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1本字典中找到 24 條與「叁菩提」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叁菩提

  (一)就叁乘之所得而別,分爲聲聞、緣覺、無上正等叁種菩提。又作叁乘菩提。(一)聲聞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不教他人發菩提心,不令他人入信,以此因緣,心得解脫者,稱爲聲聞菩提。(二)緣覺菩提,又作獨覺菩提、辟支佛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自發菩提心,而不教他人發菩提心,不令他人入信,不自受持大乘經義,亦不廣爲他人解說,以此因緣,心證辟支菩提。(叁)無上正等菩提,又作無上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諸佛菩提。謂善男子善女人自發菩提心,亦複教他人發菩提心,令他人入信,若有來者及不來者,悉皆恭敬亦生隨喜,如此解脫自利利他,爲多人利益、安樂故,稱爲無上正等菩提。以上叁乘譬如有叁種人欲渡恒河,第一人以草爲筏,倚之而渡;第二人以皮囊或皮船倚之而渡;第叁人造作大船乘之入河,于此船中載渡百千人。上述系出生菩提心經所載。[雜阿含經卷二十八、優婆塞戒經卷一“叁種菩提品”、大智度論卷五十叁]

  (二)就佛之叁身,別爲應化佛菩提、報佛菩提、法佛菩提叁種。(一)應化佛菩提,又作方便菩提、究竟菩提,此菩提以自在之善巧化用爲道。(二)報佛菩提,又作實智菩提、清淨菩提,此菩提以稱理之智慧爲道。(叁)法佛菩提,又作真性菩提、實相菩提、無上菩提,此菩提以實相之理爲道。法華經玄義卷五下以此叁菩提配資成軌、觀照軌、真性軌;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叁之一則配以解脫、般若、法身。[金光明玄義卷上](參閱“叁身”555、“菩提”5198)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叁菩提

  (術語)Sa&mdotabv;bodhi,又作糁帽地。譯作正等覺。希麟音義四曰:“糁帽地,舊雲叁菩提,此雲正等覺也。”見菩提條。

叁藏法數 【3】叁菩提

  [出金光明經玄義]  梵語菩提。華言道。一真性菩提真名不僞。性名不改。不僞不改。名爲真性。以此真性爲道。故名真性菩提。二實智菩提謂能照真性之智。稱理不虛。名爲實智。以此實智爲道。故名實智菩提。叁方便菩提謂善巧隨機。化用自在。名爲方便。以此方便爲道。故名方便菩提。 - 明·一如等 撰

叁藏法數 【4】叁菩提

  [出出生菩提經]  梵語菩提。華言道。經雲。婆羅門白佛言。若巳發菩提心。有退失否。佛言。發菩提心已。則無退失。當知有叁種菩提。(梵語婆羅門。華言淨行。)一聲聞菩提謂聲聞之人。發菩提心也。經雲。若人在于聲聞行中。雖已自發菩提之心。而不勸化衆生發菩提心。亦不習學大乘經義。以是行故。獨得解脫。是名聲聞菩提。二緣覺菩提謂緣覺之人。發菩提心也。經雲。若人在于緣覺行中。雖已自發菩提之心。而不勸化衆生發菩提心。亦不習學大乘經義。以是行故。獨得解脫。是名緣覺菩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常見辭彙 【5】叁菩提

  1.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簡稱,華譯爲正等覺,即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2.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變的菩提;實智菩提是具得真實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隨機化用自在的菩提。3.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諸佛菩提。聲聞菩提是修四聖谛的行者所得 - 陳義孝編

佛學次第統編 【6】叁菩提

  叁菩提,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真性菩提  真名不僞,性名不改,不僞不改,名爲真性,以此真性爲道,故名真性菩提。
  二、實智菩提  謂能照真性之智,稱理不虛,名爲實智,以此實智爲道,故名實智菩提。
  叁、方便菩提  謂善巧隨機,化用自在,名爲方便,以此方便爲道,故名方便菩提。 - 明·楊卓

阿含辭典 【7】叁菩提

爲音譯,義譯爲「正覺、等覺」,指解脫的證悟。 - 莊春江居士編

佛識慧集 【8】叁菩提

是“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簡稱,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

- 梵心居士編

法相辭典 【9】叁菩提

瑜伽七十卷十一頁雲:由二因緣,趣叁菩提。一、無疑惑故,二、不可壞故。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0】叁菩提

瑜伽叁十五卷二十頁雲:一切煩惱,畢竟離系;于所知事,如實等覺;此樂名爲叁菩提樂。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11】端美叁菩提

  西藏名Thon-mi-sambhot!a  。又譯作吞米桑布劄。系七世紀頃,藏王棄宗弄贊(藏Sron%-btsan-sgam-po  ,即松贊剛布)之宰相,據傳生于衛州(藏Dbus  )。于西元六叁二年奉王命,率十六人前往印度學習佛學及音韻學,先後從婆羅門梨僅(藏Li-byin  )習文字,從天明獅子(藏Lha  rig-pah!i  sen%-ge  )習文法,爲創造藏文作准備。學成返藏後,即于拉薩之摩鹿宮殿(藏Sku-mkhar  ma-ru  )中,仿笈多王朝時代革新後之梵文,調和藏語而作成藏文字母;或謂系仿郎卡文(Lan~ca)、迦濕彌羅之瓦都文(Wartu,Vartu,悉昙書體之一)而成,有四個母音字及叁十個子音字。其後又著八部文法書,現存者爲文法論根本叁十頌(藏Lun%-du  ston-  pah!i  rtsaba  sum-cu-pa  shes-bya-ba  ,東北目錄第四叁四八號)及文法論性入法(藏Lun%-du  ston-pa  rtag-kyih!jug-pa  shes-bya-  ba  ,東北目錄第四叁四九號)。此外,且將大乘寶箧莊嚴經、百拜忏悔經、寶雲經等譯成藏文,爲西藏譯經之嚆矢。

  據推測在端美以前,西藏已有文字,惟後人將此歸于端美之作;或端美采既有文字經欽定而製定之。又關于八部文法書之說,亦或傳說而已,端美所著實僅上記之二部。[西藏文化の新研究(青木文教)、チベット語古典文法學(稻葉正就)、  Deb-thersn%on-po(The  Blue  Annals);Dpag-bsam  ljon-bzan%;  E.  Obermiller  :  History  of  Buddhism  byBu  ston]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2】叁藐叁菩提

  (術語)Samyaksa&mdotabv;bodhi,舊譯曰正遍知,正遍知道,正真道等。新譯曰正等覺,正等正覺。是以佛所得之法名之也。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條。

佛學常見辭彙 【13】叁藐叁菩提

  華譯爲正等覺,或正等正覺。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條。 - 陳義孝編

阿含辭典 【14】叁藐叁菩提

爲音譯,義譯爲「完全的;圓滿的解脫證悟」,特指「遍正覺者」的證悟。 - 莊春江居士編

阿含辭典 【15】決定正向叁菩提

另作「必定正趣叁菩提」,參看「決定」、「正向」、「等趣」、「叁菩提」,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決定、到正覺彼岸」,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命運已固定,以開化(正覺)爲其到達地」。 - 莊春江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16】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語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譯。略稱阿耨叁菩提、阿耨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意譯爲“無上”,“叁藐叁菩提”意譯爲“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以其所悟之道爲至高,故稱無上;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故稱正遍知。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則譯爲“無上正真道意”。

  又梵語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譯阿耨多羅叁藐叁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人,故一般譯爲“無上正等覺者”。此系佛陀之尊稱。又可省略阿耨多羅,而僅作叁藐叁佛陀,或叁耶叁佛、叁耶叁佛陀等。[大智度論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論注卷下、法華經文句卷二上、法華經玄贊卷二本、慧苑音義卷上、慧琳音義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參閱“正遍知”2001、“正覺”2005)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7】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術語)Anuttara-samyak-sa&mdotabv;bodhi,佛智名。舊譯曰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維摩經佛國品肇注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叁藐叁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淨土論注曰:“佛所得法,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爲無,耨多羅爲上,叁藐爲正,叁爲遍。菩提爲道,統而譯之,名爲無上正遍道。”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法華玄贊二曰:“阿雲無,耨多羅雲上,叁雲正,藐雲等。又,叁雲正,菩提雲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智度論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英漢對照詞典 【18】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Annutara-samyak-sambodhi  ==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Sanskrit  word  meaning  unexcelled  complete  enlightenment,  which  is  an  attribute  of  every  Buddha.  It  is  the  highest,  correct  and  complete  or  universal  knowledge  or  awareness,  the  perfect  wisdom  of  a  Buddha.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