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又雲上衍。大乘之異名。世親攝論一曰:“如是叁藏下乘上乘有差別故,則成二藏。”
大乘的別名。 - 陳義孝編
乘,即交通工具的意思 ,比喻能將衆生從煩惱的此岸運載到覺悟的彼岸的教法而言。上乘,梵語Mahayana的意譯。大乘的異名,亦稱“大衍”。與“小乘”相對。印度世親《攝大乘論》卷一:“如是叁藏,上乘下乘有差別故,則成叁藏。”俗指上品、上等的人或事理、物品。如《花月痕》第十五回:“采秋言道,“人之相知,貴相知心,落了言诠,已非上乘。””(文賢)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指頓悟自心之禅。禅宗自謂超乎大、小二乘之上,故別立此名。據景德傳燈錄載,禅有深淺階級,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皆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原無煩惱,本自具足無漏之智,此心即佛,依次而修者,即是上乘禅。
(術語)傳燈錄曰:“禅有深淺階級,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吾法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本自具足,此心即佛,依次而修者,是上乘禅。按佛教本分大小二乘。以大乘爲上乘,小乘爲下乘。自禅宗興起,自謂超乎二乘之上,別立上乘禅之名焉。”
(術語)歎稱教法之至極也。即大乘之異名。華嚴經五十一曰:“過二乘名爲大乘、第一乘、勝乘、最勝乘、上乘、無上乘、利益一切衆生乘。”寶積經二十八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大乘,名爲上乘,名爲妙乘,名爲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不惡乘、無等等乘。”
至高無上的教法,亦即大乘的別名。 - 陳義孝編
辯中邊論下卷二頁雲:已辯得果;無上乘今當說。頌曰:總由叁無上,說爲無上乘。謂正行,所緣,及修證無上。論曰:此大乘中,總由叁種無上義故;名無上乘。叁無上者:一、正行無上。二、所緣無上。叁、修證無上。此中正行無上者:謂十波羅蜜多行。 - 朱芾煌
至高無上的教法,亦即大乘的別名。
- 梵心居士編
(術語)至極之教法也。諸宗各名其宗義。法華經授記品曰:“諸菩薩智慧堅固,了達叁界,求最上乘。”二教論上曰:“爲欲成就乘最上乘者故,名爲大乘。”
至高無上的教法,即圓頓教,亦即一佛乘。 - 陳義孝編
(術語)稱真言之教法。秘密最上之乘教也。
(流派)上乘之名,通于諸大乘,爲顯秘密宗之上乘,而雲上乘密宗。
(術語)瑜伽譯言相應,與所觀實相相應之義也。雖總通于顯密之觀法,而別以名真言兩部之大法,兩部之中特以名胎藏界者爲多。嚴郢之不空叁藏碑曰:“瑜伽上乘真語密契。”又曰:“瑜伽最上乘。”
(術語)大乘之德號。無上無上之教法也。
又作瑜伽最上乘。真言密乘之美稱。密教系以瑜伽爲宗之教,自稱爲諸教中之最上者,故稱爲瑜伽上乘。
(術語)瑜伽爲相應之義,叁密之行業,相應而契于理,謂爲瑜伽。此行爲無上之佛乘,故曰上乘。真言教之美稱也。
圭峰宗密所分五種禅之一。指達磨所傳之禅。又作如來清淨禅、一行叁昧、真如叁昧。宗密分禅爲五種,爲別于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等四禅八定大小諸禅,特稱達磨所傳之禅法爲最上乘禅。據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載,頓悟自性本來清淨,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稱爲最上乘禅;又此最上乘禅爲叁昧之根本,若能漸次修習,自然可得百千叁昧。(參閱“五味禅”1105)