发,自号空也。天性好游访,曾参诣诸国灵迹,四处开路,架设桥梁,开凿井池,修建寺宇,刻造佛像,书写经文,并收山野之尸骸予以火葬,常唱弥陀名号以劝化民众,故时人称师为阿弥陀圣、市圣、市上人。住播磨国揖保郡峰相寺,披阅大藏经数年,金人时来入梦教说难解之义。
又闻阿波之海中汤岛有观音灵像,遂前往修行数月,于腕上烧香,绝食不眠,终得拜见圣容。天历二年(948)登比睿山,师事座主延昌,受大乘戒,法名光胜。天禄三年,于西光寺,自知入寂之期至,沐浴着净衣,擎香炉而坐,向西瞑目而寂,世寿七十(一说七十六,或六十九,或八十三)。师于当时之贵族佛教时代,将净土教弘扬于民间之功勋至钜,后人欲纪念之,遂于寺中造师之立像,口吐数尊小佛像,作为称名念佛之表征。[元亨释书卷十四、日本往生极乐记、空也上人绘词传]
瑜伽六十七卷十四页云:由二种相,显示空义。谓补特伽罗自性远离相义,及诸法自性远离相义。 - 朱芾煌
空与有之并称。遮遣谓之空,建立谓之有。与“有无”同义。诸法依因缘而生,事属存在,故有;诸法系因缘和合而生,本来无自性,故谓空。
空、有为佛法两大门系,为破凡夫执相而立因缘生法为空;再立唯识法相,胜义为有。以凡夫执我、我相为有,执无因果、涅槃为空,故须空有两遣方得真谛。
(术语)遮遣曰空。建立曰有。论理上正反对之二门也。
空与有。一切法缘生无有实体,叫做空;虽然性空但有假相,叫做有。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