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着。台湾学生书店印行。全书以佛性与般若两种观念为纲领,且以天台圆教为发挥中国佛教哲学最极致之思想。全书虽亦述及般若,涅槃,及龙树菩萨诸论之义理,然重点则在中国南北朝及隋唐佛教之义学思想,而尤重天台宗。对天台智顗大师之思想,该书更予大力推崇。
(经名)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名金刚经,金刚般若经。见金刚经条。
(书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之略名。
天亲菩萨造,北魏菩提流支译,凡三卷,又作《金刚般若经论》、《金刚般若论》。本书为无著所造之《金刚般若经论颂》的注释书,与唐代义净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系同本异译。 - 于凌波居士著
(经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经名)大般若经有十六会。见大般若经之部。
(经名)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之略名。
凡二卷。扶南人曼陀罗仙译,书成于梁天监二年(503)。全称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又称文殊说摩诃般若经、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曼陀罗仙示寂后,扶南人僧伽婆罗复译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其中第七会曼殊室利分,亦为本经之同本异译。内容叙述文殊室利、佛如来及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之不可思议,及一相庄严三摩地等之说法。[开元释教录卷八]
(经名)有二译:一梁曼陀罗仙译,题曰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梁僧伽波罗译。题曰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梵名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凡十卷二十九品。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小品经、新小品经。即八千颂般若,乃鸠摩罗什(343~413)于西元四○八年所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册。为大乘佛教最初期说般若空观之基础经典之一。其内容阐释菩萨之般若波罗蜜、菩萨之诸法无受三昧、菩萨摩诃萨及大乘之意义,又详举般若波罗蜜与五蕴之关系、受持修习般若波罗蜜之功德,与诸法空无所得、空三昧等之理。
本经之同本异译有:(一)道行般若经,十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二)大明度无极经,六卷,吴·支谦译。(三)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五卷,前秦昙摩蜱与竺佛念共译。(四)大般若经第四会十八卷二十九品、第五会十卷二十四品,唐代玄奘译。(五)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宋代施护译。另有藏译本与梵本。[大般若经概论(渡边海旭)]
禅宗公案名。智门光祚与僧问答,显示般若体用不二之义。碧岩录第九十则(大四八·二一四下):“僧问智门:“如何是般若体?”门云:“蚌含明月。”僧云:“如何是般若用?”门云:“兔子怀胎。”般若为佛智,乃无我、无心之无分别智。此公案中,僧分别般若之体用而问,智门则以体用不离作答。即蚌含中秋之明月而生明珠,兔吞中秋之明月而怀胎,以前者为般若之体.后者为般若之用;然而蚌、兔虽异,能照之明月则无二。盖僧分别般若之体用,智门则超体绝用,直接以明月之无心而普照万象,提示般若大智慧之当体。
(仪式)转读大般若经六百卷也。转读者,唯读每卷之初中后数行。若言读大般若经,即每行通读,因此对于转读而谓之真读。此转读般若之本据,为苏悉地经成就具支法品所谓:“犹不成者,当作是法,决定成就。所谓乞食精勤念诵,发大恭敬,巡八圣迹,礼拜行道。或复转读大般若经七遍,或一百遍。”
(术语)见般若波罗蜜条。
与般若波罗蜜同。 - 陈义孝编
六波罗波密之一。亦修唯识行,于修习位所修的十种胜行之一。般若有三种:一生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人空,而不起人我见的智慧。二法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法空,而不起法我见的智慧。三俱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人、法俱空,而不起人、法二种我见的智慧。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波罗蜜多”条。 - 于凌波居士著
指右手,相对于左手之称“定手”。大日经疏卷四(大三九·六一九下):“以般若波罗蜜手屡舒五力。”
台州般若从进禅师,僧问:「古涧寒泉时如何?」师曰:「切忌饮著。」曰:「饮著又如何?」师曰:「丧却汝性命。」 - 宋·普济
般若,指般若经;尽净,指诸法皆空;虚融,以诸法既为真空而无自性,故虚通融镕。即谓般若经所说诸法皆空之理。(参阅“尽净虚融”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